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哥!你可太厉害了!这么好离谱的条件,你居然都谈成了!”
与比尔谈判的初步意向达成以后,张家栋安排孙立军,叫他去老徐头儿他们老两口新开的饭店定饭,准备好好招待一下比尔这个远到的贵客。
期间,孙立军也大概从张家栋的只言片语中,了解了一些他们这次谈判的细节。
"立军啊,这事儿八字还没一撇呢。"
孙立军挠挠头:"可我看那老外挺诚恳的啊?"
"生意场上,诚恳值几个钱?"张家栋一边说着,一边瞄了一眼自己身后的办公室,"他今天是被咱们的工艺震住了,等回了国,那些股东可不会这么容易点头。"
孙立军恍然大悟:"所以您才故意把条件抬那么高?"
张家栋眯起眼睛:"49%的股份是底线,咱们的技术本来就值这个价格!"
说罢,张家栋又继续嘱咐道。
"你先去给老徐头打个电话,让他把二楼雅间收拾出来。记得嘱咐他,咱们这次招待的可是来自美国的重要客户,让他再开两瓶即墨老酒。"
孙立军听闻,开玩笑道:"张哥,你这是要下血本啊?"
"人家大老远从美国来,"张家栋也笑着回应,"总得让人尝尝咱们地道的胶东海鲜。再说了,这顿饭吃好了,后面的谈判才好继续。"
孙立军会意地点点头,刚要转身,又被张家栋叫住:"等等!一会儿你去打电话的时候,也顺便把比尔到访的事儿通知给郑秘书一下。具体的细节不用跟他说太多,就告诉他今天又一个外商到访就是了。看看他晚上的时候,有没有时间……"
“好的,张哥我明白!”
毕竟张家栋虽然是他们合作社的负责人,可是合作社最大的股东还是他们县里。
他们合作社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和美国的服装厂进行合作,这么大的决定不通知一下他们县里面肯定是不行的。
就这样,张家栋支走了孙立军,又返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的气氛显然比刚才谈判的时候轻松了许多。
比尔正站在窗前,手里捧着一杯茶,专注地观察着窗外的车间。
"比尔先生,对我们的工厂还满意吗?"张家栋用流利的英语问道,顺手拿起茶壶给比尔的杯子续上热水。
比尔转过身,脸上露出赞叹的神色:"张厂长,说实话,我来中国前,以为会看到一家落后的工厂。但现在...我想我找到了一座金矿。"
张家栋闻言微微一笑,这的确是当时大部分外国人对于咱们国内生产水平的偏见。
"比尔先生,您知道吗?就在半年前,我们这个车间还只有几台老式缝纫机的小作坊……"
说着,他随手从自己的文件柜里,招来了当初钱主编采访他们合作社服装厂刚成立时候的照片。
照片上,简陋的库房里,张家栋和于大姐正紧张地向客户展示样品。
比尔惊讶地发现,那时的生产条件,与现在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比尔接过照片,手指轻轻抚过泛黄的相纸,眼神中满是难以置信:"半年?张厂长,您是说...这里从一个小作坊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只用了半年时间?"
"没错。"张家栋点点头,"改革开放前,我们连想都不敢想。正是因为我们国内拥有巨大的市场,我们合作社才能这么快发展起来……"
正说着呢,他办公室的电话却突然响了起来。
张家栋接起电话,孙立军的声音从听筒里传了过来:"张哥,郑秘书说晚上七点准时到。老徐头已经把海鲜准备好了,特意留了条三斤多的活鲈鱼。"
"好。"
张家栋点点头,转向比尔,"比尔先生,今晚就让您尝尝我们青岛人待客的最高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