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章安德鲁的报复
1801年4月末的伊斯坦布尔,金角湾的晨雾还未散尽,托普卡帕宫的穹顶已被万千盏油灯照亮。
穆斯塔法四世的加冕仪式,在阿亚索菲亚清真寺的宣礼声中拉开帷幕,裹着金丝织锦的羊驼从南美洲远渡重洋而来,在铺满孔雀石的台阶上不安地踱步,驼铃与复旧派领袖们绣着珍珠的长袍摩擦声交织成诡异的韵律。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阴暗的房间里,穆斯塔法四世的心腹,开始同法国特使交换密约,奥斯曼苏丹将承诺法国在巴勒斯坦及约旦河流域,还有埃及和西奈半岛等地享受的各种特权,并拒绝承认塞利姆三世与俄国刚刚签署和平协定,来换取法兰西领导的欧洲各国,对奥斯曼新政权的承认。
不仅如此,安德鲁法国还将延续了以往政治与外交政策,不支持巴尔干各民族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独立运动,尤其是针对希腊。
此刻在佩拉区的英国使馆,大使将加急密报塞进滚烫的蜡封。鹅毛笔在羊皮纸上划出刺耳的声响:“塞利姆三世的死是文明的倒退,穆斯塔法四世的王冠浸透法国毒药。近东即将沦为安德鲁的棋盘。”他望着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穿梭的法国商船,桅杆上的三色旗正猎猎作响,与对岸清真寺的尖塔形成刺眼的对峙。
巴黎,战神广场的荒草沾着露水。安德鲁・弗兰克的马靴碾碎晨霜,刚结束视察的他看着加急送来的伊斯坦布尔密信,嘴角扬起难得的弧度。
办公室的水晶吊灯下,军情局长罗塞、“大秘”贡斯当和副官德鲁奥围坐在鎏金圆桌旁。香槟酒塞迸裂的声响惊飞了窗台上的鸽子,酒液顺着巴洛克雕花的杯壁流下,在波斯地毯上晕开深色的痕迹。
显然安德鲁很是开心,那是从进入新世纪以来,注重健康生活的法兰西执政官就很少在私下场合里饮酒,而且还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为了永恒盟约!”安德鲁的酒杯重重砸在桌上,溅起的酒珠落在摊开的《法土同盟简史》扉页。
法土同盟,全称法国-奥斯曼帝国(土耳其)联盟,指1536年法兰西王国与奥斯曼帝国建立的同盟。因该同盟在当时被指斥为“邪恶的联盟”“百合花与新月的渎圣的结合”,故又称“不虔诚的同盟”、“渎圣同盟”。
16世纪初,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在与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查理五世,进行的意大利战争中失利,故寻求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国家,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的援助。
而奥斯曼帝国为对抗哈布斯堡王朝,占领中欧,也有与法国共同作战的意愿。1536年,法土达成对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同盟关系,以经济利益加强法土关系。
两百多年来,法土同盟尽管会时断时续,充满了不少波折,然而法国与奥斯曼帝国的盟友关系,一直维系了两百多年。
……
法国大革-命的烽火初燃,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三世,就与当时的法国立宪派又一次缔结了盟约,那个时候,他被视作法国于基督教世界之外,最值得倚重的“唯一真正盟友”。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上,无论是与哈布斯堡王朝展开的激烈对垒,还是奋力抗击“两次反法同盟”的艰苦鏖战,法国的革-命政-府和安德鲁的执政官政-府,都曾一次次把希望寄托于这位东方盟友,渴盼其能伸出援手。
每一回,法国使者奔赴伊斯坦布尔,塞利姆三世皆摆出一副热忱模样,盛宴款待。在那奢华至极的宫殿内,波斯地毯之上满是精心绘制的作战地图,黄金镶饰的沙盘里,代表奥斯曼军队的微型士兵栩栩如生,仿若下一秒便能奔赴战场,冲锋陷阵。
