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孙传庭挂帅,赣南明军还在
明末逐鹿2025-07-29 11:223,690

  张国维的推拒,多少有些出乎韩烈的预料。

  在他的认知中,张国维这个人勇于任事,是个不畏艰难的忠臣。

  见韩烈,史可法,吕大器三人都盯着自己,张国维连忙起身,躬身作揖拜道。

  “还请大将军,二位阁老明鉴,下官才疏学浅,不足以担当如此重担。”

  “并非是畏惧建奴,实在是安庆的存亡,关乎国家的存亡,我张国维可以死,但不能连累家国啊。”

  “下官在政务,民事上确实有些能力,若大将军不弃,卑职愿意自领一府州县,为朝廷屯田纳粮。”

  见张国维说的情真意切,韩烈随即起身,伸手扶起道。

  “玉笥有这样的认识,我很高兴。”

  “此事就此作罢吧。”

  “大将军,下官不才,但下官认为,孙伯雅可以担当这个重任。”张国维抬头之际,沉声举荐了孙传庭。

  “你难道不知道,伯雅已经权任兵部尚书了吗?”韩烈盯着他的眼睛,有些怀疑他这是要把孙传庭赶出朝堂。

  要知道孙传庭可是韩烈内定的内阁大学士人选。

  调他入京的目的,就是让他先掌握兵部,进而入阁拜相,从而彻底主持朝中军务。

  这样,韩烈就可以返回前线,负责征战之事。

  因为韩烈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兵部尚书,而不是对军事,一知半解之人。

  就如史可法,吕大器虽然都在兵部任职过,可二人的军事能力,纯属半桶水。

  “大将军,史阁老去年也以兵部尚书职,出镇扬州府。”

  “下官认为孙伯雅,完全能够胜任。”

  “若是大将军担心孙伯雅忙不过来,下官愿意充当他的副职,为他鞍前马后效劳。”

  张国维这番话说的十分诚恳,因为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他虽然在崇祯朝担任过兵部尚书,也担任过督师等要职,但论战绩,只能说是平平。

  这点他心中很清楚,自己的长处,在与理政安民,带兵不过是赶鸭子上架。

  让他提督操江水师,拱卫京师他肯定没有问题。

  可要他率领十万大军,镇守边关,与野蛮凶狠的建奴交战,他自认为没有这个能力。

  “玉笥所言不无道理,可以让孙伯雅挂帅,坐镇安庆。”

  “让玉笥改任兵部右侍郎,协助孙伯雅主持兵部。”

  史可法虽然很想说,要不我去安庆挂帅吧。

  但想想自己的经验,还不如张国维,他便改口同意了张国维的说法。

  “吕阁老,你怎么看?”

  韩烈虽然已经意动,但现在吕大器是东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左侍郎,孙传庭原先是兵部右侍郎。

  “我没有意见,如今内阁事务繁杂,我建议让玉笥出任兵部左侍郎,我上表辞去左侍郎一职,同时举荐杨廷麟出任右侍郎一职。”

  吕大器这个时候,突然提出卸职,倒不是高风亮节。

  而是韩烈跟他商量过,准备让他接任吏部尚书。

  之前吏部尚书是高弘图兼任,后来马士英又领了吏部尚书一职。

  现在马士英下狱,不死也不可能再有起复的可能。

  而吏部尚书又是重臣要职,自然必须掌握在自己一派人手中。

  “那就这么办,你们拟票,上奏太后,直接发懿旨吧。”

  现在皇帝驾崩,新帝还没有登基,朝堂大员的任命,韩烈也没有权利做主,经过三人商议,遂把这个大权,交给了懿安皇太后张嫣。

  张嫣在先帝病逝前,留下遗诏晋封为皇太后,临朝辅政。

  而大明太后辅政,这是常态。

  就拿崇祯的爷爷万历来说,继位之初只有十岁,就是李太后在内朝,张居正在外朝,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联手辅政。

