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脐带血同意书下的希望赌
灼酒折雪2025-10-17 00:193,457

  超声检查室里,探头在孙婉玲的腹部缓缓移动,屏幕上渐渐出现一个小小的孕囊,里面的胎儿已经有了模糊的轮廓,胎心搏动清晰可见,像一颗跳动的小火星。

  孙婉玲屏住呼吸,目光紧紧盯着屏幕,眼里满是期待与紧张——这是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这个“救命宝宝”,心里既激动又忐忑。

  “胎儿NT值1.8mm,在正常范围内,发育情况良好。”

  超声医生的声音传来,孙婉玲悬着的心稍稍放下。可当探头扫到子宫瘢痕处时,医生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子宫前壁瘢痕处肌层厚度2.0mm,比上次检查薄了0.1mm,需要密切关注。”

  景砚站在旁边,看着屏幕上的图像,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后续每两周做一次超声监测,一旦肌层厚度低于1.5mm,就需要住院观察,避免子宫破裂风险。”

  孙婉玲点点头,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我知道了,景医生,我会按时来检查的。”

  从超声室出来,孙婉玲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走到产科走廊的窗边,给血液科的病房打了个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孙雨晴虚弱却兴奋的声音:“妈妈,我今天能自己坐起来吃饭了,护士姐姐还说,等宝宝出生了,我就能去看她呢!”

  孙婉玲的眼眶瞬间红了,她强忍着泪水,柔声说:“是啊,雨晴要好好加油,等宝宝出生,咱们一起接她回家。”

  挂了电话,她转身准备离开,却迎面撞上了匆匆赶来的韩皙宁。

  韩皙宁手里拿着一份脐带血采集的知情同意书,看到孙婉玲,立刻停下脚步:“孙大姐,我正好找您,这份同意书需要您签字,里面详细说明了脐带血采集的流程和风险,您先看看。”

  孙婉玲接过同意书,认真地翻阅起来。韩皙宁在一旁耐心解释:“采集脐带血对宝宝没有伤害,我们会在宝宝出生后第一时间进行,采集后会立即送往脐带血库保存,同时进行HLA配型检测,结果出来后会第一时间通知您和血液科。”

  “谢谢你,韩医生。”

  孙婉玲签完字,将同意书递还给韩皙宁,“有你们这么用心,我心里踏实多了。”

  韩皙宁笑了笑,眼神里满是真诚:“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要是有任何疑问,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我的电话在同意书首页上有。”

  看着孙婉玲离开的背影,韩皙宁轻轻叹了口气。

  这场以生命为赌注的冒险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多未知的风险在等着她们。但只要孙婉玲不放弃,她就会一直守护下去,为这个家庭守住那25%的希望。

  下午2点,景砚召集产科、血液科、麻醉科、新生儿科的医生召开多学科会诊会议。会议室内,每个人面前都放着孙婉玲的病历资料,气氛严肃而紧张。

  “目前产妇的主要风险是子宫瘢痕薄、血压偏高、妊娠期糖尿病高危,以及胎盘前置的可能。”

  景砚率先发言,将孙婉玲的情况做了详细介绍,“我的建议是,孕20周前每周监测血压、血糖和子宫超声;孕20-32周每两周进行一次多学科评估;孕32周后每周进行一次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血液科的李医生接着说:“孙雨晴的化疗效果不错,目前病情相对稳定,但需要尽快进行脐带血移植,最佳移植时间在孕36-38周之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这个时间段内确保脐带血的质量和配型成功。”

  麻醉科的王医生皱了皱眉:“产妇年龄较大,又有子宫瘢痕,剖宫产手术的麻醉风险较高,我们需要提前制定麻醉方案,备好抢救药物,避免出现麻醉意外。”

  韩皙宁最后发言,语气坚定:“新生儿科会提前做好极早产抢救的准备,一旦宝宝早产,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救治,同时确保脐带血的采集和保存。我们会安排专人负责这个病例,全程跟踪宝宝的情况。”

  会议结束后,景砚将制定好的多学科协作方案整理成册,分发给各个科室。

  方案的封面上,用红色字体写着“孙婉玲极高危妊娠多学科守护计划”,下面标注着参与科室和负责人的名字,像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承载着多个科室的共同努力。

  ————————————

  晚上7点,景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他没有立刻休息,而是打开电脑,再次梳理孙婉玲的病例资料。屏幕上的风险数据依旧冰冷,可他的心里却多了几分坚定——他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这场冒险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守护好这两条珍贵的生命。

  同一时间,韩皙宁还在NICU里忙碌。她走到9号保温箱前,检查了里面的设备,确保一切正常。

  然后,她拿出孙雨晴的病历,看着上面的病情记录,在心里默默祈祷:“一定要配型成功,一定要让这个女孩好起来。”

  窗外的雨已经停了,月亮从云层里探出头来,洒下柔和的月光。

  产科和NICU的灯光依旧亮着,像两颗守护生命的星星,在黑夜里散发着温暖的光芒。景砚和韩皙宁,虽然在不同的科室,却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着。

