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东门城头上。
一身戎装的鳌拜,在明军猛烈的炮火覆盖下,一个躲避不及,当场被炸飞而起。
壮硕的身躯在炮火的冲击下,瞬间被肢解。
血肉横飞的跌落城墙而死。
这一幕,彻底把城墙上的八旗士卒,吓得四散而逃。
明军强大猛烈的炮火,就像雨点般落在城头之上。
不单单鳌拜被炮火炸死。
城头上多名清军都统,如班布尔善,苏克萨哈,遏必隆这些年轻的将领。
原本对于守城,他们多少有些信心。
可随着战斗打响,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错的有多离谱。
明军的红夷大炮,威力大,射程远。
城头上的大炮,连明军炮队阵地都够不着,就被明军的炮火摧毁。
一时之间,城头之上,炮声隆隆。
硝烟滚滚,火光四起,墙垛砖石飞溅。
守城的士卒无不是抱头鼠窜,四散而逃。
“臼炮队推进,展开全方位炮击!”
随着城头守军炮火被摧毁,各镇之中的一千多门臼炮,推到了城墙下。
“通!通!通!”
沉闷的炮弹出膛声下,划着弧形的炮弹,砸向城墙之上,随之爆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轰!轰!轰!”
为了震慑敌军,韩烈并没有下令发起强攻。
而是以炮火,对沈阳城墙展开全方位的炮火攻击。
这个时间,整整持续了一整天。
偌大的沈阳外城,在明军的炮火轰炸下。
虽然没有坍塌,但却彻底的震慑住了守城士卒。
黄昏时分,眼看天色将晚。
沈阳城头内外,火光四起,城头之上,几乎见不到守城士卒人影时,韩烈面色冷峻的抽出佩剑,扬声下令道。
“炮火掩护,一轮炮击下,各镇发起冲锋,今晚必须拿下外城。”
随着韩烈军令下达,二十万大军,在各镇总兵的率领下,犹如决堤的洪水一般,轰隆隆般朝着城池冲了上去。
韩烈身边的魏象枢,汤文斌,梁清标等随军文官。
看着眼前浩瀚的攻城场面,无不是面露惊骇之色。
沈阳城池虽大,四城八门外,地形平坦,虽有浑河绕城。
要是三五万人马攻城,面对这样的坚城,还真是不够塞牙缝。
但是,二十万大军,配以火炮等攻城武器。
尤其是明军如今士气如虹,斗志昂扬。
反观守城女真人马,士气低落,全无斗志。
此消彼长之下,这样的战斗。
即便有再坚固的城池,再多的人马也只有败亡一途。
“大王,这般攻势,怕是天亮前,就可以拿下沈阳城了。”
魏象枢有些振奋的说道。
在建奴的心中眼前的城池叫盛京。
但在大明人的心中,这是沈阳中卫城,属于大明的城郭。
“天兵所至,挡者披靡。这是大王的天威啊。”
梁清标拍着马匹恭维道。
汤文斌这个老实人,也是喃喃说道:“势如破竹,所向无敌,这是王者之师才有的风范。”
听着众人的恭维之话,韩烈表情从容自信。
今日攻城战之所以如此顺利,固然有兵强马壮的因素。
但更多的还是各方面综合结果。
