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向长安进军
明末逐鹿2025-07-29 11:365,497

  “报!紧急军情……”

  富平城东门外,李岩大营。

  凌晨时分,斥候的喊声,惊动了睡梦中的李岩夫妇。

  “夫君,有军情传来了。”

  被喊声惊醒的红娘子,连忙坐了起来,推了一把李岩的她,披衣站了起来,并点亮了大帐内的油灯。

  李岩起身坐起之余,扬声回道。

  “本督起来了,稍候片刻。”

  披上袍服的李岩,快步走到大帐门后,把门栓给打了开来。

  “启禀总督大人,富平守军,半个时辰前,突然从西门撤了出去。”

  “西门方向?”

  李岩眉头一皱,沉声道:“继续探查,务必确定清军是否全军撤离了。”

  “遵命!”

  斥候拱手一拜,飞马再次离去。

  “来人啊,传令各营集合,让各营参将到大帐议事。”

  李岩紧接着又对值守的亲兵队率吩咐了一句。

  转身返回大帐时,红娘子已经准备好了洗漱用品。

  “夫君,先洗漱一下,妾身先煮一壶茶。”

  红娘子与李岩夫妻情深,多年来朝夕相伴,无论是出征还是驻防,始终不曾分离。

  而李岩携带夫人行军作战一事。

  也是韩烈特许批准的特例。

  要知道韩烈行军打仗,都鲜有携带家眷同行。

  主要是军中有规定,严禁携带女眷。

  “夫君,富平往西最近的州县是耀州和邠州。”

  “过了耀州就是邠州,再往西就是庆阳府境内。”

  “洪承畴这个老贼往西而去,妾身猜测应该是想要占据河西之地,与我们继续对抗啊。”

  “自古河西纷乱,尤其是宁夏这个地方,素有龙兴之地之说。”

  “若是让洪承畴,孟乔芳这些人,占据河西,今后必然尾大不掉。”

  红娘子虽然是一个女流之辈,但却颇有谋略,精于政务。

  也正是因为她的辅佐,李岩才能一心负责军事指挥。

  “夫人说的是。”李岩点点头,接过红娘子泡好的茶汤,喝了一口暖了暖身体。

  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三月,但关中地区的早晚温度,依旧颇为寒冷。

  一口热茶下肚,李岩也是精神一震。

  “我已经下令各营集合,待斥候传来最新敌情,才能做出具体判断。”

  “洪承畴这个老贼奸猾无比,我担心他出城是假,诱我追击是真。”

  “若中了他的埋伏,我丢名声是小,让弟兄们折损,这才是罪过啊。”

  面对洪承畴这样的对手,李岩却是不敢有丝毫大意。

  虽说他手握四万人马,洪承畴只有三万兵马。

  但双方的这点兵力优势,其实并不明显。

  只能说旗鼓相当,谁要麻痹大意,一旦中计上当,后果不堪设想。

  “夫君谨慎一些是好,俗话说的好;行百里者半九十,必功亏一篑。”

  “如今夏王一统天下在即,你我夫妻承蒙夏王多年知遇之恩。”

  “这最后一战不仅仅关系忠勇军四万将士的身家性命。”

  “同样关系夫君您的功名利禄。”

  “这一仗打好了,夏王殿下建国称帝,这开国公侯爵位,必然少不了您的。”

  “反之,打败了,不说功名利禄,性命都难以保全。”

  红娘子这番肺腑之言,李岩也是深表认同。

  要知道早在几年前,他就认为大明气数已尽。

  当年在济州之时,他就与吴伯裔,贾开宗,徐作霖等韩烈帐下的六曹幕僚进言韩烈北面称王。

  如今数年过去,当年的设想计划即将成功。

  作为韩烈帐下的头号大将,这开国之功,肯定少不了他。

  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封王虽然不在少数,但异姓封王绝没有好下场。

  为此,对于封王一事,只要不是有篡逆之心的人,都不会去想王爵。

  但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这是所有功臣可望可及的目标。

  李岩已经想好了,一旦韩烈开国称帝,他就交出兵权,求个公侯爵位,做个富贵闲人。

  犹如开唐功臣李靖一般。

  而李岩效仿学习的榜样,也一直是李靖。

  这边李岩召集众将,集合兵马,做好战斗准备不久。

  斥候再次来报:“启禀总督大人,洪承畴所部已经离开富平,进入耀州境内。(耀州是后世的陕西铜川辖区)”

  “总督大人,看来洪承畴这个老贼真要跑路了,末将请求乘胜追击?”

