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断敌后路,南阳大捷
明末逐鹿2025-07-28 18:075,741

  “王忠兄弟,一路上辛苦了。”

  听完王忠带来的消息,陈德热情的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虽然如今的陈德已经贵为正一品左都督,万骑军的主将总兵官。

  但平日里受到韩烈影响的他,私下里也是从来没有架子。

  王忠虽然只是一个斥候队官,从九品的芝麻小官。

  陈德却没有半点轻视对方,不但热情招待了他,还亲切的与之进行了一番交谈。

  直到完全确认对方身份没有问题,以及带来的情报重要性后,他这才对其说道。

  “你现在立即返回邓州,告诉袁宗第将军。”

  “今晚我部不但会拿下内乡,还会兵分两路,一部佯攻武官,一部拿下镇平,截断南阳守军退路。”

  “卑职告退。”王忠心情激动的拜道。

  作为王进才得族亲,王忠即便在王进才面前,也没有受过如此礼遇。

  这让王忠对陈德由衷产生一种敬服心理。

  “去吧,一路保重。”

  陈德点点头,起身相送道。

  “来人,传令各营总兵,前来议事。”随后陈德召集军中一众将领,来到中军大帐。

  陈德出任万骑军总兵主将,加授正一品左都督衔。

  可谓是实至名归,张国柱和王遵坦二人也没有丝毫意见。

  原因很简单,陈德和他父亲陈永福,出身清白,资历深厚。

  早在崇祯十二年,陈永福就是开封守备,崇祯十五年已经升任河南副总兵。

  而陈德一直跟随父亲,出任副将。

  并且在崇祯十五年的开封之战中,陈德射瞎李自成左眼,更是名动天下。

  之后开封陷落后,陈永福和陈德父子率部归顺韩烈。

  至此之后,陈家父子一直都对韩烈忠心耿耿。

  并且执掌万骑军期间,陈德屡立战功,射杀敌将多人,每逢战事,都是冲锋在前。

  这样的资历和战功,纵观全军上下。

  能够与之比肩的人,也只有忠义军总兵官,加授都督同知的杨衍。

  罗平安和李岩都要逊色一筹。

  罗平安资历是够,但能力稍逊一筹。

  李岩则是有能力,但资历差了一些,毕竟是半路以降将归顺的。

  可即便资历差了一些,但能力和忠心都有的李岩,如今更是成为韩烈帐下,权势地位最高的将领。

  河北,山西、山东提督军务总兵官,兼河北总督的李岩,武官衔为从一品,文官衔为正二品。

  李岩现在的职务,显然跟韩烈一样,打破明朝现有的官场制度。

  以武官兼任文官职责,权势之大,不亚于前唐时期的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

  这就是韩烈对李岩的信任。

  而眼下的陈德,虽然品阶为正一品的左都督,可实际权力,明显逊色李岩不少。

  李岩拥有忠勇军大权,以及几省的军政调动大权。

  而陈德只负责万骑军的两万六千人马,并没有插手地方政务权力。

  这就是官职带来的差异。

  明朝中后期开始,文官统兵兼任地方军务为常态。

  反观武官,见到文官天然低一级,因为他们没有参政和财政等大权。

  无论是李岩和陈德,还是各军主将,在监军司制度形成后。

  实际上都失去了军队的真正控制大权。

  没有都监军使的印绶,即便是总兵也不能随意调动超过五十人的军队。

  除非是战时状态,否则没有都监军使的印绶,随意调动军队。

  重则以叛乱治罪,轻则免职罢官。

  同样,都监军使也没有权利,私自调动军队。

  只有二人以上形成书面军令,加盖印玺的军令才能生效。

  所谓的战时,就是出征的时候。

  就像现在陈德率军出征途中,军队指挥大权他可以独揽,都监军使负责军队纪律、思想,后勤都保障工作。

  二人互不干涉,有纠纷召集各营参将以上将领商议解决。

  解决不了可以上报大将军府,由参军府介入。

  亦或者韩烈这个大将军直接出面干预。

  接到消息的各营将领,迅速聚集到了陈德帐下。

  “现在我通报一下最新军情。”

  人到齐后,陈德把王忠带来的消息,跟大家叙述了一遍。

  “现在我们的任务,是天黑前拿下内乡。”

  “目前内乡距离我们还有一百余里,路程不算远。”

  “而且城中只有一队衙役守城,可以说形同虚设。”

  “夺城任务,就交给王总兵你来负责,有没有问题?”

