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儿眼疾脚快,几乎在张家栋脚刚沾地时就小跑着迎了上去,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张哥!人我给你带来了!您猜怎么着?这实在是太巧了!”
他一边说,一边忍不住回头指了指正和林彤一起走过来的比尔。
张家栋脚步顿住,见到比尔这个金发碧眼,长相比史蒂夫本人还像纯正美国人的老外,的确是有些意外。
“巧事儿?什么巧事儿?我不是让你跟孙立军去展会,帮咱们县里的罐头厂布展去了么?怎么直接把人拉厂里来了?”
他今天本该在家休息,昨天刚给儿子办完热热闹闹的满月酒,忙得脚不沾地,此刻眼皮还微微发沉。
身上这件半旧的确良衬衫还是昨天酒席上穿的,袖口还沾着点不知是酒渍还是奶渍。他本想着展会开幕前一天没什么大事,让小刘和立军去帮着罐头厂布展就行,自己在家逗逗刚出月子的胖儿子,顺便补个觉。
谁承想,大早上的一通电话,就直接打破了他的计划,硬是把他从家里给揪了过来。
“张哥,您绝对想不到!这位比尔先生在漂亮国也有一家服装厂,你猜他生产的是什么?”
孙立军也跑过来凑热闹,一脸兴奋地向张家栋问道。
“美国的同行?他们厂里生产的什么,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
张家栋还在纳闷儿,根本没有把他们合作社服装厂最近出口到美国的订单,与比尔此行的目的联系到一块儿去。
“立军,你俩别卖关子了,赶紧说!我这刚被电话从被窝里薅出来,脑子还迷糊着呢……”
孙立军脸上的兴奋劲儿却一点没减,反而凑得更近,声音压得更低。
“张哥!重点就是——这位比尔先生,他的厂子,专门生产滑雪服!在北美卖得可火了!你猜他这次漂洋过海来中国,是为了什么,就为了找到之前给他们竞争对手供货的那家‘神秘’厂家!他们只知道货是从中国来的,质量顶呱呱,可死活找不到具体是谁!”
小刘儿在一旁看孙立军说了半天还没说到最关键处,再也忍不住,猛地插话道。
“哎呀!重点在这儿呢张哥!您猜怎么着?他们在展会上,拿出了一块面料样品和订单文件来打听!我们一看——那面料,那防水涂层纹路,那手感,跟咱厂里你带头搞出来的防水布,一模一样!还有那订单上的质检标签,于大姐她们组那独一无二手写的批号格式——全都对上了!一点儿不差!人家要找的‘神秘厂家’,就是咱们啊!
张家栋听完小刘和孙立军的话,整个人都愣住了。
"等等,你们是说咱们这几个有做的那批滑雪服,交给史蒂夫夫人好友的那批货,成了这个比尔先生他们自己服装厂的竞争对手?这也太巧了吧?"
小刘和孙立军拼命点头,还想再补充些什么,比尔和林彤已经走到了跟前。
林彤微笑着先和张家栋打过了招呼。
“您好,这位同志,想必您就是刘云帅同志跟我介绍过的,那个无所不能的厂长吧?”
张家栋听到林彤的话,又是一愣,随即又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哪有什么无所不能,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罢了。不过这位先生……”
说着,张家栋就看向了比尔,对方也是一脸好奇地看着张家栋。
林彤赶忙用流利的英语向比尔介绍:"这位就是张家栋厂长。"
比尔听闻,伸出手来用英语说道:"张先生,很高兴认识您。我是田纳西州来的比尔。"
张家栋也是大大方方地握住了对方的手,随即用最纯正的美式发音说道:"幸会幸会,比尔先生。欢迎来到我们这个小厂子。"
比尔听到张家栋的话,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握着的手都忘了松开:"您会说英语?还是最正宗的美式发音!"
说着,比尔还有下意识的转头看向了自己的翻译林彤,很显然对方听到专家动用一口纯正的美式发音以后,也是一脸的错愕。
张家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眼角挤出几道细纹:"以前跟着《走遍美国》的录音带练的,那会儿我们学校组织培训,天天跟着录音机练对话。"
他说着,还模仿着录音带里的标准发音:"This is a pen."这认真的模样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
林彤惊讶地掩着嘴:"张厂长,您这发音比我专业学习英文翻译的都地道!"
小刘儿也得意地插嘴道:"你看?我就说我们张哥可厉害了吧!这点儿英语算什么,他还……"
"去去去!"张家栋连忙摆手,生怕这小子又搞出来什么幺蛾子,"别瞎说!"
