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西域三州,古今对照
明末逐鹿2025-07-28 17:265,418

  “想不到盛极一时的瓦剌人,如今竟然也四分五裂。”

  在祁廷谏的介绍下,聊了青藏地区,以及西域天山南北的瓦剌人,如今分裂成四五个部落情况。

  李定国也不由发出一声感慨。

  要知道当年土木堡之变,在后世有着“大明战神”的明英宗朱祁镇,可是成为著名的瓦剌留学生。

  而当时的瓦剌人,在首领也先的带领下,可是统一了漠南漠北,建立了一个横跨大漠南北的强大蒙古帝国。

  一度恢复了当年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

  甚至有了与大明一决雌雄的实力。

  如今时过境迁,大明走向了衰亡。

  强大一时的瓦剌人,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几十个部落。

  甚至连祖地漠南草原都丢了,只能远遁漠北,也就是西域生存。

  而肥沃的漠南草原,也就是后世的内蒙古地区。

  则被鞑靼人所占领。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瓦剌人,还是鞑靼人,其实都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只是瓦剌人据说是成吉思汗弟弟别勒古台的后裔。

  而鞑靼人的先祖,才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代。

  如今的青藏地区和天山南北,被占据这片区域的瓦剌人,称之为漠北之地。

  “朝代的更迭,犹如潮起潮落,自古兴衰自有定数。”

  韩烈一脸平静的说道。

  “隋唐盛极一时,也终究有没落之时。”

  “宋元明,辽金五朝,每一朝都没有走过三百年的定数。”

  “游牧民族讲究狼族文化,与我们汉人的儒家治国,更是背道而驰。”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天山南北自古是我大汉的领土,大汉名将陈汤有句话说得好。”

  “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伊州,庭州,西州,乃至怱岭,天山南北,皆为我大汉国土,谁敢占着不放手,那就剁了他们的手脚。”

  一脸威严的韩烈,在说出这番话时,堂下跪坐的一众将领,无不是心头一凛。

  “今日宴会到此结束,大军休整两日,继续前往凉州。”

  一转眼又是半月过去,韩烈率领的大军,从西宁转道抵达凉州的武威城。

  凉州之名自古有之,而武威作为治所附郭所在地,自是不分彼此的城市之名。

  历史上在凉州武威城建都得割据政权。

  先后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等五个诸侯国,以及西夏神宗也曾在武威建都。

  故而凉州有六朝古都的美誉,更有河西首府的赞誉。

  以至于后世常有“北姑臧,南建康”之称的说法。

  因为武威又叫姑藏之说,而建康指的也是南京。

  虽说凉州的割据政权,不如建康的东吴,东晋名气大,但好歹也维持了六朝古都的排面。

  凉州营总兵柏永馥,在兰州与韩烈分兵后,先一步抵达凉州,接管了凉州城的军政大权。

  同行的还有甘州营总兵刘体纯所部人马。

  故而,韩烈与李定国率军,抵达凉州城时,便受到了柏永馥的迎候和安顿。

  “大王,这凉州城虽说地处西北高原,但土地还算肥沃,虽然不适合大面积种植粮食。”

  “瓜果药材种植,以及牛马羊蓄养条件不错。”

  虽然只比韩烈先到半个月,但柏永馥这个凉州营总兵,因为还兼任了凉州知州。

  这个武夫这半月来,不但召集本地的官绅乡绅,召开了发展会议。

  还亲自围绕武威周边实地考察了一遍。

  硬生生从一个武夫,干成了一名抚民理政的廉吏文官。

  “老柏啊,孤看你以后可以干个巡抚,你这是士别三日,让人刮目相待啊。”

  对于柏永馥的尽职尽责,韩烈打心眼的感到高兴。

  在听完他的汇报后,更是毫不吝啬的夸赞道。

  “嘿嘿,多谢大王夸奖。”一脸高兴的柏永馥,连忙拱手笑道。

  “臣记得大王教导过末将,为老百姓办事,哪怕是再小的事情,也要当做天大的事情来办。”

  “如今正是夏种好时节,凉州有十万百姓,还有咱们几万弟兄。”

  “咱们必须自力更生,才能让百姓和弟兄们吃上饭啊。”

