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你不用担心,总归那人还得再来,到时候让罗姑姑好好打听下。”房世宁暗自懊恨,她早提过说要和安氏去道口县看望姑奶奶,可这段时间事情多,她竟然给忘记了!
若是能从那人打听到消息,也能安慰下奶奶的思念,若是不行,打不了就陪着去一趟。
罗蜜娘一听安氏有亲人在道口县,一口应承下次遇到那人一定问个清楚明白。
不过,这切丝器到底给不给那人卖——
“切丝器好卖,我是能预料的,只是张铁匠那里精力有限,若是再增加售卖点,他爷孙俩势必干不出来,这件事我和张铁匠商量下,让他的铁匠铺增加人手试试。”回头,她把“永宁”的字样让张铁匠也烙在切丝器上,算是个名头。
“你的意思是——卖给那人?”
“卖啊,为什么不卖?切丝器这样的东西,占有面越早越好,若是被手艺高明的铁匠学了去,抢在我们前面卖出去,我们不得愧死!”
房世宁五官挤在一起,一副“守财奴”的模样,惹得众人大笑不止。
既然如此,罗蜜娘就有数了,那人订货量较大,每个切丝器就按照二十文钱卖,房世宁表示同意,“有一种做买卖的说法叫‘进四出六’,意思是做买卖要为合作者、顾客们着想,利不可占尽,让合作者获利,他才会长期和你合作,自己一人占尽利益,合作长久不了。”
乔坊主点头,“这个说法极有道理。”却提到一个问题,“宁姐儿,你本是农户,可又开了铺子,还有羊乳饼等其他买卖,这一年的收入下来就得超过五百两了,按照律法,做买卖年超过五百两是要登记为商户的,你这——”
自大顺朝开国,因银钱短缺,东西南北物品流通不畅,高祖皇帝特意下旨提高商户地位,并提出商户和农户是同等地位,在科考取士上也摒弃了偏见,商户参加科考不再设置障碍,历经三代皇帝,商户已然为大顺朝的税费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但民间对商户的成见已久,不是一代两代就能消除的,罗蜜娘这样没有田地又经营小铺子的天生就是商户,一般百姓见了还要给三分脸色呢,何况房世宁买卖做的这样好的,所以乔坊主才会略带担心有此一问。
房世宁一拍脑袋,“哎呀,我给忘记这件事了!”
她之前还说人家是商户,现在也要轮到自己了。
“不登记为商户,可有什么不妥?”家里的收入安氏都有数,这一年下来可不得就超过五百两了。若是被官府知道,是要被下大狱吗?
这个问题冯沐暄倒是清楚。
“按照我朝律法,农户者地不过百亩且年入五百两者就变为商户,若是有意瞒报,商户税将提高增收五倍。家中若有子弟科考,也会酌情相应给予惩处。”
还挺严重的。
也是,如今商户税是朝廷税收的大头,若是商人都有意逃税,朝廷必定遭受损失,所以才会有登记一说,登记了,缴税了,商户的权利和义务就和农户一样了。
算一算,龙潭沟那块地方圆二里,但那是山地,不算正经的能种粮食的田地,家里还有田地两亩,斗菜大会后又有五亩地,加起来离百亩还远得很,若是买足百亩,今年内是不大可能了。
按照安氏以前的想法,乡下嘛,还是种田好,不用和城里人似的还得花钱买,吃啥也不愁。可自从房世宁开始做起小买卖,家里人日子一日千里,吃穿都上了不止一个档次。
妇孺几个真是种不了多少田地,打理田地需要体力,若是有个年景不好,旱涝不定的,一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做商户,并没有什么不好。看宁姐儿的能力,将来还会赚更多钱,怎么就能被几亩田地给拖累了。
安氏拍板,“宁姐儿,我们登记为商户!一百亩田地,一年拼死拼活的都赚不了五百两,可我们做买卖,开铺子,以后一个月都不止五百两!那就做商户!”
有安氏这样开明的奶奶,房世宁还能说什么,自然是感动的应下。
她也知道,既然有了“永宁”的名头,以后的摊子说不定铺的更大、更广,一百亩田地,岂是她的田地。
但民以食为天,田地还是要买的。若是遇到合适的,直接买下一大片!也让奶奶过过当大地主的瘾!
“这个我来办吧!”冯沐暄自告奋勇。
作为这个家中的一份子,他有力出力。
房世宁正有此意。可户籍文书啥的还在村里,她没想到这次要登记为商户,这一时间要用到,总不能跑回去拿。
冯沐暄瞥她一眼,“你写写就行,户籍、人口,大致经营方向,我即刻给你办好。”
之前在山阳县县衙“住过”一段日子,他和县衙里的书吏有几分相熟,用不着正经的户籍文书,有他去帮忙登记,也好给房世宁在县衙那里挂个名,省的不识相的人去铺子里捣乱!