  这场以生命为赌注的冒险还很长,但只要他们携手并肩,就一定能为这个家庭带来希望,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之光。

  ————————————

  周日早上,孙婉玲按照约定来到医院做血压复测。血压计的数值显示128/85mmHg,比之前又低了一些。

  景砚看着结果,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控制得很好,继续保持这个状态。下周我们做唐氏筛查,排除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

  孙婉玲点点头,眼里满是感激:“谢谢景医生,这段时间麻烦您了。”

  “不用客气,这是我的工作。”

  景砚顿了顿,又补充道,“如果有任何不舒服,比如腹痛、阴道流血或者头晕,一定要第一时间来医院,别耽误。”

  从医院出来,孙婉玲迎着温暖的阳光,脚步变得格外轻快。

  她抬头望向天空,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在景砚、韩皙宁和众多医生的守护下,她和这个“救命宝宝”一定能平安度过难关,女儿孙雨晴也一定能等到那25%的希望,重新回到学校,过上正常的生活。

  而此刻的产科办公室里,景砚正将孙婉玲的血压复测结果记录在病历上。他看着屏幕上的数值,轻轻舒了口气。

  虽然未来还有很多风险,但至少现在,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他拿起红色文件夹,将其放进抽屉的最上层,那里存放着所有极高危产妇的病历,每一份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希望。

  NICU里,韩皙宁正在给18号保温箱做最后的检查。

  她调整好温度和湿度,又仔细检查了里面的监护设备,确保万无一失。然后,她在保温箱的旁边贴了一张小小的便签,上面写着:“欢迎你,小勇士,我们都在等你。”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便签上,将上面的字迹映照得格外清晰。这个承载着特殊使命的保温箱,像一个温暖的摇篮,正静静地等待着那个即将到来的小生命,等待着为这个家庭带来希望的那一刻。

  监护仪的“滴答”声在夜里格外清晰,像为这场无声的坚守打着节拍。

  韩皙宁走到18号保温箱前,借着月光看清里面铺好的无菌纱布——那是为孙婉玲的宝宝准备的,柔软得像云朵,却要承载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

  她伸出手,指尖轻轻碰了碰纱布,温热的触感让她想起孙雨晴下午那只冰凉的手,心里泛起一阵酸涩。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是血液科护士发来的消息:“韩医生,雨晴晚上没怎么吃饭,说没胃口,我们给她热了牛奶,她也只喝了两口。”

  韩皙宁回复“知道了,我明天早上带点粥过去”,指尖在屏幕上停顿片刻,又补充道:“帮我多留意她的情绪,有情况随时跟我说。”

  放下手机,她走到窗边,望着住院部楼下的花园。月光下,银杏叶泛着淡淡的银辉,白天那些像碎金一样的叶片,此刻却像撒在地上的薄霜,透着几分清冷。

  她想起景砚傍晚说的话——“医学需要冷静,不能被情感冲昏头脑”,可面对孙雨晴那双盛满担忧的眼睛,她怎么也没办法完全冷静下来。

  作为医生,她习惯了用数据和预案应对风险,可这一次,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16岁女孩对家人的愧疚,是一位高龄母亲赌上生命的决心,是一个尚未出世的孩子承载的“救命”使命。

  这些情感像细密的网,将她紧紧缠绕,让她无法再像对待普通病例那样,只专注于疾病本身。

  ————————————

  凌晨一点,韩皙宁终于处理完手头的工作,趴在办公桌上小憩。

  迷迷糊糊间,她梦见孙雨晴抱着那盆“婴儿手指”多肉,坐在洒满阳光的病房里,头发重新长了出来,乌黑浓密,笑容灿烂得像个普通的高中生;孙婉玲抱着刚出生的宝宝,站在病房门口,眼里满是欣慰;景砚站在旁边,脸上虽然还是没什么表情,却微微点了点头,像是在认可这个圆满的结局。

  可就在这时,梦里的场景突然变了——孙雨晴的笑容渐渐消失,脸色变得苍白,多肉的叶片开始枯萎;孙婉玲的肚子突然疼痛起来,鲜血染红了她的裙子;景砚手里的病历掉在地上,上面的“极高危”三个字格外刺眼。

  韩皙宁想伸手去帮她们,却怎么也动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

  “韩医生,韩医生!”

  一阵急促的呼喊声将她从噩梦中惊醒。她猛地抬头,看见NICU的护士小张站在面前,脸上满是焦急:“4号床的早产儿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到80%,我们已经调整了呼吸机参数,可还是没什么效果!”

  韩皙宁立刻站起身,快步冲向4号床。

  保温箱里的早产儿浑身发紫,胸廓起伏微弱,监护仪上的氧饱和度曲线像一条垂死挣扎的鱼,不断向下滑落。

  她一边指挥护士准备肺表面活性物质,一边快速调整呼吸机参数,动作熟练而精准,没有丝毫犹豫——多年的临床经验让她在危急时刻,总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

  

继续阅读:第29章 暖黄小灯下的牵挂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生命的第一声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