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攻陷长安,善后事宜
明末逐鹿2025-07-28 17:255,623

  关宁铁骑可是百战骑兵。

  吴三桂帐下的三万士卒,虽然真正的关宁铁骑人数,如今只剩下八千人马。

  但是其余的士卒,依旧配备了代步的马匹。

  有马匹代步的士卒,行军速度自然要比普通步卒要快的多。

  东门外的韩烈,接到探马汇报,得知吴三桂的人马从西门逃窜了出去时,想要再追击已经为时已晚。

  “这帮奸贼,一个个都成了人精吗?”

  得知吴三桂跑了,韩烈有些不甘的低吼道。

  “传令各军,立即对长安城展开攻击,三天之内,孤王要拿下长安城。”

  “同时向城头喊话,凡是开门投降者,一律优待。”

  “顽抗不降者,破城之日,全部杀光!”

  也难怪韩烈生气,富平的洪承畴跑了。

  现在吴三桂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又跑了。

  而洪承畴,吴三桂都是他要杀之而后快的大汉奸。

  这样的敌人,可是不死不休存在。

  多让他们活一天,那都是祸害。

  见韩烈难得的发火,近卫营主将张煌言,连忙恭敬的一揖回道。

  “臣亲自前往督战。”

  在韩烈的军令下,张煌言亲率近卫营四万将士,对东门城墙展开了猛烈攻击。

  同时李岩率领忠勇军的四万将士,也对长安北门发起了猛攻。

  “王辅臣,明安达礼,你二人率领骑兵,迂回到西门外,给我封锁四门出路。”

  “决不能再让城中之敌逃了。”

  长安四门,东北二门主攻,西门拦截。

  南门虽然暂时无法展开攻击和封锁。

  不过,韩烈也不担心。

  因为孙思克率领的侍卫军中军,以及整编过后的神武军两万人马,即将拿下蓝田关。

  只要攻破蓝田关,这路兵马就能补上南门缺口。

  对长安实现四面合围。

  连续两天的强攻下,虽然未能拿下城门。

  但对于被迫留下守城的李国翰,柯永盛率领的守城兵马,除了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外,也给这些守军将士。

  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李国翰和柯永盛二人,已经不是第一次与韩烈交手。

  从南直隶到湖广的武昌和襄阳,再到南阳府,以及这两天的长安攻防战。

  每一次与明军的交战,对于二人来说,都是一场生死考验。

  坐镇东门城头的李国翰,以及北门城头的柯永盛,都是汉军旗的都统,这在满清朝廷之中,二人的官职,基本上已经达到最高级。

  接下来他们就算立下再多的功勋,能够封赏的也就只有爵位。

  身为汉军都统,这二人倒是根正苗红的满清旗人。

  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年少的时候,跟随父辈投降的建奴。

  像李国翰的父亲李继学,虽然是一名商人,但却是大明辽东经略杨镐培养的官商。

  原本杨镐培养李继学,是为了让他深入辽东打探情报。

  结果这厮反而投降了满清,成为一名双面间谍。

  到杨镐死后,李继学带着儿子李国翰家人,转身就投入了当时的努尔哈赤怀抱。

  同样,柯永盛的父辈,也是明军将领出身。

  也是在后金年间,投降的满清。

  这也是为何辽东汉军八旗将领,一大堆汉人的原因。

  面对明军的猛烈进攻,东门城头上的李国翰,率领的六千守军。

  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亲自坐镇城门楼指挥的李国翰,虽然明知此番留守,只怕是九死一生的局面。

  但身为满清的铁杆忠臣,他没有胆怯,也没有畏惧,更没有退缩之意。

  他帐下的人马,也都是汉军镶蓝旗的精锐士卒。

  “弟兄们,咱们的妻儿子女,都在辽东,今日为国捐躯,虽死无憾。”

  “皇上也必然会善待咱们的后人,弟兄们随我奋勇杀敌。”

  “杀死一个南明贼子,咱们也够本了。”

  面对炮火之下,如潮水一般冲上来的明军。

  李国翰知道难以幸免,挥舞着手中战刀的他,带着亲兵冲到城墙上,厉声高呼着鼓舞城头幸存的将士奋起抵抗。

  吴三桂撤离后,李国翰和柯永盛二人,手中只剩下两万人马。

  为了抵抗明军的攻击,李国翰和柯永盛各带六千士卒,镇守东门和北门。

  留下军中副将,各带四千人马,镇守南门和西门。

  六千士卒要守住长达十余里的一面城墙,兵力上明显不足。

  要知道长安可是六朝古都,虽说在两宋之后,政治地位有所下降。

  古城池也遭到战火毁坏,但几经修缮的长安城墙,东西周长依旧达到三十多里。

  南北周长也有三十余里。

  如此绵长的城墙,光靠几千士卒守卫,就是手拉手排队,也不过堪堪够站满城墙。

  “炮火掩护,各营进攻。”

  亲临阵前指挥的韩烈,注视着东门城墙,沉声下达了总攻命令。

  近卫营后营主将陈杰,坐镇炮队阵地上。

  “各炮装弹,三轮齐发!”

