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处置俘虏,李岩出镇河北
明末逐鹿2025-07-29 11:495,729

  韩烈之所以重用伊尔都齐和徐信这帮降将,除了他们出身没有问题外。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为了收买人心。

  随着大名府战役结束,韩烈已经决定,暂缓北进。

  之所以暂缓北进,自然有多番原因。

  首先,过完新年,开春在即,几十万大军出征,耗费的人力物力,朝廷负担不起。

  这一点在出征之前,韩烈就算过账。

  故而制订了三个月的作战计划。

  其次,河南战役没有圆满成功。

  眼下洪承畴率领的残部,与尼堪帐下的镇国将军汉岱,静海将军伊尔德,副都谭布,还有胡茂祯,李本深等叛将。

  如今还占领着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

  包括南阳府和陕州等大片区域。

  之前韩烈下令襄阳的忠烈营主将袁宗第,副将党守素率部进攻南阳。

  最近传来的战报,都没有取得进展。

  甚至还遭遇了几次挫败。

  不收复河南,别说现在军需物资紧张,朝廷军费不足,即便是这两项都不缺的情况下。

  韩烈也无法专心北进。

  毕竟河南,加上陕甘宁三边实力,随时都可以组织兵力反攻开封。

  一旦他率军北进,深入保定,燕京与清军主力陷入拉锯战的话。

  洪承畴率领洛阳,陕甘宁三边的清军,对开封,归德,襄阳任何一个方向发起猛攻。

  这对于韩烈来说,都会是腹背受敌的局面。

  所以,经过深思熟虑,韩烈决定回师开封。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他将以开封为大将军府行辕。

  收复河南中书省全境,包括潼关和武关在内的地区。

  其次,以邯郸,安阳,临清关一线,设立黄河北岸防线。

  成立河北总督行营,全权负责河北的军政事务。

  “大将军,擒获的范文程,李率泰等敌将,该如何处置呢?”

  在孙思克带着伊尔都齐,徐信等将领下去,前往收编俘虏士卒时,刘楗开口询问道。

  “这些都是首犯,范文程,李率泰这帮人都是大汉奸,就这样砍了他们太便宜。”

  “安排人马,把他们押送回京师,交由朝廷审判治罪。”

  “以叛徒罪名载入史册,然后在京城问斩,让各地塘报转载发表,以震慑宵小之心,提振我大明军民抵抗建奴士气。”

  韩烈想了想,沉声对刘楗做出了指示。

  “大将军考虑周祥,卑职佩服。”

  刘楗由衷的应道。

  “整编工作应该还要几天时间,你安排一下,让张名扬调动一队人马,随我去一趟邯郸。”

  “其余各军留在大名府休整,等我们从邯郸回来,再做进一步安排。”

  紧接着韩烈想了想,对刘楗吩咐了一句。

  “卑职这就去安排。”刘楗起身而退。

  得知韩烈要出城,前往邯郸的消息。

  杨衍,罗平安,李过几人都赶到了北门相送。

  “你们几个怎么来了?”在城门口见到几人,韩烈喝住战马,翻身下马的他,面带微笑的问道。

  几人上前行礼之余,杨衍率先开口道。

  “大将军,战事刚刚结束,您不多休息几日,又要赶赴邯郸,莫非又有什么紧急军务不成?”

  “是啊,大将军若是没有什么要紧事,您招呼一声,由我等前往去办便是。”

  罗平安也跟着附和道。

  这段时间来,众将也都知道,韩烈可谓是殚精竭虑,不但要把控全局战略。

  还要奋战在第一线。

  从浚县战斗结束后,前脚才回到大名府,连一个晚上都没有休息,现在又要前往邯郸。

  “这次不是军事任务,你们帮不上忙,我去跟李岩谈谈接下来的布防事宜。”

  对于众将的关心,韩烈表示感谢的同时,笑着说道。

  “既然你们来了,我就跟你们交个底。”

  “孙思克已经去安排整编事宜,亲卫营这次各营,将会扩编为一万人。”

  “万骑军也会扩编到两万人。”

  “多出的兵源,我会设立河北都司营,交由李岩来代管。”

  “同时我会调任京营提督刘肇基,总兵乙邦才,出任忠勇军中军副将和中军参将,负责协助李岩。”

  “李总兵,你部休整两天后,前往临清关驻扎,今后你部编入河北总督府行营。”

  “河北总督一职,我会让李岩来兼任。”

  “你们相互配合好,接下来的战略部署,就是蚕食河北之地。”