  如今的局面,虽然比起万历继位要乱的多。

  但韩烈还是有信心,把局面维持下去。

  孙传庭没有想到,一转眼功夫,他又要赴任安庆。

  之前他曾在安庆兵备道,干了大半年,当初他和巡抚刘汉儒赴任时,可是带了当初在山东,组建的天雄军上任的。

  如今这支军队还在,加上操江水师营的人马,总兵力加起来,差不多有三万五千人马。

  三万五千人守安庆肯定没有问题,可要是想要封锁长江,守住安庆,池州,长江水域,显然十分困难。

  “大将军,陆地作战我没有问题,可水战非我擅长啊。”

  接到传令来到内阁衙门的孙传庭,得知让他以兵部尚书衔,前往安庆督师。

  他倒是没有推拒,而是提出了关于水战的问题。

  “伯雅先生不必担心,我即刻调任扬州总兵黄蜚,吴淞总兵吴志葵,率领帐下水师,编入操江水师营。”

  “他们二人帐下各有一万水师人马,加上操江水师总兵贺大成的人马,你看怎么样?”

  韩烈现在在江北虽然有几十万人马,但这支人马显然不能动。

  因为根据最新情报显示,多铎虽然在兖州之战后,返回了燕京。

  但洪承畴这个大汉奸,却以招抚大学士,兼任了河南,河北,山西三地总督。

  尼堪出任征南副将,节制征南大军,在开封,濮州,东昌一线布防,兵力依旧多达二十五万之众。

  虽然大部分都是投降的汉军和义军,但现在这支人马,正在积极训练和屯田。

  动了冬季,势必会再次南下。

  若不是皇帝驾崩,朝局混乱,加上又是农耕时节,韩烈也会率军展开反击。

  韩烈现在最紧要的事情,就是稳定朝局,整顿秩序。

  所以他无暇顾及北方战事,也无法分身去安庆坐镇。

  原本想让张国维督师安庆,但他认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

  只能让孙传庭前往。

  “光有兵马还不够,有的时候,兵马越多,并非好事。”

  孙传庭郑重的说道:“我现在需要钱粮,而且是越多越好。”

  “首先要劳军,其次是整军备战,还要在安庆建造造船厂,火器厂。”

  “只有军备跟得上,才能发挥水师战斗力。”

  “初步计算六万大军坐镇安庆,池州,庐州,太平,开拔封锁,一人二十两银子,就需要一百二十万两银子。”

  “其次粮草需要准备三个月,需要三十万石,这就又需要一百二十万两银子。”

  “夏冬军服,甲胄头盔,刀枪剑戟,弓弩箭矢,火器弹药,按六万人来配备,还需要一百万两银子。”

  “建造战船和火器,先期投入,少说也要一百万两银子。”

  孙传庭显然是不打无把握仗的人,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统帅。

  还未赴任,他就算出了出战的成本和代价。

  “我给你调拨五百万两银子,由你支配,我只有一个要求,今年年底前,确保安庆,池州无虞。”

  韩烈现在手头有钱,倒也给的痛快。

  锦衣卫这些天,抄了一百多家勋贵,那可都是百年世家,那个不是富得流油。

  光钱财总价值,就抄没所得两千九百万两白银。

  还没有算宅院和土地价值,整个应天府下辖各州县,总计宅院三百二十七间,土地十二万八千倾。

  这要是换算成钱财的话,少说也值一千多万两银子。

  不过这些宅院和土地,韩烈并没有出手换算钱,而是统一交给到了皇太后手中。

  韩烈准备把这些田宅和土地,用作今后的将士封赏。

  以后前线将领立下大的军功,就可以在京城获得房屋和土地封赏,以此来代替钱财封赏。

  俗话说的好,有钱好办事。

  孙传庭原本狮子大开口,就是想要跟韩烈讨价还价。

  因为他也知道朝堂缺钱,同时又接到消息,这几天锦衣卫在大肆抄家,捞到不少钱财。

  他的心理预期,是拿到二百万开拔费,这样到了安庆,他才能开展工作。

  不料韩烈不但同意了他的要求,还直接下拨五百万两银子给他。

  这着实让他有些出乎预料。

  欣喜之余的他,激动的拱手拜道:“请大将军,史阁老,吕阁老放心,只要有我孙传庭在,绝不让贼人跃过安庆一步。”

