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栋他们县供销社,刚开门就涌进了一群人。
副食柜台前瞬间排起长龙,几个大妈举着粮票喊:"'太阳牌'的罐头有多少要多少!俺帮街坊邻居都带着份呢!"
售货员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热情的顾客,一个个全都都忙得满头大汗:"辣酱早没了!蘑菇酱要不要?玉米罐也成啊!"人群齐声应和:"管它啥酱!是'太阳牌'就中!"
供销社里售卖的是面对普通老百姓的产品,都是最基础的马口铁包装的罐头。
买到罐头的大妈当场拆开了外面包装的纸盒,最先举着林邵阳新设计的罐头对阳光端详:"瞧这包装上面的贴纸!跟电视里邵阳那孩子画的一模一样!"
周围立即围上群人啧啧称赞。
菜摊老板炫耀般晃着蘑菇罐:"俺昨儿看电视说啦——这图案正在注册国际商标!以后人家老外在国外吃的东西,也跟咱们国内乡亲们一个样了!"
他的话,立刻引得排队群众纷纷踮脚张望。
修车铺的老师傅,更是发现新包装的细节,用油乎乎的手指点着罐底:"瞧瞧!还刻着'青岛骄傲'的小字呢!"
众人争相传看时,有个中学生突然插到了队伍前面:"售货员同志!我们要‘太阳’牌的玉米罐头!学校的老师说了,要在劳技课上教我们怎么拿这些罐头做凉菜!"
一个戴眼镜的知识分子扶了扶金丝眼镜,镜片后闪过惊喜的光:"现在中学劳动课都教得这么接地气了?我们那会儿还停留在糊纸盒呢!"
中学生从书包里掏出劳技课的笔记,哗啦翻到最新的一页:"您看!今天上午老师教的就是'本地品牌与社会实践'——"笔记上赫然记录着"太阳牌"罐头制作凉菜的步骤图,"老师说要让我们从小知品牌、懂文化!"
一个县城干部模样的人闻言,更是大笑着展开《青岛日报》,头版整版都是红色征文启事:"'太阳牌民族味道创意大赛'启动——三等奖赴青岛电视台演播室录制菜谱,二等奖奖励最新的罐头一年装,三等奖..."他突然提高了声调,"三等奖是永久自行车厂赞助的最新款单车!"
人群一听说有这么丰厚的奖品,顿时炸开了锅。
买菜大妈掏出皱巴巴的通讯本急问:"投稿地址在哪?俺闺女的辣酱拌三丝可好吃嘞!"
卖海鲜的小贩更是当仁不让:"俺的辣酱烧刀鱼必须参赛!当年可是给到俺们码头视察领导做过的!"
一个县里国营饭店的厨师更像是发现了巨大的商机,赶忙向供销社的售货员要求道:“这位同志,我要一整箱‘太阳’牌的辣椒酱!嗯……再来一箱蘑菇酱!”
售货员见刚摆上货架的罐头一下子就都卖完了。急得直拍柜台:"辣椒酱也没了!最后三箱被实验小学订去做劳技课教材了!"
采购部主任抓着电话,冲着话筒直吼:"立即调拨所有库存!优先供应学校和国营饭店——什么?仓库只剩样品了?那赶快联系咱们县罐头厂的销售部,让他们有多少‘太阳’牌的罐头就送来多少,我们全都要了!"
供销社门前的队伍瞬间又拐出三道弯,这样的火爆的销售场景可是不止出现在张家栋他们的小小县城,几乎整个青岛市的各大商店也全都如此。
这一下可是忙坏了他们县罐头厂的同志们。
从他们市广播电视台播出了广告开始,第二天县罐头厂的车间里的机器就没听过,八条生产线全速轰鸣。
蒋厂长扯着嗓子在机器声中指挥:"就是把辣椒粉碎机磨出火星子,也得赶出供销社的订单!"
空气中弥漫着灼人的椒香,连厂房梁柱都仿佛被熏成赭红色。
包装班女工们手指更是翻飞成虚影,新引进的德国贴标机早已过热罢工了。
三十年以上工龄的老师傅们组成人肉流水线——蘸糊、贴标、压平动作一气呵成,每分钟六十罐的速度让年轻学徒看得目瞪口呆。
流水线尽头,系着红绸带的罐头箱堆成蜿蜒长城。
可即便是这样,整条流水线都已经全负荷运转了,依旧是满足不了销售部门的需求。
销售科五部电话同时炸响,接线员同时夹着两个话筒嘶喊:"市南供销社再加二百箱!等等...市北百货说有多少要多少!"