  右营参将杨捷,扬声请缨道。

  李岩略作思考之下,遂道:“洪承畴撤离,定然会有所防备。”

  “先不必理会,各营进驻富平,让洪承畴先跑一阵。”

  “然后我军再趁势出击,收复耀州,邠州失地。”

  “末将等遵命。”

  听完李岩的吩咐,杨捷,庄子固,田忠,邱磊众将齐声应道。

  李岩率军进驻富平的当天,李过这个陕西提督,率领宁夏总兵牛万才,甘肃总兵贺珍各部人马。

  也从山西的保德渡过黄河,进入了延安府的府谷。

  “阔别家乡经年,想不到今日再次返回,竟然是以家乡父母官的身份回来。”

  “不知道义父泉下有知,会不会责怪我的背叛行为呢?”

  站在黄河渡口之上的李过,看着面前滔滔不绝的黄河,颇有些感触的发出了一声感慨。

  这二十余年来,他虽然有过数次打回延安府的经历。

  可却没有像今天这般,感触之深。

  二十年前的他,他刚刚弱冠之年,就跟随叔父李自成参加了农民义军。

  结果,这一场战斗一打就是二十年。

  如今的他已经四十出头的年纪,人生过半。

  经历了人生起伏的他,很多事情也已经看淡。

  说起来他们老李家这些年来,也是多灾多难,子嗣艰难。

  他的叔父李自成没有诞下子嗣,这才收了他这个侄子做继子。

  同样,他早年参加义军时,虽然娶妻生子,可在战乱之中,妻儿子女失散,最终证实死于战火之中。

  这才让他收养了同为李家族人的李来亨为继子。

  虽说他不是李自成的亲生儿子,同样李来亨也不是他的亲生儿。

  但总归都是李家血脉族人。

  而前不久,他接到高夫人,也就是李自成的妻子,他的母亲家书。

  获悉了两个好消息。

  一是他的三叔李自敬,也就是李自成的三弟一家人,带着儿女和孙子到了凤阳,与高夫人团聚。

  二是他的继子李来亨的夫人,诞下一个男孩。

  这两个好消息,让李过心中也是倍感欣慰和高兴。

  故而,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向韩烈请求,希望把朝廷把荣国公爵位,封赏给他的三叔李自敬。

  他和儿子李来亨的爵位,他们自己来争取。

  “李提督,俗话说的好,衣锦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如今我等率领王师回乡,荣归故里,理该高兴才是,为何竟如此伤感乎?”

  牛万才见李过面露悲色,有些惊讶的问道。

  “万才兄,你我也是老兄弟了,这二十年来,昔日百万袍泽兄弟,如今是万不存一。”

  “从陕北到长安,再到汉中,襄阳,河南,再到山西,河北,燕京。”

  “再到追随夏王殿下,南征北讨,我忠贞军兄弟,踏过的每一寸土地。”

  “几乎都留下了一具骸骨。”

  “这叫我有何面目回故乡去面见父老乡亲们呢?”

  “村里的大爷大娘要是问我,他们的孩子怎么样了。”

  “我又该怎么回答呢?”

  李过的自问自答,让牛万才和贺珍以及左右众将,一时都有些无言以对。

  正如李过所言,昔日大顺在长安建国,李自成开国大顺永昌。

  拥兵百万之众,坐拥陕西,湖北和河南大部分区域。

  接着又攻陷山西,河北,直捣燕京,逼迫崇祯自缢而死。

  实力一度囊括黄河两岸,直达长江和淮河区域。

  可结果短短一年,王朝崩塌,百万之众灰飞烟灭。

  尤其是李自成帐下中权军,十万之众可都是延安府的家乡子弟。

  现在这些家乡子弟,幸存者寥寥无几。

  满打满算活下来的人,也不过三五百人。

  那可是十万青壮子弟啊,二十年的征战下来。

  他李过如今封公拜将,风光无限。

  可昔日弟兄,却死伤殆尽。

  这不就是妥妥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吗?