  “伯雅先生,我送送你。”

  韩烈起身,一路把孙传庭送出文渊阁,来到大门口的韩烈,再次握着他的手。

  “大将军,还有什么要嘱托的吗?”

  见韩烈握着自己的手不放,孙传庭有些感动的问道。

  “先生此去,务必保重,凡事量力而为,不可轻易犯险。”

  韩烈殷切的嘱托道:“另外,我会调动凤阳水师营,左右二营,分别驻守扬州和镇江码头。”

  “前后二营进驻太平码头,中军营驻守淮安。”

  “一旦遇到危急情况,左右二营,随时可以逆江而上,支援你们。”

  “大将军厚爱,传庭无以为报矣。”孙传庭躬身一拜,在韩烈的目送下,跨上战马而去。

  好在韩烈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

  原来驻扎在武昌的满清英亲王阿济格,第一次南征,不但灭了李自成,还逼降了左梦庚,加上出征大半年之久。

  这家伙自诩立下赫赫大功,竟然未经请示满清朝廷,就带着左梦庚一路北返京城授封去了。

  阿济格这个骚操作,不但让他受到处罚,从英亲王降爵为郡王,也葬送了左梦庚的前途,失去兵权回到燕京的左梦庚。

  仅仅获得一个侯爵封赏,被软禁在燕京城内,再也没能返回南方。

  阿济格北返,军队交给了多罗贝勒博洛,内大臣镇国将军巴布海统领。

  吴三桂和沈志祥他们忙着收编左梦庚的军队,不但停止了向安庆,池州进攻,甚至江西方面,也仅仅派金声桓,担任江西总兵,占领了南昌。

  并任命了刘武元出任江西巡抚。

  这样一来,就给江西的明军,得到一线喘息机会。

  时任南明江西巡抚的旷昭,在副将徐必达的护卫下,在左梦庚投降之际,撤到赣州城。

  与南赣巡抚兼赣州知府傅鼎铨联合,并号召南赣地区的抚州,吉安,南安军民,组织抗清义军。

  消息一传出,江西都昌人原兵部侍郎余应桂,变卖家产,召集三千乡勇,投奔赣州而来。

  另有抚州崇祯十年状元刘同升,崇祯十年同科进士揭重熙等人,联络同乡官绅子弟,招募五千青壮,投奔赣州而来。

  短短旬日之间,赣州城内聚集了三万余江西子弟兵。

  江西士人向来团结,无论是余应桂,还是傅鼎铨,亦或者刘同升,揭重熙,包括现在在韩烈帐下效命的宋应星,曾樱。

  以及此刻在朝中担任兵部职方司郎中的杨廷麟和武库司郎中的万元吉,那都是江西人。

  大明一朝二百多年,朝士半江西的说辞,可不是一句玩笑话。

  而是实实在在的赞誉之言,纵观大明一朝,朝士半江西,翰林多吉水,这可是真实的写照。

  尤其是在明末清初王朝更迭之际,这些大明朝的进士官吏,悉数战死在故土。

  其中刘同升,揭重熙,杨廷麟,万元吉等人无一不是战死在抗清前线。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场惨烈的牺牲,也导致满清一朝,江西籍士子皆喊出,绝不为异族王朝效力的口号。

  从而导致满清三百年来,江西籍大半士子不再参与科举的壮举。

继续阅读:第394章 新帝登基,年号永历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