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界开疆拓土的事情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吴长庆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指导。
他的精力有限,需要放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
对于吴长庆来说,目前以及将来最重要的事情都是提升国力,为将来和其他穿越者大战做准备。
如何提升国力呢?
国土,人口,生产力。
前两者都比较简单,抢地盘这种事大华有很多人擅长,生孩子也不是什么难事,吴长庆不需要操心。
最难的是提高生产力。
吴长庆可以提供各种科技,但生产力不是光有科技就可以的,还需要一个适合时代发展的制度。
当前大华的发展虽然日新月异,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封建帝国,实行的是封建的制度。
只不过因为资本发展的比较迅速,商贸繁荣,所以封建的皮囊下也有很多资本萌芽。
封建制度在农耕文明时期是个绝佳的制度,但在工业文明中,却多少有些不适用。
吴长庆的案桌上放着一份报告,关东省(原扶桑关东)省长崔浩禁止中原的货物进入关东地区销售。
虽然只是背地里用了些小手段,不是大张旗鼓的采用关税壁垒,查抄,但市面上的变化还是被情报局的人给关注了,并且调查出了前因后果,然后写成了报告交到了吴长庆的手中。
吴长庆知道,这就是典型的封建弊端,权力只对上级负责,喜欢画地为牢。
崔浩为了一个漂亮的经济数据,强行扶持当地的工业,阻止中原地区的工业商品进入。
这样做对大华来说当然是不利的,但对于崔浩却是有利。
如果不这么做,关东就容易变成中原商品的倾销地,经济就发展不起来。
只要交出一份漂亮的经济数据,他就有望更进一步,进入中央任职。
当然,前提是他干的这种事没有被朝廷发现。
在崔浩看来,即便是被发现了,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官不就是这样当的吗?
他的官是皇帝给的,又不是中原其他省长给的。
所以,皇帝喜欢经济发展,他就想尽一切办法提升经济。至于其他省受到了损失,关他什么事,其他省长和他同级,也完全没资格管他。
暗地里搞小动作的地方掌权者不止崔浩一个人,只不过是崔浩搞的比较过分,这才被注意到了。
而像崔浩的这些利用权力画地为牢,在自己地盘做土皇帝的人,无疑是在阻碍大华的整体发展。
中原更先进的生产力制造出来的商品无法便捷的进入其他地方,而其他地方落后的生产力却在被人为的保护着,扶持着。
这不符合市场经济,不利于竞争,不利于优胜劣汰。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推翻了封建制度,进入以法制为主的阶段才行。
又或者更进一步,实行民主,搞选举,君权民授,为人民服务。
可是,这就意味着推翻吴长庆的统治。
如果吴长庆真要这么干,天下大臣估计都会目瞪口呆,然后来一句‘陛下何故造反?’。
吴长庆才是封建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天下都受他一个人控制,权力集中在他一个人手上,没有针对他的法律。
雷霆雨露,均为君恩。
不管他干多么坏的事,那都是没有问题。
大臣们或许可以劝一劝让他别干坏事,但绝对没能阻止吴长庆干坏事。
但如果推翻帝制,搞宪法和选举,那么皇帝也要受法律约束,大臣可以根据宪法约束皇帝。
吴长庆虽然舍不得做皇帝的种种特权,但是作为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二好青年,觉悟也不是特别低。
如果舍弃了这些特权就能让现在的大华实现人人平等,他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但是,吴长庆觉得这太困难了。
他舍得,全天下的官僚可舍不得。
他放弃特权,意味着全天下的官僚都要跟着放弃特权。
那些官僚肯答应?
真要是这么干了,其他官员也许会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先反了他。
纵然吴长庆为大华做出了比天还大的贡献,纵然他的威名响彻了全球十数年,甚至已经波及异界。
但是,想动全天下特权阶层的利益,没门。
“不变也不行。”
吴长庆自言自语了一句,他和这个时代的人不同。
在他们看来现在这个当官的享有特权的社会就是非常合理,非常完美的制度。
而吴长庆却知道,这些制度会如何阻碍社会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是注定要灭亡的。
既然注定会灭亡,那还不如现在就进行改变。
现在摆在吴长庆面前唯一的问题就是,该如何变,要变到什么程度。
为此,他陷入了思考。
......
关西,京都。
崔浩拿着报告在发愁。
虽然他下令要求全省的商铺必须把本地商品摆在最显眼的地方,禁止运输公司给外地商品拉货等各种手段阻止外地商品的进入,但效果却是不尽人意。
天下人都是逐利的,崔浩有着他个人的利益,其他人也都有着各自的利益。
明面上不能卖外地商品,那就暗地里卖,没办法,谁让外地商品更便宜质量更好呢。
本地运输公司则是去外地开一家分公司,再把商品运进关西。
崔浩可以约束本地的企业,却拿外地的企业没办法。
还有其他各自走私,代货等方式。
总之崔浩有政策,下面的百姓和商人就有对策。
几年下来,关西的经济依旧是发展不起来。
明面上虽然还有不少的工厂,但这些工厂都在靠着当地官府的补贴在运营。
有补贴,没有竞争的压力,这些工厂就更加不思进取,然后就更加没有竞争力,如此恶性循环。
到了永兴二十八年,关西的经济已经成了一摊烂泥。
“省长,补贴不是办法,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得把生产成本降下来,提升竞争力。”
财政厅厅长刘勉劝说道。
“怎么降低成本?我们没有钱来升级设备。”
崔浩说。
“可以从人力方面下手,中原地区是8小时工作制,我们实行12小时,这样就能降低三分之一的成本了。反正都是些扶桑人,二等国民,压榨的狠一些也没事。”
这是刘勉所能够想到唯一的办法了,关西和中原比起来唯一的优势就是劳动力更便宜。如果不是这个原因,这里甚至连工厂都开不起来。
“8小时?那只是表面上。实际上加上加班时间,中原大部分的工厂的工人也要干十二个小时。”
崔浩苦笑道。
各省的掌权者和资本阶级为了更好看的经济数据和财富,那都是死命的压榨底层百姓。
中央制定了8小时工作制,下面的人就搞出了一个自愿加班的法子。
理论上来说工厂的确不能强行要求工人加班,但他们可以选择辞退那些不肯加班的人,又或者降低基础工资,大幅度提高加班工资.......
