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仁看了眼周明远消失的方向。
“我不想变成他那样。”
这种清醒让人敬佩。
多少人一旦有了权力就会堕落,苏仁却能保持初心。
张启德欣慰地点头,这才是真正的医者。
就在大家感慨的时候,护士长急匆匆跑进来。
“苏医生,外面来了好多患者,都指名要您看病。”
“有多少?”
“至少三百人,把整个门诊大厅都挤满了。”
三百人,这个数字让大家都愣了。
建安医院平时一天的门诊量也就这么多。
“他们怎么知道我在这的?”
护士长指了指窗外。
“刚才的事被人发到网上了,现在全市都知道您在建安。”
“那些患者都是冲着您来的。”
苏仁站起身就要往外走,被应雪拉住了。
“你还有伤,不能这么拼。”
“患者等不了。”
苏仁固执地要出去。
张启德劝道:“要不先休息一天,明天再看诊。”
“一天能耽误多少事。”
“有些病等不了一天。”
苏仁的坚持让大家都没办法。
汤建明想了个折中的办法。
“这样吧,把最急的患者送过来。”
“您坐着看,不要太劳累。”
苏仁想了想,同意了。
很快,第一个患者被推进来。
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脸色蜡黄,明显的肝病面容。
“医生,我肝硬化十年了,其他医生都说治不好。”
“听说您医术高明,特地从乡下赶来。”
苏仁看了眼老太太的检查报告,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严重,这种程度换别的医院早就让准备后事了。
“奶奶,您这病确实拖得太久了。”
老太太眼神黯淡下去,她就知道又是这个结果,这几年跑遍了省城的大医院,每次都是同样的答案。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办法。”
这话让老太太猛地抬起头,旁边陪同的儿子更是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真的吗医生,我妈还有救?”
苏仁翻着病历,发现了个有意思的地方,老太太的转氨酶指标竟然还算正常,这在肝硬化晚期很罕见。
要么是检验出错,要么就是老太太的肝脏还有部分功能保留,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连续三次检查结果都一样。
“您平时吃什么药?”
老太太从包里掏出一堆药瓶,利尿的,护肝的,还有些中成药,标准的肝硬化用药组合。
但苏仁注意到其中有个土方子写的纸条,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些草药名字。
“这是村里老中医给我开的,吃了两年了。”
苏仁仔细看了看方子,里面有几味药很特别,茵陈、垂盆草、田基黄,都是清热利湿的,但配伍很巧妙。
这个老中医有点东西,难怪老太太的肝功能还能维持。
旁边的威廉看不懂中文,让助手翻译,听到是中药方子,立刻来了兴趣。
“苏医生还懂中医?”
陈明远倒是见怪不怪,真正的好医生都是中西医结合,只会一样的都是半吊子。
苏仁没理会他们的讨论,开始给老太太写治疗方案,西药控制腹水,中药调理肝功能,再配合饮食调整。
“这个方案至少要三个月才能见效。”
老太太的儿子有些犹豫,三个月的治疗费用不是小数目,他们农村人,卖了两头牛才凑够这次来省城的钱。
张启德看出了他们的难处,凑到苏仁耳边说了几句。
医院有扶贫项目,可以减免部分费用,但名额有限,一般都被关系户占了。
苏仁点点头,直接在病历上写了个特批,这种小事他现在一句话就能解决。
第二个患者被推进来,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脸色发青,嘴唇乌紫,一看就是心脏问题。
“医生,我这病看了三年了,一直查不出原因。”
小伙子喘着粗气,走两步路都费劲。
汤建明也凑过来看,他是心外科主任,这种病人见多了。
“做过心脏造影吗?”
“做了,说是心肌病,但具体什么类型查不出来。”
苏仁让小伙子躺下,开始听诊,心音很乱,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几乎分不清。
但他听出了一个细节,在收缩期末有个很轻微的杂音,不仔细听根本发现不了。
“你小时候是不是得过川崎病?”
小伙子愣了一下,他妈妈在旁边突然叫起来。
“对对对,他五岁的时候得过,发烧了一个多月。”
川崎病,小儿血管炎,治愈后可能留下冠状动脉瘤的后遗症,但一般十几年后才发作。
这小伙子运气不好,二十多岁就出问题了。
“冠状动脉瘤破裂的前兆。”
汤建明脸色一变,这可是要命的病,随时可能猝死。
小伙子的妈妈腿一软,差点摔倒,旁边的护士赶紧扶住。
“医生,求求您救救我儿子。”
苏仁看着片子,动脉瘤的位置很刁钻,在左冠状动脉主干,手术风险极大。
一般医生碰到这种病例都会推给上级医院,谁也不想背这个锅。
“手术可以做,但风险你们要清楚。”
小伙子苦笑了一下,他早就做好心理准备了,三年了,每天都像在等死。
“医生,就算手术失败我也认了,总比这样活着强。”
威廉在旁边小声问助手,这种手术在梅奥的成功率是多少。
助手查了下资料,不到百分之四十,而且术后并发症很多。
苏仁开始制定手术方案,不是传统的开胸,而是介入治疗,从股动脉进入,用支架隔绝动脉瘤。
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就会刺破血管。
汤建明看着方案直摇头,这种手术他做不了,整个南城能做的不超过三个人。
“苏医生,要不还是转院吧,省医院有专门的介入团队。”
苏仁摇头,省医院的介入水平他知道,也就那样,关键是收费太黑,一个支架就要十几万。
“不用,我来做。”
小伙子一家人千恩万谢,他们跑了三年医院,第一次有医生敢接这个手术。
第三个患者更有意思,是个十六岁的女高中生,陪同的是她班主任。
“苏医生,这孩子最近老是晕倒,一天能晕三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