  柏永馥这一番发自肺腑的言论。

  着实有些感动了韩烈。

  也让同行的李定国,刘文秀,张学圣等一众将领,大为触动。

  他们这些人,下一步都将赴任边塞各镇。

  说实在他们对于远赴西域镇守,心中都没有什么底气。

  但今天柏永馥这一番话,却无疑给他们打了个样。

  “老柏这话说的在理,诸位将军,边塞疾苦,远不如中原大地。”

  “但我辈男儿,自当有“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报国建功之心。”

  “也要有把百姓,视作自家兄弟亲人的赤子之心。”

  韩烈感慨的做了个总结,进一步提升和鼓舞了众将戍守边塞的决心和勇气。

  到达凉州之后,韩烈没有急着往甘州去。

  原因是甘州再往西北走,就是肃州也就是酒泉,以及嘉峪关。

  而目前肃州和嘉峪关的情况,还不明朗。

  先行一步的甘州营总兵刘体纯,这会虽然已经抵达甘州。

  但派出前往肃州打探的斥候,目前还没有消息传来。

  故而,韩烈没有急着继续西行。

  趁此机会,韩烈带着董小宛,董琼英,朱媺娖几女,倒是在凉州境内好好游玩了一遍。

  相比起西宁的湿润,凉州就要干旱的多。

  境内有山川,有牧场,也有戈壁,还有广袤的沙漠。

  因为凉州东南方向,接连腾格里沙漠。

  五月份的天气,即便是江南的梅雨季节,但凉州城却颇为干燥。

  早晚温差巨大不说,一旦刮风,风沙弥漫,着实让人难以忍受。

  “想不到这才刚刚到西北边陲的第一镇,气候环境就如此恶劣。”

  “常年戍守在此的将士,他们真是辛苦啊。”

  出身江南水乡的董小宛,哪里受过这样的苦。

  用头巾包裹着头和脸部的她,即便捂得严严实实,依旧被狂风吹起的沙子,拍打的有些受不了。

  长平公主也是柳眉紧皱,她没有想到,诗人笔下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凉州城,竟然环境如此恶劣。

  “相公,咱们还是回城吧,这沙漠上光秃秃的,一点都不好看,也不好玩。”

  朱媺娖有些不适的拉着韩烈的手。

  相比起二女,身穿玲珑甲,头戴着铁盔面罩的董琼英,倒是感受没有那么强烈。

  “相公,西域之地,都是这样的戈壁沙漠吗?”

  马背上的董琼英,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漠,有些好奇的问道。

  “据我所知,甘州,肃州,确实都有沙漠戈壁。”

  “再往西北的伊州,西州之地,虽然有戈壁,但沙漠倒是没有这么广袤。”

  “而且咱们吃的葡萄,甜瓜,还有棉花等农作物。”

  “在伊州,西州之地还是颇为盛产的。”

  韩烈虽然没有穿甲胄,到也还是用头巾,裹住了嘴脸。

  今天出城巡视,就是来沙漠边上看看。

  仲夏来临,白天的沙漠边沿气温,已经非常炽热。

  热浪滚滚,别说人,就是战马都气喘吁吁。

  “如果是这样,妾身倒是不想再往北走了。”

  听到韩烈的回答,董琼英看了眼,有些精神不振的董小宛和朱媺娖,替她们说出了心中感受。

  虽然她的身体能够适应这边塞的气候环境。

  但娇生惯养的朱媺娖,以及身娇体柔的董小宛,明显有些吃不消。

  “这样也好,此去嘉峪关,还有千里之遥。”

  “你们随军行动确实劳累。”

  韩烈点点头,赞同的说道。

  “你们要是想要返回开封,我安排孙平带队护卫你们先回去。”

  “若是不想先回去,可在凉州等我,或者去兰州城等我回来也行。”

  “我们在凉州等相公吧,省的来回奔波。”

  董小宛询问了一下朱媺娖,见董琼英没有意见,遂开口回道。

  “也好,文艺队队员,这一路也辛苦,正好趁队伍西进前,好好演出几场。”

  “然后再在城中休整一些时日,再一起返回开封。”

  韩烈颔首说道。

  有些出乎韩烈预料的是,仅仅过了五天时间,刘体纯就派人从甘州送来了一封军报。

  接到军报的韩烈,随即把李定国,刘文秀,吴汝义,张学圣诸将,召集到大帐,通报了一下军情。

  “大王,厄鲁特可汗鄂齐尔,是卫拉特蒙古的盟主,他现在占据着天山南北。”

