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皇帝病重,抵达京口
明末逐鹿2025-07-28 17:252,409

  淮安府的整治打击豪强事务,持续了半个月才结束。

  这一场争斗之中,被杀的人高达九千六百余人,整个淮安府东门外,人头滚滚,煞气冲天。

  然而,杀了这么多人的淮安城,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四万二千人。

  没错,就是增加了四万二千人口。

  土地更是多出了一万三千多倾。

  更让人意外的是,抄没的钱财,价值竟然高达一千三百万两白银。

  这一连串的数据和收获,别说参军府的贾开宗吓了一跳。

  以及吴伯裔等人震惊不已。

  就连韩烈也没有想到,一个淮安府,竟然有这么多钱。

  由此不难看出,明末的官绅士族,是多么的有钱了。

  也难怪建奴大军,在南下江淮之时,几十万大军,都不带喘息,一路杀过扬州,南都,嘉定,就这么横推了江南地区。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暴行,着实凶残没有人性。

  但也把江南这帮墙头草的豪绅官吏,彻底给杀怕了。

  那可是确确实实的抄家灭族,你不是有钱吗?你不是有地吗?

  你不是作威作福不交税吗?

  那就看看是你的脖子硬,还是我手中的钢刀硬。

  在封建时代,屠杀是对官绅士族最好的打击。

  只有把他们杀得血流成河,他们才会老实,也才会闭口。

  满清入关后,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收拢军费开支的办法,其实就是杀戮。

  他们的兵马都是走到哪里杀到哪里。

  杀戮虽然凶残,却是安抚平民的最好手段。

  因为杀光了豪绅士族,屠灭了一座城池,那这地的财富就尽归自己所有,土地也成为了国家的。

  然后把这些土地分配给那些穷苦百姓,如此一来既解决了钱粮问题,又解决了穷苦百姓的土地问题。

  这套方案为什么在明末行得通,主要原因是明末不缺人口。

  建奴入关虽然在江南杀了数以百万计百姓,可明末江南的人口,高达三千万,屠杀了几百万人口,对于满清统治者来说,反而极大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就比如淮安府事件,明明杀了九千多人,可却释放出了数万人口,还空出了数以万计的土地。

  人杀了,收归的土地,按户籍人口分给老百姓一部分。

  不但不会引起社会动荡,反而会获得底层百姓的支持。

  因为他们获得了田地,得到了实惠好处。

  韩烈接到越其杰,曹玑,刘健三人的汇报时,他已经抵达了南都。

  原来在五月二十日那天,韩烈接到南都送来的文书,得知皇帝朱慈烺病重的消息。

  吕大器,路振飞都担心皇帝驾崩,朝堂会陷入混乱,联络了一批官吏,请求皇帝下诏韩烈率军入朝。

  这事高弘图和姜曰广虽然反对,但史可法却支持。

  至于马士英这个首辅,本来也是反对韩烈带兵入朝,可这个时候九江左良玉,突然起兵打着清君侧,诛杀马士英的口号,在九江誓师出征。

  这让马士英惊恐失措,相比韩烈,他更怕左良玉。

  因为他与韩烈毕竟没有派系,可左良玉却是东林一派的人,一旦入朝他必然族灭。

  韩烈接到圣旨当天,便下令万骑军,神机军收拾行装。

  当天夜里,韩烈率领亲卫营与两军出发,直奔南都而来。

  徐州留守军务,则权交给了贾开宗,徐作霖负责。

  另外张名振率领的神武军继续驻守沛县,拱卫徐州外围防务。

  六月一日清晨,韩烈率领大军抵达京口。

  兵部右侍郎孙传庭,率领兵部郎中杨廷麟,礼部郎中黄毓祺,此时黄毓祺已经再升两级,由正六品礼部主事,升任正五品礼部仪制司郎中。

  还有锦衣卫南镇抚司镇抚使谢山等一众官吏,在京口码头迎候。

  一行人多时未见,当韩烈乘坐的楼船刚靠岸,孙传庭等人便激动的迎了上来。

  韩烈在下船之际,向孙思克下令道:“命令船工,亲卫营下船后,返回北岸继续渡军过河。”

