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烈与顾媚分别后,来到内阁衙门坐了一会班。
宗人府官吏来报,说是鲁王朱以海求见。
“让司礼监回禀皇太后,看看在哪里召见。”
安排署官通禀不久,司礼监的小太监前来禀报:“大将军,倪阁老,史阁老,太后在乾清宫召见。”
接到旨意的韩烈,随即起身,与倪元璐,史可法赶往乾清宫而来。
三人同行之际,史可法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
“让鲁王回兖州就藩,按太祖戍边制度,调拨一卫亲兵,这是否会尾大不掉?”
原来韩烈此次调鲁王朱以海入京,与内阁一众大学士商议过,要让朱以海返回兖州故地就藩。
还要恢复明太祖封王戍边制度,让朱以海掌握一卫兵马。
这事内阁一众大学士,都认为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历史上朱元璋封了十三位亲王坐镇九边,结果造成燕王朱棣靖难,引发大明动乱。
之后朱棣继位后,便废除了亲王戍边的政策。
韩烈现在要回复这个制度,大家自然认为不妥。
但韩烈坚持己见,路振飞,曾樱,吕大器等人一边倒支持。
这事,引得高弘图和姜曰广大为不满。
倪元璐和史可法虽然不理解,但见韩烈坚持,二人最后还是同意了。
“兖州如今已经成为前线,让藩王前往坐镇,这是有利凝聚民心的。”
“天下藩王这些年来,犹如圈禁,他们也有报国的念头。”
“我看鲁王,越王,潞王,桂王都是贤明之王,理应重用。”
“这次让鲁王回藩邸,也是朝廷的恩典。”
“要知道天下诸王,如今封地尽失,若是朝廷允许他们返回藩邸,征募兵马守卫封地,他们是乐于所见的。”
韩烈之所以要启用藩王,就是不想这样藩王,再吸引大明的血。
要知道虽然大明亡了,可大明的亲王,郡王宗室现在聚集在南京的可不少。
潞王朱常淓,衡王朱由棷,淮王名朱由桂等十几个亲王,郡王现在都在南京享受荣华富贵。
福王朱由崧因为参与了当初私立之罪,被剥夺了爵位,圈禁在宗人府。
现在宗人府的宗正,正是潞王朱常芳。
这些人没权处置,也不能不管不顾,可这么多人待在京城,什么事不干,拿着朝廷的高额俸禄不说,还到处煽风点火,阴阳怪气。
韩烈早就看这些人不顺眼,让鲁王朱以海回封地就藩,不过是他的一个由头。
就像前些时候,唐王朱聿键在福建,差点闹出自立事件。
韩烈不得已举荐朝廷,改封了朱聿键位越王,把他安抚在了绍兴。
但是,韩烈现在最不放心的人,就是朱聿键,朱由榔,朱以海三人。
要知道这三个人,在南明历史上,都引起不小的内斗。
朱聿键自称隆武帝,朱以海监国鲁王,朱由榔称帝永历,这些南明小朝廷,外斗外行,内斗内行,把南明大好形势,搞得一团乱遭。
韩烈可不想这些人,再次粉墨登场。
所以让朱以海就藩兖州,下一步韩烈就会让朱由榔和朱聿键改封,把他们统统安排在最前线。
有能力就去跟建奴鞑子斗,斗不过为国捐躯,那也是大明的荣耀。
“如今在朝亲王五人,郡王二十三人,镇国将军三十九人,辅国将军多达百人。”
倪元璐是内阁首辅,之前他是户部尚书,对于在朝的宗室,他是清楚的。
之所以了解的这么清楚,是因为这些人,如今失去封地,每月都会去宗人府领取宗禄,宗人府没钱,他们就来户部闹。
这帮人都是拖家带口,子孙可不少,每月朝廷都要下拨十几万两银子给他们。
这笔开支,可不是小数目。
倪元璐边走边说道:“这些宗室留在京城,就是一群米虫,还不如让他们回封地去。”
“只是现在北方沦陷,他们封地大多丢了,一时也不好安排。”