对此,韩烈并不意外。
要是今日攻城失败,那才是意外事故。
夜幕降临,沈阳城外虽然一片漆黑。
可沈阳城池内外,却是火光冲天,把偌大的沈阳城映照的如同白昼。
侍卫军提督杨衍,神机军提督罗平安,以及各军副提督杨朴,李来亨,陈德,王遵坦一众大将。
亲自在城下督战攻城。
各镇总兵如吴六奇,郝摇旗,王辅臣,杨捷,张国柱等大将,人人身先士卒,一路高歌猛进的冲上了城头。
沈阳皇城故宫之内,满清小皇帝,太后,以及代善,齐尔哈朗等亲王。
以及满朝文武百官,齐聚崇政殿上,人人如丧考妣。
随着城头炮火声停歇,一浪高过一浪的喊杀声,喧天震地的传来。
“太后,皇上,明军已经杀上城头,外城即将沦陷了。”
随着宫门外,多罗郡王满达海踉跄着跑进宫门,一脸悲戚的喊声响起。
偌大的崇政殿上,瞬间陷入一片死寂。
“大势已去,诸位臣工,是死是活,各安天命,都退下吧。”
头戴凤冠,身穿金丝凤袍的布木布泰皇太后,那张圆润的脸上,表情冷静的可怕。
凤目圆睁的她,目光扫了眼大殿上的群臣,一挥衣袖。
牵着自己的儿子的手说道:“皇儿,随母后回清宁宫。”
“前明的崇祯能够以死明志,自缢殉国。”
“你我母子别的本事没有,殉国的决心还是有的。”
面对强势的母后,小皇帝顺从的点了点头。
童年继位,如今也不过十几岁的少年。
虽然早慧睿智,但顺治的一生,实际上都活在她的母后孝庄的阴影之下。
作为一个聪明的女人,如果自己儿子不是皇帝。
布木布泰是绝不会轻易自杀的。
但现今的身份她没有选择。
如今国破在即,选择体面的自杀,这无疑是最好的死法。
一旦被俘,面对的羞辱必然无穷无尽。
就像女真人的先祖,制造的靖康之耻,把赵宋皇室羞辱得体无完肤。
结果大金末年,宋元联合灭金,金国的皇室,遭到报应。
遭到南宋百倍羞辱,金国宗室子弟女眷,比之靖康之耻的羞辱更甚。
以史为鉴,这点道理身为太后的布木布泰还是懂得。
带着儿子回到清宁宫的她,随即遣散宫女,这才亲自推到了烛台,彻底点燃了清宁宫。
熊熊的大火燃烧了大半夜,直到天亮时明军攻入皇城,这才把大火扑灭。
东门外韩烈行营大帐。
“启禀大王,我军已经攻下沈阳城,建奴太后和皇帝自焚于后宫。”
“建奴酋首代善,齐尔哈朗一族皆被擒获。”
“投降的女真勋贵,将士多达十万余人。”
听到杨朴,陈德二人从城中带来的捷报。
听完二将的汇报,韩烈没有半点心软,沉声下令道。
“凡是高过车轱辘的男丁,全部拉出城外,于北陵尽数坑杀,一个不留!”
“末将等遵令!”
杨朴和陈德闻言,虽然心头一震,但还是恭声应道。
对待建奴鞑子,韩烈的政策一向是杀无赦!
北陵是皇台极的皇陵所在地,正好让这些建奴鞑子,跟随他们的先皇殉葬。
这对于韩烈来说,已经算是仁慈了。
二将奉命离开后,韩烈并没有入城。
而是吩咐梁清标道:“你去接管沈阳政务,今日起沈阳升格为沈阳府,定为蓟辽总督府,提督府所在地。”
“你为沈阳第一任知府。”
“谢大王提携,臣定不负大王知遇之恩!”
