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大明朝廷的钱财
明末逐鹿2025-07-28 18:073,157

  李建泰,字复余,山西曲沃人。

  他是天启五年(1625年),考中的进士,先是在翰林院做编修,之后在地方担任县令。

  在地方历任知县,知府等官职,后升任国子监祭酒。

  去年十月份,建奴鞑子入关时,他与方岳贡联名上奏,条陈十件国策,获得崇祯皇帝的赏识。

  遂升任吏部右侍郎,今年正月下旬,周延儒被杀,王应熊,吴甡自请地方任职后。

  李建泰与方岳贡二人,被赐入阁办差,分别拜授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之职。

  而根据历史记载的历史事件来看,李建泰就是一个腐儒,属于完完全全的纸上谈兵,昏聩无能之徒。

  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历史上,记载了李建泰在获得崇祯重用之后,做出的几件让人匪夷所思之事为证。

  历史记载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进军山西,逼近李建泰家乡的消息传到京师。

  李建泰担心家中的万贯家财,被遭到劫掠。

  曾主动要求把钱财捐出来,用来招募兵马抵抗李自成的叛军。

  然而,他嘴上喊的响亮,行动却十分缓慢。

  很显然心存着侥幸心理,希望山西兵马能够抵抗叛军,结果等来的消息,却是平阳府失守,家乡沦陷,家财尽数被叛军抢夺一空。

  得知这个消息的李建泰伤心不已,这会正好崇祯感慨,大明有亡国之兆。

  李建泰随即请缨,率军前往抵抗叛军。

  崇祯见他慷慨激昂,信以为真,遂任命他为督师,挂兵部尚书衔,赐予尚方宝剑,亲自为他饯行,送他离京前往山西平叛。

  结果这老小子走到涿州,,得知太原失守,大同危在旦夕,便一病不起了。

  真病还是假病就不得而知了。

  而这时他率领的京营人马,一夜也逃散两千人。

  等到了广宗县城时,手下已经不足三千人。

  当时李建泰人困马乏,希望广宗县令能够支援钱粮。

  结果遭到广宗县令拒绝,气愤不已的李建泰,直接下令兵马攻城,打破城池不说,还鞭打了县令,劫掠了全城百姓。

  这消息很快就在保定府境内传开。

  等他率军抵达保定府时,遭到保定知府何复,同知邵宗元等人,禁闭城门拒绝他们入城。

  李建泰见到再次遭拒,气愤不已的拿出尚方宝剑,对城头喊话。

  邵宗元在城头回答道:“李阁老深受天子厚恩,承蒙皇上亲自登上正阳门饯行。”

  “赐给你尚方宝剑,难道不是让你西征的吗?”

  “如今你不率军讨伐叛军,却要入城所为?难道是为了逃避叛贼吗?”

  邵宗元的一番话,差点没把李建泰给气的吐血。

  愤怒的他当即大声斥责邵宗元,还举起尚方宝剑威胁他。

  “天子尚方宝剑在此,尔等小吏,难道要要尝试宝剑锋利否?”

  最后还是知府何复,出言说道:“李阁老入城可以,还请约束军队,以免打扰百姓。”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建泰这才得以率军入城。

  结果进入保定的李建泰,便赖着不走,把保定当成了大本营。

  在城中待了一个多月,错失良机的李建泰,在保定无所作为,最后破军入城,李建泰也做了阶下囚。

  后来李自成败逃,李建泰又做了贰臣,投降了建奴鞑子。

  但因为没有受到重用,亦或者良心难安,他在家乡又莫名其妙的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

  当再次城破之际,李建泰对着家中的五十个小妾问道。

  没错,就是五十个小妾。

  “吾今日必死,汝等可有一人愿随我而死乎?”

  想想一个爱财如命,家中拥有五十房小妾的官吏,就算他不是贪官,也绝对不会是一个好官。

  毕竟一个专心干事的人,而且还一大把年纪了,怎么可能会养几十个小妾?

  此刻,乾清宫大殿上,站出来反对的李建泰,义正言辞的说道。

  “陛下,我大明开国以来,就没有边镇大将,屯兵屯田的先例啊!”

  “此风气一开,必然形成割据藩镇,微臣坚决反对啊!”