总之法子有很多,但凡是想要赚钱的人,都只能含泪加班。
“我知道,我的意思是我们这12个小时算基础工时,然后再加几个小时班。”
刘勉说。
“这样会死人吧,搞不好还会逼着这些人造反。”
崔浩提醒道。
一天工作12个小时就已经很夸张了,要是再加几个小时班,肯定会有大批工人累死。
到时候,肯定会有受不了的人登高一呼。
别说到时候,事实上现在大华也并非完全太平。除了中原地区,其他地方的叛乱时有发生,只是规模都不大而已。
有些叛乱是曾经的特权阶级不甘心失败进行反扑,还有判罚则是因为当地掌权者压榨的太狠,导致有些人受不了殊死一搏。
当然,这些叛乱已经无法动摇强大的大华,基本上都是被轻易剿灭。
崔浩倒不是不忍这些叛乱者会被杀掉,而是治下出现了叛乱,当地的长官都是需要负责的,考评上会留下瑕疵,影响晋升。
“大人放心,据我观察扶桑人的忍耐力很强,多干几个小时不至于起来叛乱。”
刘勉说道。
就算是多干点时间,无非也就是更累一些而已,至少还可以赚钱养家,不会吃不饱,比起以前的日子要好得多。
以前扶桑底层经常饿死人,也没见有多少叛乱。
“那就先试试。”
崔浩下定了决心,明年就是他回京的叙职期,他必须拿出一份拿得出手的的数据,这方面是造不了假的。
他交不出那么多税给中央,嘴上说经济发展再好都没用。
崔浩至少还是在想办法搞经济,而高丽省的省长李承则是干脆做起了假账。
为了给中央交更多的税收以证明高丽的经济水平,李承利用手中的权力私自进行加税,增加罚款名目,倾吞国有资源.....
李承出自一个官宦世家,爷爷当过明朝的知府,父亲当过明朝的县令。
以前的官员在地方上做官向来都擅长制造烂账,然后任期一到,调到外地或者升迁,烂账就留给了下一任。
当然,那些调到外地或者升迁的官员,也会遇到前任留下的烂账。
这种事情成了普遍现象,李承的长辈就是如此教他做官。
李承以前因为朝廷执行律法严格而不敢乱来,此时朝中风气稍微舒缓了些,而他又确实遇到了升迁的困境。
于是乎,长辈们教的法子又被他回想了起来。
只可惜,时代变了。
农业时代官员多加税,对当地的影响无非是多饿死几个百姓。
而如今,当李承开始多加税之后,当地的企业纷纷逃离。
不赚钱,留在高丽干什么?
企业一离开,当地失业的人就快速增多,经济发展就越差,社会矛盾就越发尖锐。
高丽和关西有很大不同,高丽是汉化最彻底的地方。
如今高丽说的都是汉语,用的都是汉字,曾经的高丽方言都几乎没有人使用了,他们这些年最重要的事就是汉化,撕掉自己身上高丽人的标签,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大华人。
他们做的很成功,中央对他们的态度很欣赏。
所以,中央对高丽的人权要比扶桑更重视。
扶桑要是有一群人去官府闹事,当地官府可以直接抓起来打一顿,甚至打死几个人都没事,很难传到中央,传到了也未必会受到重视。
而高丽不同,当数千失业工人聚集到官府门前闹事后,中央立马就知道了,甚至还传到了吴长庆那里。
如今大华因为过于辽阔,人口过于众多,政务也变得无比之多,很多小事情已经传不到吴长庆面前,大部分的小事都是下面的官员自行处理。
传到了吴长庆面前,无论吴长庆如何表态,总之李承肯定是要倒霉,一个惊扰圣驾的评价是逃不掉的。
在中央的官员看来,各地的官员都是皇帝信任他们,让他们去治理,替皇帝分忧的。
没有治理好地方,还闹出了乱子让皇帝操心,简直该死。
很快,吏部就传出了准备罢免李承的消息。
这本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是,封建王朝的另一个弊端也随之浮现。
很多地方上的官员上书吏部,替李承求情。
这些人未必是李承的亲朋好友,但他们就是这样干了。
道理也很简单,地方上官员的屁股,没有多少是干净的。如果今天中央用这个理由处理了李承,以后自然也可以处理他们。
但是,如果这次李承被放过了,那么以后也没办法因为类似的事情处理他们。
为了自身的利益,地方官员统一起来和中央产生了对抗。
这种事其实并非第一次发生,只不过以前因为大华建国不久,各种矛盾还没有爆发,还有其他诸多原因。
而现在,随着大华统一了全球,政局进入了稳定,封建王朝里争权夺利的戏码开始上演。
看到这些事情,更加坚定了吴长庆要改革的决心。
以前造了统治者的反,现在他要造自己的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