  三十六门红夷大炮,一字排开,瞄准城墙方向,随之发射出一颗颗炮弹。

  即便是在大白天,冒着黑烟的炮弹,划过天空的火焰,也犹如星火一般灿烂。

  “轰隆!轰隆!轰隆!”

  爆炸弹犹如天女散花般,在城墙内外炸响,掀起的冲击波,以及砖石不断吞噬着城墙上守军士卒。

  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被压制的头都抬不起来的守军,只能被动的趴在墙垛下避难。

  “柏永馥,各营出击!”

  马背上的韩烈,手中长枪一挥。

  柏永馥率领的近卫营各营,两万五千余步卒,排列成散兵阵型。

  抬着云梯,飞梯,推着攻城的井栏,撞车如潮水般冲向了城墙。

  赵良栋率领的前军营,张学圣率领的左营,陈福率领的右营。

  以及亲自带队的柏永馥,率领的中军营,在炮火的掩护下,举着刀盾,弓弩冲在了队伍的最前方。

  “冲啊!”

  赵良栋,陈福两员年轻的骁将,虽然刚归顺明军。

  但他们与守城的汉军旗清军,可没有什么感情,更没有私交。

  正如赵良栋所言,两军交战,各为其主。

  战斗一响,那就是你死我活,可没有什么情面可讲。

  “弟兄们随我冲上城去。”

  赵良栋的家人还在长安城中,包括他帐下的很多将士的家人,也都在长安城内。

  但他们战败投降明军一事,因为并没有传开。

  加上时间也才过去短短几日。

  城中的守军根本不知道他们投降之事。

  所以他们的家人,现在都没有受到牵连。

  但是,他们这些人,都心中担心,唯恐迟则生变。

  想要保护好家人,立下这首功,那就必须拼死而战。

  “冲~啊!”

  士气旺盛,斗志昂扬的近卫营各营人马,在炮火的掩护下,嗷嗷叫的冲向了城墙。

  连续三天的战斗下来。

  近卫营虽然死伤了五千多人。

  同样,城头李国翰帐下的六千人马,也付出至少两千人的伤亡代价。

  当明军再次发起新一轮攻势时,李国翰心中就已经清楚。

  今天怕是难以坚持了。

  果然,当第三轮炮火刚刚结束,赵良栋,陈福率领的人马,就已经摸到了城墙下。

  “南明贼子上来了。”

  城头之上负责监视的哨兵,在发现明军云梯,飞梯贴靠上城墙时,立即敲响示警的铜锣高喊了起来。

  城墙下率军进攻的赵良栋,陈福,包括参战的陈万略,王进宝等一众归顺的将领。

  听到城墙上的喊声,并没有丝毫迟疑。

  众将纷纷举着盾牌,手脚并用的冲到了云梯下。

  “弟兄们冲啊!”

  高五丈的城墙,足有十几米高,依靠云梯攀爬,也需要一番时间,才能登上城墙。

  更何况城墙之上的守军,可不是吃素的。

  眨眼功夫,城墙上的箭矢,滚木,擂石就倾泻而下。

  其中还伴有滚烫的火油,金汁和石灰等物品。

  当头浇下的火油,落在身上,瞬间引燃的同时,那高温的灼伤下,攀爬的士兵无不是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声跌落。

  “放箭,放箭……”

  “砸,给我狠狠地砸死这些南明贼子!”

  城头上拼命的建奴鞑子士卒,人人表情凶狠,吼声连连。

  可即便是在建奴的顽强抵抗之下。

  攻城的明军,却没有丝毫退怯。

  柏永馥这个近卫营副将,总兵官更是亲冒矢石。

  左手顶着一面圆盾的他,背上背着一根长矛,左手手臂撑着盾牌的他,右手拉着云梯,双脚攀登如飞。

  顶着砸下的滚木,泼下的火油,强忍着身上带来的剧痛感。

  他硬是第一个冲上了城头。

  “挡我者死!”