梁清标闻言,一脸激动的拜退而出。
拿下沈阳,也就意味着满清亡国。
太后和皇帝自焚而死,被俘的亲王代善,济尔哈朗等满清贝勒,贝子,勋贵子弟尽数被坑杀。
被杀的八旗子弟,最终达到十一万人。
以至于整个北陵皇陵,长达百年都处于荒无人烟的坟头之地。
韩烈最终没有狠下心,把所有的建奴鞑子杀光。
因为经过这二十年的发展,被抬入八旗的人口,已经达到二百多万。
这些人要是都杀了,无疑是有伤天和。
最重要的是,开发辽东也需要大量的人口。
为此,韩烈最终下令,赦免了这些人。
当然,只是让他们活了下来。
正所谓死罪可免,活罪难饶。
这些各族八旗子弟,被韩烈下令编入黑龙江将军府,并任命了文武双全的神机军副将宋奎光,出任黑龙江将军。
负责黑龙江的开垦,而这二百万八旗子弟,则被贬为世代屯垦的军民。
神机军十二镇总兵,原副将宋奎光,参将姚成等多人。
在整编之初,韩烈就把他们调任到了辽东提督府,协助孙思克分管辽东的军务。
黑龙江将军府,属于军垦。
宋奎光担任主将,姚成出任副将,级别为正二品和从三品。
与总兵平级,宋奎光加授征北将军军衔。
“沈阳拿下,建奴余孽不足为惧。”
东门外韩烈大帐内,拿下沈阳的第三天上午。
韩烈召集两军各镇总兵,召开了接下来的战斗会议。
“王遵坦,伊尔都齐,王进才,你三人率领三镇兵马,护送宋奎光,姚成前往黑龙江的奴儿干司所。”
“重新建立松花江城,黑龙江将军府,就设立在松花江城。”
听到韩烈的点名,宋奎光,王遵坦几人连忙拱手应道。
“陈德,张国柱,翁之琪,王辅臣你四人,各率一镇骑兵,向建州方向展开扫荡。”
“进行犁庭扫穴,沿途凡是抵抗之敌,尽数屠灭。”
“凡是投降者,予以赦免。”
韩烈紧接着又吩咐了四人道。
“末将遵命!”陈德四人率领的各镇,都是骑兵,适合远途跋涉的展开攻击。
“罗平安,杨衍,你二人,率领主力各镇,立即转道,向凤凰堡渡口进发。”
“到时候孤王会让姚启圣,率领海军在凤凰堡渡口,把你们渡过鸭绿江。”
“你们下一阶段的战略目标,就是覆灭李朝王国。”
“把李朝的国王宗室,以及敢于抵抗的韩国人,尽数扔进黄海喂鱼。”
“与姚启圣汇合后,一切军事大权,交由姚启圣负责。”
韩烈这番出人预料的言语,着实有些出乎众将的预料。
因为众将都没有想到,韩烈的下一个目标,竟然会是李朝王国。
而且手段如此激进。
即便如此,众将还是毫不犹豫的拱手应道。
“谨遵大王军令!”
“立即出发吧,孤王就在沈阳,等你们的好消息。”
韩烈也没有过多废话,宣布完命令后,便起身把众将送出了大帐。
眼下正值五月份,无论是辽东北部,还是辽东半岛,都是春暖花开的温润时节。
大军从沈阳出发,直发凤凰堡,也就五六天的时间。
凤凰堡就是后世的丹东城市,与鸭绿江隔江相望。
姚启圣这个狂人,与黄蜚率领的海军人马,进展神速。
短短的旬日时间,便已经连下复州,盖州,金州,兵锋已经抵达皮岛。
韩烈也是昨日接到姚启圣送来的军报。
这才做出决定,派遣各镇人马,前往凤凰堡集结。
姚启圣和黄蜚两营海军,兵力就有六万人马。
加上罗平安和杨衍率领的各镇,兵力为九万余人。
两军十五万人马,水陆并进。
大军一路势如破竹。
短短一个月时间,姚启圣,杨衍率领的大军,便抵达了汉阳城下。
李朝王国的都城汉阳城,也叫汉城。
面对明军围城,李朝大王李倧,惊吓过度,死于后宫。
而此人在位二十六年,一生经历的阶段,正是大明天启,崇祯两朝。
在位期间,因为被女真人征服打败而投降。
为人软弱怕事的他,死后被追封为仁祖。
七月九日,在沈阳城驻跸的韩烈,接到姚启圣送来的捷报。
得知李倧病死,其子王世子李淏,率领城中二十万军民归降的消息。
韩烈也是心情大好。
“魏象枢,你去一趟汉阳,告诉姚启圣,孤王同意他的方案。”
“册封李淏为新王,率领军民为前部,向东瀛的倭寇发起进攻。”
“就让他们在姚启圣的指挥下,与东瀛倭寇自相残杀去吧。”
“另外,孤王任命你为汉阳知府,负责筹备辽海行省衙门,并出任辽海巡抚。”
“汤文斌你担任辽海布政使,协助魏象枢。”
韩烈想了想,随即把魏象枢和汤文斌安排去了辽东半岛。
负责组建属于大夏国的疆域衙署。