  “李提督,逝者已逝,还请节哀。”

  贺珍叹了口气,安慰他道:“马革裹尸,乃是我辈荣耀。”

  “以后您出镇陕西,尽量弥补一下乡亲们吧。”

  在贺珍和牛万才的相互劝说下,李过也只得收拾心情,一脸苦笑的说道。

  “大事要紧,只是有些近乡情更怯。”

  “大军渡河之后,万才兄,你率领宁夏镇的兵马,立即直驱宁夏中卫城。”

  “扼守中卫城,截断南北通道,宣扬我大明国威。”

  “卑职遵命!”宁夏作为大明九边之一,设有宁夏左右卫城,前后卫城,以及中卫城五卫。

  与甘肃镇,固原镇,合称河西三卫。

  “贺总兵,你率部随我进驻延安府,进军固原,对庆阳府和平凉形成拦截。”

  “此次胜败,关系夏王殿下一统天下的大局。”

  “吾等当尽心尽力,不可有丝毫懈怠。”

  毕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之人,收拾好心情的李过,瞬间便恢复了冷静。

  李过率军进驻延安府,牛万才率军直奔宁夏中卫。

  一旦李过和贺珍,拿下固原镇,也就彻底封锁住了河西四府的北退之路。

  等到了那个时候,韩烈率军拿下长安,则可以由凤翔府,出陈仓关,向河西四府展开攻势。

  洪承畴撤往庆阳府的消息,李岩第一时间派人,送到了韩烈军中。

  收到消息的韩烈,正准备率军前往三原,得知这个消息。

  他只得放弃原来的计划,转而下令道。

  “各营直发长安,命令李岩,孙思克各部,快速向长安合拢。”

  “洪承畴跑了,绝对不能让吴三桂再跑了。”

  眼下根据归降的赵良栋等人提供的消息。

  韩烈已经确定,长安城内,现在只有吴三桂率领的三万关宁铁骑。

  以及李国翰和柯永盛率领的一万五千汉军旗人马。

  即便加上长安城内的一些衙役差役,也不过五万人马。

  最重要的是孟乔芳撤离前,把军需物资尽数都带走了。

  目前长安城内的粮草,仅有一月所需。

  吴三桂的镇守长安,拖延二十天,撤离十天就可以达到目的。

  按照计划,吴三桂和洪承畴配合留守长安、富平的话,拖延二十天肯定没有问题。

  然而,吴三桂万万没有想到。

  他派出的汉军营张勇所部人马,赶往临潼迟了一步。

  高陵又一天就被拿下。

  虽然近卫营付出上万人死伤代价。

  还战死了刘治国,王之纲两员大将。

  但却收降了陈万略,赵良栋,王进宝,陈福几员大将。

  当然还有众人瞧不上眼的副将任珍。

  如此一来,近卫营的实力不降反增。

  “报,启禀平西王,明军主力抵达东门外,同时北门外也出现了大量明军。”

  长安城内,三边总督府内。

  正在与帐下幕僚,方光琛,刘玄初商讨,退守平凉之后,如何行事的吴三桂,听到这个消息,瞬间就皱起了眉头。

  明军出现在东门和北门外,他才接到消息。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临潼,高陵失守,富平,三原也失守了。

  现在南门还没有消息,那就说明商州和蓝田,目前还掌握在手中。

  这边吴三桂刚询问完探子,东门和北门外的明军情况。

  蓝田守将佟图赖的快马来报。

  “王爷,商州沦陷,蓝田关遭到明军猛烈攻击,佟图赖请求援军,或者撤回长安。”

  方光琛接过快马送来的军报,拆阅之下,连忙向吴三桂进行了汇报。

  “今天可不是个好日子啊。”

  身形魁梧,面色威严的吴三桂,在接到这接二连三的坏消息下,深邃的目光落在方光琛和刘玄初二人身上。

  “二位先生,局势危急,还望先生给本王拿个主意。”

  在吴三桂的询问下,方光琛一时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作为吴三桂帐下的第一谋士,方光琛善于阳谋,精于政务。