  李建泰提出的这个问题,崇祯难道没有想到吗?当然不是,崇祯不但想到了,韩烈也想到了。

  但是,他必须这么做,如果不这样做,未来大明朝将会面临更多的麻烦。

  所以,在给崇祯的奏折之中,韩烈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屯兵屯田,可以作为一年的实验政策。

  如果在这一年内取得了成效,那么可以继续推行;如果没有成效,那么可以再想其他办法。

  同时,韩烈还建议,为了巩固地方防务,需要恢复卫所屯田制度。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各府州县逐步筹备卫所、千户所和百户所,从而加强地方军务的控制。

  最重要的一点是,韩烈在奏折,陈述了有关李自成的情况。

  “李自成在襄阳开国称王,拥兵百万,若四镇人马,若不能自力更生,加快整兵备战,下一步必然会面临叛军进攻。”

  “而眼下河北,有京师支援,山东有江淮运河财源接应,尚且举步维艰。”

  “湖广有长江之险,勉强可以维持。”

  “然关中多年战乱,地贫人穷,钱粮匮乏,一旦叛军大举进攻,关中,巴蜀地区,将会难以保全。”

  “每镇屯兵十万,一年开支就需要数以万计的钱财。”

  “朝廷根本无法支撑,若不放权给督抚,进行屯田自给自足。”

  “到时候不用叛军攻城,屯驻的兵马,自己就先自乱阵脚了。”

  韩烈在奏折之中,提到的钱财问题,实际就是关键。

  自崇祯继位以来,大明的财政赋税,年年下降,边关军费,则年年增长。

  尤其是三饷的征收,更是让天下财源枯竭,百姓负担日益增重。

  而所谓的三饷,分别是辽饷,剿饷,练饷。

  辽饷是大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为应付辽东建奴和蒙古的寇边,由户部尚书李汝华议请增加的。

  起初每亩加赋相当于五十文钱,到崇祯十年,已经增加到一百五十文钱。

  其次是剿饷,练饷,这两饷由兵部尚书杨嗣昌奏请,主要是用来征讨李自成,张献忠的军费。

  结果是自崇祯十年(1637年)以来,这两饷共计收取了一千万两银子。

  也就是说征讨李自成,张献忠的叛军,朝廷光额外向百姓摊派收取的赋税,就高达一千万两银子。

  这还不算辽饷,以及百姓交付的正常赋税。

  可即便是如此,老百姓其实还能够活得下去的。

  正在让老百姓活不下去的原因,除了中原地区的天灾外,最主要是人祸。

  也就是贪官污吏,以及地方豪强对百姓的掠夺。

  那些地方官吏和豪强,为了掠夺百姓,巧立名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以至于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

  同样,历史上满清入关之后,建奴摄政王多尔衮,为了安抚天下人心,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顺治帝下诏。

  废除了三饷的征收,还说前明的败亡,就是因为三饷,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致使天下嗷嗷百姓,朝不及夕。

  由此可见,大明财政到崇祯末年,已经困顿到了何种地步。

  那么大明是真的没钱吗?

  答案却是否定的,根据史料记载,崇祯自缢,李自成入京,拷诘百官,所得白银七千万两。

  七千万两是什么概念呢?

  那可是相当于大明鼎盛时期,数年财政收入总和。

  虽然这个数字有些夸张,实际应该是有一些水份。

  但是,也侧面印证了一个问题。

  大明朝廷实际并不缺钱,至少京师的文武百官,达官贵人是不缺钱。

  这其中最典型的人,就要数崇祯皇帝的国丈周奎了。

  李自成围城前夕,崇祯为了筹备军饷,搞了一个募捐。

  为了提高积极性,崇祯先是奉了国丈周奎为候,让他捐款十万两。

  结果周奎直接一哭二闹三上吊,表示没钱。

  无奈之下,崇祯只得让他捐两万两银子。

  可周奎就是一个铁公鸡,两万两都不想捐。

  但他又怕皇帝怪罪,随即进宫去找女儿周皇后哭穷。

  周皇后毕竟十几岁就入了宫,也不知道父亲是假穷,见他哭的伤心,随即拿出压箱底的五千两银子给父亲。

  让他捐给皇帝,也算是尽一份心意。

  可这位奇葩国丈周奎,带着五千两银子回去,直接截留了两千两,只捐出三千两两,最后他总计捐出一万三千两银子。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当李自成入城之后,被抓的国丈周奎,被李自成手下的将领,直接从家中抄没得现银,竟然高达五十万两白银之多。

  更别提珠宝房产,田亩地契,这些其余钱财。

  从这两期事件之中,就不难看出,大明还是有钱的,只不过是被那些蛀虫给贪墨私吞了。

  就拿李建泰来说,他在老家曲沃,不但拥有大片宅院,数千倾田地,光钱财就价值上百万贯铜钱。

  对于李建泰的反对,崇祯表现的十分不快。

  “李大人,如今朝廷财政困难,军费空缺高达数百万两白银之多,不知你可有办法?”

  面对崇祯严厉的表情,李建泰厚着脸皮,拱手拜道。

  “微臣为国建言,防止弊端,与户部职责无关,还请陛下明察。”

  面对大义凛然的李建泰,崇祯气的牙痒痒的摆手道。

  “此事朕意已决,不得再议,内阁拟旨,明诏颁发四镇督抚,立即执行。”

继续阅读:第107章 崇祯家事,再返兖州府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