  “控制着伊州,西州,庭州我汉人故土,里应对他们先展开军事打击。”

  “先让他们领教一下我大明的军威。”

  “然后再趁势招抚他们,如此方可一劳永逸的,震慑天山南北各蒙古部落。”

  看完军报的李定国,率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而根据刘体纯从甘州送来的军报记载。

  眼下天山南北一共有两个强大的瓦剌部落。

  分别是厄鲁特部落,也叫和硕特部落。

  他们占据着天山南部的广袤土地,拥有百万民众,带甲骑兵三万。

  而天山北部则是准噶尔部。

  也就是噶尔丹的部落。

  不过嘛,这个时候的噶尔丹还只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

  “大王,李提督所言有理。”

  “对付这些胡人鞑虏,就该先展示一下我们的军力,否则是讲不通道理的。”

  刘文秀也深以为然的表示赞同。

  “魏主簿,现在我们的钱粮,够不够支持我们长途远袭?”

  韩烈倒不担心军队的战斗力。

  眼下他统领的军队,依旧高达六万之众。

  此去甘州,肃州,再往西深入伊州,那可是万里之遥。

  后勤钱粮若是跟不上,再多的兵马,也无用武之地。

  身为军中主簿的魏裔鲁,主管的就是后勤事务。

  “回大王,我军在拿下平凉时,缴获了一批粮草,在兰州也收集了一批钱粮。”

  “加上朝廷从后方押运的钱粮。”

  “目前凉州城内的钱粮,供六万人吃一个月没有问题。”

  “但要是后续从关中运输钱粮,供给前方作战,只怕很困难。”

  “不是咱们缺粮,而是从长安到甘州,这可是万里路途。”

  “光靠人马驮运,费时费力不说,运输队消耗就得过半。”

  “若是再供应六万人所需,至少需要准备二十万人的钱粮。”

  “如此劳师远征,着实有些得不偿失啊。”

  魏裔鲁是文官,考虑的问题,与武将自然是截然不同。

  “大王,魏主簿所言有理,是末将考虑欠妥。”

  李定国细想之下,也认为魏裔鲁所说的问题,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韩烈点点头,想了想说道。

  “六万人确实太多,不利于长途跋涉。”

  “这样庭州营,西州营,伊州营三营随我孤王北上。”

  “孤王带骑兵营同行,同时各营将士,一人配备一匹战马代步。”

  “这样可以加快行军速度。”

  “定国,你带一队士卒,随我一道西进,熟悉一下路径。”

  “这次我们的目标,就是收复庭州,西州,伊州三地。”

  “提督营副将陈福,凉州营,甘州营负责转运粮草。”

  “如此咱们的军队,就可以缩减到四万人。”

  “粮草就可以使用两个月。”

  “加上咱们就地征收,以战养战,支撑三个月没有问题。”

  “若是三个月还解决不了西域三州之地,那这一战也没有必要打下去了。”

  在韩烈的这一番分析总结下。

  李定国,刘文秀众将无不是深以为然的点头表示赞同。

  “末将等谨遵大王军令。”