征伐东瀛列岛之事,由姚启圣,黄蜚的海军人马。
加上投降的李朝新王,率领的二十万军民。
显然兵力上有些不够。
为此,韩烈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又任命了罗平安率领神机军的六镇人马同行。
而杨衍,杨朴率领侍卫军各镇,留守辽海行省,镇压反抗势力。
一直到到九月初旬,韩烈才在陈德,王辅臣率领的各镇骑兵护卫下。
从沈阳撤回燕京,结束了历经四个月的辽东战事。
事实上在辽东这几个月。
韩烈并没有一直待在沈阳。
这期间他先是去了一趟女真人的故地建州。
建州这块区域,在后世叫做牡丹江。
位于长白山境内,在这块白山黑水之间,女真人就是靠着渔猎而倔强的活了下来。
巡视过建州之后,韩烈又去了黑龙江将军府所在地的松花江府。
松花江府位于后世的哈尔滨区域,大明初年曾在此设立过努尔干都司。
之后,韩烈又马不停蹄的去了一趟汉阳府。
查看了辽海行省的筹备建设。
把辽东半岛李朝王国,设立为辽海行省,执行全面汉化的工作,推动的十分顺利。
原因很简单,原住民早在辽金元时代,就是把中原王朝视为宗主国。
明朝期间更是认了朱家皇室为主子。
基本上朝中的文字,语言,政令,官职不说与大明朝如出一辙,那也是有六七分相似。
对于归顺新朝,底层百姓的抵触,自古都不大。
想象一下,明末清初的朝代更迭。
即便是面对满清的剃发令,汉人百姓虽然反抗不断,最终还是屈服了。
而在辽东半岛设立辽海省,全面汉化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变。
唯一受影响的也就是哪些贵族豪绅。
但是,现在这些人都被姚启圣,黄蜚,罗平安率领的十万明军。
强行押走踏上征伐东瀛列岛的征途。
如此一来,辽海行省的设立,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拦。
韩烈是九月十三日,回到的燕京城。
随着女真人和韩国人的覆灭。
韩烈的个人威望,已经达到人生巅峰。
而就在韩烈回京几日后,朱成功率领的福建水师人马,顺利收复被红毛荷兰人占领夷州岛。
除了收复夷州岛外,姚启圣他们在韩烈回京前。
率领出征的兵马,也全面攻占九州岛屿,并做好了向东瀛本土,展开全面反击的准备。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被软禁在紫禁城谨身殿,将近一年的小皇帝朱慈炤。
终于选择了向韩烈低头。
这一年来,他被软禁在谨身殿内,身边除了两个宫女,两个小太监陪伴外,几乎见不到任何外人。
只有皇太后张嫣,长平公主朱媺娖,一个月能够来看他一次。
长达九个月的软禁生涯。
也让这个少年天子,认识到什么叫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尤其是韩烈派人,给他送去的历代史书。
尤其是乱世时期的《三国志》,《晋书》,以及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宋书》《南齐书》《梁书》等等史书。
让朱慈炤深刻的明白了皇权争夺的残酷。
父子相残,骨肉想杀,王朝更迭,人头滚滚,九族俱灭。
这些在史书之上,记录的真实案例,犹如当头一棒,敲打在他心头。
自去年还都燕京,韩烈本可以直接黄袍加身,称帝建国。
但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又给了他一年时间。
直到这时的朱慈炤,才知道韩烈是真心想要给他一条生路。
至于篡夺皇位这事。
走到韩烈这一步,实际上已经不是他所能够左右。
如今的韩烈就是不想做皇帝,他手底下的文武百官都不会答应。
因为大家已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韩烈不做皇帝,他们这些年的浴血奋战,又算什么呢?
他们立下的汗马功劳,不就是一场空吗?
甚至说韩烈要是把权力交出去。
作为一国之君,他朱慈炤能够放过他?
