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村。
袁中兴看着于洋,笑容苦涩地说道:“陛下,您给草民加的担子可是越来越重了。”
袁中兴的吐槽并非没有道理,原本让他来担任这蓝翔技校的校长,对他来说就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担子,但好在当时只需要教授学生一些工巧之事,他还能勉强应对。
可是如今这圣贤之道……袁中兴早年也是饱读诗书之人,只不过这么多年的时间他都与农务为伍,早已经忘了何为圣贤之道,让他再来办一个儒学院,确实是有些难为人。
另一边,头次跟着于洋出宫的蒙奇却一幅惊讶的表情,他没有想到,这蓝翔技校不仅和于洋有关,甚至就是于洋一手建成的!
于洋见状,轻笑着说道:“袁老莫要着急,此事朕已经与范卿家商议过,他会从自己的门生中找些人来给袁老补充门面。而且这考学之事,其实也没有袁老想的那么难。”
说着,于洋示意一旁的王宽将一物取出,而此时王宽的表情却是有些莫名的别捏。
袁中兴满心疑惑地从王宽手中接过书册,待他翻开一看,发现这上面所记载的东西,和此前于洋给他的办学之法有些类似,几乎是事无巨细地交代了应该如何开办这儒学院。
想要金榜题名,无异于在千军万马中过独木桥,所以学子必须有坚毅的品行和身体,故而儒学院将采取全封闭式管理,学子每日需在卯时起床、完成洗漱后,进行两刻钟的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结束后,统一在学校就餐,中间可自行修整,直至辰时。
……
题海战术:
在完成基础教学后,每名学子每天需完成历代科举试卷,循序渐进,查漏补缺,需对历代试题做到心中有数。
授课教师成立命题组,以科举考官的视角进行出题,每十日需进行一次考试,若有不合格者,需加强训练,直至合格为止。
且每日课余期间,需观察民生,每月需与百姓同居同眠至少三日,体悟不同人生。
……
时间不长,袁中兴将这一份册子看完后,方才明白王宽为何是那副表情,此时他看着于洋,迟疑着说道:“陛下,如此教授学子,是否有所不妥?前半部分对学子体能这一块的要求,草民还算理解,但这儒学一道,讲究因材施教,这般每日练题,是否有些舍本逐末了?”
“非也。”
听到袁中兴的质疑,于洋轻笑着说道:“袁老可知,我大汉科举取士,考得是哪几本书?”
“当然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于洋微微颔首,“袁老既然清楚,难道就没有疑惑过,这学子十年寒窗,就是为了学这九本书、十几万字吗?难道这些书中的内容真就那么地艰深晦涩、玄之又玄?朕以为并非如此!”
“自从这四书五经出名之后,无数名人学士纷纷为其做注,著书立传来表明自己的看法,而且每当一位儒学大家写就一本,这科举的内容就又多了一本。”
袁中兴迟疑着问道:“这有什么不对吗?”
“当然没什么不对,著书立传是那些人的自由。可是袁老有没有想过,就算有再多的人为四书五经做注,这四书五经本身,其实还在那里,并不会因为这些东西而改变。所以归根到底,学子寒窗十年,学的是什么?难道真的学的是四书五经吗?并不是!
他们学的是如何揣摩上意,学的是百家驳杂之言。每次考举之前,学子要做的并不是温习四书五经,反而是寻来当年主考官的一些著作,然后从中猜测主考官会出题几何!”
袁中兴闻言,老脸一红,于洋所说的事情,当初他年轻时也曾做过。
于洋见状,轻笑一声:“其实朕并不是在责怪这些学子,因为朕觉得,这些学子做这样的事情很正常,若是朕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可能朕也会像他们这样做。
但朕终究不是他们,朕是皇帝,朕不像看到朝堂之上都是些钻研人心、揣摩上意之人!”
袁中兴心中一震,随后惊讶地说道:“陛下,您是准备改革科举?”
“不,”
于洋摇了摇头:“其实目前的科举对于普通学子而言,已经是最为公平的晋升渠道,朕不会轻易动科举这一块。”
袁中兴愣住了,怎么感觉于洋所说的话有些矛盾呢?既觉得那些学子的做法不妥,又说科举公正,这是闹哪样?
见袁中兴这般表情,于洋笑着说道:“袁老,其实这解决之法,朕已经在那个小册子里写出来了。”
袁中兴一怔,随后反应过来:“陛下的意思是,将这揣摩上意之人,变成授课的老师?”
“没错!”
于洋笑着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朕以为,老师教授学子四书五经,已是传道。至于这授业,由这些老师们来钻研考官喜好,然后再将他们所押好的题交由学子来做,莫非还算不上吗?”
解惑一词于洋没说,因为这一个词太过宽泛,人之一生始终会有疑惑,那不是一个老师可以解答的。
“传道受业解惑……陛下果然是妙句频出,草民敬佩。”
很显然,袁中兴被于洋说服了,相比于看似死板的题海战术,过早培养学子揣摩人心的传统授课之法,似乎弊端更大。
见袁中兴对《师说》中的那一句话感兴趣,于洋想了想说道:“朕这儿有一篇文章,倒是恰好与蓝翔技校授课理念相应和,此间事了后,朕将之写好派人送来。”
于洋倒也没有信口开河,《师说》全篇的立意还是很不错的,只不过其中有一些不符合这个世界历史的东西,倒是要小改一下。
“草民在此谢过陛下。”
于洋要写一篇文章送来,袁中兴自然是乐意之至。只不过可惜的是,这篇文章不能以于洋的名头拿出来,否则倒是一块很好地护身……引战贴。
“陛下,袁老,洋人已经传来消息,番薯可以收获了。”
于洋听到这话,顿时眼前一亮,今日他来黄村,可不是为了和袁中兴商议蓝翔技校的事情,番薯今日收获,才是他来这里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