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永历二年三月四日。
满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
南阳城外忠烈营主将袁宗第,率领所部人马三万将士,奉命攻打南阳长达两月,却始终未能攻克。
之所以迟迟未能攻陷南阳,倒不是忠烈营上下战斗力的问题。
而是南阳守军实力强大。
此时留守在南阳城内的清军主将是满清宗室,固山贝勒图伦。
统军的则是汉军旗都统李国翰和柯永盛二人。
豪格兵败襄阳之后,鳌拜和索尼等女真将领,退守南阳。
在韩烈率军撤出襄阳之后,清廷把鳌拜和索尼等一众八旗人马,调回了京师述职。
任命了固山贝勒图伦为南阳留守,李国翰和柯永盛率领收拢的两万五千人马驻防南阳府。
李国翰和柯永盛本身就是汉军猛将,依托南阳城防。
以及不输于明军的兵马,守卫南阳城,自然是稳如泰山。
最重要的是,关中的粮道,一直未能截断。
倒不是袁宗第不想,而是他兵力有限,根本无法做到这点。
原因还是襄阳一战后,清军突围出去的一部分兵马,现在一直发挥着作用。
当初尚可喜和吴三桂先后率军突围逃出襄阳之后。
原左良玉帐下水师将领郝效忠,徐勇,以及满清郧阳巡抚高士俊,郧襄总兵佟图赖等率领的五万清军。
退入关中驻扎在武关道和商州境内。
吴三桂后来出任平西大将军,统军进入巴蜀,进入四川统兵。
尚可喜出任安西大将军,率部两万进驻平凉府,负责陇西军务。
而高士俊则被任命为商州知州,佟图赖担任武关道都统。
郝效忠和徐勇分别出任武关和商州守备,各自统兵一万驻防。
也就是说现在商州和武关境内,驻扎着三万满清汉军旗人马。
这支人马现在隶属三边总督孟乔芳调度。
自袁宗第奉命出兵南阳,牵制南阳守军,寻机收复南阳以来。
佟图赖率军亲自驻扎在武关,同时派出郝永忠和徐勇分别屯兵在西夏和内乡一线。
保证了南阳的粮道畅通和西退路线。
也正是这条生命通道畅通,使得南阳城内的清军,没有了后顾之忧。
袁宗第的忠烈营的大后方自然是襄阳,但前沿指挥所,则设立在邓州城内。
袁宗第和党守素率领中军,就驻扎在邓州城。
前营主将刘芳亮,左营主将张鼐,右营主将谷可成,以及后营主将蔺养成率领的人马,则分别驻扎在南阳的东南二门外。
“启禀二位总兵大人,洛阳方向的张煌言提督,送来一封急报。”
中军参将王进才,率领的中军营,眼下负责就是邓州的城防,以及为襄阳前线输送军需物资。
“袁总兵,张煌言率部已经拿下洛阳。”
“他在军报说发现一支清军,几日前南下,可能是朝南阳来了。”
“让我们小心戒备,注意防范。”
“同时他已经调动万骑军的骑兵南下支援我们。”
党守素接过军报,先是看了一遍,向袁宗第展开了汇报。
结果军报的袁宗第,虽然听到了党守素的汇报,却还是向看了一遍军报。
“进才,立即安排探马,向襄阳北部方向展开搜索探查,尤其是镇平和内乡方向。”
“老党,给刘芳亮传令,让他们收缩兵力,加固营寨,挖掘工事,做好防范。”
袁宗第早在张煌言出兵之前,就接到韩烈的军令。
他们忠烈营攻打南阳的目的,主要还是牵制南阳守敌,至于能不能拿下南阳城,看情况而定。
也就是说他们的任务,主要是配合张煌言收复洛阳。
现在洛阳收复,他们牵制任务也就完成了。
但现在他们没有接到撤退命令。
那就不能撤退,只能继续对南阳守军,保持对峙状态。
“遵命。”党守素和王进才二人,拱手答应之下,连忙退下去着手开始执行命令。
起身走到地形图前的袁宗第,虽然对南阳这块土地上,已经奋战了十几年。
可以说南阳,襄阳,郧阳包括商於这片广袤土地。
每一寸土地,袁宗第都是熟悉的不能熟悉。
当年跟随李自成造反,他们这些义军首领,在这片土地上,来回战斗了几十年,可谓是九死一生。
