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大将军的赫赫之功
明末逐鹿2025-07-28 17:263,344

  经过几天的休整,韩烈派出王希贤率领忠武军开路,向济南府进发。

  同时传令青州府的李岩,率领忠勇军向济南府靠拢。

  韩烈本人亲率神机军,神武军,万骑军为中军,随后开进。

  黄得功虽然在镇守临清关,东昌府期间,犯下大错,导致帐下人马,投降了建奴。

  但他和帐下副将黄飞,最后带出一千多亲兵,逃回兖州府。

  并及时通报了山东的敌情,也算是有些功劳。

  加上黄得功这个人,也不是一个草包无能之人。

  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为人狂傲,不善于笼络帐下将领,导致将士与他离心离德。

  这点在京营统兵时,不但不是缺点,反而还是忠诚的表现。

  毕竟京营兵马,都是皇帝的亲军,统军大将不拉帮结派,皇帝才对他信任。

  但在地方上统军,身为大将,若不能与帐下将领同心同德,将领岂能对你言听计从?

  黄得功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导致帐下的将领,与他貌合神离。

  最终演变了临清关哗变。

  历史上的马得功,田雄这帮人,同样也是在建奴压境之下,集体反水,背叛了黄得功投降了建奴。

  由此可见,在驭人方面,黄得功确实比较欠缺。

  也就是说黄得功的能力,只适合做一个执行的猛将,而不适合做一方大将,更不适合担任统帅一职。

  看在黄得功忠心朝廷的份上,韩烈在兖州期间,与他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

  最后韩烈表示,让他戴罪立功,降职留任山东都司总兵。

  除了他帐下的一千二百名亲卫,韩烈还调拨了莱芜收编的五千降兵,编入他的帐下。

  同时还从兖州卫,调入四千余人,扩编为一万人马,编入他的山东都司营。

  并安排他的副将黄飞,还有兖州卫指挥使丁文明,出任都司营副将,兼指挥同知。

  卫指挥同知陆明,担任都司佥事,协助黄得功统领这一万人马。

  黄飞是黄得功的铁杆心腹,丁文明,陆明二人,最早是韩烈的上司。

  如今二人成为韩烈的下属,早已经被韩烈拉拢,算是韩烈帐下比较信任之人。

  除了这些安排,济州守备严忠,调任兖州卫担任指挥使,兼任兖州守备,全权负责兖州府治下各州县守御千户,百户所的军务。

  守备营属于临时的战时机构,随时可能裁撤。

  但设立期间,职权相当于一镇总兵,能够调动守备营管辖内的所有兵马。

  黄得功经历了临清关的哗变,其实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对于韩烈的信任和启用,他在感动之余,也是莫名的惭愧。

  “请大将军放心,末将一定掌控好兵马,肩护守土使命,如有再错,请大将军砍了末将脑袋。”

  韩烈这次调集十万大军,向济南府进军,交代黄得功的任务,就是负责后勤保障。

  借此机会,把手中的一万兵马,磨砺整合起来,从而成为未来守卫济南府的钢铁雄狮。

  说起来济南府也是多灾多难。

  明末以来,先后三次遭到建奴的破城和洗劫。

  第一次是崇祯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38年,当年皇太极派多尔衮率军入关,一路袭扰京城,进入山东攻破济南府,劫掠而走。

  第二次是崇祯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42年。

  由饶余贝勒阿巴泰率军攻陷济南府。

  这第三次,自然是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

  历史上建奴大军三次攻占济南府,大掠山东各府州县,造成至少一百五十万百姓死难。

  数百万百姓沦为难民,被迫流离失所。

  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高达一千多万白银,可以说是一场山东百姓的灾难与浩劫。

  十一月二十七日,韩烈率军进攻济南府之际。

  被擒获的叛徒贰臣孔有德,以及他手下有名有姓的二十多位将领,被押送到了南京城。

  兵部左侍郎吕大器,与提督京营大教场总兵刘肇基,率领三千兵马,亲自在上元门外,用囚车把这些俘虏,押解进南京城。

  得知消息的南都近百万百姓,至少有十几万百姓,涌入上元门大街围观。

  当砍头被囚车装载,身穿囚衣,光着大半个脑袋,留着丑陋金钱鼠尾辫的孔有德一行人时,激动愤怒的百姓,无不是高喊而起。

  “叛徒汉奸人人得而诛之。”

  “打死这个狗汉奸!”

  “砸死他!砸死他!”

  不知道谁丢出了手中一块石头,沿街的百姓自发而起,捡起地上的石头,树枝等物品,砸向了囚车。

  其中也有白菜萝卜叶子什么的,但绝对没有电视剧之中上演的鸡蛋。

  这年头普通百姓,可没有富裕到,随手就能拿出鸡蛋去砸一个叛贼的地步。

  被锁链锁在囚车内的孔有德,面若死灰,目光呆滞的看着愤怒的百姓,心中已然无喜无悲。

  因为他知道,等待着他的命运结局是什么。

  这些年来,他其实都忘了,他是一个汉人,是大明的总兵将军。

  因为现在的他,已经活脱脱活成了一个建奴,早已经把自己视作建奴鞑子的同类。

  “乡亲们,大家请停手,这些叛徒汉奸,就这么打死了他们,岂不是太便宜了他们?”