  “招降纳叛,剿抚并用,逐步把德州,河间,真定以及山西府州之地,收复回朝廷。”

  “神机军,忠义军各部,待我从邯郸回来后,你们要发起怀庆之战。”

  “把河东之地收回来,然后配合我从开封出兵,收复洛阳,潼关,武关,包括南阳府。”

  “争取在二月底,结束河南战役。”

  “如今的事情,千头万绪,不是我不想闲下来,实在是时间不等人啊。”

  韩烈一口气说完接下来的安排事宜。

  众将这才知道韩烈的辛苦,一时大家都有些心情沉重。

  “好了,都回去好好休息去,我就先走了。”

  韩烈拱手向大家说了句,这才跨上战马。

  “出发。”

  负责护卫的张名扬,带着帐下右营的人马,骑乘着代步的马匹,跟随着韩烈出城而去。

  “大将军身上的担子太重了,我等只需要负责一军事务。”

  “他却要负责全军,乃至朝堂内外的大小事务。”

  看着韩烈离去的背影,罗平安有些心疼的叹了口气。

  杨衍沉吟之下,低声说道:“大将军这般劳心劳力,为国为民,待收复燕京之后,若不能封王,那就是我等的不忠啊。”

  “杨将军所言甚是,待收复京师之日,我等自当联名上奏,请封大将军为梁王。”

  李过看了眼罗平安和杨衍,三人目光相视,达成了这个共识。

  这次出行,虽然韩烈点了张名扬率军护卫。

  但亲卫右营有八千士卒,虽然安全重要,但此去邯郸,都是明军控制区域。

  所以韩烈只是安排了张名扬,带了一哨人马,也就是两千士卒,换乘战马代步同行。

  一行人马经过两日赶路,顺利抵达邯郸城。

  接到消息的李岩,率领帐下将领前营参将庄子固,后营参将田忠,以及都监军使阎尔梅,河北招讨使,兼广平知府魏裔介等文武官吏,早早来到城门口迎接。

  而忠勇军左营参将田忠,此刻却在广平城驻防。

  右营参将杨捷,率部则在肥乡驻防。

  “末将等参见大将军。”

  在韩烈策马来到跟前时,李岩率众上前行礼。

  翻身下马的韩烈,作揖回礼笑道。

  “诸位不必多礼。”

  “大将军,一路赶路辛苦了,请入城下榻吧。”

  寒暄过后,李岩躬身说道。

  “诸位请。”韩烈点点头,跨上战马,从城门入城,一路进入邯郸城南大营。

  邯郸作为历史名城,虽然自大明建国后,府城移到了西边的永年县。

  但城中的历史韵味,却依旧还保留了下来。

  要知道在战国时期,邯郸就是赵国国都,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邯郸一直都是北朝的国都,政治军事中心。

  进入城区,所见到的一砖一瓦,无不是带着历史的痕迹。

  虽然李岩率部进驻邯郸,也就短短半个月时间。

  但在魏裔介这个知府的治理下,城中的治安经济也都恢复了过来。

  沿街的店铺,商贩随处可见。

  街上的百姓,见到军队入城,也没有出现恐慌,只是好奇的驻足的窥探着,这支衣甲鲜明,骑着马匹的军队。

  “石生,广平府现在有多少人口?”

  与李岩并辔而行的韩烈,看到城中的情况后,满意的回头招呼魏裔介驱马上前问道。

  “回主公,广平府现在有十一万三千二百二十六户,人口三十九万七千八百二十三人。”

  魏裔介没有片刻犹豫,便如实说出了一组数字。

  “邯郸呢?人口和土地是什么情况?”

  韩烈对于魏裔介的回答,表示赞赏的同时,再次询问道。

  “邯郸最近十年来,人口锐减了一半有余,崇祯十五年的县志记载,有人口九万七千口。”

  “耕地二百八十五万亩。”

  “如今只有四万一千二百三十口,土地出现大片荒芜,现有耕地只有一百五十万亩。”

  “卑职如今主要的工作,就是统计人口,分配土地,恢复民生,打击豪强,整治治安,让百姓们早日过上稳定的日子。”

  “嗯,你的思路很好,开春在即,必须要让百姓们能够吃饱肚子,感受到治安的稳定,让他们人人有地耕种。”

  “这样才能人心安稳,实现安居乐业的愿望。”

  韩烈点了点头,笑着对李岩和监军使阎尔梅说道。

  “魏大人是我看重的人才,政务方面有他协助你们,我很放心。”