然而,现实却给了法国一记又一记沉重的耳光,塞利姆三世的承诺不过是虚幻泡影。至今,安德鲁都对1798到1799年的战争情形,记忆犹新。
那个时候,安德鲁法国已经预判的俄罗斯的干涉,所以执政官提前派出了全权特使与盟友塞利姆三世达成共识:一旦法军在抵达了东普鲁士,并在涅曼河与俄军主力形成对峙,那么奥斯曼帝国将会派出15万大军,全力进攻俄属乌克兰,以及克里米亚半岛。
然而,等到法国拿下柯尼斯堡之际,塞利姆三世始终借口“巴尔干局势动荡不安”,并在英国大使的反复劝说下,下令十多万军队在前线保持静默。
二十多年来,上述这般情景反复上演,法国向奥斯曼帝国慷慨输送先进武器装备,派遣军事顾问助力军队训练,甚至奉上大批黄金珠宝,可换来的,仅是塞利姆三世一次次的敷衍与推诿。
更令安德鲁怒不可遏的是,情报部门截获的密信清晰表明,塞利姆三世与小威廉-皮特的书信往来频繁,对英国的建议言听计从,在英法两国间摇摆不定,尽显墙头草姿态。
英国向奥斯曼帝国许下诸多诱人承诺,诸如给予更多贸易特权、提供丰厚军事援助,条件便是让奥斯曼帝国在法国与反法同盟的战事中,继续保持一种“暧昧的中立”。
塞利姆三世一边心安理得地享用着法国给予的好处,一边暗中与英国勾勾搭搭,这种背信弃义、出尔反尔的行径,彻底激怒了安德鲁,也让整个法国高层勃然大怒。
“这个卑鄙无耻、背信弃义的家伙!”国务会议上,安德鲁猛地发力,当众将他手中的酒杯狠狠砸向墙壁。“哗啦”一声巨响,玻璃碎片四下飞溅,在地上散落成一片闪烁的“雪花”。
紧接着,他大步转身,走向那幅悬挂于墙面的巨大世界地图,伸手抓起一枚鲜红的图钉,在奥斯曼帝国所处的位置上,用尽全身力气狠狠摁下,那架势,仿佛要将塞利姆三世彻底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半小时之后,安德鲁临时召集了军情局的高层会议,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仿佛空气都凝固了一般。安德鲁站在会议桌的首位,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冷峻地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塞利姆三世必须死!”他话语掷地有声,“等到伊斯坦布尔皇宫政变之日,军情局的首要任务,便是全力协助穆斯塔法四世,在第一时间内,将塞利姆三世置于死地。我需要在第一时间里,听到这个反复无常的家伙,倒在血泊之中!”
为此,安德鲁还详尽听取了军情局方面的行动计划,从特工潜入皇宫的隐秘路线,到实施暗杀的具体手段,还有精心谋划的每一处细节。
最后,安德鲁再三严令千里之外的特工们,务必保证行动万无一失,绝不能给塞利姆三世任何逃脱的契机。
谈及后续的马哈茂德二世时,安德鲁眼中没有丝毫怜悯之色,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冰冷寒意。他用红笔在地图上精准标注出马哈茂德二世的居所位置。
安德鲁微微顿了顿,眼中寒光一闪,说道:“我们必须确保穆斯塔法四世,成为奥斯曼皇室仅存的、尚未即位的男性成员。唯有如此,那些依旧效忠于皇室的前线部队,才会无奈接受眼前既成事实,不至于贸然发动叛乱。”
至于第二个理由,安德鲁没有说出来。
那是在另一个时空里,马哈茂德二世登上苏丹之位后,无论是政治、外交,还是经济立场,都严重倾向英国,甚至比被处死的塞利姆三世还过分。这对于法国在近东地区的利益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潜在威胁。
基于此,安德鲁不能任由这种情况发生,所以,必须提前将这一隐患彻底铲除。
毫无疑问,奥斯曼帝国这场政变,安德鲁就是真正的幕后推手,这一事件不仅关乎奥斯曼帝国的未来走向,更与法国在欧洲乃至全球的战略布局紧密相连。
于是在法国执政官的精心筹谋下,一场血雨腥风成功在伊斯坦布尔这座古老的城市上空掀起,而“不听劝”的塞利姆三世,还有“不听话”的马哈茂德二世,注定要成为这场残酷权力游戏中的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