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15 毫米脑室扩张的抉择
灼酒折雪2025-10-18 18:013,833

  第二天早上七点,韩皙宁特意早起,去医院附近的早餐店买了孙婉玲喜欢吃的清淡小菜和小米粥,送到产科病房。

  孙婉玲已经醒了,正靠在床头,由孙国强喂着喝水。看到韩皙宁进来,她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韩医生,你怎么来了?这么早就麻烦你,真是不好意思。”

  “没事,我正好路过,就给你带了点早餐。”

  韩皙宁把早餐放在床头柜上,打开保温盒,一股淡淡的香味弥漫开来,“你现在需要补充营养,才能有体力对抗病情。我问过营养师了,这些菜都是低盐低脂的,适合你现在吃。”

  孙婉玲接过粥碗,小口小口地喝了起来,眼里满是感激:“谢谢你,韩医生,你总是这么照顾我们。”

  “这是我应该做的。”

  韩皙宁在床边坐下,拿出手机,打开相册,里面是她昨天拍的孙雨晴的照片,“雨晴昨天状态不错,还跟护士姐姐一起给多肉浇水了,她说等你和妹妹平安回去,要跟你们一起照顾这盆多肉。”

  孙婉玲看着照片里女儿的笑容,眼泪又忍不住掉了下来:“真是辛苦她了,这么小就要承受这么多。”

  “雨晴很坚强,你也要跟她一样坚强。”

  韩皙宁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我已经跟血液科沟通过了,他们会密切关注雨晴的情况,一旦脐带血准备好了,就会立即安排移植手术。我们都会陪着你们,一起度过这个难关。”

  上午九点,景砚带着产科团队来到病房查房。

  他查看了孙婉玲的血压记录,又看了尿蛋白定量的报告,眉头微微舒展:“血压控制得不错,尿蛋白定量也降到了1.5g/24h,情况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今天下午我们再做一次超声检查,看看胎儿的情况。”

  孙婉玲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太好了,谢谢景医生,谢谢你们。”

  下午两点,超声检查如期进行。韩皙宁也特意赶来,站在超声室门口,等待检查结果。

  当景砚拿着超声报告走出来,对她说“胎儿发育良好,CPAM病灶没有增大,胎心也很稳定”时,韩皙宁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她立刻跑进超声室,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孙婉玲,看着孙婉玲激动得热泪盈眶的样子,她也忍不住红了眼眶。

  接下来的几天,孙婉玲的病情一直保持稳定,血压控制在140-150/90-95mmHg之间,尿蛋白定量也逐渐下降,胎儿的情况也越来越好。

  景砚和韩皙宁虽然还是会因为治疗方案偶尔争论,但更多的是默契的协作——景砚密切监测孙婉玲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韩皙宁则提前做好早产儿抢救和脐带血采集的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周五下午,孙婉玲的孕周达到了30周。

  景砚和韩皙宁一起来到病房,跟孙婉玲夫妇讨论后续的治疗方案。

  “目前情况稳定,我们可以继续延长孕周,争取让胎儿达到34周,这样她的肺成熟度会更高,出生后的存活率也会更高,脐带血的质量也会更好。”

  景砚的语气里带着一丝难得的轻松,“但我们还是要保持警惕,一旦出现任何异常,还是要立即终止妊娠。”

  孙婉玲和孙国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希望。“谢谢你们,景医生,韩医生。”

  孙婉玲的声音带着感激,“如果不是你们,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韩皙宁笑了笑:“不用谢我们,这是我们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坚持,还有雨晴的期待,是这些支撑着我们一起走到现在。”

  离开病房后,景砚和韩皙宁并肩走在产科的走廊里。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

  “没想到情况会这么顺利。”韩皙宁轻声说,语气里带着一丝感慨。

  景砚点点头:“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但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接下来的几周才是关键,我们要继续密切监测,不能有任何松懈。”

  “我知道。”

  韩皙宁顿了顿,侧过头看向景砚,“之前我可能太执着于胎儿和雨晴的希望,忽略了孙婉玲的风险,谢谢你一直提醒我。”

  景砚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笑:“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过于强调风险,忽略了他们的希望。其实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想让这个家庭平安。”

  韩皙宁看着景砚的笑容,心里忽然觉得,之前那个冷冰冰的景主任,其实也有温柔的一面。

  她点点头:“嗯,我们一起努力,让孙婉玲和她的两个孩子都能平安。”

  走廊尽头,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条曾经平行的线,终于在为生命坚守的道路上,慢慢靠近,交织在一起。

  ————————————

  周三清晨7:40,NICU医生办公室的百叶窗没拉严,金色阳光斜斜切进来,在白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却照不亮空气里骤然紧绷的氛围。

  粉尘在光柱里浮动,像悬在众人头顶的疑虑,迟迟落不下来。

  白板上钉着的超声报告被激光笔反复圈点——27+4周早产的男婴“小7”,体重仅890克,最新影像里双侧脑室扩张到15毫米,脑实质像被无形的手挤压着,边缘已有些模糊,像被水浸过的宣纸,轻轻一碰就可能碎裂。

  王海峰医生握着激光笔的指节泛白,骨节凸起,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像冰锥砸在瓷砖上:“重度脑积水,文献数据摆在这里——存活下来的孩子里,80%会留中重度残障,脑瘫、智力障碍都是大概率事件。我建议跟家属谈保守治疗,别再做有创干预了,对孩子是延长痛苦,对家庭也是无底洞,填不满的。”

  话音落下的瞬间,办公室里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还有窗外偶尔传来的救护车鸣笛声,被玻璃隔去大半,只剩模糊的嗡鸣,像在为这场沉默的争论伴奏。