  听到陈德点名,王遵坦起身应道。

  “卑职遵命。”

  “拿下城池后,你部召集民众,制造旌旗,招募一批青壮民夫。”

  “明日一早,伊尔都齐你率领中军三千骑兵,与你率领的右营,向武关大张旗鼓进发。”

  “把声势搞起来,对外宣称五万马步人马。”

  陈德紧接着继续说道。

  “牟文绶将军,你率领后军营,屯驻内乡,负责接下来的守城任务。”

  “我亲自率领中军营剩余人马,与张国柱向镇平发起进攻。”

  “然后向南阳城展开攻势,三管齐下,逼迫进攻邓州的清军撤回南阳。”

  “以解邓州围城之危,诸位将军还有什么要补充的没有?”

  陈德部署完军令后,看着众将询问了一句。

  “陈总兵,兵分三路,会不会过于冒险,万一清军集中兵力,向我们一路展开围攻。”

  “末将担心难以抵挡啊。”

  副将翁之琪,有些担心的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牟文绶也点头附和道。

  “清军有七八万人马,我军本就兵少,再分成三路出击,确实过于冒险。”

  “一旦被围,解救怕是也来不及呀。”

  翁之琪是武状元出身,属于科班出身的将领。

  最重要的是他是官宦世家子弟,他的爷爷是进士出身,做过四品的文官参议。

  他的父亲也是举人出身,也曾担任过六七品的知县等职。

  翁之琪从小聪慧,家人都对于他寄予厚望,认为他必然会给翁家带来新的高度。

  但翁之琪少年之后,看到朝廷内忧外患,认为学文无法救国。

  从而立志学武,并且一举夺魁,高中武状元。

  不得不说翁之琪确实是一个奇才。

  但在明末这个大争之世,即便是武状元的他,也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他都没有单独统兵过。

  说白了,他现在的水平,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过。

  这次韩烈把他这个武状元,安排在万骑军担任副将。

  挂总兵衔,就是让他来历练的。

  能文能武这点不假,但缺乏战场经验,这显然不行。

  牟文绶倒是世袭军户出身,算得上是从基层摸爬滚打做到总兵。

  但他能力并不算出众,历史上的明末,他在江淮统兵,也没有多少亮眼战绩。

  这点和翁之琪差不多。

  这二人之所以在南明历史上,留下一笔,就是他们都为大明战死沙场了。

  “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也考虑过。”

  陈德点点头,并没有直接否认他们,而是示意亲兵把王忠带来的地形图打开,放在了面前说道。

  “大家请看,这里是内乡,往西一百五十里是武关,往东六十里是镇平,往南一百二十里是邓州。”

  “南阳就在镇平和邓州三角顶点。”

  “我军兵分三路,武关方向是虚张声势,随时可以撤回内乡。”

  “几乎不会有什么危险。”

  “我率中军五千士卒,加上左营六千人马,总兵力一万一千人马。”

  “拿下镇平,若敌人来攻,则可以固守待援。”

  “若是佯攻南阳之际,敌人杀来,同样可以撤回镇平固守。”

  “即便敌人有七八万人马,以我军战力,加上城防依托,守个三五天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

  “而无论是镇平还是内乡,亦或者邓州,咱们的兵马,都可以快速增援。”

  “忠烈营有三万将士,加上我们万骑军两万主力,六千后军,兵力上并不逊色敌军。”

  “即便没有取胜把握,但胜负也有五五开。”

  “大家想想看,如此是否有问题?”

  在陈德的解释下,久经沙场的王遵坦和张国柱,以及中军参将伊尔都齐都表态道。

  “陈总兵部署合理,我等没有问题。”

  都监军使孙枝蔚也附和道:“本官常听大将军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我万骑军的将士,不说以一当百,以一当十,我认为是能够做到的。”

  “这次我们南下,除了解围南阳外,最主要的目标是收复南阳府,为光复河南布政司行省,打下坚实的基础。”

  “陈总兵,请你下令吧。”

  孙枝蔚这么一开口,翁之琪别说没有意见了,就算有也只能遵从。

  军事会议上,主将韩烈和都监军使达成一致,副将有意见也只能保留。

  连续两天邓州城的攻防战打响下来。

  到三月九日傍晚,清军主力七万余人马,连邓州城墙都没有爬上去。

  却战死了两千多人,伤了四五千人。

  这个战绩,让统军的伊尔德,一时也是愁眉不展。

  小小的邓州都拿不下,更别提襄阳这样的重镇了。

  然而,还没来得及相处对策的他,却在吃晚饭的时候,一连接到几个噩耗。

  “报,南阳城失守,图伦贝勒被杀。”

