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关中失守,陈演罢相
明末逐鹿2025-07-28 18:073,213

  刘汉儒和马宁二人的到任,韩烈原本还以为会掀起新一轮的内耗。

  结果却得到刘汉儒的鼎力支持。

  甚至刘汉儒把他儿子刘楗,都派往了韩烈的提督府听差。

  对于刘汉儒的大义之举,韩烈也没有小气,直接任命了刘楗为提督府的提督佥事,负责参赞军务。

  相当于韩烈的私人秘书。

  同样马宁到任之后,也没有插手任何军务改革,一切照旧。

  按照韩烈的训练大纲,屯田方案执行。

  身为都司总兵的马宁,更是以身作则,从而赢得下属同知陈万鼎,周明鉴的认可。

  有了总督曾樱把舵,巡抚刘汉儒的支持,山东行省各府州县,出现了短暂的政通人和。

  时间一晃数月过去,转眼来到崇祯十六年的十月份。

  进入十月,秋粮基本完成收割。

  十月初十,山东行省的秋收统计完成,韩烈在提督衙门,陆续接到各府,各州卫所,统计的屯田成果。

  最早一封送达提督府的屯田报告,是火器营的罗平安,米继宗,李元忠三人,从兖州府送达的。

  经过半年的辛苦,火器营六千将士,以及兖州卫所五千士卒,一万一千士卒,耕种土地二十万亩,收获秋粮六十万石。

  平均亩产达到三石,抛去各项成本支出,获得二十万石粮食盈余。

  其次是东昌府,临清关,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忠勇军,忠武军,忠义军负责的各府县。

  六万将士,执行屯垦土地一百万亩土地,获得三百万石粮草收成,去掉开支成本,盈余一百万石粮草。

  通过这半年的屯田情况,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这里面说的开支成本,包含了将士们每个月的军饷,以及吃穿住行,而不是指其它开支。

  韩烈屯田屯兵政策,使用的土地,是朝廷的官田,是不需要缴纳赋税,只需要粮种一项支出。

  这个世代也不需要买农药和化肥,全靠人工施肥除草,以及自制农药防虫害。

  也正是这个原因,亩产才会只有三石的产量。

  明代一石相当于后世一百二十斤,也就是亩产粮食,仅有三百到三百六十斤。

  至于后世的亩产千斤,甚至吹上天的亩产万斤,这是不可能存在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单季收成。

  正常是种植完冬小麦之后,是可以种植一季大豆,芝麻,西瓜等农作物。

  明末的山东玉米,红薯,土豆等农作物,还没有出现,自然也没有种植。

  不过,韩烈赴任之后,就让郭虎派出斥候人员,前往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寻找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的种子。

  如今几个月过去,却是一直没有消息。

  正所谓地步等人,完成秋收之后,再过上一个月,冬小麦又该翻地进行播种了。

  今年的屯田收获,总体来成绩还是喜人的,韩烈本人也很满意。

  “刘楗,你起草一封奏疏,把今年屯田情况,如实向朝廷汇报。”

  “数据一定要清楚,要做到不偏不倚,我要向陛下报捷,屯田屯兵是可行之策。”

  看我手中各军,从各卫所屯兵报告,韩烈高兴的对佥事刘楗吩咐道。

  “请提督大人放心,卑职一定如实写好奏疏。”刘楗如今虽然只是一个秀才,但跟随刘汉儒身边多年的他,耳提面命的教诲下。

  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

  要知道历史上的他,在顺治三年就高中进士,之后更是做到了满清的刑部尚书,可见其能力。

  “之芳,你写一份嘉奖令,传达各卫所,所有将士,十月份的军饷,每人加发一两银子,作为奖赏。”

  “所有士卒轮流休暮十天,往返回家的路费,由卫所报效。”

  韩烈帐下现在有常备军七万六千人,卫所预备兵源两万人。

  将近十万人马,一人发一两银子,那就是十万两银子。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但韩烈却是毫不吝啬,因为他手中有钱,而且数量还不少。

  从鲁王府地窖之中,他就挖出价值三百万两银子,之后抄没张四知家族,以及山东各大士族家族,抄没出六百万贯钱财。

  这笔钱财,价值七百万两白银,这几个月来,仅仅动用了二百万两银子。

  现在他手中还有五百万两银子,发放一次奖励,自然不在话下。

  “是,大人。”被韩烈喊着之芳的人,可不是一个女人,他叫李之芳字邺园。

  此人是山东滨州武定县人氏,崇祯十五年的乡试举人。

  两个月前,他以举人身份来到济南府投军,被王遵坦推举,受到韩烈的重视,从而留在了身边,担任了参赞军务。

  现在他与刘楗,都是韩烈身边的幕僚,颇受韩烈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李之芳可不是一个无名之辈。

  去年清军入关,劫掠滨州,李之芳家人死于战火。

  历史上明亡之后,李之芳流亡多年,到满清顺治四年(1647年),参加了京城会师,高中进士。

  之后他的人生犹如开挂,从金华府推官到刑部主事,再到山西巡按,一路做到了满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内阁“阁老”。

