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关于新帝的人选讨论
明末逐鹿2025-07-29 11:513,527

  就在堂下众人,说着皇帝驾崩,继位人选时,韩烈不免再次陷入了沉思。

  “大将军,大将军……”

  眼见韩烈久久不言,坐在右手边的黄毓祺,忍不住轻声喊了起来。

  “嗯,突然想到一些事。”韩烈紧皱的眉头微展,有些感慨的道。

  “去年这个时候,我奉先帝遗诏,护送太子南下登基,立志为国效力。”

  “不想初到京师,处处受到陛下猜忌,一度只能辞官隐居徐州。”

  “如今好不容易好起来了,可陛下年纪轻轻,却重病缠身,是我愧对先帝啊。”

  韩烈这番发自内心的感慨,不由让在座的众人,一时都有些感伤。

  孙传庭是朝中重臣出身,无论是对朝廷还是皇帝,他都怀有忠义。

  即便如今与韩烈同进退,对于大明他仍旧有感情。

  此刻,韩烈一番感叹,也不由让他面露戚色,眼眶之内不觉泛起泪目。

  “天下兴亡,自古有之,大明到了这个地步,积重难返,为大将军之过也。”

  黄毓祺见气氛有些伤感,连忙转移话题说道。

  “陛下无子,按照先帝继位之法,兄终弟及,只是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皆有资格继位,不知大将军以为如何?”

  “定王为人粗鄙,嚣张跋扈,难以为继,反倒是永王虽然年少,却温和谦恭,颇有人君气象。”

  杨廷麟也不知道韩烈今后究竟要做什么。

  故而试探性接着黄毓祺的话,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孙传庭多少有些能够猜测出,韩烈有问鼎天下的野心。

  只是韩烈从未在他们这些人面前表现出来,他内心也倾向永王朱慈炤继位。

  现在这样的乱局,扶持一个性格暴虐的朱慈炯,不如扶持性格温顺的朱慈炤。

  “如果,如果陛下真的驾崩了,为大事计,我认为当请懿安皇后垂帘听政,推举永王继位。”

  韩烈也确实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也有问鼎天下的志向。

  但眼下这事,也就参军府的几位参军,以及军中几位总兵,还有袁枢等有限几个人知道。

  韩烈也认为这个时候,还不到篡位的时机。

  在他看来,再过个十年八载,和平禅让也为时不晚。

  因此,他毫不犹豫的表态,支持了让永王朱慈炤继位。

  韩烈这话一出,孙传庭和杨廷麟内心都不由一松。

  虽然同是一辆战车上的盟友。

  如果这个时候韩烈趁机夺位,他们都认为时机不对,也违背了他们忠义本性。

  “大将军英明。”孙传庭和杨廷麟闻言,无不是表情轻松的恭维道。

  黄毓祺则是不置可否,对于韩烈的决定,他自是一百个支持。

  谢山职位低微,虽然是核心成员,却也无法参与这件事情。

  “国家大事,大义为先,岂能因个人喜好,来决定国事的道理?”

  韩烈正色道:“永王贤明,臣子自当拥立为君,定王粗鄙,岂可为人君?”

  “这个道理,要讲透,兄终弟及,不能以父死子继来执行。”

  “太祖皇帝立国之本,立长立嫡,这事本没有错。”

  “然今日之议,也是有依据的,可效仿正德与嘉靖二帝之事,把事情讲透,说明白,以免朝野纷争。”

  “这些年来,党争不断,党同伐异,这是我大明积弊的根源啊。”

  韩烈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如果按照太祖朱元璋制度,朱慈烺死后,他的弟弟朱慈炯是有优先继位资格。

  但定王朱慈炯性格暴虐,不足为为人君。

  那么永王朱慈炤是不是,有合法继位权呢?

  可以参考当年正德皇帝死后,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大臣,推举了正德皇帝的弟弟朱厚熜,也就是嘉靖帝继位。

  从这条线上说,永王朱慈炤是有继位权的。

  韩烈说到这里,并没有停下话头,而是继续说道。

  “马士英为首的阉党集团,这一次必须下台。”

  “无论是贬谪,或者治罪,这帮人都不容与朝,虽说马士英这个人的气节,要比钱谦益,吴伟业高,但气节是气节,做事是做事,不能混为一谈。”

  “来日入朝之后,联络我们的人,弹劾马士英,把他驱逐出朝。”

  “把郑三俊请出来,让他出任内阁首辅,此人是四朝元老,名望是够得,做个吉祥物我认为是合适的。”

  “另外,可以推举路振飞出任礼部尚书,入阁办事。”

  “吏部左侍郎一职,让吕大器接替,伯雅先生你可以升任兵部尚书一职,全权负责兵部事宜。”

  “史可法现在基本倒向了我们,可以推举他出任内阁次辅,卸任兵部尚书一职。”

  “倪元璐,高弘图,姜曰广三人,都是干实事的人,咱们不能排挤,要想办法团结起来,让他们专心干事。”

  “张慎言,张国维二人没有什么派系,他们可以拉拢到我们阵营。”

  “将后的朝政之上,必须政通人和,咱们再经不起内耗了。”

  “入关高弘图、姜曰广非要跟我们反着干,那就让他们回家养老去。”

  韩烈在说到这话时,态度十分的坚决。

  这次他带兵入京,可是有绝对的权威整顿朝纲,因为他已经准备动刀子。

  谁要敢不臣服,他就拿谁开刀。

  “大将军行事果决,卑职佩服。”杨廷麟恭维之余,沉声问道。

  “那左良玉起兵之事如何应对?”

