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总督衙门。
接到大名府被乱军屠戮,河南巡抚李栖凤,与帐下总兵许定国,大掠彰德府,卫辉府的消息。
身为保定总督的李邦华,一脸痛苦的说道。
“身为一镇总督,不能为国分忧,更不能保境安民,这是我的失责啊。”
“徐抚台,马总兵,请你二人,立即调配抚标,都司营的人马,前往大名府,广平府镇守,防止贼人入境。”
保定巡抚徐标,总兵马岱都是忠贞之人,听到李邦华的命令,二人当即拱手应道。
“谨遵制台大人军令。”
李邦华时年已经六十八岁,进士出身的他,在朝为官几十年,一直以直言敢谏著称。
自从赴任保定总督一职以来,他虽然一心想要整顿军务和吏治。
可这个时候,地方官绅豪强勾结,对吏治整顿,阳奉阴违。
地方都司营,卫所更是崩溃,手中没有钱粮的他,至今也没有拉起一支真正属于总督府节制的兵马。
全靠巡抚徐标,马岱二人执掌的抚标营,以及都司营,才勉强维持地方运转。
“咳咳咳……”
入冬以来,年老体衰的李邦华,更是久病多时,这会一阵咳嗽之下,他更是吐了血。
“医官,医官……”
一直侍奉照顾他左右的幼子李晟,见到李邦华咳血,吓得立马扬声喊了起来。
“无碍,给我倒一杯热茶。”李邦华摆摆手,却并没有在意。
有些虚弱的他,并没有在意自己的身体。
毕竟年岁大了,患病都是正常现象,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肯定死不了。
李邦华有七个子女,李晟虽然是他的幼子,但也已经三十岁。
其他子女都在江西老家,虽然都有出仕,但基本上都是州县小吏。
虽然李邦华才华出众,学识渊博,但他的子女,却多老实本分,没有什么才华,只有小儿子李晟考中举人。
其余几个儿子都只考了个秀才,学业便基本终止。
对此,李邦华倒也没有责怪孩子们,颇为看得开的话,认为无才有德,便足够了。
为此,他对子女的德行一直要求很高。
喝了口热茶,松了口气的李邦华,随即对儿子说道。
“给为父写一封请辞奏折,老夫病重,今日又失责,难以承担重担,请求致仕返乡养病。”
对于父亲的要求,李晟不敢怠慢,连忙挥笔写下了请辞内容。
“父亲写好了,请您过目。”李晟把书信奏折交到李邦华手中。
“我儿文采有所长进,不错,不错。”李邦华看罢奏折,满意的夸赞了儿子一声。
接着又道:“给我研墨,为父要给陛下写一封书信。”
李晟也不敢多问,站在一旁,帮父亲研好墨水,便站在一旁,目不斜视的看着窗外。
至于父亲写了什么,他心中好奇,却没敢多问,更没有偷看。
而这就是李家的家风。
“你亲自去一趟京师,把这两封书信,呈送给内阁的蒋阁老,请他代为转呈给陛下。”
李邦华把奏疏和密信封好,交到了儿子李晟手中。
“孩儿这就出发吗?”收好书信的李晟,迟疑的问道。
“对,现在就出发,而且要快,片刻不要耽误。”
李邦华眼神坚定的说道。
“父亲请多保重身体。”李晟躬身一拜,这才转身离去。
“希望还来得及吧,局势糜烂至此,非有刮骨疗伤的勇气,才有可能挽救大明啊。”
李邦华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幽幽叹了口气。
重新坐下的他,看着韩烈派人送来的信笺,想到韩烈在山东,大刀阔斧的屯兵屯田举措。
甚至不惜杀了张四知,问罪谢升,房可壮这些朝中老臣。
之前他还觉得韩烈年轻气盛,可现在他才发现,是自己暮气太重。
韩烈和曾樱在山东,搞得的屯兵屯田政策,现在看来,明显初见成效。
无论是兵源和粮食,都做到了自给自足。
反观他这大半年来,都在与地方豪绅官吏拉扯,结果一事无成。
这让他不由心生愧疚,认为自己对不起皇帝的信任。
保定距离京师的驿道,不过三四百里,快马加鞭,一天时间也就能够赶到。
李晟把李邦华的奏报,送到东阁大学士蒋德璟手中时,得知李邦华重病在身,时常吐血。
一时也有些感伤,当下连忙让下人安排李晟住下,他则急忙来到乾清宫求见。
午后,乾清宫左室内,正在批阅奏折的崇祯皇帝,接到王承恩的汇报。
得知蒋德璟求见,他当即放下手中的御笔说道。
“宣他入内吧。”
这个时候,崇祯还没有接到,高杰劫掠杀戮大名府的事情。
但是,山西巡抚蔡懋德的奏折,前些天却已经送达。
蔡懋德在奏折中,奏报了流贼大将袁宗第,刘芳亮攻占平阳府,泽州府的消息。