  “大将军韩公把他们送回京师,就是要让他们接受朝廷的审判。”

  “把这些叛徒汉奸,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他们遗臭万年,以警告那些心怀鬼胎的叛徒汉奸。”

  眼看百姓投掷的石头,把人打的头破血流,这一路砸下去,只怕还没有到刑部大牢,人就就要打死了。

  眼见这个情况,头戴乌纱帽,身穿紫绯补子官袍的吕大器,连忙策马而出,一边喊话,一边让护送的士卒,阻拦百姓继续砸人。

  在士卒的拦阻下,加上吕大器的喊话,愤怒的百姓,这才骂骂咧咧的喊道。

  “便宜这帮叛徒了。”

  “就是,我大明就是败在这些叛徒汉奸手里。”

  朴素的百姓,在绝大数时候,远比那些士绅地主更爱自己的国家。

  一旦国家危亡的时候,抛头颅,洒热血的,往往就是这些底层的老百姓。

  随着韩烈的官复原职,路振飞这个与韩烈关系最亲密的至交好友,如今也被启用为吏部左侍郎。

  杨廷麟也出任了兵部郎中一职,黄端伯也再次启用,出任了应天巡抚。

  负责在京城联络和传递消息的黄毓祺,也以贡生的身份,被任命为户部主事。

  徐作肃,吴伯胤二人,也进入了南京国子监,以讲学身份,过得了八品官身。

  吴孟明也再次出任锦衣卫指挥使一职。

  而韩烈帐下的斥候营千户谢山,则出任了南镇抚司镇抚使一职。

  卢力、苏华二人,也进入锦衣卫,担任了千户要职。

  原投靠韩烈的操江水师营总兵贺大成,加授提督衔,参将陈可立,张应梦二人,也加授了总兵衔。

  与操江水师提督魏国公徐允爵,忻城伯赵之龙,形成了分庭抗礼。

  返乡的曾樱,现在也起复,出任为工部左侍郎。

  如今韩烈虽然身在山东,他一系的官吏,吕大器在朝担任兵部左侍郎,路振飞担任吏部左侍郎。

  曾樱担任工部左侍郎,黄端伯担任应天巡抚。

  吴孟明执掌锦衣卫,贺大成控制了操江水师一半兵权。

  别看大家都没有入阁,也不是六部尚书,但这股力量,却在朝中,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韩烈为什么要把孔有德,活着送回京师审判,这其中的利害的关系,可不单单是军功。

  还牵扯到巨大的声望。

  孔有德是什么人?

  在明末孔有德绝对是天字第一号大叛贼。

  他在山东叛乱,投降建奴,对大明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吴三桂的投降。

  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没有孔有德的叛逃,就不会有耿仲明尚可喜的叛逃,也不会带动吴三桂。

  孔有德就是这个榜样的力量。

  孔有德投降之时,为了彰显大金的器重和收买人心。

  当时建奴后金皇帝皇台极,可是出城三十里相迎,还以大礼相待,并封赏了他异姓王。

  要知道在古代,最高的礼遇和封赏就是异姓封王。

  清初,皇台极,顺治两代帝王,就是靠着重赏汉人封王封爵,笼络了大批汉将,为满清卖命效力。

  从而打下了这汉人的锦绣江山。

  而且这些王爵,公爵可是安安稳稳的活了几十年,一直到康熙初年,随着三藩叛乱,才裁撤了这些异姓王。

  韩烈把孔有德送入京师问罪,审判的虽然是孔有德,可受益的人则是韩烈。

  因为这是韩烈的赫赫战功体现。

  青州府一战,韩烈率领八万人马,在半月之内歼灭建奴五万大军,斩杀敌将上百人,建奴贝子二人,生擒恭顺王孔有德的威名。

  经过有心人的传播,已经传遍整个江南,乃至整个天下。

  孔有德被擒送入京师审判,这绝对是一件振奋天下人心的大事。

  这一件事的意义和影响力,不亚于先帝崇祯在京城自缢。

  要知道崇祯在朝之时,可是下过旨意,凡是斩杀生擒孔有德者,封万户侯,赏万金。

  可就在如今国破家亡,京师陷落的危难时机。

  孔有德被生擒,押入京师审判,这岂能不大快人心呢?

  “大将军的用兵之道,天下无人能够与之争锋啊。”

  这是文华殿大学士高弘图,在收到韩烈六百里捷报时,由衷发出的感叹。

  “是啊,大明有大将军在,定能够平定闯贼,驱逐鞑虏,收复京师,中兴有望矣。”倪元璐也是大为振奋,现在他是真后悔。

  当初要是自己在勇敢一些,与范景文,李邦华为韩烈站台,何至于韩烈隐退,范景文和李邦华血溅宫城呢。

  “希望如此吧。”姜曰广叹了口气,一脸沧桑的他,却远没有倪元璐的乐观。

  当今皇帝朱慈烺的荒唐糊涂行径,注定难成中兴之主。

  当初韩烈要是顺利做了驸马都尉,或许还会念一份先帝的香火情。

  可惜这么一步好棋,却生生被国丈周奎,与皇帝彻底毁了。

继续阅读:第325章 大金国的孩皇帝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