  一声大吼,左手盾牌狠狠砸在一名敌兵头上。

  铁盾砸下,血花飞溅,脑浆崩裂,不等那士兵倒下,柏永馥反手抽出背上的长矛,如旋风般横扫而出。

  左右围上来的一队建奴鞑子,尽数被他扫飞了出去。

  在他撕下这道口子下,层出不穷的明军士卒,接二连三的冲上了城头。

  “大王,柏永馥冲上去了。”

  军阵前的张煌言,手持千里镜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战场。

  当看到柏永馥率领的中军,冲上城墙时,他顿时一脸振奋的抬手指向城墙喊道。

  马背上的韩烈,随即转移方向,看向了张煌言所指的方向。

  “柏永馥好样的,不愧是孤的大将。”

  韩烈在看到柏永馥在城墙之上,大杀四方的身影,也不由颔首赞道。

  随着柏永馥率领的中军营,冲上城墙,城头上的抵抗,也变得越来越微弱。

  虽然李国翰帐下的汉军旗鞑子,战斗力确实不弱。

  但毕竟兵力有限。

  近卫营可是有几万人马,而且人人斗志昂扬,士气如虹。

  “杀~杀啊!”

  城墙的喊杀声,彼此起伏,李国翰虽然是汉人,但入了汉军旗的他,实际相当于旗人,也就成为了建奴鞑子。

  因为这个时候的他,不但娶了女真妻妾。

  甚至他的儿子,都改了女真名字。

  他的长子名叫海尔图,次子名叫桑额。

  “跟南明贼子拼了,随我杀啊!”

  眼看柏永馥率领的明军,朝着城门楼冲了过来。

  已经没有后退可言的李国翰,大吼一声,挥舞着战刀,冲向了柏永馥。

  “建奴鞑子,死不足惜,杀啊!”

  柏永馥冷喝一声,提着长矛,横扫劈砍,连杀数人,直冲李国翰。

  城墙之上,二人都是步战。

  手持长矛的柏永馥,若是与李国翰马战的话,或许胜率只在五五开。

  但是步战的话,柏永馥显然更胜一筹。

  而且柏永馥年龄上也更占优势。

  是年刚刚四十岁的柏永馥,与五十多岁的李国翰相比,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都更强。

  双方你来我往缠斗十余个回合下,还没来得及分出胜负。

  王进宝提刀从旁冲了上来,一刀刺入李国翰后腰。

  锋利刀锋透甲而入,直接刺入腹部,疼痛之下的李国翰惨叫一声,被柏永馥手中长矛挑飞,跌落城墙而死。

  “打开城门,迎接夏王入城!”

  柏永馥看了眼王进宝,颔首点了点头,算是对于他的援手表示感谢。

  至于一个敌将人头,已经是总兵官的他,自是毫不在乎。

  王进宝倒是很想这颗人头。

  可尸体都被挑飞下了城墙,他想要去砍下来也来不及。

  随着东门城门被打开,韩烈与张煌言率领后军人马,迅速开进了城门。

  “柏永馥,集合各营人马,向北门和西门进军,接应城外各军入城。”

  “后营人马一部分留守城门,一部分入城接收府库,肃清反抗之敌。”

  接到命令的柏永馥,立即扬声吼道。

  “中军营,前军营的人马随我攻击北门。”

  “左右二营向西门展开攻击。”

  东门陷落的消息传开后,北门城头上,还在顽抗的柯永盛,便知道大势已去。

  如今退无可退的他,面对城外城内的明军夹击。

  面露苦涩的他,看着如潮水般冲了上来的明军,整理了一下衣甲的他,朝着辽东方向跪城楼上磕了三个响头。

  “皇上,末将为国尽忠矣,今日当以死报国。”

  说罢,柯永盛提起战刀,看着从内城冲了上来的明军人马,挥刀从脖子上抹过。

  冰冷的刀锋划过脖子,血花飞溅,眼前陷入一片黑暗的柯永盛,随之瘫倒在地抽搐而死。

  随着李国翰和柯永盛战死城头。

  长安城内的战斗,也随之彻底结束。

  进入城池的韩烈,与李岩、张煌言踏上昔日的大明秦王府。

  看着不远处已经荒废的原汉唐宫殿群,几人心中多少有些唏嘘。

  不说大秦时代的阿房宫的雄伟壮丽。

  就说汉代的未央宫,大唐的太极宫,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也都成为了一片废墟。

  正是应了那句诗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玄著,岩兄,不能让吴三桂这厮跑了。”

