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夜班灯下的红枣茶与病历
灼酒折雪2025-10-17 18:003,384

  傍晚6点,产科的晚餐时间到了。

  护士们轮流去食堂吃饭,陈静让其他护士先去,自己留在护士站值班,处理突发情况。她泡了一碗方便面,刚吃了几口,就看见景砚从手术室出来,脸上带着疲惫,手术衣的领口都被汗水浸湿了。

  “景主任,刚下手术啊?还没吃饭吧?”陈静主动打招呼,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下来歇会儿,我让小李给你带份饭回来?”

  景砚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陈静会主动跟他说话,他平时话少,跟护士们交流不多。

  他摇了摇头,声音有些沙哑:“不用了,我还有份病历没写完,先回办公室。对了,28床产妇的血压怎么样了?下午测的结果还好吗?”

  “挺好的,下午两点测的140/90mmHg,四点测的138/88mmHg,一直在下降,尿蛋白定量也比昨天少了,情况在好转。”陈静立刻汇报,语气认真,“我让护士每两小时测一次,有异常会第一时间汇报给你。”

  “嗯,辛苦你们了。”

  景砚点点头,没有再多说,转身往医生办公室走。走到门口,他又停下脚步,回头对陈静说:“下午32床家属的事,谢谢你处理得及时,没有影响其他病人。”

  陈静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应该的,这是我的工作。景主任,你也别太累了,吃完饭再写病历,身体要紧。”

  景砚没有回应,只是轻轻点了点头,走进了办公室。

  陈静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有些感慨——原来这位冷冰冰的景主任,也不是完全不近人情,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

  晚上8点,产科渐渐安静下来,大多数产妇都已经休息,只有护士站还亮着灯。

  陈静整理完当天的护理记录,又去病房巡了一圈,确认所有产妇和宝宝都安好,才回到护士站。

  值班护士小李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红枣茶走过来,轻轻放在她面前:“陈姐,今天忙了一天,肯定累坏了,喝点红枣茶补补气血,暖暖心。”

  陈静双手捧着杯子,温热的感觉透过杯壁传到掌心,热气拂面,让她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她轻轻喝了一口,红枣的甜香在嘴里散开,心里暖暖的。

  可脑海里却像放电影一样,不断回放着白天的一幕幕:景砚用冰冷的语气陈述预后时,家属崩溃大哭的脸;韩皙宁低头翻阅CPAM胎儿超声报告时,紧紧绷紧的下颌线;林晓曼跑前跑后,充满活力的身影;还有下午调解矛盾时,赵医生感激的眼神。

  她轻轻叹了口气,对小李说:“小李,你有没有觉得,咱们科的景医生和NICU的韩医生,就像两条绷得紧紧的弦?一个凡事往最坏了想,说话直来直去,怕家属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最后更失望;一个拼命想抓住所有希望,不肯轻易放弃,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救活孩子的机会。”

  小李眨了眨眼,有些担心地问:“那……他们会不会像那两个小护士说的那样,哪天吵得不可开交,把弦绷断啊?到时候咱们科室的气氛肯定特别紧张,产妇和家属也会受影响。”

  陈静摇了摇头,眼神里带着一丝忧虑,却也有一丝笃定:“断倒不至于,他们都是好医生,只是理念不一样,出发点都是为了病人好。景医生虽然话少,冷冰冰的,可做手术的时候特别认真,救了很多产妇和孩子;韩医生虽然倔强,认死理,可对孩子是真上心,很多危重新生儿都是她守着救回来的。我就是怕,哪天他们因为治疗方案吵起来,把病人和家属夹在中间,让家属更难抉择,甚至影响治疗,那可就麻烦了。”

  她望向窗外,住院部的大楼依旧灯火通明,每一盏灯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期待与担忧。

  产房里,随时可能响起新生儿响亮的啼哭,带来新生命的喜悦;但也可能响起家属绝望的哭声,承受失去的痛苦。

  陈静把杯子里剩下的红枣茶喝完,放下杯子,又叹了口气:“咱们做护士的,能管好病人的针头,保证用药准确;能管好病房的床位,让病人住得舒服;能调解家属的矛盾,让他们愿意相信我们;可咱们管不了医生心里的‘风暴’,管不了他们因为医疗理念产生的分歧。只希望他们能早点明白,有时候不用非要争出个对错,学会互相理解、一起商量,就像张主任说的那样,一起为病人撑伞,别让矛盾的‘雨’淋到无辜的产妇和孩子。”

  说完,她起身拿起手电筒,决定最后再巡一圈病房,看看产妇和宝宝们的情况。走廊里的感应灯随着她的脚步,一盏盏亮起,柔和的光线像替她探路的星星,照亮前行的路。

  走到32床病房门口,她轻轻推开一条缝,看见产妇已经睡着了,脸上带着安稳的笑容,旁边的陪床家属正小心翼翼地给宝宝盖被子,动作轻柔,生怕吵醒宝宝。

  陈静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微笑,心里的忧虑也消散了些——只要能让产妇和宝宝平安,再辛苦也值得。