答案显然是不可能。
既然走到这一步,那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再无它法。
想清楚了这一切的朱慈炤,没有愤怒和怨恨。
而是平静的亲自写了一封退位诏书。
并让皇太后张嫣昭告天下,皇明朱家子嗣,退位让贤,禅让皇位于韩烈。
公元1650年,十月一日乾清宫大朝会。
在满朝文武百官的见证下,小皇帝朱慈炤亲自宣读了退位诏书。
并正式宣布禅让皇位于韩烈。
诏书宣读完后,朱慈炤摘下头上的九龙冠帽,解下身上的黄袍玉带,身穿常服向韩烈行礼道。
“草民朱慈炤参见夏王。”
“恭请夏王继皇帝位!”
当朱慈炤跪下的那一刻,满朝文武百官,有雀跃欢呼者,也有暗自垂泪者。
总之,这一刻的朝堂之上,人心各异,所折射出来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
“臣等恭请夏王继皇帝位!”
在一声声三呼声中,韩烈被推到龙椅之上。
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路振飞,更是把早准备好的龙袍,递到司礼监大太监李辅国手上,由他披在了韩烈身上。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黄袍加身,群臣的欢呼声,也随之变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万岁之声。
(全书完)
后记。
经过两个月的准备,韩烈于公元1650年的十二月初二。
韩烈率领文武百官,于燕郊祭祀燕山,并击败了成祖皇帝的长陵。
宣告大明皇氏先祖,告知自今日起,大明改朝换代。
祭祀结束之后,韩烈在文武百官的朝贺下。
在紫禁城的奉天殿正式称帝建元。
国号大夏,年号天盛。
韩烈自称大夏帝国皇帝,于来年正月为天盛元年。
登基大典结束之后,自然是封赏。
这也是追随韩烈多年的文武百官们,最期待的一刻。
头戴冠冕,身穿金龙黄袍,腰缠龙首玉带的韩烈,端坐在龙椅之上。
左右坐着的二女,分别是祁德琼和陈圆圆。
而鸾台下首,满朝文武百官的最前面,还有两人盛装而坐。
能够在大殿上端坐之人,自然不是别人。
而是韩烈的父亲韩怀山和母亲谢氏。
有句话在母凭子贵。
今天的韩怀山夫妻,能够在奉天殿上,头戴龙冠,身穿黄袍,凭借的正是韩烈的成就。
“宣读第一封诏书!”
随着韩烈喊声响起,大殿之上瞬间便安静了下来。
司礼监太监李辅国,双手打开第一道圣旨,走带台阶前,扬声宣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承蒙先祖护佑,泽被子孙,今朕称帝建元,特尊奉尊翁为太上皇。”
“尊奉母为皇太后,以尽孝道。”
“特昭告天下。”
第一道圣旨,仿照汉初刘邦开国称帝,尊奉其父为太上皇,享受待遇礼仪。
随着诏书宣读完毕,满朝文武百官,随即向韩怀山和谢氏行礼参拜。
韩烈和祁德琼,陈圆圆二女也起身,向二老行大礼。
行礼完毕,李辅国开始宣读第二道诏书。
这第二封诏书,敕封的是东宫皇后位,以及一众贵妃尊号。
祁德琼为东宫皇后,陈圆圆获封皇贵妃。
柳如是,李香君,董小宛生下儿子众女,被封为贵妃。
董琼英,顾媚等生下女儿的众女,被封为妃。
卞玉京,朱媺娖,阿努这些没有诞下子嗣的女人,则被封为昭仪。
后宫妃嫔都有等级封号,皇后为尊,皇贵妃次之,而且这两个尊号,皇后只有一人。
皇贵妃只有两人,贵妃为六人,妃最多为九人。
接下来就是昭仪和婕妤,以及贵人和才人等一众嫔妃封号。
从而组建了整个后宫,所谓的三宫六院等级和制度。