此刻,站在地图前,即便不看地图,他的脑海之中。
也能够清晰勾勒出这片大地的山山水水。
“如今洛阳收复,河南布政司行省,也就剩下南阳府未被收复。”
“看来大将军这是准备收复南阳这块失地。”
袁宗第自忖一声,双目紧紧的盯着地图,苦思着如何破局之策。
可现在他手中的兵力,根本无法完全包围南阳城。
强攻更是不可取,费力不讨好不说,还几乎没有拿下南阳的可能。
“看来必须拿下镇平,切断内乡这一路,把南阳守军的退路完全截断,才有可能拿下南阳城了。”
袁宗第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万骑军即将增援,给了他充足的兵力。
只要万骑军一到南阳,他就可以调派张鼐和谷可成二人,率领左右二营攻占镇平。
只是袁宗第的设想还没来得及执行,当天夜里就接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袁总兵,斥候回报,一支三万马步组成的大军,入夜前抵达了襄阳北门外。”
“而且镇平方向,也出现了两万清军,看旗号是我们的老对手,郝效忠和徐勇的兵马。”
睡梦之中被叫醒的袁宗第,听完王进才的汇报,顿时睡意全消。
“老党呢,把他叫来一起商议一下应对之策。”
“已经向党总兵汇报过了,他应该马上就会赶过来。”
王进才连忙回答道。
“嗯,让伙房熬点热汤送来。”
穿上衣服的袁宗第,刚从被窝起来,感觉身上有些凉嗖嗖的,便再次吩咐了一句。
三月的夜里,正是春寒料峭的季节。
外面风声呼啸,显然雨季即将到来。
春雨一旦降临,必然会是一个漫长的日子。
这对于战争来说,显然不是一个战斗的天气。
“袁总兵,咱们的援军没有这么快赶到,清军两路援军抵达。”
“加上南阳守军,兵力将会比我们多出一倍。”
“而且我看这天气,怕是要有雷雨降临。”
“咱们各营在南阳城外扎营,不但难以防寒防雨,而且不利于防守。”
“是不是立即下令他们撤回邓州,等援军抵达之后,再展开反击?”
党守素赶来的路上,就想好了对策,刚坐下便把自己的提议说了出来。
“退兵可以,但必须立即跟万骑军取得联系。”
“不然他们一头扎进南阳城外,我军撤回邓州,那就等于把友军丢在了敌人刀口之下。”
“这个责任咱们承担不起。”
袁宗第想了想说道。
“既然清军主力,汇聚南阳城,显然是冲着我们来的。”
“我们撤回邓州,倒也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是一个机会。”
“若是我们这会派人知会万骑军,让他们迂回攻击内乡,截断清军退路。”
“并派出一支人马,大张旗鼓,向武关推进。”
“定可吸引南阳的清军,从而打乱清军节奏。”
“也会造成清军的恐慌,不过有个前提,那就是派兵守住唐河和方城。”
“拦住清军向河南腹地乱窜的步伐。”
“毕竟一支七万人的兵马,要是进入河南腹地,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
“这个后果我们同样承受不起。”
袁宗第冷静的说出了自己的应对策略。
“让张鼐率军驻扎唐河,谷可成率军进驻方城,封锁南北两个方向。”
“刘芳亮和蔺养成率军撤回邓州。”
“同时向大将军和湖广总督陈子龙汇报,请求增派援军支援。”
党守素想了想表示同意,并进行了补充。
“大将军在开封应该还有预备部队。”
“陈制台手中的都司营,抚标营有两万多人马。”
“加上郧襄守备营守备邵苓芝手中,还有六千营兵。”
“若是把这几支人马调动起来,赶来邓州支援。”
“咱们完全可以拖住清军,把他们耗死在南阳城内。”
南阳现在属于孤城,一旦切断关中退路,就截断了粮道。
城中清军越多,就会死的越快。
