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你怎么没提过这事?”李长华不乐意,“我还以为嫂子是个好人呢,原来‘知人知面不知心’!白费了我那些好东西!”
“你个臭丫头,说什么呢!你嫂子是个好的,倒插门主要是她家里爹娘的意思,后来他们看你嫂子坚持,倒插门这件事人家也没再提。再说,之前咱家确实穷,怨不得人家疼女儿会有那样的想法。”田彩春抬眼看到那边的新房子,高兴道:“人得往前看,你哥如今也有了自己的院子,就等着秋天成亲了!”
李长华这才展颜,“哎呀,你这是想当奶奶想的着急了吧!”
这句话说得众人哈哈大笑,弄的李长林不好意思的离开了。
房世宁买山的事,在村里没引起多大轰动,毕竟都不敢去的地方,就算嫉妒人家有钱买山,可也得担心自己敢去才行。
安氏是知道房世宁的打算,看到印着官府红章的地契,忍不住婆娑了许久。
“方圆二里才十二两银子,这地价可真不算高。”安氏放好地契,“得亏这块地方名声不大好,要不我们还真买不来。”
“若是以后被人知道宁姐儿凭着这块地方发了大财,一个个的得后悔死!”乔水芸一边做针线一边道。
“宁丫头,你日后就不怕村长和族长来找你,说你骗了他们?”安氏还有点担心。
房世宁利落的吃掉一个李长华送来的山菜大包子,味道果然不错。
“宁姐儿怎么骗他们了?那里不是有温泉?宁姐儿为了自个儿的身子买个山,又是官府里登记认可的,谁敢说个不是?”乔水芸可是知道,宁姐儿每年还白送五两银子呢。
房世宁真不担心这个,她买山的理由是实话,只不过这个理由她没有全说罢了。
“宁丫头,那温泉真的对身子好吗?要是真的,那还真得去盖间房子好用。”
“这个倒也行,日后我们可以都去泡温泉。”房世宁又拿起一个大包子,“不过,发大财也得四五年以后,龙潭沟那块山地目前不用管太多,等过些日子我去看看,石竹那东西跟奶藤差不多,一长一大片,开花也肯定好看!”
“我陪你一起去!”乔水芸立即响应,“我也想去看看那个龙潭沟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
第一次去龙潭沟,房世宁被北堂玄洹吓得不轻,只注意到那里有不少野山楂,后来第二次去,却惊奇的发现,山上的黄草底下是厚厚的一层石竹根。
“石竹是个好东西,等春天它发芽开花,可采了石竹做药材,也可做茶饮,卖石竹茶比种地要划算的多。”房世宁告诉安氏和乔水芸,说这是她从书上看来的。
可实际上,这并不是她从书里看来的,而是利用了上世窥得的先机。
上世大约在她十四岁的时候,上京里开始流行喝花茶。菊花茶,茉莉花茶,牡丹花茶,几乎只要能入口的花都被做成了花茶,风靡一时。其中有一款“石竹茶”于身体最是有益,一斤石竹茶价值千金。
石竹,学名淡竹叶,药材名瞿麦,生长于山崖石头间,味苦,微寒,具有轻身明目,清热利水,破血通经,消肿止痛,利尿通络等功能。
这次她买下龙潭沟,也是为日后卖石竹茶打下基础。若是可以,她还将继续购买龙潭沟再向外扩展到十里的地方,她要打造一个大顺朝最大的石竹茶基地!
安氏凭借斗菜大会得的第六名获得了五亩地,因为种不动,索性就交给李初五打理,自己只动手自家的两亩地就可。
房世宁劝说她把那两亩地也租出去,好好享享福,可安氏说人不动身子就懒了。
知道房世宁喜欢吃紫薯,于是就亲自选苗种了一亩春紫薯,外加半亩的玉米和半亩的春花生。
房世宁不好让安氏自己一人干,于是也下地去,还别说,前后三世加起来,这还是第一次干这个,收获了不少乐趣。
李初五带着儿子来帮忙,两亩地种的快,一天半功夫就结束了,真巧张栓也带着他的“成果”来了。
房世宁找了个不要的紫薯种试了试,先切块,再切丝。
“真的好用哎!”乔水芸看得惊奇,“不但切的好,速度也快!宁姐儿,你真是了不起!”
看到实物,乔水芸才明白房世宁画的图纸的意思。
安氏有些不服气,“我和它比比!”
