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顺利过审
小李飞砖2025-08-25 15:492,994

  一周后,张佳栋夹着胶片盒来到央视临时办公区。找到了广告部的办公室,敲开了王主任的办公室的大门。

  王主任的办公室不过十来平米,墙上贴着节目排期表和几张手绘分镜草图。

  办公室里弥漫着香烟和显影液混合的气味。王主任正俯身在剪辑台前,和两个同事挤在一起查看素材带,听到动静抬起头来。

  "哟,小张!"王主任眼睛一亮,赶紧直起身子,衬衫后背还带着折叠椅压出的褶皱,"快进来!老李前两天还念叨你呢。"

  张佳栋笑着走进这间拥挤的办公室,小心避开地上堆着的几摞录像带:"这次没敢麻烦老李,想着直接给您送样片过来。"

  "见外了不是?"王主任接过胶片盒,顺手把桌上的茶缸、稿纸往旁边推了推,腾出块地方,"小柴,去技术科借个看片器来!"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应声出去了。王主任掏出"大前门",递给张佳栋一支,张家栋却摆摆手。

  “家里有孩子了,早就不抽了。王主任,咱们要不还是先看看片子吧?”

  王主任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把烟塞回烟盒:"好事儿啊!当爹的人了,是该注意。"他顺手推开窗户,让办公室里的烟味散出去些。

  小柴很快抱着看片器回来了,王主任一边调试机器一边闲聊:"你们那个广告工作室,现在搞得怎么样了?在本地的工作还顺利吧?"

  张佳栋脸上露出感激的神色:"多亏王主任您介绍的这单业务。首都电影制片厂特别重视,派了郑导亲自过来配合我们的工作……"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郑导经验丰富,拍出来的效果特别好。跟郑导一起来的马姑娘原来是杨洁导演的助理,做事也特别细致,帮我们协调了不少现场工作。"

  王主任一边调整看片器的焦距,一边笑着点头:"老郑这人确实靠谱,他拍的片子,镜头语言一向讲究。"他转头看向张佳栋,"你们这次合作得不错?"

  "相当好!"张佳栋点头,"郑导不光拍得好,还给我们工作室提了不少建议。"他笑了笑,"说实话,能跟着郑导一起拍片子,我们学了不少东西。"

  王主任满意地"嗯"了一声:"那就好,以后有机会,我再帮你们牵牵线。"他按下播放键,胶片缓缓转动,"来,先看看成片效果。"

  随着画面的展开,李师傅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在机器上熟练操作的镜头缓缓呈现,王主任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1983年的放映条件还比较简朴,王主任作为广告部的负责人,能调来的也只不过是一台"长江"牌16毫米胶片放映机。

  在张家栋的印象里,这样的放映设备他也只是在老电影里看过。

  整个放映机约莫两个鞋盒大小,铸铁机身漆成墨绿色,边角处的烤漆已经剥落,露出里面暗红的底漆。

  机身侧面贴着泛黄的操作说明,上面"严禁用手触碰片门"的字样还清晰可见。

  放映机顶部是开放式片盘架,供片盘和收片盘的金属轴心有些歪斜,转动时会发出细微的"吱呀"声。

  片门处的压片板磨损严重,导轨上布满细小的划痕,显然已经放映过无数遍胶片。

  关键是放映机的镜头,还是固定焦距的,需要挪动放映机才能对焦,镜筒上标着"上海光学仪器厂1980年制"的字样。

  配合放映机使用的,还有一台磁带录音机。

  这就是当时典型的放映设备配置,因为国产技术限制,画面和声音必须分开播放。

  放映员需要同时操作两台机器,凭经验手动保持声画同步。录音机的走带机构已经有些老化,播放时总会带着轻微的"沙沙"底噪。

  张家栋这一次带来的,只有郑导刚刚剪辑好的样片,后续的配音都还没做。

  即便是这样,王主任借助这台老旧的设备,看样片时依旧是对郑导的拍摄手法赞不绝口。

  "老郑这镜头语言,绝了!"看到新旧车间的转场镜头时,王主任忍不住赞叹。他指着画面中虚实交错的构图:"这光影处理,这景深控制,不愧是电影厂出来的。"

  放映到李师傅将新鞋交给徒弟的镜头时,王主任突然按下暂停。他凑近画面,仔细端详着师徒俩的神态:"这眼神,这表情,不用配音都能看懂故事。"

  整卷胶片放完,王主任意犹未尽地倒回几个关键段落重新观看。他一边看一边点评:"这个推镜头用得妙...这个空镜转场太专业了..."

