群臣听闻,先是一愣,仿若被一道闪电击中,大脑瞬间空白,整个人呆立当场。
他们平日里虽也历经朝堂风云变幻,可今日这般重大决策,还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
随即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仿若炸开了锅,嗡嗡嘤嘤的声音瞬间充斥着整个大殿。
有的大臣面露惊愕之色,眼睛瞪得大大的,眼珠子仿佛都要从眼眶中蹦出来,显然对这突如其来的封赐感到震惊,仿若在梦中一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们张着嘴巴,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一时语塞,只能任由这惊愕的神情在脸上肆意蔓延。
有的大臣手中的朝笏都差点拿捏不稳,微微颤抖着,发出细微的“簌簌”声响;有的则下意识地抬手扶了扶头上的官帽,似乎想借此动作来确认这一切不是幻觉。
而有的大臣则微微点头,眼中透着对侯铭轩功绩的认可,他们心中清楚,这些日子以来,侯铭轩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付出了多少心血,流过了多少血汗。这些大臣们目光坚定,彼此交换着肯定的眼神,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对侯铭轩的敬意。
片刻之后,一位老臣率先走出队列,那老臣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
此人跪地高呼:“陛下圣明,侯将军功高盖世,如此封赐,实至名归!我等愿谨遵陛下旨意,效忠朝廷,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带着几分颤抖。
众大臣见状,纷纷跪地,动作整齐划一,衣袂飘动间,发出“沙沙”声响。齐声高呼:“陛下圣明,侯将军万岁!”
那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震得殿顶的琉璃瓦都嗡嗡作响,场面蔚为壮观,仿若一场盛大的庆典,在庆祝东川国迎来新生。
这皇位毕竟是侯铭轩亲自赠与的,沈琉璃如今给了侯铭轩相当于副皇帝的尊贵权位,亦是理所应当,满朝文武,无有不服。
大臣们心中都明白,侯铭轩既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又有体恤百姓的仁心,有他在旁辅佐,东川国必将走向昌盛。
此外,沈琉璃在大殿上重新确立了侯铭轩与妹妹沈虞迩的婚约,她微笑着看向侯铭轩和沈虞迩,眼神中透着祝福与期许,柔声道:“侯将军与虞迩情深意笃,本宫今日便为你们定下婚约,大婚之日,可由你二人自择,宫中操办。”
“愿你们二人携手一生,共护我东川国。这一路的风雨,你们共同走过,往后的日子,也定要相互扶持,不离不弃。”
侯铭轩和沈虞迩对视一眼,眼中满是幸福与羞涩,仿若两朵盛开的桃花,侯铭轩身着威风凛凛的铠甲,此刻却也难掩柔情,他微微欠身,谢恩道:“多谢陛下成全。”
沈虞迩脸颊微微泛红,如春日里的一抹云霞,她轻轻福了福身,声音轻柔如莺啼:“多谢姐姐,多谢陛下。”
在此之后,侯铭轩并未沉醉于这无上的荣耀之中,深知此刻的东川国百废待兴,犹如一座千疮百孔的大厦,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他迅速投身于稳定朝局的工作中,先是解救楚国公、蒋国公等无数惨遭废太子、田丞相**迫害的官员们。
他亲自前往诏狱,当即下令释放他们,并妥善安置。
他即刻安排士兵们抬来担架,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官员们转移出去,生怕弄疼了他们分毫。
又调集了京城最好的郎中,那些郎中医术精湛,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带着药箱匆匆赶来,为伤员们诊治。
同时,他还吩咐下去,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医疗救治和生活保障,安排专人照料,送去滋补的食物和干净的衣物。
厨房内,炉火熊熊,厨师们忙碌地烹制着鸡汤、鱼汤等营养丰富的菜肴,那鲜美的香气四溢;仓库里,崭新的棉被、衣物被一一取出,准备送往官员们的住处。
这些官员们感激涕零,有的眼中饱含热泪,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打湿了衣襟;有的嘴唇颤抖,想要说些什么,却因虚弱而难以成言,纷纷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跟随侯铭轩重振朝纲,他们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仿若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动力。
接着,侯铭轩又协助长公主整顿吏治,他日夜操劳,仿若不知疲倦的陀螺,在那堆积如山的卷宗间穿梭忙碌。
那些卷宗堆积如山,每一本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或记录着官员们的政绩,或隐匿着不为人知的贪腐行径,他一本本仔细翻阅,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常常挑灯夜战,直至深夜。
与沈琉璃商讨改革方案时,他更是全情投入,每一个建议都深思熟虑。
他提出选拔官员要注重才能与品德,废除那些靠关系、走后门上位的陋习,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能为朝廷所用。
在讨论会上,他言辞恳切,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详细阐述自己的想法:“如今东川国正值用人之际,若任由那些无能之辈充斥朝堂,百姓何来安居乐业?我们必须打破陈规,唯才是举,让有能者上,无能者下!”
在他的努力下,短短一年,东川国的官场风气逐渐焕然一新,仿若春风吹过,万物复苏。
朝堂之上,官员们不再阿谀奉承、相互推诿,而是积极建言献策,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衙门里,办事效率大幅提高,百姓们前来办事,不再遭遇刁难、拖延。
百姓们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街头巷尾传颂着侯铭轩的功绩,人们对他充满了敬仰与感激。
老人们坐在街巷口,晒着太阳,回忆着往昔的苦难,感慨着如今的变化,对侯铭轩赞不绝口;妇女们在河边洗衣,谈论着侯铭轩的仁义之举,脸上洋溢着笑容;孩子们在街头嬉戏,模仿着侯铭轩的英姿,眼中满是崇拜。
东川国,在侯铭轩的引领下,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