  “南明数万主力人马,杀进南阳城,镇平、内乡相继失守,我军后路被截断。”

  不等伊尔德消化这个消息,又有快马来报。

  “武关遭遇明军数万人马进攻,佟图赖都统请求回援。”

  “假的,一定都是假的。”

  一连串的坏消息,让伊尔德瞬间慌了神。

  一脸震怒的他,抬脚踢翻面前的桌案,有些茫然的吼道。

  “将军,军情如火,是不是请各旗将领,前来商议一下?”

  眼见伊尔德乱了方寸,副将连忙上前劝说道。

  “对,对,快招众将前来。”

  伊尔德虽然久经战阵,却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和经验。

  突遇大事,方寸大乱,自然是在所难免。

  很快军中大将李国翰,柯永盛,郝效忠,徐勇,以及伊尔德带来的汉军营总兵李本深一众将领,便赶到了中军大帐。

  当伊尔德通报南阳城失守,留守的贝勒图伦战死。

  镇平、内乡后路被切断的消息。

  众将瞬间炸了锅,一时之间,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大家肃静,请听某一言。”

  眼看大家乱成一锅粥,李国翰沉声而起,挥手示意大家安静了下来。

  李国翰出身大明辽东铁岭卫世袭军户。

  其父李继学,本为铁岭卫的官商,曾为辽东经略杨镐,负责筹办军需物资。

  于天启年间便投降了后金努尔哈赤。

  父子二人先后得到努尔哈赤和皇台极赏识信任。

  在汉军八旗设立之初,李国翰隶属汉军镶蓝旗,并担任参领。

  之后一度做到镶蓝旗旗主高位。

  可以说在汉军八旗之中,李国翰的地位都是居高不下的存在。

  “李都头有何良策?”

  伊尔德一脸期待的问道。

  “南阳既失,我军军需物资尽失,七万将士不能坐以待毙。”

  “就算掉头杀回去,也于事无补。”

  “当务之急,是要趁明军尚未合围,立即撤回武关,以图再战。”

  李国翰说罢,走到地形图前,指着地图说道。

  “我们现在在邓州,撤退的大路虽然被断,但我们可以走淅川小道,沿丹水过西峡口,进入商南县。”

  “这条路虽然难走,但也不失为一条生路。”

  “还请伊尔德将军速速下令,全军开拔,以免耽误行程。”

  虽然李国翰的计策,算不上什么高明。

  但却不失为自保之策。

  伊尔德沉吟之下,不由开口问道。

  “诸位将军以为如何?”

  “末将附议。”柯永盛得知明军主力攻陷了南阳,知道大势已去的他,当即开口表态道。

  “不过,为了让主力能够顺利前行,还需一军留下断后。”

  伊尔德点点头,看向众将问道:“不知那位将军,可愿意留下来?”

  断后就意味着要面临生死绝境。

  一时之间,众将纷纷低头不语。

  眼见无人愿意留下来,郝效忠苦笑一声,拱手道:“末将和徐副将率部留下来吧。”

  “好,郝总兵不愧为勇将也。”伊尔德见有人愿意断后,夸赞一声,连忙下令道。

  “各军人马立即拔营,向淅川方向撤退。”

  七万人马连夜撤离的动静,自然也瞒不过邓州城内的忠烈营斥候。

  接到消息的袁宗第,也是第一时间赶到城头观察情况。

  因为清军四面合围了城池,袁宗第此时还没有收到援军抵达,并攻占了南阳的消息。

  为此,当袁宗第来到城头时,在城头指挥作战的党守素,刘芳亮众将,都是一脸惊疑之色。

  “袁总兵,这莫非是诱兵之策?想把我们引诱出城追击,然后对我们进行反击?”

  党守素这个推测,倒也是人之常情。

  毕竟攻城不利的情况下,主动撤退,引诱守军追击,再反戈一击。

  在战争史上不乏先例。

  “我看不像,看这混乱样子,更像是突发情况。”

  虽然夜色深重,但此刻城外清军,匆匆撤离,营地内篝火,把城外情况照的一片通亮。

  袁宗第观察一阵后,推测道:“我看清军这是要跑路,说不定万骑军的人马,攻陷了南阳城。”

  “南阳城高堑深,清军应该留有兵马固守,万骑军都是骑兵,不会这么轻易就攻陷了城池吧?”