“好!等冯大哥给办好,我定会做个好菜犒赏你!”
房世宁话刚落音,“嗖”的一声,众人只看清了冯沐暄的衣角。
——
大家都目瞪口呆:来去如风,不着尘埃。
宁姐儿是从哪里找来的这样的人?简直“神人”一般!
乔水芸轻哼,“太没礼貌了,出门去就不知道和长辈说声吗!”
罗蜜娘轻笑,“人家武艺高强,这也算是有个性。”
都是相熟的人,房世宁把冯沐暄的来历说了说。
大家感叹,他竟然也是个命苦的。不过也幸好他别无去处,要不宁姐儿哪能见到他这样的“宝”。
“就是太能吃!还会吃!”乔水芸看其他人都为冯沐暄惋惜似的,忍不住吐槽他,“在家他一个人能吃我们三人的,我们吃一碗米,他能吃四碗!还挑食!没有肉不行!要是哪天饭桌上都是青菜的,他硬是自己去山里打猎让我们煮了给他吃!你说,做长工哪里有他这样理直气壮的!”
房世宁听了呵呵笑。乔水芸能在众人面前这样说,就说明她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家里人。
乔水芸刚来家的时候,步步小心,时时注意,生怕买了她又卖了她。这段时间,房世宁经常和她说笑谈天,把自己的想法和心事都和她说,乔水芸渐渐放开,直到冯沐暄的到来,她出于保护的心理,才放开了全部的性子,时不时的怼冯沐暄几句。这样的乔水芸,是房世宁乐见的。
不过,乔水芸说的确是实话。冯沐暄口味刁,幸好房世宁教了几手给安氏和乔水芸,总算能满足他的口腹之欲。家里的厨灶以后由郑嬷嬷掌管,也不知道她的手艺冯沐暄满不满意。
但话有说回来,冯沐暄武艺高,只有吃得多体力才跟得上,再说她赚钱是干什么用,不就是好吃好喝吗。
临近中午,房世宁亲上厨灶,做了六菜一汤,分别是麻婆豆腐、油煎小黄鱼、爆炒鸡块、红烧茄子、炸茄盒、凉拌时令鲜蔬和排骨莲藕四宝汤。乔水芸也拿出看家本事,亲自给乔坊主做了两道菜,分别是闷烧羊肉和大酱肉丝。
冯沐暄去也匆匆,来也匆匆,饭菜端上桌的功夫,他已经带着文书回来了。
房世宁拿过一看,嗯,还挺齐全,经营那一栏里填写着“包括但不限于永宁绣坊等”,一个“等”字,那意思就广了。事情做得不错!
却惊见经营人那一栏里,除了安氏、乔水芸和自己,还赫然有个名字在列——冯沐暄!
“你这是——”
冯沐暄先给乔水芸甩过来五个硕大的银锭子,道:“上次抓盗贼官府赏的,算我入伙!”
乔水芸将五个银锭子抱了一抱,吃惊道:“这是一百两吗?”
一百两啊,就这么轻轻松松到手了?
“我是问你怎么会有你的名字?我不记得我们是在一个户籍上。”这人问都不问,她很难做的。
“没什么,就是顺便把我的户籍给落了,怎么,嫌弃我?”冯沐暄一副“你敢嫌弃我我就揍你”的架势。
“没,没有!怎么敢!”房世宁有点心虚的回道。
只是这样真的好吗?他虽然也把他看做家人一样的人,可总归他是他花钱雇来的,她一直以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走了呢。若是落了户籍,那就是说他以后不会再去别处了!
可依照他的身手,就算做个“赏金猎人”,恐怕也比她一年到头殚精竭虑的想点子来钱要快得多。也不知道这人是怎么想的?是被那险恶的继母给整怕了?看不出来啊。
行啊,反正都已经落户了,板上钉钉的事就不去考虑了。她巴不得他不走呢,有他在,相当于有了一道坚硬无比的堡垒,家里各处她都会无比的安心。
为了庆祝冯沐暄“入户”,房世宁特意又去做了一道菜——红烧狮子头。
吃罢午饭,安氏和乔水芸留在乔坊主这边休息,房世宁则由冯沐暄陪着又去了一趟永宁绣坊,看了看铺子的整理进度,并指点众人该怎么布置。
有了冯沐暄的一百两银子入股,房世宁很大方的拿出二十两来,让王氏给众人一人买一身换洗的衣服,外加铺盖啥的,房子有限,女的可以先住在后面的房舍,男的就在铺子里打地铺。天气适合,不过就五六天的功夫,打打地铺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