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内部争斗
手残薪作者2025-08-22 11:383,176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是句至理名言。

  自安南的势力范围如燎原之火,从一座孤城逐渐蔓延,最终扩展至一道之地,那片曾经局限于弹丸之城的疆土,如今已如鲲鹏展翅,广袤无垠。

  随着这疆域的迅猛扩张,如同平静湖面投入巨石,诸多复杂棘手的问题如涟漪般层层泛起。

  而在这众多问题之中,最为尖锐且亟待解决的,无疑是人才短缺这一严峻难题。

  要治理如此幅员辽阔的地域,其所需人手之众,恰似瀚海之沙,绝非一所学院所能轻松供给。

  毕竟培养学子,本就是一场漫长而精细的雕琢,绝非如耕种庄稼那般,一年一收便可大功告成。

  学院即便倾尽心血,全力以赴地栽培,也难以确保每一位学子都能成为治国理政的栋梁之材。

  遥想往昔,局势尚算简单,但凡粗通文墨、识得几个字的人,便能够承担起治理一村乃至一县的重任。

  然而,时移世易,随着安南版图的急剧扩张,人口如潮水般激增,治理的难度宛如登山,步步攀升,与日俱增。

  迫于当前紧迫而严峻的形势,安南在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启用品学兼优的世家子弟参与政务。

  这样一来,朝堂之上自然而然地分化出了两大派系:一派是以学院出身为荣的“学院派”,他们秉持着学院所赋予的渊博学识与崇高理想,以知识为锐利之剑,渴望在仕途上披荆斩棘,开创一番不朽伟业;另一派则是以世家背景为傲的“世家派”,他们凭借家族深厚的底蕴与广泛的人脉资源,试图在权力的舞台上长袖善舞,尽展其能。

  表面上,两派和和气气,犹如风雨同舟的伙伴,共同为安南国的治理出谋划策,呈现出一片和谐共融之景。

  然而,暗地里却如同潜藏在深海之下的汹涌暗流,明争暗斗从未停歇。

  双方都费尽心机、巧施手段,企图将对方彻底排挤出局,以争夺更多的权力与资源。

  纵使高居朝堂之上的季伯屡次怒不可遏、拍案而起,试图平息这场暗流汹涌的权力角逐,但那股隐藏在平静表象之下的汹涌力量,又岂是几声怒斥便能轻易压制得住的?

  方常,作为学院派中最为耀眼的领军人物之一,自学院时期便已崭露头角,宛如夜空中最璀璨夺目的星辰,才华横溢,光芒四射。

  踏入仕途之后,他更如顺水推舟,步步高升,年纪轻轻便已身居要职,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人物。

  正因如此辉煌的成就,他身边迅速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追随者,他们对方常的才华与卓越的领导能力钦佩不已,甘愿追随他在仕途之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然而,树大招风,方常这般突出的表现,也使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引来了无数嫉妒与觊觎的目光。

  方常所执掌的物资调配部门,犹如一座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枢纽,负责各地原料的精准分配与工厂产品的顺畅流转。

  在旁人眼中,这无疑是一个油水丰厚、炙手可热的肥缺,自然引得不少人垂涎欲滴,觊觎其中的巨大利益。

  然而,在铁面无私的方常治下,这里却仿佛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无人敢越雷池半步。

  这位被众人私下里称作“铁面阎王”的官员,执法如山,对待任何触犯规矩之人,皆毫不留情,必定严惩不贷。

  但他并非那种冷酷无情的刻板官僚,而是深谙驭下之道,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棋手,巧妙地在规则与情义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他常以合法合规的方式,为部属谋取应得的福利,让下属们既对他的威严心生敬畏,又对他的关怀感恩戴德。

  更因其眼光独到,总能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敏锐捕捉关键所在;手腕高明,处理事务时游刃有余,往往能令各方皆大欢喜,心悦诚服。

  就在安南银行为了鼓励本土商人出海贸易,推出无息贷款这一重大举措之时,方常那敏锐的商业嗅觉瞬间被激发,他仿佛嗅到了猎物气息的猎手,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潜藏的无限商机。

  他当机立断,立即联络挚友来阳——这位与他相识多年、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商业头脑与行动力上同样毫不逊色。

  同时,方常又召集了数位因伤退伍的老兵,这些老兵虽已褪去戎装,但身上那股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团队协作的能力,正是方常组建船队所急需的宝贵财富。

  众人齐心协力,共同筹划组建船队。

  计划由老兵们凭借无息贷款购置船只,而方常与来阳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负责调配物资,精心组织船队开展贸易活动。