并陈说了李自成大军,在黄河北岸大举陈兵,大有东进的可能。
请求朝廷做好防备,以免李自成大军杀来,而没有做好防备。
接到蔡懋德的奏折,崇祯也是十分重视,随后便召见了兵部尚书张缙彦,商讨应对之策。
又在内阁衙门,召见了一众大学士,进行了商讨。
在商讨会上,东阁大学士蒋德璟,以及户部尚书倪元璐,推荐了京营提督周遇吉,前往山西担任山西总兵,负责太原防务。
崇祯考虑之后,便同意了这个建议,下诏周遇吉加都督佥事,出任山西总兵。
接到诏令的周遇吉,分别向兵部请求,调拨五千京兵同行,向户部请求,调拨二十万两白银作为军饷。
但是,周遇吉的这两个请求,都遭到了拒绝。
兵部表示京营兵马是拱卫京师所用,地方镇将无权统率。
户部的倪元璐倒是想给周遇吉调拨银子,可是户部没有钱啊。
一直拖了半个月,直到前日,周遇吉才带着二十几名家兵,以及倪元璐从牙缝内,抠出的两万两银子,踏上了前往山西的征程。
周遇吉出身京营,骁勇善战,忠心耿耿。
他与黄得功,孙应元三人,被称之为勇卫营三大猛将。
而且这三人,也无愧为猛将和忠臣的称呼。
孙应元去年在罗山与流民军作战之中,孤立无援,最后战死。
周遇吉此去山西,两个月后,太原失守,退守宁武关殉城而死。
此刻在凤阳担任总兵的黄得功,在一年之后,也在芜湖为大明尽忠,死于于叛军之手。
明末守节为国而战死难得将领,屈指可数,投降叛逃的不少。
但周遇吉,孙应元,黄得功,曹变蛟以及曹文昭叔侄俩,可称得上忠勇的典范。
“蒋爱卿此时入宫,莫非有什么紧急事务?”
在蒋德璟行礼之后,崇祯面色严肃的看着对方问道。
“回禀陛下,保定总督李邦华大人,派遣儿子送来一份紧急军报。”
“其中还有山东长平侯,传达的一份军情。”
蒋德璟也没有讲具体情况,而是把奏疏,递给了王承恩。
“高杰这个贼子,他怎么敢啊?”
“许定国,卜从善他们也反了吗?”
看着手中的军报,崇祯脸色变得一片铁青,眼神之中透着浓浓的杀意。
“陛下,可是河北发生了要事?”蒋德璟并没有看过军报,虽然李晟跟他说过,但他这会却假装不知其的问道。
“你自己看吧。”崇祯把李邦华的军报,让王承恩递回到了他手中。
“陛下,高杰本是叛军出身,此贼分明是贼心不该,理该问罪诛杀,以儆效尤。”
“许定国,卜从善二人,都是镇将出身,按理不该会背叛,如此却犯下这等罪行。”
“必然是受到那高杰蛊惑,劫掠屠戮百姓,罪不可恕,自当严惩。”
蒋德璟极力着愤怒的表情,严厉的对高杰三人,进行了批判。
身为内阁大学士,蒋德璟必须与皇帝,是站在同一条线上。
这会崇祯看完了李邦华的请辞书信,看着这封请辞书信,崇祯一时也有些感动。
李邦华的请辞书中,首先是请罪,表达守土失职的责任。
请求朝廷罢免降罪他,接着又陈说了关于流民李自成叛军的情况。
紧接着李邦华在信中,提到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他认为李自成的流民叛军,必然要会东进京师,请求崇祯加强京师的防务。
同时他建议让太子朱慈烺,前往南京监国。
并把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分封到太平、宁国二府,让他们协助太子,拱卫南都。
李邦华的在信中虽然没有说,这么安排是为了给大明留后路。
但意思却是很明显,崇祯自然是明白其中含义。
思虑片刻的他,一时也是颇为意动。
但是优柔寡断的他,却并没有做出决定。
书信的最后,李邦华声情并茂的写道。
“陛下,老臣今年已经六十八岁,马上就七十岁了,年老体衰,每日咳血不止,实在难以胜任总督要职。”
“请陛下准许回家入土为安,另选文武双全的贤臣,前来接替老臣。”
“保定乃是国家要地,关系到京师的安危,老臣年迈,恐辜负陛下圣恩……”
看着李邦华的这份密信,崇祯一时也是颇为感动。
“孟暗(李邦华字)真乃忠臣也,朕又岂忍心,让他带病任职呢?”
“王大伴,传朕口谕,让孟暗回朝医治,着太医为他诊断。”
放下手中信笺的崇祯,吩咐了王承恩一句,这才对蒋德璟说道。
“孟暗重病,保定总督一职,你可有人选推荐?”
蒋德璟一愣,思虑了片刻的他,立即回道:“臣推荐兵部侍郎张国维,接替保定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