他转向比尔,语气真诚地说道:"其实就是为了做生意方便。您知道,我们这种小厂子,想接外贸单子不容易。县里面也没有您这么专业的翻译,自己多学会点儿新技能总是有帮助的……"
比尔听到张家栋的话以后,忍不住连连感慨。
"张厂长,您这样的企业家精神,正是我最欣赏的……"
说罢,还忍不住又拍了拍张家栋的肩膀。
张家栋见在厂门口要是再继续聊下去,就有些不太礼貌了。就建议道。
“比尔先生,还有这位女士,要不然咱们先到我们的办公室坐坐,边喝茶边慢慢聊吧?“
可是比尔千里迢迢到从美国来到咱们国内,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却早就已经等不及了,连连摆手,眼睛直往厂房方向瞟。
"办公室不着急,张厂长,我现在最想看看那些让我找了大半个地球的滑雪服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张家栋听闻,也是会意地笑了,转头对孙立军说:"去跟于大姐他们交代一声,再把咱们最新的样品都准备好。"
然后就做了个请的手势,"那咱们就直接去车间看看吧?"
说罢,比尔和林彤就在张家栋的带领下往他们活动社服装厂的厂房走去。
张家栋带着一行人穿过大门以后,比尔的目光不停地打量着四周。这个看似普通的县级服装厂,布局却出奇地规整有序。
厂区中央是一条笔直的水泥主路,两旁栽种着整齐的杨树,树荫下是精心打理的花坛,盛开着月季和菊花。
左侧是一排红砖平房,门口挂着"原料仓库"、"成品库房"等标牌;右侧则是新建的两层厂房,蓝白相间的外墙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这是我们去年扩建的车间,"张家栋指着新厂房介绍道,"专门为今年冬季的订单准备的。现在滑雪服的生产,也被安排在这个新厂房里,比尔先生你随我来吧。"
他的语气中带着掩饰不住的自豪,随后就带领比尔跟林彤往厂房的方向走了过去。
在厂房入口处,比尔注意到大门旁的黑板上用粉笔写着当天的生产计划,字迹工整清晰。
一进入车间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缝纫机运转的嗡嗡声。车间里光线明亮,五六十台缝纫机分成两排,工人们正专注地操作着。
比尔站在车间门口,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禁回想起自己在美国的工厂。
那里的设备确实更先进——全自动裁剪机、电机驱动的缝纫设备,一水儿的进口机器。
工人们穿着统一制服,戴着耳机听着音乐工作,流水线上的节奏完全要看工人的心情。
可不知怎的,眼前这个略显简陋的中国县级工厂,却让他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专业。
这里的工人没有耳机,但每个人的眼神都专注得惊人。
机器不是也最新款,完全都是手动的,但操作手法娴熟得令人叹服。
一位老师傅正用粗糙的手指灵巧地翻动着布料,那动作行云流水,仿佛在演奏乐器。
"比尔先生?"张家栋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这边请,我们的防水处理区在这边……"
“哦,好……”
比尔跟着张家栋往里走,注意到每个工位都收拾得整整齐齐。
缝纫机旁放着针线盒和剪刀,摆放的角度几乎一模一样。一位年轻女工正在检查成品,她的动作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却能准确找出最细微的线头。
"在我们美国工厂,"比尔一边走,一边忍不住对林彤说道,"质检员是不可能像她这样,连一个线头都不放过的,你们国内工厂的员工,有比我们国家那些工人们更强的责任心。"
听到比尔的赞赏,林彤似乎也很开心。
“比尔先生,在北京的时候我就跟你说过了,这一次你到我们国内的工厂来视察,一定会不虚此行。“
说着,他们一行人已经走到了工厂的中间。
几台略显陈旧的压胶机正在运转,比尔惊讶地发现,虽然机器看起来普通,但出来的成品质量丝毫不逊色于那些昂贵设备生产的产品。
"这..."比尔看着刚下流水线,光滑的防水压胶边缘,一时语塞。
在美国,同样的工序需要价值百万的进口设备才能完成。
张家栋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解释道:"机器是老了点,但我们自己经过调试,琢磨出了一套独特的操作方法。"
他招呼一位操作员过来,"小赵,给这位先生演示一下。"
对方立马憨厚地笑了笑,熟练地调整了几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参数,然后按下开关。机器运转的声音立刻变得不一样了,出来的压胶效果明显更加均匀平整。
比尔看得目瞪口呆。这一刻,他忽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些滑雪服的质量能如此轻松地打败他们花了大价钱,才生产出来的产品了。
这里没有最先进的设备,却有着最宝贵的东西:一群把技艺钻研到极致的手艺人。
再后面,就是张家栋他们好多商贸服装厂的打版和裁剪车间了,之前他们出口的那些滑雪服,都是利用刚刚下线的那些防水布料,在这里完成裁剪的。
走到裁剪流水线,比尔看到了一幅令他更加震撼的景象。
这里没有美国工厂里常见的自动化裁床,取而代之的是十几位女工正手持剪刀,在铺开的防水布料上娴熟地裁剪着。
"这是我们的裁剪组,"张家栋介绍道,"这个组的女工都是我们厂里的技术骨干,组长于大姐更是我们厂里的技术带头人。"
于大姐听到招呼,放下手中的粉饼走了过来。
她也就是三十八九岁,一头发整齐地挽在脑后,打扮的跟当时最普通的城镇妇女没任何区别,围裙上还别着几枚不同型号的划粉。
之前早就已经提前过来跟于大姐说明了情况,见张家栋果然带着比尔他们过来了,又跟自己介绍了一遍对方来他们厂里的目的,于大姐也有些腼腆地介绍道。
"我们这里都是手工打版、手工裁剪的……"
于大姐说着,拿起一块三角形划粉,在布料上快速划出流畅的线条,"就这样,尽量能节省更多的面料。"
比尔惊讶地看着她仅用几笔就完成了一件滑雪服前片的版型设计,动作之精准堪比最先进的电子制图。
更让他吃惊的是,于大姐裁剪时根本不用尺子量,全凭经验和眼力,剪刀沿着粉线分毫不差地游走。
"这...这太不可思议了!"