但凡不是昏庸无道的皇帝,后宫嫔妃的人数,以及封号都会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封赏完妃子的诏书宣读完,就是第三道诏书。
也是满朝文武百官,最为期待的封赏。
在宣读诏书前,韩烈扬声说道。
“开国爵位,皆可世袭罔替,执行分封制度。”
“开国之后,晋封的爵位,最高为延续三代,最低为一代。”
“同样,军队今后执行军衔制度,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非大功者,不等封爵。”
“现在宣读晋封诏书吧。”
韩烈这话在拟定封赏名单前,就跟朝中文武百官商议过。
像内阁的一众阁臣,以及各军提督总兵,都进行过数次会议商谈。
封赏的名单虽然很长,但公爵仅有十六人。
分别是荣国公孙传庭,吴国公路振飞,谯国公曾樱,沛国公史可法。
宋国公袁枢,沈国公张国维,鄂国公祁彪佳,蔡国公朱慈炤。
没错,退位禅让的朱慈炤,获得了国公封爵。
虽然他只有爵位,没有实权,但他从此以后他自由了。
蔡国位于淮北,封地一万户。
他以后可以返回封地,娶妻生子,享受余生。
以上八位国公,除了朱慈炤外,祁彪佳的功绩,明显也不够封国公。
但他身为皇后之父,当朝国丈,被封为国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八位国公,属于文官。
另外八位国公,则是军功封公之人。
分别是邢国公罗平安,赵国公李岩,陈国公杨衍,勋国公陈德,越国公姚启圣,韩国公朱成功,楚国公李过,蜀国公李定国。
这八人之中,姚启圣能够被封为国公,是因为他主导了灭李朝王国。
并且,此时此刻的他,与罗平安还在东瀛扶桑岛国,参与灭国之战。
一人灭两国,这份战功,足以让他晋爵为国公。
李过被封国公,是他作为义军代表人物。
加上他当初率领的忠贞军,曾经立下过数次战功。
以及他儿子李来亨没有封爵,从而让他获得了这份公爵。
朱成功被封为国公,是因为他收复夷州,打击荷兰红毛人的功勋。
同时他现在率领的福建水师,已经增援东瀛的战事。
至于罗平安,李岩,杨衍,陈德这些人,身为韩烈的铁杆,一军主将,封国公若不是终点,封赏个郡王也不过分。
除了十六名开国公爵外。
韩烈还封了五十二名开国侯爵。
以及一百八十九名开国伯爵。
开国侯爵第一人是张煌言,其次是袁宗第,马进忠,王遵坦,张国柱,宋奎光,陈子龙,万元吉等人。
公侯伯为开国爵位。
其下的爵位为子爵和男爵,这两个爵位虽然同属爵位,却不再列入开国爵位。
而且没有封地和世袭制度。
今后朝廷的封赏爵位,也多会赏赐这两个爵位。
随着爵位封赏完毕,在群臣的万岁欢呼之中,韩烈腾身而起,目光扫过大殿上的文武百官,扬声喊道。
“众爱卿平身!”
“即日起,朕为大夏帝国第一任皇帝,从今往后,四海之内,皆为我大夏领海。”
“北方大漠,河西之地,南越故土,皆为我大夏疆域。”
“凡是触犯我大夏天威者,虽远必诛!”
随着韩烈那铿锵有力的话语,在奉天殿上再次响起群臣的附和之言。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全书完!)
【作者题外话】:写到这里,本书总算是结尾了。
说实在后面的情节,老鹿是不满意的,完全属于强行再写。
原因很简单,这是老鹿第一本200万字以上的书。
其实在150万字的时候,因为经验不足,缺乏长篇构造能力的老鹿就写的十分吃劲了。
但为了锻炼自己的长篇写作水平,老鹿咬牙写到了200万字。
虽说有些狗尾续貂的嫌疑,但对于老鹿来说,也是一次宝贵的写作经验。
在此感谢塔读主编九羲,给了老鹿宽松的写作环境。
也感谢塔读的书友们,能够一直强忍着看到最后。
哈哈哈……
老鹿,鞠躬作揖感谢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