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掌柜眉头紧锁,仿若被一团愁云笼罩,来到侯铭轩跟前。
还未站定,便忧心忡忡地开口汇报说,天阙阁一楼书肆生意大不如前。
往昔那热闹非凡的场景,如今已难觅踪迹。
想当初,店内总是人声鼎沸,墨香四溢,可如今,一切都变了。
书架上的书籍虽依旧琳琅满目,各类经史子集、诗词文论应有尽有,装帧精美,纸张上乘,可却鲜有人问津。
侯铭轩听闻此言,原本舒展的眉头微微皱起。
他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心中深知问题的严重性,当下并未言语,只是默默思考应对之策。
片刻后,他轻轻抬手,示意戴掌柜先行回去,自己则陷入了沉思之中。
夜晚,侯铭轩独自坐在书房内,四周静谧无声,唯有烛火摇曳。
光影在他脸上交错,衬出他此刻凝重的神情。
他深知,东川国文坛积弱已久,仿若一片贫瘠的土地,虽有零星的花草点缀,却难成繁茂之景。
长久以来,翻来覆去不过是些诗词歌赋,文人墨客们沉浸在格律对仗、抒情表意之中,题材单一,内容局限。
哪怕追溯到七百年前周公在世时,文学作品也仅仅局限于此,虽有经典之作流传,可数量稀少,难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
民众们渴望着新的故事,渴望着能有作品带他们走进不一样的世界,感受别样的人生百态。
思及此处,侯铭轩脑海中仿若有一道灵光突然闪过,前世蓝星中的四大名著瞬间如潮水般浮现眼前。
他仿若看到了《红楼梦》里那奢华却又暗藏危机的贾府,贾宝玉、林黛玉等一众人物的爱恨情仇。
三国演义》中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英雄豪杰逐鹿天下,权谋智斗扣人心弦。
《水浒传》里梁山好汉们义薄云天,反抗压迫,他们的故事充满热血与豪情。
《西游记》更是奇幻绚丽,师徒四人一路西行,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得真经。
那些精彩绝伦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扣人心弦的情节,无一不让他热血沸腾,仿若心中有一团火焰被瞬间点燃。
他当即下定决心,要给这个世界来个小小的震撼!
凭借着前世反复研读的记忆,着手开启一项伟大的创作计划——撰写四大名著。
虽说他做不到将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精准复刻,毕竟岁月流转,记忆难免有模糊之处。
但好在他读过许多遍,故事的大致情节、关键反转、高潮桥段以及那些经典台词,都已深深烙印在他心间。
他仿佛已经看到,一部部震撼世人的巨著即将在他笔下诞生,为东川国的文坛带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侯铭轩深知,要想重现前世蓝星中四大名著的辉煌,绝非易事,必须进行周全细致的准备,容不得半点马虎。
首先,资料收集是关键一环。
虽说凭借前世记忆,他对四大名著的大致轮廓了然于心。
但他也清楚,仅仅如此远远不够,为了让作品更加丰满、贴近这个世界的文化土壤,他一头扎进天阙阁的藏书阁。
侯铭轩置身其中,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仔细翻找。
凡是涉及历史、民俗、宗教、哲学等方面,能与四大名著创作背景相呼应的资料,他都一一记录下来。
例如,在筹备撰写《三国演义》时,他深知这部以权谋与战争著称的史诗巨著,需要深厚的历史底蕴来支撑。
于是,他查阅大量东川国的战争史,那些泛黄的书页上记载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兵力的调配、战术的运用,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兵法谋略典籍更是被他翻了个遍。
还有不同势力割据时期的地域风貌、人文特点等资料,他仔细研读,试图从中找到与原著三国时代的契合点。
他想象着,东川国的山川河流如何化作三国的赤壁、官渡,当地的风土人情怎样塑造出英雄们的性格与抉择,以便让故事中的权谋斗争、沙场征战更具真实感,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
对于《红楼梦》,他则专注于搜集有关贵族生活、礼仪规制、家族兴衰的记载。
从藏书阁尘封的角落里,找出那些描述古代世家的典籍,研读其中关于服饰的记载,了解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所穿着的绫罗绸缎,从华丽的凤袍到素雅的襦裙,每一针每一线都勾勒着等级与品味;饮食方面,珍馐美馔的菜谱、宴会的流程规制,让他仿佛能看到贾府盛宴上的觥筹交错。
建筑风格更是重中之重,亭台楼阁、园林水榭的布局与设计,为他重现贾府的奢华庭院提供了蓝本。
人际交往的繁文缛节,从见面行礼到言语措辞,事无巨细,力求还原一个奢华却又暗藏危机的世家风貌,让书中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符合贵族身份,展现出那个时代大家族的复杂与深沉。
想当初,他在读红楼时,为了彻底读懂,可是下了不小功夫。
紧接着,便是写手团队的精心打磨。
他将自己私下精心培养的一批写手召集至天阙阁,这些写手可都是他慧眼识珠、历经筛选而来,沙里淘金,个个都是精英。
他们各具独特才华,多为科举落榜考生中的优者。
有的擅长细腻的情感描写,笔触温柔,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仿佛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有的精通宏大场景构建,文字间仿若有千军万马奔腾之势,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奇幻绚丽的仙境,都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侯铭轩的指导下,他们用文字描绘出赤壁之战的熊熊烈火、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惊天动地,让读者仿若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震撼与磅礴。
当然,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