  巡完房回到护士站,陈静坐在椅子上,看着墙上的时钟慢慢走向10点。

  她拿出手机,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女儿稚嫩的声音:“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我想你了。”

  陈静的眼眶有些发热,声音温柔:“妈妈今天要值班,明天就能回去陪你了。你要听爸爸的话,早点睡觉,别熬夜。”

  挂了电话,陈静深吸一口气,重新打起精神。

  明天太阳升起时,产科又会恢复忙碌,电话铃声会再次响起,家属们会再次围在护士站追问,而她,还得继续做这层楼的“中枢神经”,守护着每一个生命的到来与平安。

  她拿起当天的护理记录,最后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遗漏,才关灯锁门,走进值班室。

  躺在床上,她很快就睡着了,梦里,她看见一个个健康的宝宝在产房里啼哭,产妇和家属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景砚和韩医生站在一旁,虽然还是没什么话,却默契地相视一笑,没有了之前的剑拔弩张。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值班室的床上,像一层温柔的纱,轻轻覆盖着这位疲惫却依旧坚守的产科护士长,也照亮了她心中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

  雨丝越下越密,打在住院部的玻璃窗上,晕开一片片细小的水痕,像给夜晚的医院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纱。

  景砚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将孙婉玲的产检资料按时间顺序整理好,放进标着“极高危”的红色文件夹里。

  文件夹的边缘被他反复摩挲,留下淡淡的指痕,仿佛这样就能将那些冰冷的风险数据,多揉进几分谨慎的温度。

  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楼下湿漉漉的停车场,路灯的光在积水里晕开一圈圈暖黄的涟漪。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是产科护士站发来的消息:“景主任,28床产妇夜间血压132/88mmHg,已按医嘱监测,无异常。”他回复“继续密切观察”,指尖在屏幕上停顿片刻,又补充了一句:“明天早上优先安排孙婉玲的血压复测,结果第一时间报给我。”

  放下手机,景砚的目光又落回桌上的红色文件夹。

  他想起孙婉玲说“我赌,不管结果怎么样,我都认”时的眼神,那里面没有丝毫犹豫,只有为女儿赌上一切的决绝。

  作为医生,他习惯用数据和概率衡量风险,可面对这样的母亲,那些冰冷的数字忽然变得有些沉重——他要守护的,不仅是两条生命,更是一个家庭最后的希望。

  ————————————

  与此同时,NICU的办公室里,韩皙宁还在对着电脑屏幕梳理预案。

  她调出极早产儿抢救的标准流程,在每一个关键步骤旁都标注了“针对孙婉玲之女”的特殊备注:“肺表面活性物质剂量需根据出生体重精确调整,预计1000g以下需0.1mg/kg”“呼吸机初始参数设置为PEEP5cmH₂O,FiO₂40%,根据血气结果实时调整”“脐动静脉置管需由高年资医生操作,避免出血风险”。

  每一条备注都写得格外细致,像是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战役绘制精准的地图。

  她知道,这个宝宝很可能会早产,出生体重极低,每一个操作都容不得半点差错——不仅要让宝宝活下来,还要保证脐带血的质量,为孙雨晴的移植争取机会。

  电脑右下角的时间跳到了11点,韩皙宁起身走到18号保温箱前。

  保温箱已经消毒完毕,里面铺着干净的无菌床单,温度设定在37℃,湿度60%,一切都准备就绪,只等这个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小生命到来。

  她轻轻打开箱门,伸手感受了一下里面的温度,温热的气流拂过指尖,像在提前拥抱这个还未出世的宝宝。

  “一定要平安啊。”她轻声呢喃,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

  周六早上8点,产科专家门诊还没开始接诊,景砚就提前来到诊室。

  他打开孙婉玲的病历系统,调出昨天的血压监测曲线——收缩压在130-135mmHg之间波动,舒张压85-90mmHg,虽然还没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却像一根紧绷的弦,随时可能突破临界点。

  他在病历上补充道:“建议每日监测血压4次,早晚各两次,记录波动趋势;饮食控制盐分摄入,每日不超过5g;适当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写完后,他又联系营养科,为孙婉玲定制了低GI(血糖生成指数)的孕期食谱,从源头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

  9点刚过,孙婉玲就准时来到诊室。她穿着一身宽松的运动服,手里拎着一个保温桶,里面装着按营养科建议做的杂粮粥。

  “景医生,我今天早上测的血压是130/88mmHg,比昨天低了一点。”她递过自己记录的血压纸条,上面的字迹工整,每一个数字都标注了测量时间。

  景砚接过纸条,仔细看了看,眉头微微舒展:“控制得不错,继续保持。今天我们做孕早期NT超声,看看胎儿的发育情况,顺便评估一下子宫瘢痕的厚度。”

  

继续阅读:第28章 脐带血同意书下的希望赌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生命的第一声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