  刘芳亮有些不敢相信,毕竟他带兵攻城几个月,都没有拿下南阳城。

  总不能骑兵一来,就攻破了南阳,这不是显得他太过无能了吗?

  “先不管这么多,各营立即集合,做好追击准备。”

  袁宗第果断的下令道:“王进才,派斥候追踪敌军情况,一旦确定敌军是撤离,立即追击。”

  “卑职等遵命!”

  众将见袁宗第下令,纷纷动身准备。

  随着清军大部队逐渐撤离而去,邓州的围困也随之而解。

  “启禀袁总兵,大将军派人送来军令。”

  在城头站了一个时辰,眼看清军已经全部撤走,但斥候还未汇报,导致袁宗第迟迟没有下达追击命令。

  夜里三更时分,北门游击将军,带着一名传令信使匆匆来到西门城头。

  “快快拿上来。”袁宗第听到是大将军韩烈的军令,连忙上前接了下来。

  党守素,刘芳亮众将,也纷纷围了上来。

  “大将军派来亲卫营副将,杨朴总兵率领亲卫左右二营,以及亲卫铁骑两万五千士卒,与昨日攻陷南阳城了。”

  “看来清军撤离,应该是得知南阳失守的消息。”

  袁宗第看罢手中的军令和军报,振奋的说道。

  “承蒙大将军信任,现委任全权节制南阳境内各军人马。”

  “老党,给你留下后营一哨人马留守城池。”

  “其余中军,前军,后军速速随我出城,追击敌军。”

  “还有,立即向南阳的友军传信,清军已经撤离邓州。”

  “应该是往淅川方向,撤往武关去了。”

  “请万骑军的将士,从内乡方向出发,在西峡和商南一线拦截敌军。”

  袁宗第手中的军令,是韩烈委托杨朴带来的不假。

  这道军令主要是让负责节制各军人马,统一指挥权。

  同时,也有杨朴带来的消息。

  原来昨日上午,杨朴率领亲卫营的人马,突然杀到南阳城下。

  仅有一千五百士卒留守的南阳守军,措手不及之下,被吴六奇率领的亲卫左营,一举先登夺城。

  当城门被打开后,王辅臣率领亲卫铁骑,杀入城中,斩杀了留守图伦贝勒。

  紧接着午后时分,陈德率万骑军一部人马,也感到南阳城外。

  两军会合之后,立即派出斥候信使,赶往邓州传信和通报军情。

  而这个时候,张国柱率领万骑军左营,王辅臣率领的亲卫铁骑营,正在赶来邓州的途中。

  陈德和杨朴率军,则暂时留在南阳休整,等待邓州方面的消息。

  三月十三日上午,开封城北大将军府邸。

  “南阳捷报,启禀大将军,南阳捷报。”

  正在大堂上处理公务的韩烈,听到门外的高呼声,也不由放下了手中的毛笔站了起来。

  紧接着孙平的身影便出现了门口。

  孙思克则连忙上前,接过捷报送到韩烈手中。

  另一旁的刘楗,也是一脸期待的起身站了起来。

  “好,好啊。”看罢手中的捷报,韩烈高兴的笑道。

  “你们都看看,这一仗袁宗第指挥有方,各军配合默契,歼灭清军五万,理应嘉奖。”

  “恭喜主公,收复河南全境。”刘楗闻言,作揖恭贺道。

  孙思克道贺之余,随即说道:“南阳收复,各军齐聚武关,是否一鼓作气,收复武关,打通入住关中的道路呢?”

  原来自三月九日开始,袁宗第率领忠烈营各营人马,以及后援的万骑军张国柱所部,王辅臣所部,一路追击撤退的清军。

  在淅川城外全歼敌军郝效忠、徐勇所部。

  斩杀郝效忠,俘虏徐勇所部两万人马。

  之后乘胜追击,与三月十日傍晚,在内乡西峡镇,与王遵坦,伊尔都齐所部骑兵,在西峡激战一夜。

  追杀敌军五十里,歼灭伊尔德所部三万余人马。

  伊尔德在李国翰,柯永盛,李本深诸将的拼死护卫下,率领不到两万人马逃入山涧,这才得以逃回了武关。

  袁宗第送来的这封捷报之中,也有请示是否,允许各部人马,继续攻打武关的意思。

继续阅读:第550章 结束战事,家有喜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