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新想法
小李飞砖2025-08-25 15:565,160

  不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张家栋他们合作社所在的县城里最不缺的就是场地。

  尤其又是青岛市支持的项目,由他们县里面牵头来办厂,曹县长亲自督办的项目,那就更不用提了。

  市里面给的消息刚批复下来,县里面就专门组织了一次工作会议,会上曹县长向自己手下的各部门领导们指出,这一次市里面同意为他们县里引进整套的罐头生产线,支持张家栋他们合作社研发出来的新品牌夏花花生露的发现,对于他们县里发展副食品行业也是极大的促进。

  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他们县里从上到下要一致行动,努力用最短的时间,将市里面的要求落实到实处。

  而这一次新厂房的选址,张家栋作为这个项目的提出者,自然也是像以往的经验一样,参与了整个选址和规划设计的流程。

  因为这一次新建成的罐头厂肯定不能完全脱离原有冷饮厂的灌装流水线,所以张家栋建议就在原本他们县里能源厂的旁边空地上开工,这样既可以方便他们日后原材料的统一运输,以及生产出来的不同规格的夏花花生露的运输销售工作。

  更是能够充分利用好未来市里面为他们县城罐头厂配备的这一条新的流水线,方便以后的工作人员,利用这两个工厂的优势,研发出更多老百姓的日常需要的罐头产品。

  而有了好点子还需要有把这些想法落在实处的能力,为了建好这一次罐头厂的新厂房,曹县长可是没少费心思。

  专门请来了他们市里工业部门的专家,还有原本青岛市罐头厂的技术专家,到他们县里面来实地考察。

  根据张家栋所选好的地址,这些专家们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参考意见。

  指出了他们现在选址设计上,用水不方便,污水处理不便利的许多问题。

  而对于专家们提出的这些意见和建议,曹县长也都全部采纳的同时,又安排了郑秘书和其他专员,连夜整改,提出了新的建设方案。

  就这样经过了几次的磨合,最终他们县里罐头厂的建设工程才终于开工,在天气刚刚可是转暖,河水化冻的时节,就忙活了起来。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县里面还要建设一座新工厂,可是并不需要多久的。

  除了在当时可以随时招纳的人力以外,说到当时的施工条件的限制,所谓的工厂也不过是比日常砖瓦房更大一些的建筑罢了。

  张家乐他们心里本身就有现成的烧砖厂,所以见到新工厂所需要的红砖和水泥,根本就不需要从其他的地方运输。

  这样也大大的节省了新厂房施工的时间,整座占地七八十亩地的新工厂,从开工到拔地而起,也不过是就经历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

  而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张家栋作为他们合作社的负责人也并没有闲着。

  随着北方的气候开始逐渐转暖,原本过冬时候穿的羽绒服就已经开始逐渐被大家换成了普通的外套了。

  张家栋他们合作社服装厂生产夏朵羽绒服的生产线,也因此而清闲了起来,逐渐进入了销售的淡季。

  可是这样的情况对于张家栋他们合作社来说,却并不是好事儿。

  首先就是因为夏朵羽绒服在去年冬季的热销,为他们合作社所带来的收入一下子就出现了骤降。

  那些他们刚刚培养起来的女工们,到了这个季节突然遇到了需要停产的难题。

  张家口他们合作社服装厂从原来大家要加班加点的搞生产,到现在一下子突然多出了许许多多的闲人,这些女工的工资他们是要照发的,所以只能安排许大姐他们这些厂里面的技术骨干,重新对这些刚招来不久的女工们进行培训,将他们安排到其他服装款式的生产工序中去。

  如果说他们都是服装厂的人员流动,还可以通过自己厂里内部的再培训上岗的方式解决,那么,此前因为他们合作社服装厂生产夏多羽绒服,需要大量的鸭绒和鹅绒,而是一股脑加入他们合作社搞养殖的那些农户们饲养的鸭子和大鹅,就是老张家栋当前最难解决的难题了。

  如果是按照往常市场经济的经验,一旦在某些原材料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这些虎鸭和大鹅的销售价格肯定是要有所降低,为下一段厂商降低成本的。

  可是张家栋也知道,毕竟是这些农户们派他们去年最需要鸭绒、鹅绒的时候,加入了他们合作社的养殖阵营,这个替他们合作社服装厂解决了原材料供应的难题。

  就算是面对上海服装厂的挑战,他们夏朵羽绒服也应对的游刃有余。

  现在即便是遇到了他们夏朵羽绒服生产销售的淡季,可是张家栋却仍然不想让这些然后后面觉得自己是卸磨杀驴。

  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只是一味的追求利润,一味的压低成本,把本来应该由他们合作社服装厂面对的压力,转移到这些本来规模和抗风险能力就不大的农户们身上的话,肯定会伤了这些好不容易才被他大姐调动起积极性的农户们的心。