  最后,他轻轻关上放映机,房间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机器散热的风扇声和磁带录音机残留的电流杂音。

  "这片子的基调,在我这儿已经过了。张家栋同志……"

  王主任直起身子,拍了拍放映机温热的机身,"你回去让老郑抓紧把配音配乐做好,最迟下周一送过来,我给你们安排在周三晚八点《为您服务》后面播出。"

  张佳栋连忙点头:"太好了!我这就给郑导打电话,让他尽快完成后期制作。"他掏出笔记本,认真地记下时间要求,又追问道:"王主任,这个时段大概能有多少观众收看?"

  王主任想了想,从抽屉里翻出一叠收视报告,指着上面的数据说:"《为您服务》现在平均收视率能达到23%,按全国电视机保有量估算,至少五千万观众能看到你们的广告。"他顿了顿,补充道:"这还是保守估计,要是片子反响好,重播时还能再加一轮!"

  "那真是太好了!"张佳栋难掩兴奋,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笔记本,"周厂长他们厂里都等着呢,这下可算有着落了。"

  要知道在那个时期,像张家栋他们青岛本地的一个地方品牌,能够获得几千万观众的曝光,到底意味着什么。

  青岛橡胶厂积压的库存鞋,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抢手货。

  更不要说他们这次广告拍摄的主角,橡胶厂的最新产品了。连张家栋这个过来人都觉得,老橡胶厂的这款双星运动鞋的设计,完全不输给当时的进口品牌。

  按照最保守的估算,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观众产生购买需求,那也是五万双鞋的销量。

  而当时橡胶厂刚刚进口的德国生产线全速运转,月产量也不过两万双。

  王主任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笑着补充道:"这还是直接收视人群。你想啊,一个家庭围着一台电视,街坊邻居串门时也会看,实际影响面可能还要翻倍。"

  张佳栋深吸一口气:"王主任,真是太感谢您了!我这就赶回青岛,保证三天内把配音配乐全部完成,周一准时把成片送来!"

  他小心翼翼地收好胶片盒,王主任突然又想起什么似的随口提了一句:"去吧,路上小心胶片。对了,我听说商业部正在筹备全国名牌产品评选,你们这'双星'鞋要是真火了,说不定能评上。"

  张佳栋心头一震,握着胶片盒的手不自觉地紧了紧。

  全国名牌产品评选?这可是他从未想过的好资源。要是他们合作社自己的服装品牌也能参与的话,那对日后他们合作社的发展来说,可是有太大的帮助了。

  "王主任,您这话可当真?可是橡胶厂这'双星'鞋才刚起步……"

  王主任哈哈一笑,从抽屉里抽出一份文件:"你看看这个,《关于评选优质名牌产品的通知》,商业部刚下的文。"他指着其中一段,"像他们这样采用进口设备、自主创新的产品,正是重点扶持对象。"

  张佳栋接过文件,目光快速扫过那些铅印的文字。突然,他在"评选条件"那栏停住了——"年产量达二十万件以上"的字样格外醒目。

  "这产量要求……"他喃喃道,这次评选的要求,至少比橡胶厂当前的年产量高了一个数量级。

  就算是张家栋他们合作社自己的当红品牌,夏朵羽绒服去年的产量,也只有这次评选要求的一半。

  "放心,"王主任拍拍他的肩膀,"等你们这广告一播,二十万双还不是小菜一碟?"他压低声音,"我听说评上的品牌,外贸出口都有优先权。"

  张佳栋听完,这才放下心来:"太感谢您了,王主任。我这就回去告诉郑导这个好消息,让他抓紧时间把广告片完成。"

  就这样,张家栋告别了王主任离开了对方的办公室,本来准备要做一整天的汇报,这才不到半天就完全搞定了。

  距离他晚上返程的车票还有大半天的时间,他正琢磨着该去哪里打发的时候,突然路边报刊亭外面贴着的几张纸上的内容,却一下子吸引了他注意力。

  "三里河单位宿舍,56平两居室,南北通透,单位产权可过户……"

  张佳栋站在报刊亭前,盯着那张手写的房产广告,越看越纳闷儿。

继续阅读:第675章 这广告神了!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回到1982白手起家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