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舟钰心中,似乎,全天下再也找不出一个胜过侯铭轩之人。
他眼眶泛红,泪水在使眶里打转,模糊了双眼,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朦胧而美好。
感动之余,这份深重情谊,让他越发死心塌地。
他暗暗发誓,此生定要追随侯铭轩,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哪怕前方荆棘丛生,哪怕未来风雨兼程,只要侯铭轩一声令下,他必冲锋在前,用自己的一切回报这份知遇之恩,守护这份比血还浓的情谊。
侯铭轩清了清嗓子,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微微仰头,略一思索,作出一首《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台下,众人屏气凝神,认真倾听,静待佳句诞生。
更有不少才子,眼神炽热,手持墨笔,笔尖悬于纸面,微微颤抖,满心期待等一会看看有没有福气能要到签名,留作传家宝。
侯铭轩声调越发慷慨激昂,仿若洪钟鸣响,震撼人心,呐喊出末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句出口,仿若一道惊雷在人群中炸开,掌声雷动。
那掌声如汹涌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久久不息。
“好诗,妙极,不愧为诗仙!”
有人高声赞叹,声音都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能够亲耳听到诗仙现场作诗,不枉来此人间。”
众人纷纷附和,眼中满是钦佩与仰慕。
更有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念出最后一句,酣畅淋漓将胸中所有积郁一吐而空,仿若借由这诗句,释放了自己内心的不甘与憧憬,脸上满是畅快之色。
众人纷纷赞叹侯铭轩的才情,那一双双望向他的眼睛,仿若追星捧月。
紧接着,考官身后出现几名大监,手中捧着明黄的圣旨,表情肃穆。
众人见此,赶忙纷纷跪拜接旨。
沈诏硫召集此番科考前四甲面圣,旨意宣读完毕,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既紧张又兴奋的气息。
林渊、梁舟钰等人怀着忐忑与兴奋的心情,心跳仿若急促的鼓点。
他们赶忙整理衣冠,手指微微颤抖,仔细抚平衣角的褶皱,扶正头上的方巾,随着传旨太监向皇宫走去。
一路上,他们心中暗自揣测皇帝的心思,既期待能得到圣上的赏识,又害怕稍有不慎,触犯龙颜。
御书房内,沈诏硫端坐龙椅之上。
皇帝目光威严地打量着这几位新晋才子,见他们仪态不凡,或儒雅、或沉稳、或透着股子质朴的书生气,心中颇为满意,微微点头。
他开口勉励他们日后定要为江山社稷效力,声音低沉而有力,仿若承载着江山的重任。
几人跪地叩首,额头触地,齐声誓言肝脑涂地,不负圣恩,那声音在御书房内回荡,坚定而赤诚。
这一日,京城仿若被点燃的烟火之地,因科考成绩的揭晓而彻底沸腾。
大街小巷,处处都弥漫着或激昂、或悲戚的气息,喜悦与悲伤交织。
一幕幕场景,见证着无数士子的命运转折,他们的人生轨迹在此刻或扶摇直上,或急转直下,而这一切,也预示着朝堂之上即将迎来新鲜血液。
说起来,往年历届,科考放榜后的格局仿若既定的棋局,直接赐身分配中央官职的学子,往往只有三甲。
这三甲者在众多士子中崭露头角,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顺理成章地获得踏入朝堂中枢的入场券,开启他们平步青云的仕途之旅。
如今却出现了些许不同,多出来梁舟钰这第四甲。
其中缘由,明眼人心里都有数,自然是因为沈皇知晓他与侯铭轩的关系。
皇帝此番适时提拔梁舟钰,一方面是卖侯铭轩一个人情,另一方面,也是期望他能凭借自身能力,在朝堂上为侯铭轩增添几分助力,稳固其地位,让这股新兴势力能更好地为江山社稷所用。
当然,这个结果还是要归功于梁舟钰,若不是他当真有真才实学,哪怕有侯铭轩这层关系,考个九九八十一名,皇帝也无法破例提拔。
在备考的漫漫长夜里,梁舟钰焚膏继晷,埋头苦读,对着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史子集,逐字逐句地钻研,笔记写满了一本又一本。
策论写作时,他反复推敲每一个论点,查阅大量典籍,力求做到论据充分、见解独到。
正是这份不懈的努力与扎实的学识,让他在科考中脱颖而出,赢得了皇帝的认可。
面圣过后,几人的去处也很快被指定。
林渊被授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一职。
翰林院乃文人荟萃之地,修撰更是肩负着编撰史书、为皇帝草拟文书等重任,林渊得此职位,可谓是如鱼得水,能充分施展他的满腹经纶。
其余三人均被提拔为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虽官职稍逊于林渊,但同样拥有了在朝堂崭露头角的机会,得以近距离接触朝廷中枢,参与各类重要文献的编撰。
梁舟钰迫不及待想要将好消息传达给众人,他脚步匆匆,心中满是按捺不住的喜悦与激动。
侯铭轩早早在宫城外等待,见到梁舟钰出来,他嘴角上扬,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抬手招呼他上了房车。
梁舟钰这才发现,房车上今日竟新添横幅:
“恭贺侯铭轩之兄,天阙阁梁舟钰高中科举第四甲。”
那横幅红底金字,在日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格外醒目。
梁舟钰的眼眶瞬间湿润,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一时说不出话来。
“咋样,一会上街,让你威风威风。”
侯铭轩拍了拍他的肩膀,爽朗地笑道,眼中满是对他的期许。
“老爷,你待我太好太好,舟钰无以为报。”
梁舟钰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眼泪瞬间奔涌而出,顺着脸颊滚滚而下。
侯铭轩撇了撇嘴,佯装嫌弃,递上纸巾:“将眼泪憋回去,大男人整日哭哭啼啼做什么?若你真想回报我,便好好做官,好好做人,为国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