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李自成入京,君王死社稷
明末逐鹿2025-07-29 08:583,331

  随着崇祯下旨,把杜之秩驱逐出城,谈判正式破裂。

  西直门李自成大营。

  头戴范阳笠,身披一袭蟠龙袍的李自成,内罩金甲,腰缠玉带,束腰裙带,都是镶金的鱼鳞甲。

  虽然瞎了一只左眼,但时年四十岁上下的他,身形魁梧,面相庄严,就这么一座,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威严气势。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我百万大军围城,给他崇祯小儿一个面子,他还真当自己是什么狗屁真命天子了?”

  看了眼跪在帐下的太监杜之秩,独眼龙的李自成,冷声下令道。

  “刘宗敏听令。”

  “末将在!”虎背熊腰的刘宗敏,是李自成手下最得力的左膀右臂,如今的地位也最高,不但封了侯爵,更是执掌中权亲军的权将军。

  权将军相当于李自成的大将军,犹如汉代的大司马,大将军。

  而李自成手下将领上千员,有此殊荣的人,仅有两个。

  一个是刘宗敏,一个是田见秀。

  这两人,刘宗敏以勇猛敢打敢冲著称,故而一直都是李自成的先锋大将。

  田见秀以善于理财著称,有汉之萧何之称,虽然他是武将,可实际上却是李自成的后勤大总管。

  李自成率领刘宗敏统率三十万大军东征燕京,田见秀以提督诸营权将军身份,负责大军的后勤补给。

  “立即率领中权亲军,对西直门展开进攻。”

  “一鼓作气,攻入紫禁城,这金銮殿他崇祯坐的,我李自成难道就做不得?”

  听到李自成那霸气的宣言,大帐内的一众大顺军将领,无不是精神振奋的恭维道。

  “陛下文成武德,定可一统天下。”

  说实在,年轻的李自成,相貌堂堂,确实有几分贵气。

  这些年的南征北讨,他的地位虽然逐渐在拔高。

  但实际上也耗尽了他的气运。

  正所谓站得越高,跌的越惨,就是李自成身上最真实的写照。

  参加义军之初,李自成因为受伤,伤及了男根,从此失去生育能力。

  这也是邢夫人当年为何会勾引高杰,私奔而逃的原因。

  毕竟当年邢夫人二十出头的青春年纪,面对李自成这么一个活太监,背叛也是正常。

  因为无法生育,李自成这些年,虽然纳娶了不少妻妾,那也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

  为此,李自成自在襄阳称王以来,便立了侄子李过为世子,侄孙子李来亨,也就是李过的儿子为王太孙。

  除了无法生育外,两年前开封城下,又被陈永福,陈德父子射瞎了左眼。

  让原本面相端正,五官分明的李自成,整个形象大打折扣。

  牛鼻子老道,军师宋献策曾经给李自成算过一卦。

  位列九五之尊,有天子之气。

  宋献策这副卦象,是在攻陷洛阳之时,烹煮了福王朱常洵时,给李自成算的卦象。

  但这次东征前,宋献策有感天象有变,遂又给李自成算了一卦。

  这一卦,让宋献策充满了惶恐与不安。

  因为这卦上卦大吉,下卦大凶。

  也就是说此次东征,必然马到成功。

  但胜利之后,就是败亡的开始。

  也就是说李自成根本没有天子命格,一旦坐上龙椅,便是败亡之始。

  这个发现让宋献策近来一直忧心忡忡,尤其是此刻。

  距离龙椅只剩下一步之遥,一旦踏进去,虽然能够坐上那龙椅,但也是跌入深渊的开始。

  因为卦象,宋献策特意这段时间,一直在给李自成出谋划策。

  其中派人入城议和,让崇祯同意,封他为闯王,割让陕甘宁三省作为封地,就是他提出来的办法。

  因为他发现李自成有天子气运,虽然缺少天子命格。

  但是若能够坐拥陕甘宁三省,割据称王,必可成就一番王霸之业。

  也就是说李自成这个时候,要是接受朝廷封赏,退回关中长安,不但大明得保,李自成也能够以王爵,获得荣华富贵一生。

  然而,崇祯皇帝拒绝了李自成的要求。

  也就是说明,这两个人都陷入了死局之中。

  宋献策虽然善于道家术数,但他对于人心的把握,却依旧差了一着。

  历史上他向李自成算了一卦,说‘十八孩儿主神器’,意思说李自成有天命,可问鼎天下。

  后来李自成在一片石战败,宋献策认为这个十八孩另有其人,遂偏向当时文武双全的李岩。

  结果却把李岩给坑了,因为这事被刘宗敏获悉,遂向李自成高密,导致李岩被李自成以谋反斩杀。

  由此可见,宋献策这个半吊子牛鼻子老道,卦象和道术还是十分了得的。

  此刻坐在大帐下首的宋献策,身穿一袭皂角道袍,五短身材的他,相貌丑陋,故而时人都喊他宋矮子。

  手持一杆节杖,看着大帐内群情激奋的将领,想到自己卦象,李自成即将败亡,他的眼中不由露出一抹悲哀与同情。

  从小得到异人传授道法的宋献策,也算是一个异人。

  因为得到李自成头号谋士牛金星举荐,他被李自成拜为大军师。

  李自成能有今日的声望威信,宋献策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闯王来了不纳粮,十八子主神器,在襄阳称王,自立为闯王这三件事情。”

  都是宋献策给李自成出谋划策的,也正是这三项献策,让李自成有了今日的名望地位。

  “宋军师,为何一言不发,莫非不替陛下高兴?”