“若是按大将军所言,让他们去戍边,未尝不是一个办法。”
史可法也是聪明人,听到倪元璐这么说,便明白了其中之意。
“还是大将军深谋远虑,眼下兖州府,济南府都是边地,那就让这些人都去戍边,亲王授予府,郡王授予州,镇国将军和辅国将军授予县。”
“让他们自力更生,守地有功者奖,失地有过者罚。”
“你们以为如何?”史可法寻思之下,立即献出一计。
“我认为可行……”
韩烈强忍着笑容,一本正经的说道。
倪元璐也不由摇头苦笑道:“宪之,你这是驱虎吞狼之计啊。”
“汝玉兄,你这可是冤枉我啊,我这分明是在为国排忧解难。”史可法狡辩的笑道。
鲁王朱以海是前鲁王朱以派的弟弟,几年前阿巴亥入侵兖州,朱以派这个守财奴,一毛不拔,结果城门被破。
最后被迫自焚死于鲁王府。
朱以海倒是比他这个兄长硬气,也颇为知兵善战。
南明历史上,他联合浙江抗清队伍,坚守浙东沿海,抗清十余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朱以海也是南明历史上,最为刚烈的宗室,名声也是最好的一个。
在乾清宫大殿上,见到皇太后张嫣,小皇帝朱慈炤,朱以海一个三十岁的大汉,激动的哭的稀里哗啦。
“能够见到太后,陛下,看到我大明江山社稷还在,臣高兴啊。”
虽然眼泪直流,可朱以海却还是高喊着高兴。
“王叔公不必感伤,快,给王叔公赐座。”朱慈炤看到朱以海真情流露,也是双目发酸。
朱以派辈分比崇祯大,与泰昌帝朱常洛同辈,是崇祯帝朱由检的堂叔,小皇帝称他叔公并没有问题。
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说,朱以派家族,与崇祯一脉,早就出了五服,也就是同属太祖血脉而已。
包括唐王朱聿键,也基本与崇祯一脉血脉淡薄。
真正与崇祯血脉最亲的,还得是福王家族和桂王家族。
福王朱常洵,桂王朱常瀛与崇祯的父亲,也就是泰昌帝朱常洛都是万历皇帝的儿子,他们属于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这也是历史上福王朱常洵之子朱由崧,桂王朱常瀛之子朱由榔,先后在南明登基称帝的原因。
因为他血脉亲近,是最有继承权的。
鲁王朱以海监国,隆武帝朱聿键,其实都没有资格继位,属于被迫营业。
“鲁王叔,哀家招了内阁首辅倪阁老,次辅史阁老,还有大将军前来,有一件事情想让你去做,不知道你可愿为朝廷效力?”
皇太后张嫣早就知道韩烈意图,因为召见朱以海入京,就是韩烈提议的。
“能为我大明效力,臣万死不辞。”朱以海这话倒也不假。
他在浙东避难多年,虽然先帝崇祯驾崩前,让他继承了鲁王爵位,但诏书刚下发,崇祯就自缢死了。
大明亡了,他这个鲁王也就无人顾及,这两年都只能蜗居在浙东的临海县,过着耕种的日子。
“都说鲁王忠心,你有这个心,哀家和皇帝很高兴。”
张嫣满意点头,与朱以海聊了会家常。
韩烈,倪元璐,史可法这才抵达,行礼之下。
韩烈介绍了一下山东的局势。
倪元璐趁机说道:“朝廷有意恢复祖制,封赏藩王宗室戍边,鲁王殿下可愿意做个表率?”
朱以海迟疑之下,还是恭敬的回道。
“臣愿为国分忧。”
史可法随即奏道:“太后,陛下,内阁建议,把在朝亲王,郡王,镇国将军宗室,尽数封赏,安排戍边屯垦。”
“鲁王就藩兖州,衡王就藩东昌,潞王就藩归德府,召桂王入京担任宗人府宗正……”
“兹事体大,内阁你个奏疏,来日召集六部五监二院官员商议再做定夺。”
张嫣没敢贸然答应,但还是看向鲁王问道。
“不知王叔以为如何?”