  韩烈很想说,左良玉命不久矣。

  但这个时候,他不能直接说出来,不然也太惊世骇俗了。

  历史上的左良玉,就是死在五六月份的长江之上,如今历史滚滚大势,显然正在前行,左良玉必然命不久矣。

  “这事好办,操江水师提督徐允爵,副提督赵之龙手中不是有三万水师吗?”

  “让他们率军前往安庆府坐镇,先让他们去试试左良玉实力。”

  “左良玉不是号称八十万大军嘛,他们要是连操江水师的人马都打不过,又有什么自责清君侧呢?”

  韩烈一脸傲然的说道:“待伯雅先生接任兵部尚书后,立即把江南四镇人马整合起来,我要重建操江水师提督营。”

  “徐允爵,赵之龙这样的勋贵子弟,没有资格统率我大明水师。”

  “我听说武状元翁之琪,颇为知兵,此人若是可以为我所用,就让他来提督操江水师营。”

  韩烈能够一口气,做出如此安排,自然不是张口就来。

  而是对于京城局势,他早就摸清楚。

  就拿操江水师营来说,军中的总兵贺大成,参将陈可立,张应梦几人,可都是他安插的人。

  还有京营大教场提督刘肇基,总兵牟文绶,这支兵马,虽然不是他的人,但却是史可法可以调动的人。

  韩烈准备入京之后,把庐州总兵翁之琪调入京营担任提督。

  让刘肇基,牟文绶率领京营去庐州担任总兵,二人进行位置对换。

  如此一来,南都的两支人马,尽数出局。

  他韩烈就可以从容,接管整个京城防务。

  “大将军此计甚妙,长江水道,下官没有把握,但是安庆由我从山东移防时,带来的两万天雄军坐镇。”

  “总兵黄斌卿,副总兵蒋云台,都是知兵之人,又有安庆巡抚刘汉儒在,城池绝对丢不了。”

  孙传庭这时接话道:“左良玉号称水陆大军八十万,但兵力不会超过二十五万,其中精兵更是不足五万。”

  “而且据我所知,李自成的败军,已经占领武昌,左良玉退守九江,谋夺了江西之地。”

  “如今起兵说是清君侧,实际不过是担心李自成来攻,想要退守江南罢了。”

  “真要占领了安庆,池州,太平,庐州四府,他不一定敢向南都进军。”

  “左良玉这个人胆小怯弱,他要有桓温的野心和胆略,又岂能丢了武昌,把湖广拱手让与李自成?”

  “此人不过是投机取巧的兵贼,不足为惧。”

  “若不是如今朝局混乱,下官自请镇守安庆,足以震慑此人。”

  对于左良玉,孙传庭却是不陌生。

  当年孙传庭担任陕西巡抚,负责讨贼时,左良玉就是湖广总兵,可他的表现在孙传庭看来,比起当年的虎大威,猛如虎只能用胆小如鼠来形容。

  孙传庭对于左良玉的评介,韩烈是认可的。

  都说虎父犬子,可左良玉父子,就是典型的犬父犬子。

  左良玉最大的本事,就是他有着狗一样灵敏的嗅觉,以及逃跑的速度。

  自崇祯年间来,第一代闯王高迎祥起义,到李自成,张献忠祸乱关中,河南,湖北,跨度长达十几年,伴随了整个崇祯一朝。

  为征讨李自成战死的督师尚书,先后有杨嗣昌,傅宗龙,汪乔年等等数人,因为讨伐不利,革职查办的督抚,更是多达十几人。

  包括孙传庭也在其列。

  至于战死的总兵,那更是多达百人之多,著名的曹文诏,猛如虎,虎大威,孙应元,周遇吉都是死在了义军手中。

  然而,只有左良玉屡败屡战,不但活的好好的,还官越做越大。

  如今的左良玉,不但被朝廷封为宁南候,左都督,提督湖广军务总兵官,更被加封为太子太傅。

  可以作为一个武将,左良玉已经达到大明武将的顶峰。

  他能够做到这样地步,显然是有些本事。

  最起码在战场上,一旦打不赢就跑的本事,是没有人能够比的他。

  所以把左良玉比作狗,可不是贬义词,反而是一种褒义。

  毕竟在古代,狗可是忠义的代名词,而且是忠勇的代名词。

  时年还不到五十岁的左良玉,南征北战近三十年,其中有一半生涯,都是在湖广讨贼,从而一步步做大做强,成为明末第一大名副其实的割据军阀。

  五十岁不到的左良玉,占据湖广,实控江西北部各府州,手握三十万大军,对外号称八十万大军。

  这样的实力,在任何时代,都有资格裂土封王,成为一方诸侯的势力。

  然而,左良玉实际上,从未成为一方势力,在他的内部,先后出现多个掣肘大臣,先是吴甡,后是袁继咸,再有何腾蛟。

  这三人都曾任湖广巡抚,牢牢的把左良玉的野心给压制住了。

  从这方面来说,左良玉倒是一个有底线的人,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动手杀死他们任何一个人。

  反而对他们特别礼敬,尤其是袁继咸这个湖广巡抚,更是被他尊敬有加。

  京口渡驿馆内,韩烈和孙传庭正谈论左良玉之际,千里外的九江渡口内,拖着病体的左良玉,在左右众将的簇拥下,登上水师战船。

  “全军听令,顺江而下,直发京师,入京勤王,清君侧,诛奸佞!”

继续阅读:第381章 九江之变,左良玉之死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