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雄是李自成的老乡,虽然在军中名气不大。
但他却是李自成军中,早年粗通文墨的将领,因为能够能写会算,故而一直协助管理的后勤事务。
李自成在襄阳称王时,封了他为主管后勤的制将军。
其貌不扬的他,有着陕北人的朴实和真诚。
这一次他奉命来凤阳投诚,主要是李过,高一功率领的六千士卒,还有两千妇孺还童等家眷,在大别山山区活不下去了。
自从五月份进入大别山后,他们依托山区,靠劫掠大别山周边的州县为生。
但随着河南和湖北,建奴的总督,巡抚到任,对于治下州县加强了防备。
加上大别山周边的县城,这些年来一直就是张献忠所部叛军,重要的活动区域。
百姓困苦,生存下来的百姓,都是勉强度日。
李过,高一功他们人马就有六千,加上家眷八千余人,在山中勉强度过了几个月。
实在是活不下去,但他们又不愿意投降建奴鞑子。
最后在李自成的皇后高桂英,李过,高一功几人的商议下。
他们决定向明军投降。
但鉴于双方仇恨颇深,这才有了冯雄前往凤阳投降之举。
冯雄来冯雄投诚,主要是试探大明能不能接纳他们。
如果明军不愿意招纳,他们只有发动对颍州,六安的劫掠,以此来求存。
在凤阳驿馆内,好吃好喝待了几天的冯雄,却始终得不到回复。
这不由让冯雄有些担忧。
“少公子,那陈巡抚说是要请示朝廷,可这都过去好几天了,为何一点消息没有?”
驿馆客房内,冯雄这会却对着一个青年行礼询问。
而这名其貌不扬,身高消瘦,穿着一身儒服,看起来文文弱弱的青年,却是李过之子李来亨。
这次冯雄来凤阳,只带了七名随处,其中一人就是李来亨。
李来亨是作为冯雄幕僚,负责记录谈判的文吏而来。
实际上李来亨前来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情况,给冯雄做决定和判断明军,是否有诚意招降他们。
当然,还有一个目的。
那就是打探凤阳府的布防情况,以及民心是否归附。
如果谈判不成功,凤阳如果有机可乘。
下一步李过将会派兵攻打颍州,并袭击凤阳府,以筹措钱粮,为继续抗争做打算。
“再等等,至少目前没有发现,那陈潜夫对我们有敌意。”
“驿馆之内的驿卒,一日三餐安排的也不错,咱们正好休息几天,吃好喝好再走嘛。”
李来亨也就二十岁出头的年纪,但却跟着父亲李过,祖父李自成从襄阳打到关中,又从关中打到燕京。
这些年走下来,他的战略目光,已经远胜同龄人。
这几天他们来到凤阳,巡抚陈潜夫,巡按王燮都召见过他们。
态度也十分亲善,基本看不出敌意。
其次,凤阳城内,治安良好,商贩行人来往有序,可见城池治理规范。
还有他们从颍州一路过来,所见之地,百姓生活相对稳定。
这样的现象在李来亨的记忆之中,已经有好些年没有见到了。
因为他们这些义军,善于破坏和鼓动百姓。
所到之处,杀官吏,灭土豪,裹挟百姓反抗朝廷。
凡是他们义军经过的城池,无不是秩序混乱,根本不治理。
就如去年正月,他们从山西东征燕京,一路所过之处,无不是大掠而去,留下一座座废墟。
这样的情况,现在想想,显然是大顺灭亡的根本。
当初从山西入燕京,他们花费了三个月时间。
同样,当山海关一战战败后,他们丢掉河北、山西、陕西同样也只用了三个月时间。
当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失败的代价和教训是巨大的。
通过这些时日的反思,李来亨与他父亲李过,包括皇后高桂英,舅公高一功等将领,都认识到问题的所在。
二人在说话间,门外看守的护卫随处突然咳嗽了一声。
紧接着便听到一名驿卒的声音响起。
“冯大人,陈军门派人来接您过府议事。”
驿卒不知道冯雄他们的身份,见是巡抚衙门安排下来的客人。
故而尊称冯雄一声大人。
“马上就来。”冯雄回了一句,看向李来亨笑道。
“少公子神机妙算,看来是有消息了。”
李来亨也点头道:“陈军门和王巡按,在凤阳口碑不错,应该不会做出诓骗之举。”
很快冯雄领着李来亨乘坐马车,来到了巡抚衙门。
刚下马车,冯雄和李来亨就发现,巡抚衙门大门口的岗哨,明显与前些天有些不同。
那一队值守的士卒,个个身穿明甲,身材高大,扑面而来的气势,一看就是沙场上见过血的铁血军人。
不错,眼前巡抚衙门值守的士卒,正是韩烈帐下的亲卫营。
孙思克率领的本部千户人马。
“冯将军请,我家军门大人已经在大厅恭候。”
陈潜夫帐下的署官,见到冯雄领着李来亨下车,微笑中带着几分恭敬之色。
这个署官之前可是态度有些倨傲,这会却透着恭敬,自然是就在前不久,韩烈亲自到来,对陈潜夫称呼了冯雄一声冯将军。
韩烈是什么人,身为陈潜夫的心腹幕僚署官,他自然十分清楚。
那可是自家主人的主人,能够让韩烈称呼一声冯将军。
足以说明冯雄的身份地位,不是他敢轻视和不敬的人物。
“请!”冯雄迟疑的看了眼李来亨,这个时候他们没法私下交流,只能带着忐忑心态,硬着头皮走进了大厅。
刚进大厅,冯雄就见到一身蟒服的韩烈,端坐在大厅主位。
巡抚陈潜夫和巡按王燮二人,则是坐在了左右,态度之中明显带着恭敬之色。
李来亨跟在冯雄身后,看到与自己年轻相仿,却透着威严气势的韩烈,一时也猜不透韩烈身份。
“参见军门……”冯雄刚要行礼,陈潜夫已经站了起来。
“冯将军且慢。”
起身的陈潜夫,看着冯雄伸手介绍道:“这位是当朝梁国公,太傅,辅政大臣,征虏大将军韩公。”
“大将军听闻将军,愿意率部归顺朝廷,特意从京城,日夜兼程,只为冯将军之事而来。”
韩烈的大名,冯雄自然是听过。
李来亨也不陌生,听到陈潜夫的介绍。
二人连忙躬身拜道:“参见韩大将军。”
目光如炬,面色威严的韩烈,看着行礼的二人,沉声说道:“二位不必多礼,请入座叙话。”
李来亨犹豫之下,便坦然在冯雄身旁坐了下来。
“冯将军,你们的来意我已经知晓,为表诚意,我可以给你们调拨三万石粮食,三万两银子作为安抚军心之用。”
“但有个前提,我需要见李过,高一功将军,他们二位,必须前来颍州城内面谈。”
“只要你们是诚心归顺,我韩烈对淮河盟誓,保证你们的生命和安全,并保留你们的兵马,授予你们忠贞军旗号。”
“忠贞军由你们自领,朝廷只安排监军使,负责整肃军纪和思想。”
韩烈没有废话,上来就表明了的态度和诚意。
听到韩烈的这般许诺,以至于冯雄都有些不敢相信,下意识的便看向了李来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