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李邦华的提议
明末逐鹿2025-07-28 17:233,191

  保定总督衙门。

  接到大名府被乱军屠戮,河南巡抚李栖凤,与帐下总兵许定国,大掠彰德府,卫辉府的消息。

  身为保定总督的李邦华,一脸痛苦的说道。

  “身为一镇总督,不能为国分忧,更不能保境安民,这是我的失责啊。”

  “徐抚台,马总兵,请你二人,立即调配抚标,都司营的人马,前往大名府,广平府镇守,防止贼人入境。”

  保定巡抚徐标,总兵马岱都是忠贞之人,听到李邦华的命令,二人当即拱手应道。

  “谨遵制台大人军令。”

  李邦华时年已经六十八岁,进士出身的他,在朝为官几十年,一直以直言敢谏著称。

  自从赴任保定总督一职以来,他虽然一心想要整顿军务和吏治。

  可这个时候,地方官绅豪强勾结,对吏治整顿,阳奉阴违。

  地方都司营,卫所更是崩溃,手中没有钱粮的他,至今也没有拉起一支真正属于总督府节制的兵马。

  全靠巡抚徐标,马岱二人执掌的抚标营,以及都司营,才勉强维持地方运转。

  “咳咳咳……”

  入冬以来,年老体衰的李邦华,更是久病多时,这会一阵咳嗽之下,他更是吐了血。

  “医官,医官……”

  一直侍奉照顾他左右的幼子李晟,见到李邦华咳血,吓得立马扬声喊了起来。

  “无碍,给我倒一杯热茶。”李邦华摆摆手,却并没有在意。

  有些虚弱的他,并没有在意自己的身体。

  毕竟年岁大了,患病都是正常现象,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肯定死不了。

  李邦华有七个子女,李晟虽然是他的幼子,但也已经三十岁。

  其他子女都在江西老家,虽然都有出仕,但基本上都是州县小吏。

  虽然李邦华才华出众,学识渊博,但他的子女,却多老实本分,没有什么才华,只有小儿子李晟考中举人。

  其余几个儿子都只考了个秀才,学业便基本终止。

  对此,李邦华倒也没有责怪孩子们,颇为看得开的话,认为无才有德,便足够了。

  为此,他对子女的德行一直要求很高。

  喝了口热茶,松了口气的李邦华,随即对儿子说道。

  “给为父写一封请辞奏折,老夫病重,今日又失责,难以承担重担,请求致仕返乡养病。”

  对于父亲的要求,李晟不敢怠慢,连忙挥笔写下了请辞内容。

  “父亲写好了,请您过目。”李晟把书信奏折交到李邦华手中。

  “我儿文采有所长进,不错,不错。”李邦华看罢奏折,满意的夸赞了儿子一声。

  接着又道:“给我研墨,为父要给陛下写一封书信。”

  李晟也不敢多问,站在一旁,帮父亲研好墨水,便站在一旁,目不斜视的看着窗外。

  至于父亲写了什么,他心中好奇,却没敢多问,更没有偷看。

  而这就是李家的家风。

  “你亲自去一趟京师,把这两封书信,呈送给内阁的蒋阁老,请他代为转呈给陛下。”

  李邦华把奏疏和密信封好,交到了儿子李晟手中。

  “孩儿这就出发吗?”收好书信的李晟,迟疑的问道。

  “对,现在就出发,而且要快,片刻不要耽误。”

  李邦华眼神坚定的说道。

  “父亲请多保重身体。”李晟躬身一拜,这才转身离去。

  “希望还来得及吧,局势糜烂至此,非有刮骨疗伤的勇气,才有可能挽救大明啊。”

  李邦华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幽幽叹了口气。

  重新坐下的他,看着韩烈派人送来的信笺,想到韩烈在山东,大刀阔斧的屯兵屯田举措。

  甚至不惜杀了张四知,问罪谢升,房可壮这些朝中老臣。

  之前他还觉得韩烈年轻气盛,可现在他才发现,是自己暮气太重。

  韩烈和曾樱在山东,搞得的屯兵屯田政策,现在看来,明显初见成效。

  无论是兵源和粮食,都做到了自给自足。

  反观他这大半年来,都在与地方豪绅官吏拉扯,结果一事无成。

  这让他不由心生愧疚,认为自己对不起皇帝的信任。

  保定距离京师的驿道,不过三四百里,快马加鞭,一天时间也就能够赶到。

  李晟把李邦华的奏报,送到东阁大学士蒋德璟手中时,得知李邦华重病在身,时常吐血。

  一时也有些感伤,当下连忙让下人安排李晟住下,他则急忙来到乾清宫求见。

  午后,乾清宫左室内,正在批阅奏折的崇祯皇帝,接到王承恩的汇报。

  得知蒋德璟求见,他当即放下手中的御笔说道。

  “宣他入内吧。”