眼下又是青黄不接的时期,南阳府就是掘土三尺,也挖不出七八万大军的粮食。
“好,就这么办吧。”袁宗第当即下达军令,把部署安排了下去。
南阳城墙驻所内。
李国翰和柯永盛接到消息,得知静海将军伊尔德,率领三万大军出现在南阳北门外时,二人无不是惊喜的赶到了北门城头。
留守的固山贝勒图伦,在接到消息时,也是一脸振奋的飞马,赶到了北门会面。
双方在城门外相见之后,伊尔德宣布了此行的目的。
“图伦贝勒,诸位将军,在下奉招抚大学士,兵部尚书洪大人,以及三边总督孟大人军令。”
“率领三万将士日夜兼程赶来南阳,一是解南阳之围。”
“二是与你们合兵一处,反击南明敌军。”
“洪大人和孟大人都一致认为,想要守住南阳,就必须反攻襄阳和郧阳。”
“拿下三地,既能振奋军心士气,也能把北进的明军,牵制到潼关,武关和湖广战场战场。”
伊尔德除了传达此行目的外,也通报了大名府战役的失败。
还是第一次听说瓦克达,岳乐战死沙场,十几万大军败亡消息的图伦贝勒等人,无不是脸色大变。
“现在河北局势危险,若是我们不能再关中,南阳牵制明军主力。”
“用不了多久,明军必然会北进燕京。”
“我大清两代帝王,数十年浴血奋战,好不容易入关。”
“决不能再退回关外,只要我们在南阳打开局面,依托关中为后方。”
“就能拖住南明北进的步伐和时间。”
“待我们在山西、河北,关中站稳脚跟,恢复实力。”
“皇上,摄政王一定能够带领我们大清,发起南征,覆灭南明朝廷。”
伊尔德是满洲正黄旗人,年过半百的他,并没有多少文化。
甚至大明官话都说不利索。
这一番用女真话讲出来的大道理,是洪承畴事先交给他的。
就是让他鼓舞南阳将士之心,让他们为满清效力。
“伊尔德将军尽管吩咐,南阳各部人马,从现在起由你调度指挥。”
图伦贝勒是宗室子弟,本身并没有统兵作战的才能。
见到伊尔德手持军令,他很干脆的交出兵权,让伊尔德统一指挥。
“卑职等听从伊尔德将军军令。”
李国翰和柯永盛等一众汉军旗将领,也纷纷表态说道。
“诸位将军有劳了。”伊尔德谦虚的回了句,这才沉声说道。
“现在说说南阳的敌情吧。”
李国翰当仁不让的一弹衣袖,躬身回道。
“伊尔德将军,卑职来介绍吧。”
“眼下明军主力,大约两万五千余人马,驻扎在东南二门之外。”
“但他们并没有强攻城池,而是时不时进行一番佯攻骚扰。”
“卑职也曾率军出战试探过,明军壁垒森严,攻防严密。”
“近两个月来,我们双方发生过多次试探战斗,互有胜败。”
……
在李国翰的介绍下,了解完敌情的伊尔德,这才开口道。
“武关道都统佟图赖,已经派出两万人马向南阳会合而来。”
“想来最迟明日就会赶到南阳。”
“今晚我军在北门休息一晚,明日大军齐出,来个反包围,把东南二门外的明军营地围困住。”
“然后集合三军人马,围歼城外明军。”
“进而一鼓作气,南下攻取邓州,夺取襄阳,建立我等的不朽功绩。”
一脸狰狞的伊尔德,双目之中透着一股光彩。
在座的众将,在伊尔德的煽动下,也是目露凶光,满脸振奋之色。
就在伊尔德等一众清军将领,计划着包围东南城外,联营结寨的忠烈营兵马之际。
负责统军前营参将刘芳亮,同样得知了敌人援军抵达的消息。
当即他便把各营将领,召集到了东门营帐商议对策。
左营参将张鼐,右营参将谷可成,后营参将蔺养成等人,那都是打了半辈子仗的宿将。
得知敌人援军到达的消息,众将不但没有惊慌,反而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根据斥候掌握的情况来看,敌军至少来了三万援军,其中还有数千精锐骑兵。”
“我们并无胜算,而且我们现在并无援军,一旦被包围在营寨内。”
“时间一长军心士气受挫,怕是很难坚守。”
看到众将那兴奋的表情,刘芳亮则是给众人泼了一头凉水。
“那现在我们怎么办?”