“我等身为宗室,食君之禄,世受皇恩,自当为国效力,臣义不容辞。”
朱以海早就想要返回故地,兖州鲁王藩邸,可是他们家族二百多年的祖地。
鲁王家族的王陵,都已经几年没人祭扫了。
别说朝廷赐予他兵权回返兖州,就算让他只身返回,他也愿意。
“好,鲁王叔忠义,内阁拟票,赏赐鲁王叔白银十万两,土地一万亩,调拨一卫人马护卫,返回封地。”
“谢皇太后,陛下大恩,臣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皇恩。”
朱以海长身而起,跪地叩拜道。
事情敲定,韩烈等人出宫时,朱以海突然叫住韩烈。
“大将军请受我一拜。”
“鲁王殿下,折煞我了,这是何意啊?”
韩烈连忙拦住对方,好奇的问道。
“我听人说了,大将军在兖州打了几次胜仗,还修缮了鲁王府,更派人祭扫了先祖王陵,这份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还请大将军受我一拜,以表感激之情。”
朱以海诚恳说道。
“言重了,都是为国尽忠,烈身为大明臣子,这都是该做的。”
韩烈摆手笑道:“殿下此次返回藩邸,任重道远,真要感激我,那就好好守住兖州城。”
“大将军说的是,小王记下了。”朱以海拱手一拜。
几人走出宫门,朱以海乘车先行,倪元璐也返回了文渊阁。
史可法看着朱以海离去的背影,赞叹道:“这位鲁王倒是一个干实事的人。”
“此人确实有大将之风,马上就要入冬了,兖州接下来必有大战,建奴南下势不可挡。”
“有此人坐镇兖州,至少可以鼓舞军心士气。”
韩烈点点头,表示同意。
“大将军,建奴现在重兵云集在河南和九江武昌一线,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不知下一步你有何打算?”
史可法现在是内阁次辅,手头事务繁重,但对于局势还是清楚。
“不急,还有两个月时间,一步步来吧。”韩烈预测建奴的南侵,必然是入冬时节。
现在刚过了中秋节,他还有时间布置。
离开皇宫,回到大将军府的时候,已经快到正午时分。
韩烈这会回府,也是回来吃午饭。
平日里入宫,韩烈都是坐马车,毕竟他现在的身份地位,天天骑马在紫禁城跑,不但没有威风可言,还会让人笑话粗鄙。
马车进入府邸,韩烈下车刚来到前院,吏曹主事孙枝蔚迎了上来。
“启禀大将军,江阴的客人来了,正在偏厅等候。”
“好,我这就去见他们。”韩烈欣喜之余,转头对孙思克吩咐道:“安排一些酒菜,送到偏厅来。”
“派人告诉夫人,中午我在前院宴请客人,就不回后院吃饭了。”
“是。”孙思克答应一声,连忙转身安排而去。
江阴来的客人,韩烈可是很期待的,之前之所以没有招他们入京,也确实事务繁忙。
“大将军到!”
随着一声唱喏响起,偏厅已经来了一会的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王公略四人,无不是恭敬的站了起来。
“参见大将军。”
跨步走进房间的韩烈,见到行礼的几人,拱手回礼笑道。
“诸位不必多礼,坐下说话。”
“那位是丽亨兄?”
韩烈入座之际,抬头看了眼几人笑问道。
“草民正是阎应元。”身形健硕的阎应元,三十出头的年龄,浓眉大眼,一脸正气。
“好,请坐。”韩烈点点头,目光看向其他几人。
“卑职江阴典史陈明遇,参见大将军。”
在韩烈的目光注视下,陈明遇自报家门参见道。
“卑职江阴训学冯厚敦,参见大将军。”长相文弱的冯厚敦,作揖行礼。
“武举人王公略,拜见大将军。”最后一个王公略,长相粗犷,身材高大,一看就是一个孔武有力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