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不等人,多耽搁一分便少一分治愈的希望,若是方便,我现在过去看看赵老太太。”楚青玖听完赵莫氏的话,直接便说道。
“这、方便,方便的。”楚青玖这么好说话,半点儿没有架子,让赵莫氏觉得受宠若惊,说话都有些结巴,但还是立即表态,生怕楚青玖改变主意。
“多谢楚姑娘,真是太麻烦您了。”赵莫氏连声感谢,便带楚青玖去了赵家。
合安郡王府奢华内敛,气派尽显,而赵家是个二进的宅子,人又不少,所以显得仄逼很多,不过收拾得倒是干净。
楚青玖过去的时候,赵老太太正坐在摇椅上,她身边站着一个丫鬟,正弯腰给她擦拭嘴角的口水,然后又静静站在了赵老太太身边。
听到脚步声,看到赵莫氏和楚青玖之后,赵老太太只看了一眼就没有再理会,但闭上眼睛的瞬间,她又忽然睁开眼睛,盯住了赤羽背着的药箱,脸色就变了。
“走、让她走……”赵老太太一下子激动了起来,含混地叫嚷。
这是不想让陌生人看到她不能自理的样子。
赵莫氏急忙上前哄慰,赵老太太却不依,争执起的时候,从赵老太太身后的屋里出来一个三十许的妇人,这是赵老太太的女儿谢赵氏,她就嫁到了京城,本来就来得比较勤快,现在赵老太太生病,更是经常呆在赵家。
见赵老太太闹起来,又看到了一个陌生姑娘药箱,谢赵氏便知道自己母亲为什么闹了。
她急忙快步走过去,帮着大弟妹赵莫氏哄劝赵老太太,最后两个人跪在了赵老太太身前,赵老太太才终于松口。
楚青玖上前看诊,舌黯淡、苔白,脉缓而无力;而中风,口歪流涎、语言謇涩,是很明显的中风后遗症。
可以治中风的方剂有许多,但最有名的,是补阳还五汤,恰好便对应了赵老太太的病症。
在传统医学理论上来说,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元气,地龙通经活络,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祛瘀,桃仁红花等则是化瘀生新,君臣佐使相得益彰,诸药共同,可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扶正益气。
而现代医学研究里,补阳还五汤,可减轻病患血管通透性、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血液循环,进而改善受损的脑细胞功能。
不管是从传统医学角度还是从现代药理来说,补阳还五汤,对中风,都有很好的疗效。
再根据赵老太太的口歪流涎、语言謇涩的症状,加了白附子、石菖蒲等药,标本兼治。
除此之外,楚青玖用针灸辅助治疗。
长长针没入赵老太太的头部,留在外面的针身,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光是看着,赵莫氏和谢赵氏便觉得颤栗,大气都不敢喘。
她们忍不住去看楚青玖。
却只见穿着简单衣裙的少女,面色沉静、目光专注,不曾有半点分心,只是专心致志给赵老太太下针。
两人便更加不敢打扰,一直小声呼吸,直到楚青玖把赵老太太头上的针拔下来,才长长出了一口气。
互相听到对方长出气之后,赵莫氏和谢赵氏对视一些,都有些赧然——她们比楚青玖大了十来岁,却没想到,还不如楚青玖一个未出嫁的小姑娘沉得住气。
头针后还有体针,体针后还有艾灸。
楚青玖选了隔盐炙法。
赵莫氏和谢赵氏这些年,当然也看过艾灸,但还是第一次见到用了面团和盐做艾灸的,觉得新奇的同时,又莫名觉得楚青玖真是太厉害了。
等全部结束,楚青玖洗了手,教了她们如何熬药,约定了每天上午来给赵老太太针灸——如赵老太太这样的,针灸五日一疗程,每疗程之间间隔两天,断断续续要一个月时间。
同时,即便是疗程结束,以后补阳还五汤,也是不能断的。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其中便有言: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
好在,比起之前大越国应用的治疗中风方剂来说,补阳还五汤的价格,要低得多。
赵家还算是有些家底,但像是之前那样贵重药材不断,负担也是不小。
换了补阳还五汤,经济上的负担就要小的多。
从赵家出来,楚青玖直接去了生久堂。
她今天本来就是要来生久堂的,只是被赵老太太的病耽搁了一些时间罢了。
生久堂大书房内,何玉良正在和两个医生归整病历,见楚青玖进来,手中还拿着另一份病历,知道楚青玖肯定是去给人看诊了,便来了兴趣,招呼楚青玖:“阿九来,让我看看你手上病历。”
楚青玖在这方面,是不藏私的,她直接递给了何玉良。
何玉良精擅妇科,但对其他科也是有涉猎的,看到是个中风患者之后,和楚青玖说道:“这位赵老太太的病,我家中也有人去看过,不过也没什么好方子,阿九是怎么治——咦?”