  到时候即便是再到了冬天,他们夏朵羽绒服恢复了热销的状况,他想要临时抱佛脚,让这些农民们像去年一样,大力投入胡鸭和大白鹅的养殖可就不容易了。

  所以,在面对这次生产调整的节骨眼上,张家栋所开的经营会议上虽然有许多老员工们都认为,替这些养殖户们解决鸭毛和鹅毛的销售问题,并不应该是由他们合作社服装厂负责的事情。

  张佳栋还是当即拍板儿,不管现在他们夏朵羽绒服的销量下滑的多严重,也不能伤害老百姓们的利益。

  冬天的时候,他们合作社服装厂收购这些胡鸭和大白鹅的时候到底是什么价,到现在依旧还应该是什么价。

  虽然这样的收购价格会为张佳诺他们合作社服装厂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可是好在他们合作社还有屠宰场的业务,那些刚屠宰好的鸭肉和鹅肉全都可以一并销售给济南去,被济南食品厂制作成当前热卖的熟食。

  张家栋他们合作社从整体来看也并不算亏钱。

  再加上本身,他们合作社服装厂也有提前囤积鸭绒和鹅绒这些原材料的需求。

  谁也不可能预料到,1983年的冬天是否会像去年一样寒冷。

  老百姓们对于羽绒服的需求是否也会像去年一样强烈。

  可是张家栋毕竟是个过来人,这样的预测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儿了。

  对于他来说可是非常确定,1983年的冬天,国内对于他们合作社服装厂生产的夏冬羽绒服的需求会依旧旺盛,压根儿就不输给他去年取得的销量。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先知先觉,张家栋他们合作社服装厂的生产工作,才没有因为换季带来的麻烦,而有太多的影响。

  反而是由于吕晓晴的加入,对方新一批春装的设计,又引起了他们县城本地的一股争相抢购的狂热。

  孙立军,小刘儿,王宝刚他们每天都忙着应付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批发商,还有来自国内各大城市商场的采购电话,压根儿就顾不上什么鸭毛鹅毛该如何节省成本的小事儿了。

  合作社服装厂的工作好不容易安排妥当,张家栋自然也是不敢懈怠。

  毕竟随着他们县里面,罐头厂施工工程的进展,留给他用来研发新产品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好在张家栋已经搬到了市里,新房子的距离他们青岛市食品研究院也并不太远,走路大概也就是十几分钟就能到。

  上一次与杨主任的合作,让他们合作社又多了一个本地小有名气的饮料品牌,获得了很好的销量的同时,也受到了他们研究院领导们的重视。

  以至于张家栋这一次专程来找杨主任商量关于罐头的生产配方时,对方二话不说就又把一名罐头领域的专家介绍给了张家东认识。

  “张家栋同志,这是我们研究院负责罐头食品研发领域的专家,孔老师。他入行比我时间要久,资历也比我更深,可是咱们整个鲁舍罐头产业响当当的人物啊!”

  其实,青岛市本地的罐头产业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解放前。

  早在民国的时候,德国人占领大部分青岛全境的时候,就已经引进了最初的罐头生产线。

  只不过那时候受到技术水平和原材料还有运输条件的限制,所生产的罐头产品也不过是最简单的糖水水果,还有洋人们所喜欢的炼乳等等。

  根本就没有流向民间。

  而解放以后,随着青岛啤酒厂的复工复产,青岛啤酒厂也专门成立了第一家他们自己的罐头工厂。

  要说起来这个思路与张家栋他们合作社此时,从玻璃瓶转为金属罐灌装的思路,也是极为相似的。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这青岛啤酒厂投资的罐头厂就已经研发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系列罐头产品。

  包含肉类罐头,诸如如午餐肉、原汁猪肉、清蒸猪肉,甚至是咖喱兔肉这样的小众产品。

  海产品罐头,比如茄汁鲭鱼、茄汁鲅鱼等等。

  还有当时深受广大老百姓们喜爱的水果罐头,比如糖水阳梨、糖水杏、糖水桃等。

  甚至还有许多专供当时的国营甜品厂的果酱罐头,像是杏子酱、草莓酱、苹果酱之类的。

  当然也包含在当时,主要供应给国内边远提取的果汁罐头。

  这些琳琅满目的罐头产品极大的丰富了青岛本地的副食品产业的同时,也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用来出口,替咱们国家换取外汇的。

  就拿当时的青岛罐头厂来说吧,从他进场之初到1983年,一共生产了2万多吨的罐头产品。

  其中有至少六成都被出口到了国外,为咱们国内当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要知道罐头这样的产品在咱们国内虽然算不了什么,可是在国际市场,却的的确确是那个时代公认的硬通货。

  以至于进入了九十90年代,随着当时世界第二极的前苏联解体,有国内的某个牛人用罐头来换飞机,这样的奇迹也都是后话了。

  而这一次杨主任特意为张家栋引荐的,便是全程参与过青岛罐头厂全系列产品研发的老专家,到现在已经将近六十岁高龄的行业泰斗孔老师,也是当时他们青岛食品研究院的副院长。

  张家栋能够与这样的老专家相见的确是自己的荣幸,有许许多多运气的成分。

  以至于当他从杨主任的口中得知,这位老人居然有这么不可多得的行业经验以后,居然都有些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样的行业专家了。

  “孔老师,这次能在咱们食品研究院里见到您,我实在是太荣幸了。第一次我们县里面的新产品研发的工作,要是能有您的大力协助,那简直是我们全县人民的福气啊!”

