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百官升降考核,是有一套体系在的,夫君虽说也参与其中,却也并非决策之人,他才入吏部,也是说不上话的。”
“你推辞半天,不就是不肯帮忙!”申氏恼道。
凌夭夭弯眸,笑着摊手,“确实无能为力。”
申氏:“……”
她涨红了脸,气的。
“世子夫人且逛着,家中女儿只怕要找我了,这边先回府了,失陪。”
申氏姑嫂二人黑着脸上了申家的马车。
“这凌夭夭未免太过不识抬举了些!”申娘子一肚子气,忍不住骂起来。
申氏:“我早就说过了,这个凌夭夭不是个好说话的。”
申娘子心气不顺,语气也不好:“若不是喻宏朗如今发迹了,我用得着这样对一个农女好声好气吗?你也是,往常不知道跟妯娌交好,出了事也有个照应,如今可好了,你们大房和二房都倒了霉,只有三房得意,能有你们什么好的?”
申氏不耐烦听,“嫂子,你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老三那夫妻俩就是一个样,没大局观的白眼狼,能真心替侯府盘算?”
“要我说啊,男人大都一个样,其实心宽得很,不定就真怨怪了你男人,多半还是那凌夭夭多嘴调拨离间给害的,那农女眼皮子浅,心胸也不大,要不能善妒得连名声都不顾了?她是不知道外头是怎么戳她脊梁骨的。”
“嫂子的意思是……”
“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意思,你兄长也是这般想的,咱们佳姐儿如今年岁正好,比起那低贱村女,她这大家闺秀不是更有优势?咱们家里的意思是,把佳姐儿嫁进他们三房,以后咱们两家关系就近了,等佳姐儿笼络了喻宏朗,还怕他不管你夫婿和咱们申家吗?”
申娘子说得小声,申氏听得心神一动。
“嫂子说的是真的?可妹妹她……怎么能给喻宏朗做妾?”
“你傻啊?凌夭夭算个什么东西,出身卑贱本就不堪匹配侯府公子,而且成婚多年只生了一个女娃娃,这一年多了也没见肚子又动静,怕是个不好生养的,咱们申家姑娘就不一样了,个个都是一举得男的,等佳姐儿剩下长子,再想法子把那农女下堂,喻宏朗还不是乖乖听佳姐儿的,何况佳姐儿自己也是愿意的——”
申氏明白了,喻宏朗生得那般俊朗,妹妹情窦初开,动心也正常。
只是让妹妹做妾也太委屈她了。
申氏踌躇半晌,决定回一趟娘家,亲自问妹妹。
申佳儿正在跟丫鬟比投壶呢,被姐姐叫过来有些意犹未尽:“姐,怎么了?”
申氏拉着妹妹回屋,把门窗关紧了,坐下低声将方才嫂子的意思说了一遍。
没想到才说一半,申佳儿脸就红了,见她这样,申氏那还能不懂?
“你当真愿意?你可想清楚了,若真这样,你可就是妾了,哪怕将来扶正,前头也得受不少委屈。”
申佳儿咬了咬下唇:“我想清楚了,我愿意嫁给三爷,做妾也甘愿的。”那样如谪仙的人物,只要能做他的女人,为他生儿育女,她都觉得幸福。
申氏叹息一声,终是没有再劝。
“委屈你了。”只要妹妹能得了老三的宠爱,将来对大房和申家都是极大的好处。“只是……老三如今一心都在凌夭夭母女身上,他又是个作风端正的,之前侯爷和白姨娘稍微提了提,他都不高兴,只怕就算咱们找媒婆上门,他也不会应。”
申佳儿苦下脸:“那可怎么办啊?”
“收起你的丧气脸,既然做好决定了,就得速下决断。”申氏沉吟,“这事儿我回去跟你姐夫商量商量,只怕得让侯爷出面。”
-
凌夭夭当然不知道有人在打她夫君的主意,此时正忙着女医官考核一事。
医学馆那边的考核在春闱之后,但作为主考官之一,她早就准备上了。
她正在太医院,与顾院正一同定下考题,一共一百五十道,届时临场抽取十张作为考题。
“凌司业这些题目真是出的好!”顾院正夸道。
在太医院,众人一致都称呼凌夭夭司业的,这让她有了一种上班职业女性的光荣感,与之前独立创业不同,这一种在工作单位得到同事认可的欣慰感让她工作的动力倍增。
凌夭夭露出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顾院正是真的欣赏凌夭夭,这半年多以来,她帮太医院解决了不少疑难杂症,就连嘉文帝的康复休养,都有凌夭夭的功劳,最难得的是她还不争功劳,十分低调。
“这一批女医官苗子都很不错,本官看过了,多是你的学生,还有各地与你有相似经历的女大夫,只是苦于没有医户,不能公开行医,如今有了圣上支持,女大夫越来越多,也是好事儿。”
俗世对男女大防太过严苛,作为医者,顾院正也深感无奈,尤其是替后妃们看病,还得小心不能冒犯主子,连问诊都得含糊其辞,简直是对太医医术和心态最大的考验!
如今可好了,有女医加入,他们能省不少事儿,也缓解了医者急缺的问题。
凌夭夭自然明白这些太医在想什么,他们会对此那么快接纳下来,除了这是嘉文帝的皇命以外,也是因为女医官官爵比男子要低一等,且只是多开女医官的名额,并不是把原本太医院的名额分给女医,否则他们肯定是第一个闹起来的。
忙碌好些天,总算到了女医官的考核之日,因着只是分级考核,卷面上还有女医官个人留京或外放的选项,第三日就出了结果。
裴晶、范妩芽被分配到江南,主管双仁学馆江南分院的开设事宜,此外的女医官皆各有分配。
凌夭夭将二人叫到了自己家。
“你们真决定南下了?这下了决定可是不能反悔的。”
裴晶笑道:“先生放心,我同夫家商量好了,江南富庶,风景又好,我和夫君打算带着孩子们一起南下,夫君也打算在江南为药庄扩大市场,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