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内静谧无声,只有他偶尔的叹息声。
看着侯铭轩那力透纸背的字迹,心中深受触动,过往所见的百姓疾苦如走马灯般在眼前浮现,朝廷的腐败也让他痛心疾首。
他时而眉头紧锁,为这世道的不公而愤懑;时而目光悠远,似在憧憬信中所描绘的美好未来。
读到侯铭轩提及的百姓苦难时,他不禁眼眶湿润,想起街头那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贫民,为了一口吃食争得面红耳赤,孩子们饿得啼哭不止,父母只能在一旁暗自垂泪。
而看到侯铭轩的抱负与规划,他眼中又燃起希望之光,仿佛看到了宜州城重焕生机,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田间地头一片繁忙丰收之景,学堂里书声琅琅。
经过一番思索,他决定出面劝说州牧投降。
老将军身着戎装,大步迈向州牧府邸,一路上,他心中忐忑,深知此番劝说任务艰巨。
但,一生戎马,何惧一死。
见到州牧后,他先是将侯铭轩的书信递上,而后晓谕大义,从宜州城百姓的安危,讲到东川国的未来走向,言辞诚恳,句句在理。
州牧起初面露犹豫之色,毕竟他受朝廷恩宠多年,对反叛一事心存顾虑。
但在老将军的循循善诱下,最终认清形势,后续打开城门投降,让大军涌入,与侯铭轩等合并一处,避免了更多伤亡。
宜州也宣告易主,侯铭轩的军队进城后,迅速展开安抚百姓的工作。
士兵们走街串巷,帮助百姓修缮被战火损毁的房屋。
在一条小巷里,一位老兵看到一位阿婆望着自家摇摇欲坠的屋顶叹气,便主动上前,手脚麻利地爬上屋顶,将破损的瓦片一一替换,还细心地用泥巴填补缝隙,边干边和阿婆唠家常:“阿婆,您别愁,咱侯将军的队伍来了,以后日子就好过啦!”
阿婆连连点头,眼中满是感激。
他们将从本地仓库带出的粮食分发给饥肠辘辘的民众,孩子们围在粮车旁,眼中闪烁着渴望,士兵们笑着给每个孩子都捧上一把粮食,摸摸他们的头说:“慢点吃,以后都有饱饭吃啦!”
还派出军医为受伤的百姓诊治,军医们耐心地为伤者清创、敷药,伤者们疼得皱眉,却仍不住地道谢。
百姓们看到这支仁义之师的所作所为,心中满是感激,街头巷尾传颂着侯铭轩的美名,孩童们围绕着士兵们嬉笑玩耍,仿佛战争的阴霾已彻底消散。
拿下宜州后,江南两省尽在掌握,侯铭轩的军队士气高涨,一路向南挺进,再往南,崇州便成了下一个目标。
只是,接下来的进展,让侯铭轩自己都意想不到。
崇州州牧刘济恬乃是侯铭轩曾经挚友兼下属梁舟钰的知己,梁舟钰在与刘济钰的书信往来中,时常提及侯铭轩的为人与抱负。
刘济恬同梁舟钰在收服崇州诸岛时,他们曾一同在军中效力。
梁舟钰不止一次提及,这位鼎鼎大名的诗仙大人,关爱下属,为了士兵们的权益不惜与上级据理力争;在谋划战事时,他又智谋过人,多次带领大家以少胜多,让敌军闻风丧胆。
这些事迹通过梁舟钰的讲述,深深印刻在刘济恬心中。
刘济恬见世道不公,心中早有反意,当初梁舟钰在朝堂被奸臣暗害,他谋反的心思便一发不可收拾。
如今得知侯铭轩起兵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携大军来投靠。
敢叫日月换新天!
当侯铭轩的军队抵达崇州边境时,刘济恬早已率一众将士在城外等候多时。他远远望见侯铭轩的身影,便快步迎上前去,两人相见,目光交汇,刹那间,过往的情谊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感慨万千,相拥而泣。
刘济恬身后的士兵们看到这一幕,也深受感动,他们从主帅的眼中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对正义的执着,士气大振,欢呼声响彻四周。
崇州不战而定,侯铭轩的军队顺利进驻,百姓们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街道两旁摆满了食物和酒水,百姓们热情地将自家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犒劳这些远道而来的将士,欢声笑语回荡在崇州城的每一个角落。
在攻略东南方各州的同时,侯铭轩的目光也投向了京都所在川州的周边。
他深知,川州作为京都所在地,防守必定森严,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但他毫不畏惧,站在营帐外,望着北方的天空,心中暗暗筹划着下一步的战略。
他召集众将领,铺开地图,开始分析川州的地形、兵力部署以及朝廷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一场更为艰巨的挑战即将拉开帷幕。
岳州,位于川州的东南面。
岳州主城依山而建,宛如一颗险峻的咽喉要塞明珠,地理位置险要至极,易守难攻,是通往京都的重要门户。
主城丘陵遍地,四周群山环抱,山峦起伏间,仅有几条蜿蜒曲折的小道可供通行,这些小道或穿梭于陡峭山谷,如同一道道深邃的裂痕刻在大地之上,人行走其间,抬头只见一线天;或隐匿在茂密丛林,那丛林仿若绿色的海洋,古木参天,枝叶繁茂得几乎不透一丝阳光,仿若天然的屏障,为岳州主城增添了数重防御之力。
城外,一条宽阔湍急的河流奔腾而过,河水汹涌,浪花飞溅,涛声震耳欲聋,既成为了城防的天然护城河,又切断了大部分从陆路直接攻城的可能路径,让岳州主城固若金汤。
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仿若在向觊觎它的人宣告着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