墙上订单黑板早已写爆,粉笔字叠罗汉般挤作一团:"国货公司早班订300箱;中山路副食店紧急补货500箱;海军疗养院包圆800箱..."
墨迹未干的新订单直接贴在窗玻璃上,透过"崂山招待所订1000箱"的字样,能看到窗外排成长龙的采购卡车。
会计瘫坐在账本堆里疯狂拨算盘:"今天光本市订单就...就破八十万罐了!咱们厂里哪有那么多的人手发货啊?"
蒋厂长急得直扯工装领口:"就是把全厂职工掰成八瓣也赶不出货啊!这订单都快堆到房梁了!"
说话间,蒋厂长的秘书突然急匆匆地推门跑进了销售部门的办公室。
“蒋厂长,外面……外面……”
“你慢慢说,外面是怎么了?是不是又有客户来催货了?”
蒋厂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有人直接上门来催货了。
他的秘书却扶着门框喘大气,连连摆手解释:"不...不是客户!是张家栋社长带着两货车的人来了!”
“啊?张厂长来了?还带来两车的人?”
蒋厂长疑惑地推开窗,只见厂院里停着两辆披红挂彩的进口卡车,车上果然都是人。
“走!咱们下楼看看去到底是咋回事儿!”
蒋厂长一声令下,他的秘书立马带路。
等他们来到楼下时,立马就被楼下的景象给震住了。
只见两辆披红挂彩的解放卡车堵死了厂门,车头"工农心连心,携手保生产"的横幅下,张家栋正拿着铁皮喇叭调兵遣将:"纺织组支援包装车间!缝纫组组建搬运队!你们食堂的也别闲着,赶快去准备炉灶!"
"好你个老张!"蒋厂长指着正在架设几口行军灶的大娘们,一脸惊讶,"这架势是要在我这儿办千人宴啊?连婚庆公司的红绸子都借来了?"
张家栋大笑着展开用工花名册,和蒋厂长解释道:"这不是为了支援你们厂里的业务么?我专门让我们合作社服装厂羽绒服车间的全员停工三天!这些可是百裡挑一的能手——"说完,他突然压低声音,"听说海军疗养院的订单要得急,我可是连我们食堂的大厨都给你们调来帮忙了!"
蒋厂长紧紧握住张家栋的手,眼眶都有些发红了:"张厂长...你这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说罢,他转身对秘书说道,"快到各个部门去,让各车间主任都来领人!")
刹那间厂区广播响起《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旋律,各车间主任小跑着过来对接。
包装车间主任看着羽绒服厂女工们灵巧的手指喜出望外:"这批姐妹正好补上贴标岗位!"
搬运组长拍着原来在张家栋他们合作社管库房的汉子的肩膀:"好身板!跟我去扛二百斤箱!"
张家栋带来的食堂班更是一绝——老师傅们直接接管了厂区厨房,大锅里红烧肉翻滚飘香,蒸笼堆得三层高。
最妙的是他们用的都是罐头厂现成的调味料,蒸出的馒头个个印着"工农同心"的红戳。
蒋厂长怕自己怠慢了张家栋带来的这些帮手,更是抢过广播话筒:"全体注意!合作社同志们的三餐按最高标准供应——中午红烧肉管够,晚上再加羊肉汤!"
欢呼声中,新来的女工们已经坐在流水线前,手贴标签的速度让老员工看得目瞪口呆。
看着厂里热火朝天的景象,蒋厂长拉着张家栋走到车间角落的休息区,递过搪瓷缸低声道:"张厂长,眼下产能是跟上了,后续你这盘棋打算怎么下?"
张家栋知道对方要跟自己聊的,是关于萨姆超市那边的官司,接过了搪瓷缸子和了一口水,这才不慌不忙的解释道。
“首先,咱们德让'太阳牌'扎牢本地根——"他指着窗外排队抢购的人群,"等全市每户人家厨房都摆着咱们产品时,就是最好的防弹衣。”
张家栋指着车间休息室里新安装的电视机屏幕:"市台已经立项了,要给咱们做全程跟踪报道,等萨姆的传票一到,咱们就带着电视台的记着去法院——让全市人民看着咱们怎么用咱们自己的设计破洋官司!"
流水线的轰鸣声仿佛化作战鼓,震得窗台上的罐头瓶微微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