  至于战马问题,眼下到没有问题。

  陈仓,平凉两战之后,缴获了三万三千匹战马。

  兰州招降了义军后,章旷也收拢了一万七千匹战马。

  在西宁卫的时候,又收缴了一万匹战马。

  这些战马,如今都编入到河西军团各营之中。

  河西地域辽阔,居住在这里的番族之人,都是擅长骑射的胡人。

  想要战胜制服这些胡人,若没有骑兵,连他们的影子都追不上。

  故而,在成立河西军团时,韩烈就有意识的把战马,补充到各营之中。

  现在把这些战马收拢起来,优先配备给提督营以及庭州各营。

  即便无法第一时间编成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

  但用了代步,驮运物资,减轻征途之苦,还是能够做到的。

  至少坐在马背上行军,总比两条腿要轻松,速度也要快的多。

  伊州也就是后世的哈密,州城始建于大唐贞观六年。

  大明永乐年间,曾在此设立哈密卫。

  后因瓦剌人的入侵,哈密卫被迫撤销,明军防御收缩到玉门关之内。

  如今占领伊州的瓦剌人,是和硕特部落的台吉阿巴赖。

  他是和硕特盟主,鄂齐尔可汗的弟弟。

  不过此人与鄂齐尔为了争夺汗位,兄弟之间矛盾重重,相互征战长达数十年之久。

  阿巴赖在伊州有五万帐牧民百姓,占据了伊州全境土地,包括西州部分区域。

  带甲骑兵一万三千余人。

  习惯游牧生活的阿巴赖,虽然占据了伊州城多年。

  但他却并不重视城防,反而在城中搭建瓦剌人的帐篷居住。

  以至于当韩烈,王辅臣率领骑兵营,以及李定国帐下中军两千骑兵。

  突然出现在城外之时,阿巴赖根本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冲入城中的明军骑兵给杀了个措手不及。

  “凡是反抗者,一律杀光!”

  骑着白龙驹战马的韩烈,手持虎头湛金枪,踏入伊州城中时,一声长啸。

  骑兵营的将士,在王辅臣,明安达礼诸将的率领下,之家踏碎了整座城池。

  “放开我,我乃和硕特固始可汗帐下的台吉,你们是什么人?”

  当被生擒到韩烈面前的阿巴赖,还在叫嚣之际。

  韩烈不屑的冷笑道:“吾乃大明夏王,今日特来收复我大明故土,正好借汝狗头一用,以震慑瓦剌鞑子。”

  说罢,韩烈挥手示意左右道。

  “砍了他的脑袋,悬挂城头之上。”

  “你们不能杀我,我愿意投降……”

  听到韩烈冷酷的命令,阿巴赖顿时惊慌的喊了起来。

  但韩烈今日到此,本就是震慑敌人而来,岂能轻饶了他。

  随着阿巴赖的人头落地,其帐下那些投降的骑兵,尽数被韩烈收编。

  “昆都将军,跟孤王说说,西州和庭州的情况吧。”

  昆都是阿巴赖帐下的一名千夫长,也是在明军攻入城中时,第一个率众向明军投降的将领。

  故而他有幸得到韩烈的召见。

  “启禀大王,西州是鄂齐尔图汗的长子噶勒达玛驻守。”

  “他手下有一万骑兵,而且此人颇为勇武,也很聪明。”

  “虽然他的父亲鄂齐尔图汗,与他的叔叔阿巴赖台吉不和。”

  “但他却和阿巴赖关系不错,也正是他居中调和,两大部族才没有过多交战。”

  在昆都的介绍下,韩烈对于自己的对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西州城在后世同样有名,因为它叫吐鲁番。

  作为一个华夏人,你可能对伊州和西州几乎没有任何印象。

  但你绝对不会对哈密和吐鲁番这两个名字陌生。

  咱们生活之中,常见的水果哈密瓜就来自哈密。

  同样还有葡萄和葡萄干,最早就来源于吐鲁番。

  其次,还有庭州。

  庭州之名,初听同样会感觉陌生。

  但在后世的庭州,有两个地名华夏人一定不会陌生。

  一个叫轮台,一个叫乌鲁木齐。

  而庭州和轮台可是在唐朝初年,就是大唐的州县。

  更别提更早的汉代西域都护府。

  纵观历史,就会发现西域自古就是华夏的疆域。

  这也是清末左宗棠,拼死也要收复这片疆域的原因。

  因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华夏子民,都会不遗余力的去维护家园的的完整。

  庭州除了有轮台和乌鲁木齐这样的名城,还有另外一大产业,那就是棉花。

  至于牛羊马这些牲畜,那都是寻常的产业。

  “看来这个噶勒达玛,倒是一个人才。”

  “如今我杀了他的族叔阿巴赖,此人会不会为我所用呢?”

  韩烈寻思之下,看向昆都问道。

  昆都全名叫昆都伦乌巴什,他实际也有自己的部族。

  只是在与准噶尔部的交战之中失败,而投奔了阿巴赖。

  “回禀大王,这个卑职说不准,这其实要看战斗结果。”

  “若是直接劝降肯定不行,但若是以兵马攻击,加以慑服,则可事半功倍。”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向来讲究弱肉强食。

  谁的的兵马强盛,谁的的马刀锋利,谁就有话语权。

继续阅读:第615章 美丽的阿努公主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