比尔拿起一块刚裁好的前襟,边缘平整得如同机器切割,"您是怎么做到的?"
林彤把比尔的疑问翻译给于大姐听,于大姐腼腆地笑了笑。
"做了快二十年,布料在我眼里自己会说话。"她指着布料纹理,"顺着经线裁,衣服才不容易变形。"
车间角落里,几位年轻女工正在学习裁剪。
她们每人面前摆着一个小本子,仔细记录着那些老员工教的每一个技巧。
张家栋解释道:"我们的手艺都是这么一批一批传下来的。厂里面的技术骨干们都是手把手的教。"
林彤还注意到墙上贴着一张醒目的"省料排行榜",于大姐的名字高居榜首,后面写着"平均每件省料0.3米"。
于是,就把这上面的内容也翻译给了比尔听。
"在我们美国,"比尔听完更是感慨道,"为了节省0.1米的布料,我们要花上百万美元升级设备。"
张家栋笑着摇头:"我们穷惯了,一分一厘都得精打细算。于大姐她们组去年光省下的布料,就够做两百多件衣服。"
张家栋的话让比尔陷入了沉思。1983年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汇储备紧张,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张厂长,"比尔环顾着车间里略显陈旧的设备,语气变得格外认真,"现在我终于理解为什么你们能把成本控制得这么好了。"
林彤还适时地补充道:"比尔先生,你可能不知道,现在中国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元人民币。像于大姐这样的技术骨干,我不知道在张厂长他们工厂能有多少的工资。要是在我们首都的服装厂,一个月也就挣五十多块。"
比尔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五十元?这在美国,还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衬衫!"
张家栋点点头,指着墙上的生产计划表:"所以我们必须在每个环节都精打细算。省下的不仅是布料,更是宝贵的生产资源。"
"在美国,我们追求的是规模效益,"比尔感慨道,"而你们是把勤俭节约做到了极致。"
1983年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工业生产条件还相对艰苦。
即便是在有些规模的国营工厂,每一寸布料都被充分利用。裁剪工人们练就了一手绝活,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布料利用率提高到惊人的98%。
边角料也不会浪费,大的做成鞋垫、手套,小的拼接成童装,碎布条还能编织成装饰品。
当然这些也并不是能让厂里的工人随便拿出去卖的。
在当时要么是由厂里面统一分配,作为工人们的额外补贴,要么就是供应给当地的供销社。
工人们的月工资普遍在30-50元之间,相当于当时10美元左右。但就是这样的收入水平,他们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工作热情。
每天工作8小时后,很多人自愿留下来钻研技术或赶制紧急订单。
在这个物资紧缺的年代,中国工人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性价比。没有先进设备,就用精湛技艺弥补;缺少原材料,就在节约上下足功夫。正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让"中国制造"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比尔在张家栋的带领下,参观了他们服装厂的整个生产流程。
每一道工序,都带给他不同的震撼。
直到最后,张家栋带着比尔和林彤把他们合作社服装厂的工厂都看了一遍,比尔这才对他们合作社的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张厂长,我必须说,你们的工厂让我大开眼界!"
比尔有些意犹未尽地感慨道,张家栋却谦虚地笑了笑。
"比尔先生过奖了,我们就是个小厂子,条件有限,全靠工人们的手艺撑着。"
"不,不,您太谦虚了!我从未见过如此高效且注重细节的生产方式。"
说完,比尔又像是想到了什么,继续向张家栋询问道。
“张厂长,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不知道能否跟你们合作社简历合作?“
“比尔先生,您有什么想法?“
张家栋听闻,也来了精神。
“我们工厂的产品在设计上,虽然的确是有些比不上你们的产品,不过要是能和张厂长你们的工厂进行合作,在工艺和设计上进行改进,我相信以我们这个十几年老品牌的影响力,一定能在我们当地的市场上掀起另一个抢购潮。不知道张厂长,您的想法……“
比尔一边试探地介绍着自己的想法,一边看了过来。
张家栋这还是头一次,在他这样的外商面前,彻底获得了谈判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