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搜刮京师勋贵财富
明末逐鹿2025-07-28 17:293,253

  “娘娘,为父给你跪下了。”

  张国纪已经六十岁了,对于生死,他并不在乎,可张家三个孙子,最小的才一岁,大孙子也才九岁。

  这是他们张家的后裔,他可以不在乎生死。

  可实在无法眼睁睁,看着幼小的孙儿,跟着自己一起去死。

  两个儿子老实本份,一个是张嫣的大哥,一个是她弟弟,张国纪无法苛求女儿救儿子。

  但毕竟孙子还小,作为祖父,他总要尽一份力气去庇护他们。

  “父亲,您又何必逼我呢?”

  张嫣秀美的凤目之中,忍不住泛起了泪珠,伸手搀扶起父亲的她。

  面露凄婉之色,语重心长的说道。

  “现在九门尚未关闭,让官家孙杰带着几个侄儿,返回祥符老家避一避吧。”

  “至于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吧。”

  “若京城陷落,女儿身为先皇之后,无论是为了皇家脸面,还是名节,也断然没有活命的可能。”

  “女儿不孝,手中还有一些首饰细软,你待会全部带走。”

  “让孙官家带回老家去,好好照顾侄儿们,就当是哀家的一点心意。”

  张嫣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她一个前皇后,若是事事想着家人,让人诟病也就算了。

  反而会给张家惹来更多的麻烦。

  有句话叫住欲戴王冠,必受其重。

  张家一家人都是实诚君子,一旦招惹朝廷是非,必然会有大把的人攻讦。

  在宫中二十多年,她之所以能够留在宫中,让父亲,兄弟能够享受富贵,凭的就是与世无争。

  虽然张国纪手中没有权势,可凭借着张嫣的身份,在天启年间,他就封为了太康伯。

  张国纪老家河南祥符,当年也不过是一个小小乡绅,无权无势。

  可随着张嫣封后,他一跃成为伯爵,前不久又与周奎一同晋升侯爵。

  也就是说张国纪现在的爵位,已经是太康侯,而且大明只要还在,张嫣又没有犯错的话。

  太康侯这个爵位,在张国纪百年之后,还可以传给他儿子,孙子。

  而张国纪虽然人品贵重,不贪不腐,但他同样寸功未立,却因为张嫣这个女儿,被封为侯爵。

  这对于天下人来说,本来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现在朝廷有难,你们就想要逃跑,这不是好事尽你一家人占了吗?

  佛家有一句谚语,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这些年来张嫣在仁寿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读了不少佛道经书,虽然没有了切凡尘,但也看透了事件事务。

  今天她一旦请求崇祯皇帝,让父亲一家人南下,皇帝对她家的恩情也就彻底断了。

  其次,京城勋贵,文武百官,宫中宾妃,就会人人效仿不说,也定然会拿这事说事。

  到时候她这个前皇后,势必人人喊打,张家就算离开了京城,没有了她坐镇宫中,将来又岂会有什么好日子过呢?

  有句话叫覆巢之下无完卵。

  京师要是真的陷落了,她这个皇后死了,张家这样家庭,即便幸存,那也只有苟活的份。

  反之,这一次要是京师守住了,她还是懿安皇后,张家的富贵已然少不了。

  张嫣当年能够在天启一朝之中,从阉党魏忠贤,奉圣夫人客氏手中活下来。

  天启帝临终前,对于继位人选犹豫不决之时,张嫣进言说“信王为人勤勉,又是您的弟弟,必然可以继承您的遗志,为大明延续国祚。”

  当年只有十五岁的信王,正是崇祯皇帝。

  也是因为张嫣的进言,坚定了天启帝朱由校立下崇祯朱由检为帝。

  同样也是因为张嫣的进言,崇祯继位之后,对于这位嫂嫂十分敬重,尊奉她为懿安皇后。

  历史上明亡之后,张嫣也没有苟活,在京城陷落前,为了免遭受辱,选择了自缢而死,既保全了名节,也成全了忠义。

  这也是张嫣明明之做了几年皇后,甚至连子嗣都没有诞下的她,却留下了张嫣,字祖娥,小名宝珠等详细名讳。

  因为她堪称一代贤后,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家人,她都做到了一个皇后的责任。

  反而是崇祯的周皇后,为崇祯生下太子,王子,公主数人,做了十七年皇后,至死却仅仅留下一个周氏的头衔,连名字后人都没有记下。

  很显然周氏这个皇后,在世人眼中,并没有获得士大夫的真正认可。

  “祖娥,也许你说的对,你多多保重,为父先回去了。”

  张国纪对于女儿坚持原则,虽然心中失望,但多年来,早就习惯了女儿性格的他,倒也过多的责怪女儿的不近人情。

  这二十多年来,张家从一个小小的乡绅,成为国丈,家中人人做官,这一切都是女儿的功劳。

  他还能有什么不满呢?