  牛金星虽然与宋献策是好友,但这几年宋献策被李自成新任,名声和威望都要高于自己。

  这让气量狭小的牛金星,对于宋献策则是日益不满。

  “陛下入住京师,指日可待,臣岂有不高兴之理?”宋献策拱手向李自成一拜。

  “陛下,京师乃天下所在,天下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京城。”

  “还望陛下入城之后,拉拢启用旧官,以稳定人心,让天下士人知道,只要归顺大顺,不但不会受罚,还可以做官,人心必然归附。”

  李自成闻言,心情大好的笑道。

  “宋军师言之有理。”

  “传朕旨意,大军入城,秋毫无犯,凡是归顺官吏,一切照旧。”

  “陛下圣明。”宋献策闻言,不由松了口气。

  然而,他却没有发现,牛金星与刘宗敏二人,交换了一个眼神,脸上闪过一丝不屑之色。

  随着李自成下令攻城,并对城头守军喊话,只要归顺新朝,秋毫无犯,官复原职。

  京城之内,没有走脱的内阁大学士陈演,魏藻德,以及兵部尚书张缙彦,吏部尚书李遇知等人,连夜便进行了一番商讨。

  三月十九日清晨,以兵部尚书张缙彦为首,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的中权亲军进入了城门。

  随后,提督京营太监王德化,率领文武百官在德胜门迎候,率领举城官吏,正式投降了大顺。

  一大清早,东安门城门楼上,接到张缙彦投降的消息。

  知道大势不可违的韩烈,率领中军骑兵营,以及李牟,陈长林帐下的一千亲卫营,飞马赶到了紫禁城。

  这个时候,偌大的紫禁城,早已经乱成一团。

  宫中的三千太监,一千多宫女,争相奔逃。

  崇祯皇帝带着贴身的太监王承恩,一路登上煤山,瞭望了一眼偌大的紫禁城,这才落寞的说道。

  “回乾清宫吧,给两宫皇后,以及后宫的宾妃,送上白绫,告诉她们,朕已经决定死社稷。”

  “希望她们陪伴朕一起,为大明尽忠。”

  听到崇祯的旨意,王承恩的老脸上,露出一抹哀伤。

  “陛下,奴婢听说大将军的兵马,还在东安门城楼,这个时候若是撤离,其实还来得及。”

  这些天来,韩烈与宫中一直保持着联系。

  王承恩手下的太监徐高,许进忠,孙茂林等人,都亲善韩烈。

  主要是他们都不想死,也想在最后时刻,能够跟随韩烈一起撤离。

  “我大明成祖皇帝有言,天子自当守国门,这是遗训,朕身为太祖,成祖子孙,岂能做一个不肖子孙?”

  崇祯一脸坦然,生死对于他来说,已经不足为道。

  “朕虽然无法向成祖一般,开疆扩土,但是完成君王死社稷的遗愿,还是能够做到的。”

  面对皇宫的纷乱,崇祯回到乾清宫,一把火烧了这两天,朝臣送来的奏折,这才闲庭信步的带着王承恩,朝着景山方向走去。

  王承恩这会也挥退了跟随的小太监,亦步亦趋的跟着崇祯,一路登上了景山。

  “就这里吧,朕先走一步了,王大伴你也走吧。”

  说罢,崇祯解下腰带,抛上了那棵歪脖子树,一脸决绝的踏了上去。

  “陛下,老奴追随您三十余年,今日岂有独自偷生的道理,请陛下允许老奴,追随您一起下黄泉吧。”

  跪在地上的王承恩,一张苍白的脸上,流下一行眼泪。

  重重的跪在地上,磕了几个响头的他,当即在一旁,自缢而死。

  崇祯的自缢而死,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甲申之变。

  也宣告了大明王朝大一统王朝的终结。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话实际并不是明成祖朱棣所说,而是大明历代皇帝,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

  明成祖朱棣靖难称帝之初,北元蒙古势力还在,时常寇边,朱棣为了大明的稳固,随即提出建都燕京。

  要知道当时的北元蒙古残存势力,就盘踞在辽东,蒙古一带,几乎与燕京,也就是顺天府接壤。

  故而才有了天子守国门的说法。

  明亡之际,崇祯是有时间,也有机会南下南京的。

  但是他没有走,没有选择抛下大明,而是选择了在京城坚守,最后自缢而死。

  这才是大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由来。

  大明末年,虽然内忧外患,但大明直至灭亡,没有向建奴鞑子屈服。

  更没有在海上,向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王国的侵略割让一寸土地,赔款一个铜板。

  这就是大明的气节。

  也是后世华夏子孙,对大明王朝推崇备至的原因。

  因为这份气节,正是炎黄子孙,刻在骨子里血脉和文化的传承。

继续阅读:第186章 收殓帝后遗体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