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栋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语气诚恳而坦然:
"黄导说得对,我们确实只是青岛县的一个小小合作社,论规模、论资历,都比不上那些国营大厂。"
他话锋一转,目光坚定:"但正是这个小小的合作社,一年多前还只有几台二手缝纫机,十几个下岗女工。是县里相信我们,给我们批了地、贷了款;是工人们相信我们,日夜赶工,把每一件衣服都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对待。"
他的声音越来越有力量:"去年,我们合作社上缴利税占全县工业税收的三分之一,解决了三百多个就业岗位。我们的滑雪服出口到美国,为国家创汇;我们的羽绒服走进千家万户,让老百姓冬天不再受冻。"
说到这里,他举起手中的羽绒服,语气中带着自豪:"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县办企业,靠着一针一线的积累,一步步走到今天。我们也许没有大厂的气派,但我们有把产品做好的决心,有对得起每一位消费者的良心。"
会议室里静悄悄的,所有人似乎都被这番话打动了。
这时,郑导也上前一步:"黄导,各位评委,家栋同志说得对,他们合作社不只是在经济上取得了成绩,更重要的是始终心怀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他环视在场的评委,眼神诚挚:"去年冬天那场五十年一遇的大雪,很多人都还记得吧?他们合作社第一时间组织工人连夜赶工,给全县环卫工人捐赠了五百件羽绒服。家栋当时在采访中说的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不能让在严寒中为我们清扫街道的同志们挨冻'。"
"而且,"郑导继续讲述,语气中带着钦佩,"合作社还从有限的利润中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县里的科技创新。他们帮助县玻璃厂引进了先进设备,现在那个技术落后的厂子已经能生产汽车玻璃了,这是多么大的进步?"
他望向黄一鹤导演,恳切地说道:"这种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全县共同发展的精神,难道不正是我们改革开放最需要提倡的吗?"
李文华导演一直听着,忍不住拍案赞叹:"了不起!实在了不起!一个县办企业能有这样的胸怀和担当,让我这个老文艺工作者都深受感动。"
邓在军导演也连连点头,眼中闪着光:"是啊,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生产的产品质量肯定信得过。这不是在做生意,这是在用心做事。"
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黄一鹤导演身上。
只见他一直保持严肃的表情明显缓和了许多,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若有所思地说道:
"去年'晓庆衫'的火爆,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春晚的影响力。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不少无良商家借机制造劣质仿品,以次充好,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给春晚带来了负面影响。"
听到这话,张家栋立即上前一步,语气坚定地说道:"黄导请放心!我们的服装都是自主研发设计的,面料和工艺都经过严格把关。不瞒您说,我们刚从美国考察回来,亲眼见识了他们的生产技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雪峰'滑雪服和'夏朵'羽绒服,质量绝对不比美国产品差!"
他越说越激动:"美国经销商比尔先生刚向我们订购了两万件'雪峰'滑雪服,而'夏朵'羽绒服更是卖到了全国各地,订单络绎不绝。这都是靠实实在在的口碑积累起来的!"
当"雪峰"和"夏朵"这两个品牌名从张家栋口中说出时,黄一鹤导演明显愣了一下。
他若有所思地重复道:"'雪峰'...'夏朵'...?"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被黄导这不同寻常的反应吸引住了。
陈佩斯不由自主地向前倾了倾身子,朱时茂虽然保持着军人站姿,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些许疑惑。
郑导紧张地搓着手,张家栋更是屏住了呼吸,不知道这两个品牌名为何会引起黄导如此反应。
突然,黄一鹤像是被什么击中了一般,猛地站起身,在桌上那堆文件中快速翻找起来。
他的动作显得急切而专注,与刚才沉稳的形象判若两人。
纸张被翻得哗哗作响,在寂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
"找到了!"黄一鹤终于从文件堆底部抽出一张折叠整齐的《人民日报》。他小心翼翼地展开报纸,仿佛在对待一件珍贵的物品。
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张报纸上。
黄导的手指轻轻划过头版上关于南极科考队的新闻报道,然后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张家栋,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
"这上面说的支援南极科考队的'雪峰'滑雪服和'夏朵'羽绒服,就是你们的产品?就是刚才小品里展示的这件?"