  这一布局堪称精妙绝伦,各方优势互补,形成了一个互利共赢的完美闭环。

  起初,一切运转得如同精密的钟表般顺畅无比,利润也如涓涓细流般源源不断地汇聚而来,前景看似光明灿烂。

  然而,命运的轨迹总是充满了难以预料的变数。

  正当他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如火如荼之际,安南与周边邻邦却突然爆发战争。

  一时间,风云突变,局势急转直下。

  战时,为了确保前线物资供应的准确与充足,一项严格的物资清点工作全面展开。

  而这,也成为他们计划东窗事发的导火索——有人暗中向检查组举报了方常等人。

  检查组收到举报后,立刻绕过常规流程,犹如嗅到血腥味的鲨鱼般,率先对备受瞩目的方常部门库存展开细致核查。

  当发现物资短缺的那一刻,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堂上猛然引爆。

  尽管方常拿出账目,表示自己一直将所得利润尽数归公,试图证明自己并无贪腐之心,但在战争这一特殊背景下,物资短缺已然被视为不可饶恕的严重罪责。

  最终,这位曾经在政坛上熠熠生辉的新星,如同流星般黯然陨落,被发配至遥远辽东苦寒之地,与他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

  而他的挚友来阳,也未能幸免于难,被流放至更为偏远的奥州。

  不仅如此,二人所属部门的全体官员皆受到牵连,纷纷被贬谪或革职查办。

  方常又怎会看不出这场看似偶然的变故,实则是权力斗争中精心设计的陷阱?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对手,终于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将他一举击垮。

  可事已至此,一切都已无力回天,他也只能无奈地认栽,带着满腔不甘与遗憾,踏上流放之路。

  听完方常一番曲折坎坷的遭遇后,李星河那原本紧锁的眉头缓缓舒展开来,唇角浮起一抹淡淡的笑意。

  在他看来,方常若非贪赃枉法、祸害百姓之徒,仅仅为了追求政绩而采取的一些权宜之计,倒也算情有可原、无伤大雅。

  从方常这番自述中,李星河敏锐地察觉到他那锐意进取、不甘平庸的志向与胆识。

  在如今局势复杂、正值用人之际的辽东,像方常这样既有才干又充满干劲的官员,实属难得,弥足珍贵。

  李星河展颜一笑,目光温和地注视着方常,语气温和而诚恳地说道:

  “方兄既然已来到辽东,便是我麾下之人。你尽可放开手脚,施展才华与抱负,不必顾虑重重。只要你有所建树,本王定当倾尽全力,鼎力支持。”

  然而,方常听后却神色微苦,拱手谦逊地回应道:

  “罪臣如今已是戴罪之身,岂敢妄言抱负?唯愿竭尽所能,听凭殿下差遣。”

  其实,李星河心中早已有了安排,原本打算委派方常负责新罗半岛的民生恢复与秩序重建事务。

  然而,转念一想,扶桑那边的问题始终令他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他沉吟片刻,目光坚定地望向方常,语气郑重地说道:

  “方兄若不嫌弃,本王愿将扶桑一切事务全权托付于你,不知你意下如何?”

  “扶桑?”

  方常闻言微微一怔,脸上露出疑惑之色。

  他初来辽东,对当地局势尚且未明,更别提远在千里之外的扶桑之事了。

  见他神情困惑,李星河便即刻娓娓道来,详尽解说。

  他从扶桑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谈起,继而深入剖析大唐在扶桑的核心利益,以及维持其内部动荡对大唐的战略意义娓娓道来。

  他言辞铿锵有力,逻辑清晰分明,听得方常频频颔首,心中的迷雾也逐渐散去,思路愈发清晰明朗。

  听完李星河细致入微、娓娓动听的讲解后,方常对扶桑的风土人情已有了初步而全面的认知。

  他沉吟了片刻,神色变得异常郑重,拱手恭敬地问道:

  “殿下对于微臣即将在扶桑展开的作为,是否怀有某些特别的期许或愿景呢?”

  李星河并未急于回应,而是缓缓地踱步至窗前,目光穿越了重重叠叠的山峦,遥望着扶桑所在的方向。

  微风轻轻拂动着他的衣袖,伴随着他轻声细语的诉说:

  “扶桑之地,本就是海外仙山,青山层叠,翠色欲滴;碧水潺潺,悠然自得,无一不是人间难以寻觅的绝美之景,我对它们喜爱至极。”

  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却令方常在瞬间领悟了其中的深刻含义——殿下虽钟爱那片土地上的自然风光,但对于那里的扶桑民众,却并无太多好感。

  方常心领神会地微微一笑,这恰好与他的心意不谋而合。

  毕竟,在那些他眼中如同猴子般的扶桑人,他也同样难以生出一丝一毫的喜爱之情。

继续阅读:第264章:宰相之才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从同福客栈开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