  而他在担任总督浙江军务期间,不但参与了平三藩之乱,还参与了平台之战,无论是军功还是政绩,都是斐然。

  就连满清的康麻子皇帝,都称赞他忠勇可嘉,是真正忠贞戡乱之臣。

  可以说李之芳的成就,比之刘楗,以及贰臣汉奸龚鼎孳,郑楚勋,左懋泰之流,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

  而李之芳也因为明亡数年之后,才通过科举之路,入仕的满清。

  以至于连一向瞧不起投降汉臣的乾小四皇帝,都挑不出李之芳的丝毫毛病。

  身在济南府的韩烈,正在为屯田屯兵的成功,向皇帝报捷之际,陕西方向却发生了一起大事。

  十月初三,李自成率领大军,攻克潼关。

  仅仅过去不到十天,李自成率领的大军,从潼关进入关中,于十二日,攻陷西安府。

  陕甘宁三边总督丁启睿,与陕西巡抚李化熙,逃往山西避难而去。

  进入西安府的李自成,向天下发布了一封诏书。

  正式建国大顺,改西安危长安,为大顺国都,同时向天下士族,发布开科取士。

  长安失守的消息,通过驰道六百里加急,送达京城。

  接到消息的崇祯,当堂瘫坐在乾清宫龙椅上。

  长安失守,李自成定都长安,开科取士,这已经不是叛贼,而是向天下宣告,成为一方势力。

  “逆贼,不灭李自成,我大明永无宁日矣。”

  崇祯脸色铁青大骂之余,冷声说道:“传旨,命令内阁阁臣,六部尚书前来乾清宫议事。”

  “传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把丁启睿,李化熙这两个庸臣,押入京师问罪。”

  接到旨意的骆养性,派出人马赶到山西平阳府时,丁启睿早就脚底抹油,逃往去了江南避难。

  李化熙统领陕西溃军,坚守平阳城,正在与攻城的李自成军队作战。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乾清宫大殿上,内阁首辅武英殿大学士陈演,东阁大学士黄景昉,东阁大学士李建泰,东阁大学士魏藻德。

  东阁大学士方岳贡,东阁大学士丘瑜,东阁大学士蒋德璟,以及兵部尚书张缙彦,吏部尚书李遇知等六部尚书。

  面对崇祯的问询,众人一时都噤若寒蝉。

  李自成如今对外号称百万大军,与张献忠占领了湖北武昌,襄阳,荆州,河南南阳,许昌,洛阳,陕西长安关中地区。

  以及四川汉中各地,彻底从流寇,成为称霸一方的割据势力。

  而大明呢?

  如今还有那支军队有一战之力?

  京营?辽东边军?

  可京营需要戍卫京师,辽东边军需要拱卫辽东,防止恶狼一般的建奴鞑子。

  眼下保定总督李邦华,虽然在山西,河北新编了一支军队,号称有十万之众。

  可实际兵力只有五万人马,而且这支兵马,主要还是掌握在山西总兵卜从善,大同总兵周遇吉,保定总兵高进库等人手中。

  “诸位臣工,陕西失守,这是戡乱平叛以来,从未有过的溃败。”

  “若不能收复长安,西北三边之地,将彻底沦为贼手。”

  “诸位都是国之股肱,当朝阁臣,六部尚书,难道就这样束手无策?”

  面对躬身站在大殿上,低眉顺眼的众臣,一个个鸦雀无声的态度,崇祯愤慨的拍案而起,横眉冷指的咆哮道。

  “朕非亡国之君,尔等难道要做亡国之臣吗?”

  “臣等惶恐!”

  陈演作为内阁首辅,率先跪倒在地,磕头喊道。

  “陛下,此乃天命,恐非人力所能挽回。”

  “逆臣,你个逆臣,竟然说出此等荒谬之论?”愤怒的崇祯,抬手指着陈演吼道。

  “来人啊,把这个逆臣轰出去,即刻褫夺其一切职务,永不录用。”

  陈演本就才能平庸,为人尖酸刻薄,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等高位,不过是是他善于勾结宫中内侍太监。

  又善于揣摩圣意,每每进言都捡崇祯喜欢听的话说,这才获得崇祯的宠爱。

  自崇祯十三年以来,他以礼部侍郎获得重用以来,几乎连年升迁。

  随着权柄的日益扩大,他便开始大肆贿赂。

  史料记载,崇祯十七年二月,他被罢相之后,本该立即离京的他,因为财产实在太多,导致处理了一个多月,还未能离开京师。

  最终李自成率军破城,爱财如命的陈演被俘。

  为了活命的他,主动上交四万两黄金助饷,从而获得李自成欢心,得以获得短暂释放,但不久依旧被大顺军权将军刘宗敏,以叛逆为名斩首!

继续阅读:第143章 大明真实兵力并不弱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