“难道撤出南阳?”谷可成有些不高兴的问道。
“咱们在这里修筑了几个月的营垒,就这么灰溜溜撤退,岂不是让建奴小觑了?”
张鼐也是一脸不甘心,沉声道:“咱们有两万多人马,区区几万清军,难道还能怕了他们不成?”
“蔺将军,你们后营的火炮,还有多少炮弹?”
听到张鼐的询问,蔺养成开口回道。
“红夷大炮的炮弹,也就四百多颗。”
“臼炮倒是还有几千发,真要打上一仗也够用。”
见大家都主张打一仗,刘芳亮也只得妥协道。
“既然大家都一致认为,可以打一仗,那就做好准备,明日敌军发起进攻时,跟建奴鞑子拼一把。”
众将商议已定,各自回营准备。
然而,到三更时分,睡梦之中的刘芳亮,接到袁宗第派人,连夜从邓州送来的军令。
见到袁宗第送来的撤退军令,刘芳亮没敢怠慢。
“来人,传达总兵军令。”
“前营和后营收拾行装,五更前随我撤往邓州。”
“张鼐率领左营,撤往唐河驻防。”
“谷可成率领右营,撤往方城驻防。”
“记住,必须告诫二将,这是袁宗第总兵和党守素副将的军令。”
“他们必须立即执行,没有军令,他们就必须死守所在防地。”
“除非他们战死城中,否则不许后退一步。”
刘芳亮对着帐下传令兵,严肃的把军令,一字不漏的传达了下去。
城外明军连夜拔营的动静,也不可能瞒过城头监视的敌军。
接到消息的李国翰,没敢直接率军追击。
毕竟他也不确定,明军这是真撤退,还是假撤退。
“快,传令各部集合,等我回来。”
披上衣甲的李国翰,命令手下副将集合人马的同时,策马赶往北门向,向伊尔德请示汇报。
李国翰的一番奔波下,等见到伊尔德,一番商议之后。
天色已经放亮。
而这时天空也开始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看到这个情况,并接到最新消息,确认明军已经撤离的伊尔德,只得下令放弃追击。
“看来这支由原叛军收编的明军,显然不如韩烈帐下的主力人马。”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报,南明大将军韩烈帐下的兵马,十分骁勇善战。”
伊尔德这话倒不是恭维,毕竟开封之战,中牟遇伏两场战斗,他都经历过。
“敌军撤走,我们围攻的计划失败,接下来该怎么办?”
柯永盛在伊尔德话音落下后,开口询问道。
“等武关的兵马抵达之后,立即向邓州发起进攻。”
“明军既然撤离了,无非是去了邓州和襄阳。”
“他们可以放弃邓州,断然不会放弃襄阳。”
“现在我们各军加起来,足有七万大军,即便一时拿不下襄阳,也可以造出声势。”
“完成洪大人和孟大人牵制明军计划。”
伊尔德没有丝毫迟疑,坚定的准备执行原有计划。
三月初五午后,郝效忠和徐勇率领的两万汉军旗士卒,抵达南阳西门外。
伊尔德见到这支人马抵达后,果断下令各军开拔,向邓州开始进发。
只留下多罗贝勒图伦,以及护军参领夏穆达,率领一千五百士卒,以及组织的五千青壮,负责留守南阳。
伊尔德则率领各军人马,总兵力七万一千马步大军,号称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向邓州进发。
次日下午,也就是三月初六。
刘芳亮和蔺养成率部撤回到邓州,与袁宗第、党守素率领的中军营会合。
当天晚上,袁宗第便接到斥候来报。
获悉伊尔德率领的七万一千人马,向邓州进犯的消息。
“倒是来的挺快。”
接到消息的袁宗第,到没有感到压力。
邓州城防虽然没有南阳坚固,但现在他手握近两万将士。
又有红夷大炮和臼炮在手,镇守邓州城,他还是十分有自信的。
三月初七清早,来犯的清军还未抵达邓州城外。
袁宗第派出前往寻找万骑军的探马。
终于在伏牛山境内的南召县境,与陈德率领的万骑军接上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