为了做好家务,切菜做饭这可是女娃子从小就得练的,这个东西能有多好用。
不得不说,安氏是做菜的老手,切菜的力道和方向掌握的都不错,开始时候,看起来比用那东西切出来还要好看。
可切了四五个之后就不行了,手累得慌。可那东西还干的起劲儿呢。
“哎哟,不比了,不比了,再比下去我就真的切着手了。”安氏表示认输。
旁人看得乐乎,在那东西周围围了一圈人,都跃跃欲试,也不知道这东西怎么这么厉害。
房世湘找房世宁找的勤,一看这个顿时直了眼,“宁姐姐,我要个这个!我娘催促我学切菜做饭,我正害怕会切着手呢!”
这东西一做出来,张栓就立刻拿来了,因此他也是第一个试用者,看周围的人对这东西很感兴趣,黝黑的脸庞显得十分兴奋,“这东西好用着呢,保证切不到手!”
房世宁也试了试,感觉十分不错,又提出一个小建议,“张栓哥,看看能不能再做个可以插在萝卜、紫薯上的小东西,这样切到最后的时候,就真的一点也不会切到手了。”
张栓一口答应。
众人不满意,“这就够好了!你哪里的那么多意见!”一个个的争着使用。
不大一会儿工夫,院子里就切满了一大盆紫薯。
唉哟,这个时候的紫薯味道不好,又是母体,切了这一大盆人也不能吃,最后只好煮了煮喂了猪。
总之,由房世宁出主意,张栓制作的新东西大受欢迎!
房世宁有些汗颜,这不过是用了前世的创意而已。罢了,前世的东西她用了也不少了,索性取个和前世一样的名字吧——“切丝器”!
既然做出来了,还这么受欢迎,那当然是要卖钱的!
房世宁问张栓能否大量制作,张栓道:“那几个模子的孔眼一开始我市一个个砸出来的,可总是大小不一,也不均匀,后来爷爷给我做了个能砸眼儿的工具,后来就事半功倍了,像我爷爷这样的老手,一天做十个不成问题!”
加上张栓,那就是一天差不多能做二十个。
“做这个的成本高吗?”
“这东西一半是木头,一半是铁皮,现在铁皮上抠眼,再镶上木头把,要说成本,也就是那点铁皮了。朝廷对铁器控制还算宽松,我家铁匠铺主要是做些农具和铁锅、铁铲之类,每月能用二百来斤生铁,还有三百斤的富余都可以用来做这个。爷爷计算过,一个切丝器的铁皮成本大概是十文钱。”
稍微有点贵,但这个东西不易坏,买一个能用好几年,相信不愿意手工切丝的人应该都愿意买一个。
“如果这个东西卖出去,会不会立即有人跟风?”
张栓笑道:“没那么容易的。虽然朝廷对铁器控制不严格,但也不是谁都能拿到生铁的,我家往前数五代都是铁匠,这才每月能有五百斤生铁的配额,若是一般的铁匠,每月能有二百斤就不错了,打几个农具基本就用完了,根本没有多余的生铁来做这个。就是我爷爷专门制作的那个工具,我敢说,这世上没几个人能做的出来。”
那就好办了!
“张栓哥,你回去和爷爷商量下,我想和你家做个买卖!”
张栓回家后将房世宁的话复述给张铁匠听,张铁匠越听越激动。
“宁姐儿真的是这样说的?”
“真真儿的!”
张铁匠想过这东西能卖,可也只以为房世宁从他这里拿货,他就赚个手艺钱,没想到房世宁的意思却是两家合伙干,他家还能从中拿分成!
“宁姐儿说给咱家几天的考虑日子,这个月二十她还来镇上,再和我们商量合伙分成的事。”
“嗯嗯,我是得好好想想。”这简直就是“天上降馅饼”的好事儿啊!
这“擦丝器”——别说,还挺贴切,虽然不打眼,可省时省力,肯定能大卖,拿分成可比单纯的手工费赚的多了!
房世宁一直惦记冯沐暄的事,到了二十日这天一大早就到了松柏镇。
先去了张铁匠家,商定了合作事宜。
张铁匠只负责制作切丝器,销售等事情则由房世宁全权负责。
房世宁想好了,先把切丝器在山阳县做开,就由罗蜜娘的杂货铺来卖!
一般来说,若想要盈利,怎么也得原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对半分,那一个擦丝器的定价是——二十文!
房世宁本来的意思是给张铁匠家三成利润,自家四成,罗蜜娘那里三成,可张铁匠死活不同意。
“我就是个手艺人,吃个手艺饭。东西是宁姐儿你想出来的,卖也是你出面,我和栓子不过就是动动手,实在当不起三成利润。你也知道我家里情况,钱多了是个麻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