  反之,刘玄初则更像是一个谋士。

  此人是巴蜀人氏,曾在叛军刘文秀帐下担任过文吏。

  秀才出身的他,身形短小,容貌丑陋,虽有才能,却并不重视。

  张献忠败亡之后,刘文秀与孙可望,李定国他们奔逃贵州。

  刘玄初逃往汉中避祸,在汉中之时巧遇同属叛军出身的马宝。

  马宝参加义军的时间,虽然很晚,主要是他年龄小。

  崇祯十五年二十岁的马宝,在李自成攻占他的家乡平凉府时,才加入的李自成的军队。

  但两年后他就做到了都尉这样的中级将领位置。

  李自成入京时,他留守长安。

  但李自成败退燕京,又丢掉长安后,马宝投奔了汉中张献忠,在孙可望帐下效力。

  张献忠死后,孙可望战败投奔贵州期间。

  马宝因为担心家人,逃回平凉府期间,却在汉中遇到吴三桂,得到吴三桂赏识,获得游击将军一职。

  而当时清军已经占领陕西全境,马宝的家乡平凉府也纳入满清版图。

  马宝本就叛军出身,在得到吴三桂封赏下,他便把家人接到了汉中安置。

  因为同在张献忠军中待过,马宝当时在孙可望帐下,并没有受到重用。

  与刘玄初同属被冷落之人。

  因此二人倒是颇为投缘,这不在汉中遇到这位故友。

  马宝就把刘玄初举荐给了吴三桂。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刘玄初得到吴三桂的赏识,成为其帐下谋士。

  刘玄初在四川期间,为吴三桂出谋划策,起初确实颇有成效。

  首先策反了孙可望和艾能奇所部人马。

  但随着李定国受到重用,被韩烈任命为云贵总督后,李定国执掌忠烈,忠信,白杆,贵州都司营,云南都司营。

  五营人马近十五万大军,并得到两广,湖南以及工部提供的火器等军需武器支援后。

  李定国先是在遵义打破孙可望,后来又在泸州击杀艾能奇。

  孙可望势穷投奔成都,投降了满清。

  李定国趁势率军攻占重庆,并对巴蜀展开了猛烈进攻。

  这才迫使吴三桂率军,撤离成都,退到长安。

  现今李定国率领的十五万大军,已经逼近成都,驻扎在简州,前锋更是在成都城外立下了营寨。

  而四川各府州县,无不是望风而降。

  如今整个四川,只剩下成都府一地,还在负隅顽抗。

  虽然满清四川总督蔡士英,是个难得的将才。

  但如今的他已然势单力薄。

  被李定国拿下只是时间问题。

  眼下的长安城内,吴三桂目光炯炯的看着方光琛和刘玄初两位谋士。

  期待着对方能够给他带来希望。

  “王爷,一位的退怯,只会让将士丧失斗志。”

  “卑职建议王爷派军出击,趁明军尚未形成合围,先击溃一路明军,如此即可提升我军军心士气。”

  “也可以震慑明军前进步伐。”

  刘玄初虽然只是一个文人,但此人却是个战略大家。

  历史上吴三桂叛乱之时,刘玄初就建言吴三桂,打出汉人正统,以圣人姿态恢复汉家衣冠。

  并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从昆明出发成都,进入汉中,拿下长安,走李自成东进燕京之路。

  来个直捣黄龙,只要拿下燕京,则中原可定,江南必然望风而降。

  可惜吴三桂没有听取他的半点意见。

  以至于刘玄初不久郁郁而终。

  而吴三桂也在皇帝的美梦之中,身死族灭,成为康熙的垫脚石。

  “明军东门有五六万人马,北门外也有四万兵马,本王虽然有五万大军,又如何能够快速取胜?”

  吴三桂不满的反问道。

  在他看来刘玄初这主意,实在是个馊主意,完全没有可行性。

  “王爷,我军养精蓄锐,北门外地形开阔,先以步卒诱敌出战,再以骑兵两翼穿插,即便无法取胜,也能够击溃敌人。”

  刘玄初则是果断的再次劝诫道。

  “王爷,卑职认为不妥,我军留守长安,可不是拼命来着,而是拖延时间,在河西站稳脚跟。”

  “若是今日在长安拼杀,损兵折将的话,撤回平凉之后,孟乔芳必然不会听从王爷调遣。”

  方光琛倒是一个十足的文官,更善于算计得失。

  而吴三桂现在也一心想要保存实力。

  故方光琛的主意,更对他的脾气。

  “来人啊,传令佟图赖率军撤回长安,命令李国翰,柯永盛留守长安。”

  “关宁铁骑各营集合,立即从西门撤往凤翔,告诉留守的长安各军将领,本王在陈仓关等候他们。”

  吴三桂想了想,还是决定先避敌锋芒。

  说白了就是逃跑,不敢与明军拼命。

继续阅读:第607章 攻陷长安,善后事宜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