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台的放映室里,青岛电视台主编正对着大屏幕看着样片。
屏幕上正播放着1978年青岛台开播时的黑白影像:第一任台长亲手升起电视台旗,雪花点般的画面里,技术人员正在调试老式电子管设备。
然后,画面就切换到1980年新闻片段:主播在化肥厂车间报道增产喜讯,流水线上袋装化肥堆成小山。
紧跟着就是1981年纺织厂专题——女工们围着崭新纺纱机鼓掌。
几乎从他们市广播电视台成立到现在,1983年之前所有台里曾经做过的专题报道,全都被这部纪录片给涵盖了。
主编边看边不住地点头:“不愧是郑导指导的片子啊!拍出来的效果就是不一样,这可是把我们台里这么多年来,为我们青岛本地宣传的大事儿都给覆盖全了啊!”
郑导连忙摆手:"都是台里同志们多年的素材积累得好,我们只不过简单的剪辑整理了一下——"
话音未落,主编突然指着放映机疑惑道:"不过,这片子里怎么全是纺织厂、化肥厂的镜头?你们县里的那些企业,包括张厂长的合作社,不就有现成的题材可以补充进来么?"
张家栋谦虚地笑道:"我们县里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新办的企业,该把镜头让给为青岛奋斗多年的老大哥厂子。"
主编听闻却连连摇头:"这观念该改改了!"他指着屏幕上纺织厂的镜头,"当年这些国企也是从小作坊起来的——你们合作社现在闯国际市场的劲头,正是新时代的好题材!"
说着,他就主动从架子上调出资料带:"去年冬天你们捐羽绒服的新闻——虽然只在晚间简讯播了30秒,但环卫局送来十八封感谢信!"
画面里环卫工人穿着印有"夏朵"商标的羽绒服扫雪,衣角标志在路灯下闪闪发亮。
张家栋不好意思地搓手:"那天正好羽绒服厂试生产,就赶着给大伙儿送点温暖,这也不值得大费周章,专门放在咱们市广播电视台的宣传片里吧......"
主编猛地按下暂停键,雪花屏映着他激动的脸:"怎么不值得?这才是最鲜活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他指着画面上环卫大妈冻红的脸颊,"产品质量过硬,能让在一线劳动的老百姓穿得暖,比什么产值数据都实在!"
张家栋连忙摆手:"我们就是个乡镇合作社,哪能和国营大厂比贡献......")
主编直接快进到罐头厂片段:"那这个呢?"画面出现华侨超市里"太阳牌"辣酱被抢购的镜头,"都闯进国际市场了还谦虚?难道要等产品摆上白宫国宴才宣传?"
张家栋继续不好意思地搓着手:"也就是凑巧赶上外贸政策东风,加上侨胞们帮衬......"
主编唰地拉开资料柜,泛黄的报表雪片般铺满剪辑台:"看看这些数字!"他手指点着1982年海关统计表,"纺织厂全年创汇一百二十万,你们'太阳牌'的系列罐头,一个月就做到六十八万——这哪是东风?这是火箭速度!"
主编的手指重重敲在报表的德国马克符号上:"国棉三厂那台祖传的英国织布机——1910年的老古董!断个零件都得全国寻人加工。"他突然抽出彩色设备图册,"再看这套德国剑杆织机,织出的布料能直接出口欧美!"
他翻到采购单最后一页,红笔圈出天文数字:"三十五万美金啊!相当于全厂职工不吃不喝干十年。"还有纺织局盼了三年的日本流水线——光自动验布装置就能省下三百个质检岗..."
见主编越说越激动,张家栋赶忙苦笑着按下暂停键:"可是主编,你可能有所不知。我们县罐头厂现在还背着国际官司呢..……"
主编听到“官司”二字,明显一惊。
张家栋却当着主编的面儿,从随身带来的帆布包里抽出萨姆超市的律师函,"这是美国那边的律师函,这时候大张旗鼓宣传,万一官司输了——"
主编接过律师函翻来覆去地看,英文字母在他眼前直打转:"这洋文都写的啥?"
郑导连忙上前指点:"萨姆超市说咱们玻璃瓶抄袭捷克设计——"他指着上面关于专利法案的字样,继续介绍道,"其实就是眼红咱们销量好,找茬呢!"
主编猛地掏出老花镜给自己戴上,仿佛这样就能从这些洋文中看出一些端倪来:"捷克?那不是苏联罩着的吗?怎么也站到他们美国那边儿去了?”
张家栋连忙翻开会议笔记:"为了这事儿,我们专门去了首都。多亏央视王主任牵线——我们在研讨会上见到商标局刘司长,当场就给开了绿色通道!"他亮出盖着红印的特批文件,"刘司长还给我们引荐了一个精通国际法的专家,教了我们不少反制的策略......"