  几万大军南下,在北岸瓜洲渡口登船时,只先渡过了亲卫营。

  “伯雅先生风采依旧,烈甚感欣慰啊。”

  头戴葛巾,身穿一袭澜衫儒服的韩烈,腰缠玉带,悬挂一柄缠丝宝剑,疾步上前,向孙传庭行礼问道。

  “大将军折煞下官,老朽岂敢受大将军之礼?”孙传庭连忙躬身拜道。

  “在先生面前,没有大将军,只有晚生韩烈。”韩烈上前一步,握着对方的手,面露微笑的亲切说道。

  之后韩烈又跟黄毓祺,杨廷麟、谢山等人寒暄。

  因为要等待后续大队人马渡河,韩烈与众人先进了京口渡休息。

  京口码头可是江南著名渡口之一,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渡口,每天南来北往的船只,络绎不绝。

  一个小小的京口巡检使,正九品小吏,在京口渡的权势,内陆地区的七品县令,人家都不换。

  北方地区如今战乱不休,可到了京口渡,却是歌舞升平,一进入集市,到处都是酒楼和摊贩。

  见到韩烈一行军队,摊贩商人虽然纷纷让道,却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好奇的驻足观望。

  京口渡属于镇江府管辖,今日迎候的场面,镇江知府是没有资格参加的。

  抵达驿馆时,巡检使和驿卒恭恭敬敬的站在驿馆门口,连上前行礼的勇气和资格都没有。

  “不必迎候,都退下吧。”骑在白龙驹马背上的韩烈,看了眼那些低眉顺眼的驿卒,摆了摆手与孙传庭等人走进了驿馆。

  “都吃过早饭了吧?”在大堂上入座后,韩烈关切的询问了句。

  “吃过了,大将军是否用过餐了?”孙传庭笑着回问道。

  韩烈在船上吃了稀饭,这会倒也不饿。

  孙传庭他们昨天夜里就赶到了京口渡,一大早就在集市用过餐。

  聊完闲话,大家的话题一转,随即进入正题。

  “大将军,陛下如今病重,怕是命不久矣,下一步该拥立那位王子继位呢?”

  在座的孙传庭,黄毓祺,杨廷麟,谢山都是韩烈的心腹。

  驿馆由孙思克率领的亲卫营包围,也不用担心隔墙有耳。

  对于弘光帝朱慈烺突然病重,韩烈接到消息时,也是吓了一跳。

  要知道朱慈烺如今才十七岁,怎么突然就病重了。

  说起来这事并不奇怪,自从国丈周奎被贬,中风不起之后。

  朱慈烺身边没有了可信之人,围绕在他身边的太监,个个都是谄媚之徒。

  为了拍马屁,这帮太监近半年来,每天都给朱慈烺寻找丹药,朱慈烺为了麻痹自己,更是把那些丹药当成蚕豆吃。

  半年下来不是在吃丹药,就是在宫中胡搞乱搞,现今后宫的宫女,已经多达五百人之多。

  这样瞎折腾的朱慈烺,要是不死才叫怪事。

  只是让韩烈吃惊的是,历史上的弘光帝,虽然是福王朱由崧,但也是在位不足一年就亡国被俘,最后被建奴所杀。

  时间点也正是在今年的五六月之间,如今朱慈烺继位,也不知道是天命如此,还是机缘巧合,不但同用了弘光年号。

  而且竟然也在这个时候病入膏肓,即将身死。

  这一切让韩烈想想也有种天命如此之感。

  如果天命不可违,注定是满清一统天下,那他又算什么呢?

继续阅读:第380章 关于新帝的人选讨论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