  “现在这狗贼跑去了凤翔府,根据俘虏交代,说是他在陈仓关等候长安守军。”

  “既然如此,那就立即出兵,乘胜追击,哪怕是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这个狗贼给擒杀了。”

  秦王府的阁楼上,夜幕之下,长安城在月光的照耀下,透着一股神秘莫测之美。

  当然,此刻韩烈几人所站在的秦王府,可不是前唐李世民的秦王府。

  而是大明朱元璋次子朱樉的秦王府旧宅。

  “大王,末将亲自带兵前去追击。”

  李岩立刻请缨道。

  张煌言也拱手说道。

  “臣愿意通往。”

  韩烈点点头,看向二人说道。

  “岩兄,你为主将,玄著你为副将,率领忠勇军,近卫营,还有孤帐下的骑兵营,明日清晨出发。”

  “告诉我们的将士们,这是统一天下的最后一战。”

  “战后,孤王不但会论功行赏,到时候想要回乡的,也可以领取军饷回家。”

  “有官职,立下功勋的将士,回乡之后也可以担任官职。”

  “但是,有一条,必须拿下吴三桂,洪承畴这个两个贼子。”

  李岩、张煌言拱手应道。

  “请大王放心,臣等必然不辱使命。”

  二人退下之后,韩烈回到秦王府大堂。

  这会刘楗带领参军府的幕僚,以及李岩帐下的左参军魏裔鲁,右参军于成龙等文官。

  正在查看户籍人口,土地情况,以及统计战果。

  见到韩烈到来,众人纷纷起身刚要行礼。

  韩烈便摆手道:“不必多礼,各司其职便是。”

  走到主位上坐下的韩烈,翻看了一下战报。

  这次长安之战,历时短短三日,斩杀敌将李国翰、柯永盛等人外,还俘虏了上万人马。

  但是缴获却是寥寥无几。

  原因很简单,孟乔芳和吴三桂撤离时,基本上把钱财都搜刮了一空。

  眼下长安城内十几万饥民,可谓是嗷嗷待哺。

  可以说韩烈现在接管的长安城,实际就是一座空城。

  而且各军三天猛攻,死伤的人马同样高达八千六百余人。

  若是单纯以战斗伤亡数字来看。

  这一战可以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但整个战略意义上来看,拿下长安之后,关中之地,基本算是收复。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自崇祯十七年京师陷落,皇帝自缢。

  大明半壁江山沦丧。

  到现在不到四年时间,韩烈基本完成了收复失地,天下一统目标。

  接下来,只要拿下吴三桂和洪承畴,收复陇西各府,打通河西走廊,韩烈就可以着手,对辽东发起最后一击。

  “大王,眼下长安十三万六千口百姓,家中基本断粮,为了安抚百姓,恢复长安秩序。”

  “必须尽快调集粮食赈灾,加上春耕在即,还需要丈量土地,重新分配土地问题。”

  于成龙虽然只是一个举人,但他在崇祯十二年,就高中了举人。

  而那一年他才二十一岁。

  之后数次进士会试,他都没有参加。

  不是他学问不及,而是家中父母年迈,他为了尽孝而一直在父母面前尽孝。

  历史上的于成龙,一直到四十五岁,才参加了满清的明经科举,并一举高中,得以授任罗城知县。

  从而一路过关斩将,一举成为康熙朝的廉吏名臣典范。

  官拜江南总督,累功加授兵部尚书衔。

  而此时的于成龙,年仅三十一岁,却展现出了地方治理为政的高超能力,以及为百姓的关爱之情。

  “北溟心怀家国,心系百姓,孤很欣慰。”

  韩烈赞赏的点点头,沉声说道:“这事孤王交给你来办。”

  “从现在起,由你出任长安知府,兼任陕西巡按御史,检校巡抚事宜。”

  北溟是于成龙的字。

  然而,这一刻韩烈突然宣布的任命,不单单于成龙受宠若惊。

  刘楗,魏裔鲁等一众幕僚,无不是惊诧不已。

  很显然,于成龙这是鱼跃龙门了。

  他本只是李岩帐下参军文吏,连正式品阶都没有。

  但现在韩烈却直接破格提拔他出任长安知府,陕西巡按御史,检校也就是代理陕西巡抚事宜。

  这品阶妥妥就是正四品官阶,加上代理巡抚之职,这可不就是一飞冲天了嘛。

  “臣,愿为大王效犬马之劳。”

  惊疑之下的于成龙,连忙起身拜倒在地。

继续阅读:第608章 神武军解散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