张家栋先是一怔,与身旁的郑导交换了一个诧异的眼神——他们连夜从青岛赶来,还没来得及看到昨天的报纸,更是不知道南极科考队已经凯旋的好消息。
于是,他上前一步,谨慎地回答道:
"黄导,报纸上说的确实是我们合作社的产品。不过..."他拿起那件羽绒服,轻轻抚过面料,"刚才小品里展示的是市售普通款。为科考队特制的版本,我们和专家们一起做了全面的升级。"
他的回忆着两个月前的经历:"记得专家组刘工在我们厂里待了整整三十五天,带着我们一遍遍修改设计。有个深夜,于大姐累得在缝纫机前睡着了,刘工却还在灯下研究填充工艺..."
说到这里,张家栋的声音有些动容了:"我们熬了一个多月,最后交出的特制款,连纽扣都要经过零下六十度的测试。"
听着这番叙述,黄一鹤导演的神情从惊讶渐渐转为感动。
他缓缓站起身,目光在张家栋和那件羽绒服之间来回移动,嘴角开始微微上扬。
突然,他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那笑声先是低沉,继而变得洪亮畅快,在整个会议室里回荡。
"好啊!这下我彻底放心了!"他的眼睛闪着光,"能征服南极的产品,上春晚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这可是经过国家考验的牌子!是咱们国家的骄傲啊!"
他转向其他评委,语气坚定地说:"这样的企业,这样的产品,我们春晚当然应该大力支持!"
这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会议室里一时间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只能听到窗外隐约传来的车马声。
还是陈佩斯眨了眨眼,第一个壮起了胆子,试探着向前迈了一小步,小心翼翼地问道:"黄导,那......那我们这个节目,算是......选上了?"
黄一鹤闻言,脸上露出爽朗的笑容:"当然选上了!不仅要选上,还要重点宣传!"
他环视在场众人,语气郑重地说:"首先,我要肯定你们的艺术创作。《吃面条》这个小品,表演生动,创意新颖,完全符合春晚的要求。"
李文华导演在一旁频频点头,插话道:"黄导说得对!这个小品既有艺术性,又有生活气息,是难得的好作品。"
邓在军导演也笑着补充:"而且演员的表演特别真实,让人看了就忍不住笑。"
这时,黄导的声音也变得更加深沉有力:"更重要的是,春晚不仅是文艺的舞台,更是人民的舞台。宣传我们国家的工业成就,展示像'夏朵'这样优秀的民族品牌,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环顾着每个人的表情。
陈佩斯已经激动得不行了,朱时茂虽然还保持着军人站姿,但紧握的拳头微微发抖。
"你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实力。"黄一鹤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每个字都掷地有声,"从几台缝纫机起步,到产品走向世界,再到服务国家科考事业——这样励志的故事,值得通过春晚这个平台,传递给全国的观众!"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李文华导演拍着手连连称好,邓在军导演也感动地擦拭着眼角。陈佩斯终于忍不住跳了起来,一把抱住朱时茂;郑导激动地握住张家栋的手,嘴唇颤抖着却说不出话来。
张家栋感到眼眶都有些湿热了,他望着手中那件"夏朵"羽绒服,仿佛看到了于大姐在缝纫机前专注的身影,看到了工人们在车间里忙碌的场景,看到了南极科考队员穿着他们的要绒服在风雪中前行的英姿。
这一刻,他知道,这不仅是一个节目的成功,更是对合作社全体工人多年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
“我们的小品过了!我们终于能上春晚了!”
张家栋忍不住振臂高呼,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这个一向沉稳的带头人,此刻也难掩内心的狂喜。
他这一嗓子,顿时让整个会议室沸腾起来。
陈佩斯一个箭步冲上前,紧紧抱住朱时茂,两人相拥而笑,眼角都泛着泪光。郑导更是激动得摘下眼镜,不停地擦拭着眼角。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郑导的声音哽咽着,双手紧紧握住张家栋的手,"家栋,我们做到了!"
台下的评委们也都纷纷起身,再次报以热烈的鼓励。
李文华导演一边鼓掌一边笑着说:"我就知道这个节目能行!"
邓在军导演也连连点头:"实至名归,实至名归啊!"
门外的走廊上,其他等候的演员们听到里面的动静,都好奇地凑到门前张望。
在一片欢腾中,陈光远站在角落,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他看着激动相拥的众人,心里已经开始盘算:该怎样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老爷子若是知道这个小品不仅通过了审核,还要在春晚上展示南极科考队的装备,不知该有多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