  “阿爹,是女儿不孝,您也保重,希望还有再见之日吧。”

  拉着父亲的手,看着父亲苍老的面孔,张嫣内心之中,同样充满了感伤。

  东安门提督衙门内,韩烈大马金刀,亲自坐镇大堂之上。

  提督刘继祖,则被他打发去了巡防城墙。

  李牟仗剑站立在他的身侧,陈长林率领亲卫营的士卒,全面接防了提督衙门。

  堂下李之芳,刘楗二人,带着一众文吏,奋笔疾书的记录着,买路费的官吏名单。

  “英国公张世泽,出路费五十万两,家小十一人南下。。”

  “定西候蒋秉忠,出路费三十四万两,家小二十三南下。”

  ……

  为了羞辱这帮人,韩烈提议叮嘱记录人员,对于每一个来交路费之人,都高唱身份地位。

  像英国公家族,第一代公爵叫张辅。其父张玉,从燕王靖难,战死之后,赠荣国公。

  张辅以信安伯承继父亲之功,后来晋封新城侯,因为在平定安南战事上有功,晋封英国公。

  但在土木堡之变中,张辅战死,后代便继承了英国公爵位。

  传到现在已经七八代人,英国公爵位,也是大明朝廷为数不多的公爵之一。

  张家历代享尽荣华富贵,历史上明亡后,投降的张世泽北闯贼叛军,拷掠而死。

  也算是彻底断了香火。

  定西候第一代侯爵蒋贵,同样以靖难之功,授封的爵位。

  “定国公徐允祯,出路费六十八万两,家小十七人南下。”

  ……

  提督衙门内外,一众官吏听到这个喊声,无不是交头接耳的议论了起来。

  定国公徐允祯,那是真二八经的皇亲国戚,他的先祖可是徐达,定国公的爵位是徐达次子徐增寿传下来的。

  徐允祯现在可是提督京营的左都督,掌管京城九门防务。

  他都要花钱南下,那京城谁来守?

  岂不是说京城陷落是必然之事吗?

  这会还在排队的文武百官,听到大家的议论,想到这些问题时,无不是情绪更加激动。

  “我,我要买交路费。”

  “还有我,还有我……”

  眼前这一幕,正是韩烈故意搞出来的。

  他让人唱名,又故意散布谣言,说南下名额有限,晚到之人,船只坐不下,就不在接收。

  要知道大明传承二百六十余年,京城的勋贵人员,没有一万也有八千。

  加上文武百官,以及家眷,少说也有三五万人。

  人人都知道闯贼来了,那是要烧杀抢掠的,这个时候谁不想南下?

  花点路费,就能保命,还能去南京城内,继续享受享受荣华富贵,这帮大明的蛀虫们,自然是趋之若鹜。

  “都肃静,排好队,谁要敢乱了,立即叉出去,禁止报名。”

  在韩烈的示意下,手按刀柄,带队维持秩序的陈长林,一声大喝。

  院子内的亲卫营士卒,人人凶神恶煞的吼了起来。

  队伍之中的排队的官吏,虽然忿忿不平,却也不敢再插队喊话。

  而刚才唱名的公侯们,到还知道要脸面,并没有亲自来的,都是安排子嗣带着钱财来报名交路费。

  不然就这唱名之下,他们势必要羞得无地自容。

  这不队伍之中,有几名平日自诩清流正直的朝中大员,偷偷的溜了出去。

  匆匆返家的他们,立即安排家中子嗣,赶来报名交路费。

  虽然他们偷偷溜走了,但还是有人认出了,其中一人是户部侍郎党崇雅,一人是礼部侍郎杨汝成,还有一人是工部侍郎叶初春。

  这几个人都是朝中正三品大臣,六部要员,平日里一个个道貌岸然,以忠直干臣自居。

  如今却混在南逃的队伍之中,准备交纳路费,把负心多是读书人的无耻行径,展现的淋漓尽致。

  历史上闯贼入京,这帮人就是率先投降之辈,而且是投了李自成,又投了建奴鞑子。

  反正在他们心中,什么家国天下,忠孝礼仪,那都是扯淡。

  只要谁让他们做官,他们就跪舔谁。

  报名交路费之事,在成国公朱纯臣的儿子,送来八十万两银子,达到了巅峰。

  成国公的先祖是朱能,同样是以靖难军功封的爵位。

  朱纯臣如今与定国公徐允祯二人,分别是京营左右都督,负责京师保卫工作的主要人选之一。

  可这两位却先后,交纳数十万两银子,只为南下。

  这如何不让京师百官,百姓人人惊慌?

  然而,这还没有完,不久提督京营太监王德化,这个监军使也派人送来了五十五两银子。

  如今京城防务,主要就是定国公徐允祯,成国公朱纯臣,提督京营太监王德化三人负责。

  现在倒好,这三个手握数万人马的主将,都要率先跑路,这京城还能守得住才怪。

  历史上闯贼大军刚到京城,这三人便主动打开城门,把李自成迎进了京城。

  原本以为有迎立大功的三人,还没来得及高兴几天,就被刘宗敏下令抓捕,最后因为拷掠军饷,被活活打死在狱中。

  这等不忠不义之人,落得个惨死下场,也算是因果报应了。

继续阅读:第178章 八百万两银子巨款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