  也不知道是张家栋这个年轻人浑身的朝气打动了对方,还是上人见喜的缘故。

  孔老师虽然与张家栋是第一次相见,对张家凤本身的印象却似乎非常不错。

  “年轻人,有想法又有干劲儿是好事儿。小杨早就已经跟我提过你很多次了,我们研究院里开会讨论你们新研发出来的花生露,认为你们的这款产品也非常有潜力,有望成为咱们青岛本地又一个全国知名星的品牌。

  能够与你们这些年轻人一起见证一个品牌的成长,我们这些老东西也算是终于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了啊!”

  孔老师的这一番话就连张家栋本人也没有想到,对方会对自己误打误撞弄出来的花生露品牌如此看重。

  “孔老师,您实在是言重了。对于这款花生露来说,还有许多的技术问题需要改进。就比如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罐装问题,如果不能好好的解决的话,就不能推广到全国各地。也就谈不上什么全国知名的品牌了嘛。”

  张佳栋这么说一半是出于谦虚,另一半儿其实也是说的大实话。

  毕竟对于他来说,不管是饮料产业还是罐头产业。他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门外汉,如果没有他们县里面曹县长的大力支持,以及杨主任这样的专家建言献策,替他们合作社研究出了这么好的配方出来。

  也不可能有他们如今夏花花生露在青岛本地,甚至是整个鲁省的畅销。

  “从玻璃瓶包装转为铁罐包装的确是需要对原有饮料产品的配方进行一定的修改,不过改动也不算大。张家栋同志,你大可以放心,以小杨的经验和能力,我觉得这些都并不是问题。

  反倒是你们县里面即将落成的罐头厂,不知道你作为你们合作社的负责人,到底有什么新的想法没有啊?”

  孔老师毕竟是他们青岛市罐头厂的专家,是在当时整个青岛市罐头行业的领军人物。

  对方能够以这么谦卑的态度,本想张家栋这个20多岁出头的年轻人询问,对于新落成的罐头厂,需要生产的产品有什么想法。

  也足可见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并没有那么多的架子,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在整个食品行业的热情了。

  “孔老师,其实不瞒您说。虽然我本人也是刚进入食品行业,对于咱们罐头产业的产品,了解的其实也不能算多。但是毕竟我是在我们县城里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次市里给我们县里发展罐头产业的大力支持,把我们县里面的土特产也带出我们县城去。

  让我们县里周边的老乡们,也能趁着这次机会,把他们地里生长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带动这些父老乡亲们一同发家致富。”

  结果张家栋的这一番话,初衷虽然质朴,听在对方的耳朵里,却仿佛听出了另一番让他意想不到的格局来。

  “嗯,想不到啊,张家栋同志,你年纪轻轻的就有这样的胸怀。也难怪小杨他,经常在我面前夸奖你呢!”

  孔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望向了身边的杨主任,而此时的对方也是一脸赞许的望着张家栋,似乎对他刚才所说的那一番话也是发自内心的认可。

  “张家栋同志关于你们夏花花生露配方改进的问题你不用担心,全都包在我身上。关于你刚才那个发展你们本地特产罐头产品的思路,我觉得也不错嘛。你不如趁着王老师现在就在场和他好好聊一聊你的想法,看看其中是不是有什么可行性?”

  杨主任的建议当然是替张家栋着想,毕竟像是这种能当面与这么重量级的专家交流的机会,不管是在当时还是未来也并不多。

  “杨主任,孔老师,其实这个想法对于我来说也只不过是一个初步的概念,还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也不知道到底可不可行。我们县城本地要说特产除了本地的炒鸡,算是远近闻名的绝活儿以外,就应该属我们县城周边自己种出来的番茄了。不管是在个头上还是甜度上,我在外地还真就没有吃过和我们县城本地出产的能相比的。

  不知道彭老师对于番茄能够生产的罐头种类,有什么研研究没有?我觉得如果要是能够把我们县城本地的这种特产应用到我们县里罐头厂的新产品中,没准儿还真能让全国的老百姓们都尝尝我们这种独特的味道,火遍全国呢?”

继续阅读:第291章 回乡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回到1982白手起家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