主编听到司长的头衔,眼镜都差点儿滑到鼻尖:"刘司长?是那个上过《新闻联播》的商标界泰斗,我的乖乖,张厂长,你们这次去首都,可见的都是了不得的大人物啊……”
郑导见主编果然对他们反应的情况非常重视,又抢着补充道:"刘专家之前也接手过不少类似的案例,还把他之前打赢的官司资料都给了我们。”
说着,郑导忙向张家栋使眼色。
张家栋连忙从帆布包取出牛皮纸档案袋,泛黄的卷宗页边贴满彩色标签:"您看这份1978年梅花缝纫机案判决书——"他指着页边密密麻麻的批注,"刘专家当年也是用这招帮永久自行车反败为胜的!"
主编的眼镜彻底滑了下来,他慌忙用手接住,假装用衣袖擦拭镜片来遮掩自己的尴尬:"这...这不是传说中的'十大涉外胜诉案例'吗?听说是外贸学院当教材用的,这样的专家,居然在为咱们县城的案子操心?"
张家栋笑着抽出央视拍摄计划表:"不光这样——您看这儿!"文件首页赫然印着《民族品牌宣传计划》片头草图,"太阳牌"辣酱瓶与永久自行车、梅花缝纫机并列在写在了第一行。
主编的眼镜腿差点掰断:"央...央视要把你们和'永久''梅花'放一块儿宣传?那可是出口创汇的祖师爷啊!"
张家栋将宣纸手稿完全展开,崂山云纹在灯光下如流水般浮动:"您在仔细看看——这云纹走势其实是'太阳'二字的草书变形!"
主编的眼镜滑落到稿纸上:"我的天!这'太'字藏得像旭日东升,'阳'字扭得如彩云追月..."
他指尖顺着墨迹游走,连连赞叹。
郑导突然用投影仪打出放大十倍的效果图:云纹间隙浮现出清晰的"太阳"篆体字样,每一道转折都暗合崂山山脉的走向。
主编突然拍案而起:"这哪是商标?分明是咱们青岛名胜古迹和文化的活宣传!张厂长,你们的这个设计实在是太好了,怎么不早点拿给我看?"
张家栋不好意思地卷起手稿:"之前总觉得是小打小闹,怕入不了您的法眼......"
主编激动地指着投影幕:"这要是小打小闹,那些洋商标简直就是鬼画符!"
郑导笑着插话:"我们广告工作室的年轻同志林邵阳,为这设计熬了三个月,翻烂了《崂山志》和《金石录》——光废稿就烧了三斤宣纸!"
主编不等张家栋继续解释,突然抓起电话:"喂?新闻部吗!老李!你们新闻部马上派组人来——对!就现在!我可是帮你们找到了一个了不得的素材。片名我都帮你们想好了,就叫《从梅花到太阳:中国品牌的四十载出海路》!"
张家栋慌忙阻拦:"这哪值得惊动新闻部......"
话音未落,就被主编直接打断了。
"怎么不值?这设计里藏着崂山魂、墨香魂、工匠魂!"他指着投影屏上的云纹,"知道央视为什么选你们当典型吗?就因为这纹样讲的是中国自己的美学语言!"
主编激动地展开特批文件:"连刘司长都亲自开绿色通道了,我们电视台更不能落后!那些美国人都欺负到咱们家门口了,我们更不能坐以待毙。他们萨姆超市不是要打官司吗?咱们就用新闻镜头跟他们打!"他突然激动地站了起来,"从今天起,每天黄金时段插播'太阳牌维权进展'——让全市人民都来当陪审团!"
张家栋发现,这次见面主编给他们的帮助,居然比自己预期的还多,赶忙紧紧握住主编的手:"这...这哪是帮忙?简直是给我们派了千军万马!有全市人民当后盾,我们谈判桌上都更有底气了!"
主编大笑着抽出手指指时钟:"别谢了!新闻部的采访车还有十分钟就到,你们还是赶快整理一下一会儿他们采访的资料吧!"
当晚《青岛新闻》片头音乐响起时,张家栋略带紧张的脸庞出现在千家万户的电视机里:"我们设计云纹的初衷,就是要让世界看到崂山千年的文化沉淀......"
镜头特写扫过铺满剪辑台的设计手稿,主播画外音深沉有力:"这些浸透墨香的草稿背后,是一个民族品牌的文化自信之旅。"
当拍到那张沾着辣椒酱的草图时,背景音乐忽然转为激昂。
张家栋他们县罐头厂车间休息室的电视机前突然爆发出欢呼,老质检员举着搪瓷缸喊道:"快看!邵阳那小子画的草图上还有辣椒油呢!"
工人们笑着指向屏幕上那张沾着油渍的设计稿正被央视镜头特写。
包装班长大笑着拍腿:"怪不得那阵子邵阳总揣着烙饼来加班——原来酱点子都滴到设计图上了!"
几个女工突然红了眼眶:"没想到张厂长他们的广告工作室,为咱们厂里的产品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
当然,这次《青岛新闻》的专题采访对于他们县罐头厂的帮助肯定不止这些,有许多观众看过关于这次“太阳”牌面临的指控官司,都纷纷发来了亲笔信声援。
一时间,张家栋他们县罐头厂的这个案子也成了大街小巷中最热议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