  几个年轻医生把头埋得更低,笔尖悬在笔记本上空,墨水滴在纸上晕开小小的圈,却没人敢先接话。他们知道,王海峰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可韩医生的坚持,又总带着让人无法忽视的力量。

  韩皙宁原本靠在后排的文件柜旁,双手抱胸看着白板,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白大褂的衣角。这时她终于抬了抬眼,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落在王海峰身上。

  她没直接反驳,只是缓步走到白板前,高跟鞋踩在地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打破了凝滞的空气。

  指尖轻轻点在“15mm”那个数字上,指甲修剪得干净利落,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道:“王海峰,您漏算了一组数据——那20%的良好预后,才是我们穿这身白大褂的意义。不能因为80%的风险,就抹杀那20%的希望。”

  她转身时,白大褂下摆轻轻扫过桌角的文件夹,发出轻微的“哗啦”声,声音平稳却足够穿透凝滞的空气:“脑室-腹腔分流术在婴儿体重达2kg时就能做,早期引流能减轻脑压对神经的损伤,把残障风险降到最低。只要家长愿意赌,我们就没资格提前扣下‘死刑判决’,这不是医生该做的事。”

  “我同意韩医生!”

  清亮的男声突然从角落冒出来,陆明轩几乎是从椅子上弹起来的,手里紧紧攥着一叠打印好的文献,纸页边缘被指尖捏得发皱,甚至能看到细微的折痕。

  他快步走到会议桌中央,把文献摊开在众人面前,指尖因为紧张微微发抖,声音却越来越坚定,像初生的藤蔓,一点点向上生长:“2024年《Pediatrics》刚发的多中心研究,890-1000克极早产儿合并脑积水,生后4周内做分流术的,认知评分比保守治疗组高12分。虽然样本量不算大,但统计学差异显著。咱们有ECMO,有脑功能监护仪,还有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团队,现在放弃,不就是眼睁睁看着可能的希望溜走吗?”

  王海峰皱着眉想插话,嘴唇动了动,却被陆明轩梗着脖子打断:“费用可以走慈善基金申请,我已经查过流程,需要的材料清单都整理好了;并发症能靠围术期管理控制,我们之前也处理过类似的病例。只要家属点头,我们就必须试——这是医生的责任,不是吗?”

  韩皙宁站在一旁,目光落在陆明轩泛红的耳尖上,还有他因为激动而微微起伏的胸膛。眼底第一次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像春风拂过冻土,悄悄漾开暖意。

  她抬手敲了敲会议桌,声音不大,却带着足够的分量:“投票决定吧,少数服从多数,这是对患者最负责的方式。”

  结果出来时,5:2的票数让王海峰无奈地耸了耸肩,拿起笔在病历上批注:“遵多数意见,拟行积极干预,待与家属沟通后确定手术时间。”

  笔尖划过纸张,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妥协。

  散会时,医生们陆续离开,办公室里的氛围终于缓和下来。

  韩皙宁经过陆明轩身边,脚步顿了顿,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文献找得不错,数据很有说服力。下次记得把原始数据表格带上,附在报告后面,这样跟家属沟通时,会更有底气。”

  陆明轩的耳根瞬间红透,像被夕阳染了色,从耳尖一直蔓延到脖颈。嘴角却忍不住往上扬,连声道:“知道了,韩医生!我下次一定注意,现在就去整理表格!”

  看着韩皙宁转身离开的背影,他悄悄把那叠文献抱在怀里,仿佛揣着一份沉甸甸的认可,小心翼翼地,生怕被风吹走。

  ————————————

  上午10:15,NICU病房9号床前围满了人,却静得只能听见保温箱里传来的微弱心跳声,还有呼吸机规律的“呼呼”声,像为这个小小的生命伴奏。

  小7的情况突然恶化,静脉通路反复穿刺失败,急需PICC置管建立长期静脉通路,否则根本撑不过接下来的抗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

  韩皙宁站在无菌区外,双手举在胸前,由护士帮忙穿上无菌衣。

  她的动作精准利落,没有一丝多余,白大褂下的脊背挺得笔直,像一株风雨里不会弯折的松,给周围的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明轩,准备1.9Fr导管,用0.5mL肝素盐水预冲,注意排气,不能有气泡。”

  她的声音透过口罩传出来,带着惯有的冷静,却让人莫名安心。

  “收到!”

  陆明轩早已把器械盘摆得整整齐齐,导管、导丝、扩皮器依次排开,间距分毫不差,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他的手心其实已经冒了汗,汗水浸湿了无菌手套的内层,却死死攥着止血钳,不敢有半分松懈——这是他第一次在这么关键的操作里当助手,绝不能出错,不能辜负韩医生的信任。

  保温箱被轻轻打开,一股温热的气流扑面而来。小7的手臂细得像成人的拇指,皮肤薄得能看见下面淡紫色的血管,细若发丝的血管在灯光下微微泛着光,稍不注意就可能戳破,像易碎的玻璃。

  韩皙宁戴上手术放大镜,俯身靠近保温箱,睫毛在眼下投下淡淡的阴影,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她和这个小小的生命。

  “进针角度30度,避开静脉瓣。”她轻声说着,针尖稳稳刺入皮肤,动作轻柔得像在刺绣。下一秒,回血顺着针管缓缓冒出,淡红色的血液在透明的导管里流动,像生命的溪流。

  “回血良好,送导丝。”

  

继续阅读:第31章 7 分钟的 PICC 生命线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生命的第一声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