  “希望你们团结一致,把河北这摊子支棱起来。”

  “谨遵大将军指示。”

  马背上的李岩等人,纷纷拱手应道。

  来到大营后,韩烈在众将的簇拥下,进入大帐入座。

  喝了一口茶的韩烈,这才正色的看着众将说道。

  “大名府一战结束后,我军基本收复黄河北岸沿岸的各府州城。”

  “总体战果我还是很满意的。”

  “建奴主帅瓦克达,岳乐,包括范文程在内的汉奸叛徒,尽数被杀或者被俘。”

  “但洛阳方向的洪承畴,南阳府的建奴势力,依旧还在。”

  “不把这些人歼灭,我军就无法继续北进。”

  “故而我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挥师收复河南,歼灭这股盘踞的敌人。”

  “河北,山西的收复之战,只有等待来年再执行。”

  说到这里的韩烈顿了顿,目光投向李岩道。

  “李提督,河北的重任,我准备交给你,接下来的一年,你们既要防范建奴大军南下,也要做好招抚工作。”

  “我已经上书朝廷,推荐你出任河北、山西、山东三省总督,节制三省一切军政事物。”

  “同时设立河北都司营,总督行营救设立在邯郸。”

  “李过的忠贞军,包括山东都司营,河北都司营,以及忠勇军统一由你调度。”

  “希望你把这个重担挑起来,莫要辜负本将军对你的信任。”

  在韩烈的注视下,李岩腾身而起,俯首拜倒在地回道。

  “大将军隆恩,末将定当肝脑涂地,誓死以报。”

  “请大将军放心,只要末将在邯郸一日,绝不会让建奴鞑子,跃过邯郸一步。”

  “岩兄快快请起,你我袍泽兄弟也,何至于如此大礼乎?”

  韩烈见状,连忙起身走到他面前,把他搀扶了起来。

  “汝之忠心,吾岂有不明的道理?”

  一脸微笑的韩烈,拉着李岩重新入座,这才返回座位说道。

  “建奴入关之后,对顺天府,以及宣府,大同的防务,都加强了防御。”

  “接下来你这个河北总督,除了防备清军南下攻伐。”

  “最重要的战略重心就是拉拢,北方士绅和投降的将领之心。”

  “尤其是山西中书省的各级降将官吏,他们投降满清,多为形势所迫。”

  “如今我大明中兴有望,只要招抚到位,必然起到一定成效。”

  “大将军教诲,我等记下了。”

  李岩,阎尔梅,魏裔介众人纷纷应道。

  “阎尔梅,从今天起,由你兼任河北总督行营按察使。”

  “魏裔介,你继续出任河北招讨使,兼任河北总督行营布政使,广平府知府之职。”

  “卑职等谢大将军提携。”

  阎尔梅和魏裔介闻言,恭敬的起身拜道。

  这一刻的魏裔介,是真的心情激荡,他做梦都没有想到,才过去半个多月。

  他就由正四品知府,升任从二品布政使。

  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他就从一个投降的七品县令,擢升为从二品布政使。

  这升官速度,可谓是空前绝后。

  魏裔介固然能力出众,但也就是在政务方面颇有能力。

  之所以韩烈一而再再而三的给他升官。

  目的就是树立一个榜样,也就是所谓的千金买马骨。

  否则以他的降官身份,让他做知府,已经是抬举了。

  “河北总督府行营,你们要尽快筹备成立起来。”

  “行营就立在邯郸,以邯郸为中心,辐射安阳,大名,临清关为一体。”

  “向北可以对真定府,河间府,向西可以向泽州府,潞安府发展。”

  “河北都司营总兵一职,我已经调任刘肇基出任,副将由乙邦才出任。”

  “同时,刘肇基还会兼任忠勇军中军参将一职。”

  “其余的各府州县官吏,朝廷春闱结束后,各科进士会陆续赴任。”

  韩烈接下来又做了一些后续安排。

  这次会面从午后,一直持续到晚饭时间才结束。

  几个时辰的会议,虽然一直都是韩烈在说,众人在记录。

  但期间李岩,阎尔梅,魏裔介,包括刘楗,以及随行的参将庄子固,田忠等人,都参与了一些各自的看法和见解。

  晚饭结束之后,众人得知韩烈最近都没有休息好,纷纷告辞离去。

  回到知府衙门的魏裔介,依旧还沉浸在这次的会议之上,脸上的喜悦之情,到家也没有消散。

  “二弟,看你这心情不错嘛。”

  “莫非大将军又有赏赐?”

