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铭轩深知岳州的战略意义,派遣叶蓬举率领一支五万人精锐部队先行前往。
叶蓬举领命后,心中既怀揣着侯铭轩的信任与重托,又深感此战责任重大,一路上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他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多次巧妙避开敌军的巡逻队,每一次决策都经过深思熟虑,仿佛在与敌军玩一场惊心动魄的捉迷藏。
他们穿梭于山林之间,那山林茂密幽深,士兵们身着特制的迷彩衣衫,那衣衫的颜色和纹理都是依据山林环境精心设计,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借着树木的掩护悄然前行,生怕惊落一片树叶,暴露行踪。
他们在山林中穿行时,偶尔会惊起一群飞鸟,士兵们便会瞬间静止,待飞鸟远去,才继续前行。
士兵们时而弯腰涉水,冰冷的溪水刺骨,寒意向身体侵袭,却无人吭声,牙齿紧咬,默默忍受;时而沿着溪边的石头跳跃前行,动作敏捷而又悄无声息,石头上的青苔湿滑,却难不倒他们矫健的身姿。
抵达岳州主城下后,叶蓬举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如同一只潜伏的野兽,耐心地观察城中守军的作息规律,寻找破绽,连续数日潜伏在城外。
他藏身于城外一处隐蔽的山坳之中,山坳四周荆棘丛生,荆棘上的尖刺锋利无比,稍有不慎就会被划伤;怪石嶙峋,那些石头形态各异,仿若狰狞的巨兽,为他提供了绝佳的掩护。
白日里,他透过简易的望远镜,目不转睛地盯着城墙上守军的一举一动,记录守军换岗时间、巡逻路线等关键信息,哪怕眼睛酸涩,蚊虫叮咬,也未曾有过一刻懈怠。
长时间盯着望远镜,他的眼睛布满血丝,却依然坚定;夜晚,他派出身手敏捷的侦察兵,悄悄靠近城墙,监听城内的动静,试图从细微的声响中捕捉敌军的部署线索。
侦察兵们趴在城墙根下,耳朵紧贴墙壁,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弄出一点声响惊动城内守军。
叶蓬举深知粮草对于守城敌军的重要性,于是精挑细选了一批擅长夜战、身手矫健且熟悉隐匿行踪之术的士兵,组成突击队。
这些士兵大多来自偏远山区,平日里在山林间穿梭狩猎,练就了一身在暗夜中视物、悄无声无声行动的本领。
他们熟悉山林里每一种动物的习性,能凭借敏锐的听觉辨别风向和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仿佛与黑夜融为一体。
在山林中,他们可以凭借猫头鹰的叫声判断方向,依据野兔奔跑的踪迹知晓周边是否安全。
月黑风高之夜,乌云遮蔽了月光,天地间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
突击队携带引火之物,那引火之物皆是经过特殊处理,极易燃烧且火势迅猛,有的是浸满油脂的布条,有的是特制的火药包,凭借着对地形的精准记忆,巧妙地绕过敌军层层设防的防线。
他们或匍匐前进,利用草丛掩护身形,缓缓靠近岳州主城外的粮草大营。
草丛中的露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裳,冰冷刺骨,可他们浑然不觉,专注地一寸一寸向前挪动,眼睛紧盯着前方的目标,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完成任务。
当终于摸到粮草大营边缘时,他们迅速分散开来,同时行动,将引火之物投向堆积如山的粮草。
刹那间,火苗蹿起,借风势迅速蔓延,一时间,火光冲天,照亮了半边夜空,敌军的粮草瞬间化为灰烬。
火势熊熊燃烧,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是胜利的礼炮在奏响。
城内守军得知粮草被烧,顿时军心大乱,恐慌与绝望在军中蔓延。
士兵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惊恐,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甚至已经在考虑后路。
原本整齐有序的守城队伍,此刻乱成一锅粥,为后续攻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叶蓬举望着城内的乱象,心中暗自欣喜,知道距离拿下岳州主城又近了一步,他默默整顿部队,准备迎接接下来更为关键的攻城之战,向着京都的方向,迈出坚实有力的一步。
此时,叶蓬举并未因初战告捷而有丝毫懈怠,他深知接下来的攻城战才是真正的硬仗。
他召集众将领,在临时营帐内展开地图,仔细研究攻城策略。
营帐内灯火摇曳,映照着将领们坚毅的面庞,他们围绕地图各抒己见,有的主张集中兵力强攻城门,利用之前敌军混乱的时机,一鼓作气;有的建议从城墙防守薄弱处攀爬而上,出其不意。
叶蓬举认真倾听,不时点头,最终综合各方意见,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攻城方案。
一方面,他安排部分兵力佯装在东门集结,大张旗鼓地搬运攻城器械,打造声势,吸引敌军主力前往东门防守;另一方面,他亲自率领精锐主力悄悄绕道至西门,那里城墙相对低矮,且因敌军慌乱,防守有所松懈。
又是对付宜州时的老一套办法。
可偏偏是这般战术,屡试不爽。
士兵们在夜色的掩护下,扛着云梯,手持武器,脚步轻盈却又充满力量地向西门逼近。
当东门的喊杀声、锣鼓声震耳欲聋时,西门这边悄然展开行动。
云梯迅速搭上城墙,士兵们奋勇攀爬,城墙上的敌军发现后,慌乱地射箭、投掷石块,但我方士兵毫不畏惧,用盾牌遮挡,继续攀爬。
一旦有士兵登上城墙,便迅速与敌军展开近身搏斗,他们挥舞着长刀,勇猛无畏,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
在城内,百姓们听闻城外的动静,心中既忐忑又期盼。
一些胆大的百姓悄悄爬上屋顶,观察着城外的战况,看到侯铭轩的军队如此英勇,心中暗暗为他们加油。
还有的百姓在家中默默祈祷,希望战争早日结束,恢复往日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