  这个时候,崇祯还没有接到,高杰劫掠杀戮大名府的事情。

  但是,山西巡抚蔡懋德的奏折,前些天却已经送达。

  蔡懋德在奏折中,奏报了流贼大将袁宗第,刘芳亮攻占平阳府,泽州府的消息。

  并陈说了李自成大军,在黄河北岸大举陈兵,大有东进的可能。

  请求朝廷做好防备,以免李自成大军杀来,而没有做好防备。

  接到蔡懋德的奏折,崇祯也是十分重视,随后便召见了兵部尚书张缙彦,商讨应对之策。

  又在内阁衙门,召见了一众大学士,进行了商讨。

  在商讨会上,东阁大学士蒋德璟,以及户部尚书倪元璐,推荐了京营提督周遇吉,前往山西担任山西总兵,负责太原防务。

  崇祯考虑之后,便同意了这个建议,下诏周遇吉加都督佥事,出任山西总兵。

  接到诏令的周遇吉,分别向兵部请求,调拨五千京兵同行,向户部请求,调拨二十万两白银作为军饷。

  但是,周遇吉的这两个请求,都遭到了拒绝。

  兵部表示京营兵马是拱卫京师所用,地方镇将无权统率。

  户部的倪元璐倒是想给周遇吉调拨银子,可是户部没有钱啊。

  一直拖了半个月,直到前日,周遇吉才带着二十几名家兵,以及倪元璐从牙缝内,抠出的两万两银子,踏上了前往山西的征程。

  周遇吉出身京营,骁勇善战,忠心耿耿。

  他与黄得功,孙应元三人,被称之为勇卫营三大猛将。

  而且这三人,也无愧为猛将和忠臣的称呼。

  孙应元去年在罗山与流民军作战之中,孤立无援,最后战死。

  周遇吉此去山西,两个月后,太原失守,退守宁武关殉城而死。

  此刻在凤阳担任总兵的黄得功,在一年之后,也在芜湖为大明尽忠,死于于叛军之手。

  明末守节为国而战死难得将领,屈指可数,投降叛逃的不少。

  但周遇吉,孙应元,黄得功,曹变蛟以及曹文昭叔侄俩,可称得上忠勇的典范。

  “蒋爱卿此时入宫,莫非有什么紧急事务?”

  在蒋德璟行礼之后,崇祯面色严肃的看着对方问道。

  “回禀陛下,保定总督李邦华大人,派遣儿子送来一份紧急军报。”

  “其中还有山东长平侯,传达的一份军情。”

  蒋德璟也没有讲具体情况,而是把奏疏,递给了王承恩。

  “高杰这个贼子,他怎么敢啊?”

  “许定国,卜从善他们也反了吗?”

  看着手中的军报,崇祯脸色变得一片铁青,眼神之中透着浓浓的杀意。

  “陛下,可是河北发生了要事?”蒋德璟并没有看过军报,虽然李晟跟他说过,但他这会却假装不知其的问道。

  “你自己看吧。”崇祯把李邦华的军报,让王承恩递回到了他手中。

  “陛下,高杰本是叛军出身,此贼分明是贼心不该,理该问罪诛杀,以儆效尤。”

  “许定国,卜从善二人,都是镇将出身,按理不该会背叛,如此却犯下这等罪行。”

  “必然是受到那高杰蛊惑,劫掠屠戮百姓,罪不可恕,自当严惩。”

  蒋德璟极力着愤怒的表情,严厉的对高杰三人,进行了批判。

  身为内阁大学士,蒋德璟必须与皇帝,是站在同一条线上。

  这会崇祯看完了李邦华的请辞书信,看着这封请辞书信,崇祯一时也有些感动。

  李邦华的请辞书中,首先是请罪,表达守土失职的责任。

  请求朝廷罢免降罪他,接着又陈说了关于流民李自成叛军的情况。

  紧接着李邦华在信中,提到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他认为李自成的流民叛军,必然要会东进京师,请求崇祯加强京师的防务。

  同时他建议让太子朱慈烺,前往南京监国。

  并把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分封到太平、宁国二府,让他们协助太子,拱卫南都。

  李邦华的在信中虽然没有说,这么安排是为了给大明留后路。

  但意思却是很明显,崇祯自然是明白其中含义。

  思虑片刻的他,一时也是颇为意动。

  但是优柔寡断的他,却并没有做出决定。

  书信的最后,李邦华声情并茂的写道。

  “陛下,老臣今年已经六十八岁,马上就七十岁了,年老体衰,每日咳血不止,实在难以胜任总督要职。”

  “请陛下准许回家入土为安,另选文武双全的贤臣,前来接替老臣。”

  “保定乃是国家要地,关系到京师的安危,老臣年迈,恐辜负陛下圣恩……”

  看着李邦华的这份密信,崇祯一时也是颇为感动。

  “孟暗(李邦华字)真乃忠臣也,朕又岂忍心,让他带病任职呢?”

  “王大伴,传朕口谕,让孟暗回朝医治,着太医为他诊断。”

  放下手中信笺的崇祯,吩咐了王承恩一句,这才对蒋德璟说道。

  “孟暗重病,保定总督一职,你可有人选推荐?”

  蒋德璟一愣,思虑了片刻的他,立即回道:“臣推荐兵部侍郎张国维,接替保定总督。”

继续阅读:第156章 李建泰请缨督师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