何玉良看到了补阳还五汤的药方后,惊讶低呼一声,便认真研究了起来。
他是精擅药理的,也看得出这方子配伍精妙。
这方子重用了黄芪,黄芪补气,加上活血祛瘀的药,使气旺血行治本、祛瘀通络治标,标本兼顾,最后使病患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同愈。
真真精妙。
“阿九是怎么想出这个方子的?为何又叫补阳还五汤?”何玉良琢磨了一会儿,越想越觉得这个方子好,他提高了声音问楚青玖。
“这并不是我自己想出的方子,是一位名为王清仁的大夫的方子。”楚青玖笑着说道,“至于为什么叫补阳还五汤,是因为这位王清仁大夫,曾言:‘元气亏五成,下剩五成,周流一身,必见气亏诸态’,‘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他觉得,人身阳气共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半,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亏了五成,亏了五成,便会导致半身无气,所以要补气活血,让亏损的五成阳气恢复,重新周行全身,这就是所谓的‘还五’,最后便把方子命名为‘补阳还五汤’。”
楚青玖解释的时候,罗浩东也恰恰来了。
他也听了楚青玖的话,被勾起了兴趣后,从何玉良手中拿过赵老太太的病历,细细研究起来。
“是个好方子。”琢磨透了之后,罗浩东下了结论,但又说道,“不过若是脉象洪实,则不可用。”
当然是个好方子,毕竟补气活血药方千百,因临症不同而千变万化,补阳还五汤能被后世医家誉为补气活血的代表方之一,怎么可能不好。
但就像是罗浩东所说,也不是所有的中风,都能用补阳还五汤来治。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便说: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也。
张锡纯还在书中举例:前者邑中某人,右手废不能动,足仍能行。其孙出门,遇一在津业医者甫归,言此证甚属易治,遂延之诊视。所立病案言脉象洪实,已成痪证无疑。其方仿王氏补阳还五汤,有黄芪八钱。服药之后,须臾昏厥不醒矣。夫病本无性命之忧,而误服黄芪八钱,竟至如此,可不慎哉!
因为,听了罗浩东的话后,楚青玖点点头:“确实是如此,再好的方子,也要对症才行。”
话虽然这么说,罗浩东还是很欢喜地把让这个病历让医生抄誊一份,珍而重之收了起来——不同于一些可以随意替代的经验方,罗浩东觉得这方子,不比《内经》、《本经》上的方子差,是绝对可以造福患者、流传后世的。
对于这些方子,罗浩东都会收集起来,等到病患痊愈、并积攒有十几二十份了,便会让人抄誊一份放在太医院供所有人参研,还会让人请来京城各个药堂的大夫,让他们自己抄誊这些方子自己去参研。
这与原先,各个药堂有什么好方子,东藏西藏,总害怕别人学去、以至于自己家没了秘方的风气,大大不同。
以至于,有几家的秘方,最后干脆也贡献了出来——他们的秘方,有些效果还不如生久堂提供的方子精妙,珍藏着不让人知道,就像是个笑话了。
也有人分享了一些实用的小偏方。
当然,若是有的大夫想询问一些偏方,到了生久堂,只要有的,尽可以拿去观看抄誊。
所以有些时候,这些大夫若是不忙,便会带着自己的弟子来生久堂帮着整理归纳病历,方便他们自己以后查找。
这种情形,最开始许多人都是不习惯的,但生久堂坚持不懈、一直秉承这种开放共进的理念行事,慢慢的,众人竟然都接受了,并且越来越喜欢。
许多原先因为同行是冤家、导致不怎么待见彼此的大夫,只要不是真有仇的,如今都相处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