  “大哥,果然料事如神啊。”见到大哥魏裔鲁询问,魏裔介笑着打趣了一句。

  相比起小弟魏裔讷,魏裔介和大哥魏裔鲁年龄相差不大,彼此共同话题自然更多。

  “行了,你脸上的表情都露出来了。”

  魏裔鲁闻到他身上的酒味,给他倒了一杯茶笑道。

  “大哥,大将军这次来邯郸,部署了几项大事,这对于我们北方士绅来说,意义重大啊。”

  魏裔介喝了口茶,随即把韩烈的部署,尽数告诉了魏裔鲁。

  “这么说来,你擢升为河北中书省布政使了?”

  听到这个消息,魏裔鲁也露出吃惊之色。

  虽然他知道弟弟确实比自己有才,可这才多长时间啊。

  弟弟竟然又骤升为从二品的布政使了,而且还兼任着河北招讨使,广平知府等职务。

  “大将军待你不薄啊,这份知遇之恩,若不能相报,你我魏家子弟,将无颜屹立朝堂之上了。”

  紧接着魏裔鲁叹了口气。

  这份恩遇,如同一把双刃剑。

  差事办好了,以后魏家扶摇直上,指日可待。

  可要是办砸了,那么以后得前途,也就到头了。

  “大哥说的是。”虽然在晚宴上喝了不少酒,但魏裔介这会却格外的冷静清醒。

  “原本小弟是打算推荐兄长给大将军,但正因为大将军礼遇,小弟想着咱们寸功未立,接连授封,实为不妥。”

  “故而没有举荐大哥出仕。”

  “如今大将军想要招抚旧官,瓦解满清在河北,山西的治理。”

  “小弟同窗好友魏象枢,以及真定三梁兄弟,皆河北名士。”

  “若兄长能够前往招募,让他们反清复明,归顺大将军麾下。”

  “足以影响北方士绅之心,为大将军收复河北,驱逐鞑虏,中兴大明立下丰功伟绩。”

  “如此,你我兄弟也不负大将军知遇之恩。”

  看着魏裔介眼眸中的神采,魏裔鲁也是心领神会的点头道。

  “二弟所言甚是,如今我只是大明举人,这个身份正好适用。”

  “明日我就前往元氏县拜访魏象枢,再去真定府,拜访梁家兄弟。”

  “不过,大哥有一事不明,大将军真有天命否?”

  因为没有见过韩烈,魏裔鲁对于弟弟推崇备至的韩烈,仍然带着一丝怀疑。

  “大哥,此事绝对错不了,你是没有见过大将军。”

  “当日在临漳城外,大将军身穿金甲,肩披红袍,犹如一团烈日加身,这等宏伟气势,翻遍古今史书,那也是帝王之相。”

  “还有,大将军龙行虎步,相貌堂堂,目光如炬,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贵不可言的面相。”

  “除了相貌气质外,如今大将军手握天下兵马大权,用兵如神。”

  “而当今南明朝廷,皇帝孱弱幼小。”

  “大将军就算没有谋逆之心,一旦来日收复京师,帐下将领,也必然会强行给他黄袍加身。”

  “你我兄弟,还有咱们魏家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就在此一举了。”

  “年初我在京师乾清宫,是见过满清皇帝的,还有那位摄政王。”

  “少年天子确实颇有志向,但他那位皇叔摄政王,同样野心勃勃,朝堂之争,在所难免。”

  “加上自古以来,汉人与鞑虏势同水火。”

  “你我兄弟就算再用心效忠,成就终究有限。”

  魏裔介这一番信誓旦旦之言,听得魏裔鲁连连点头。

  “二弟既然做出决定,大哥自当支持你。”

  山西中书省治下潞安府。

  多罗贝勒,满清定远大将军尼堪,接到瓦克达全军覆灭的消息时,已经过去了半个月。

  “天不佑我大清啊。”

  收到这个噩耗的尼堪,长叹一声道。

  “谭泰,你留下来节制兵马,吾要回朝请罪,向皇上和摄政王陈述,此次战败的得失。”

  “这仗不能这样打下去了,再这样败下去,我大清只能退回关外了。”

  “贝勒爷说的是,这两年来明军的实力,壮大的是实在太快,快的我们根本无法招架。”

  谭泰也是心情沉重,一脸凝重的点了点头。

  二人谈话之际,护军参领喀喀木来报道。

  “启禀主子,朝廷送来六百里加急军令!”

继续阅读:第542章 多铎挂帅,回师开封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