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伯凝视着那位已经酒足饭饱、心满意足地轻拍着圆滚滚肚皮的契此和尚,此刻,他才真正深刻体会到,这位自诩为大胃王的和尚,食量究竟是何等的骇人听闻。
季伯身为习武之人,胃口本就异于常人,比普通人要大上许多。
即便面摊的老板特意为季伯多加了分量,每一碗都堆得如同小山一般,寻常壮年人吃上一碗便已足够,然而季伯却接连吃了六碗面,才感到腹中饱足。
而这位大和尚的食量竟是比季伯还要惊人,他竟一口气连吃了二十碗面,连汤带水都吃了个干净,方才心满意足地停下,这一幕着实让季伯以及面老板瞠目结舌,惊叹不已。
幸亏季伯的护卫们不动声色地在面摊旁围成了一圈,有效地阻止了他人靠近,否则契此和尚这般惊人的食量,必定会引来无数人的围观与惊叹。
面摊老板走上前来,小心翼翼地将那些空空如也的面碗一一收走。
此刻,他看向契此和尚的眼神中充满了敬畏与钦佩,全然没有了最初见到契此和尚不守戒律吃肉时所流露出的鄙夷与不屑。
老板收完碗后,又赶忙用布巾仔细地擦拭了一下桌子,随后上了一壶热气腾腾的茶。
契此和尚向面老板双手合十,虔诚地念了一句佛号,小沙弥也紧跟着师傅念了一句佛号,以此表达他们的谢意。
面老板见状,连忙放下手中的东西,双手合十,口中不停地念叨着“阿弥陀佛”,以示对和尚的尊敬。
季伯缓缓地为自己倒了一碗茶,面摊老板自然是买不起什么上好的茶叶,这茶水味道苦涩难当,倒是那些干苦力活的人最为喜爱。
季伯轻啜了一口,不禁微微皱起了眉头,季伯平日虽然不怎么讲究享受,但平日吃用也毕竟都是上品,然而他马上又恢复了过来,依旧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态度,小口小口地品着茶,没有丝毫的急切与不耐。
既然季伯没有急着开口,契此和尚就更加显得从容不迫了,他也悠然自得地品起了茶。
这苦涩的茶水,在契此和尚的口中却仿佛变成了甘甜的琼浆,他喝得颇为满意,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的笑容,甚至还有闲暇指点一下在边上做功课的小沙弥的错露之处。
季伯将一碗茶饮尽,随即打消了与和尚比试耐心的念头,直言不讳地问道:
“大师远道而来安南,究竟所为何事?”
契此和尚轻轻放下手中的茶碗,双手合十,朗声笑道:
“哈哈哈,阿弥陀佛,贫僧此行,乃是专为都护大人而来。”
季伯听闻此言,眉头微微一挑,脸上浮现出饶有兴趣的神色,追问道:
“为我而来?这是何故?”
契此和尚并未急于回答,而是反问道:
“都护大人可知,您在外界的名声如何?”
季伯闻言,不禁哑然失笑,摇了摇头道:
“怕是极为不堪吧。”
契此和尚听罢,亦是放声大笑,道:
“何止是不堪,简直是恶名昭彰,更有甚者,已将都护大人比作第六天魔王转世了!”
季伯听了契此和尚的话,非但没有丝毫恼怒,反而开怀大笑,笑声中充满了豪迈与畅快。
第六天魔王,亦称波旬、摩罗、六梵天主,其梵文名为“婆罗维摩婆奢跋提”。
在佛教中,他乃是欲界天魔之首,常常阻挠佛教中人修行,以诱惑、胁迫等手段妄图阻碍行者修道。
在佛经故事中,释迦牟尼佛在修行时曾多次拒绝摩罗的引诱,坚守正道。
佛教将世界划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其中欲界包含了六欲天。
所谓欲,指的是物质的五种欲望——色、声、香、味、触。
这三界之中,天又分为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空界天)。
“欲界”乃六道众生所居之地,这里的众生存有淫欲之心。
欲界越高,淫欲之心便越淡薄,分别为交、抱、握、笑、视五种表现形式。欲界天共有六层,亦称“六欲天”,其主要特点为有乐、有欲,充满了物质的享受与欲望的纠葛。
欲界六欲天,自最下层始,依次为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第六天魔王,即为欲界最高的他化自在天,这位神祇无需自己寻乐,而喜爱令下天化作,以他人的乐事为己乐,自在嬉戏,故而得此称号。
在佛教中,被怒斥为第六天魔王,无疑是一个极重的骂名。
历史上,也就日本大名织田信长也曾被称作第六天魔王。
他之所以获此骂名,乃是因为其火烧日本佛门圣地比睿山,残杀僧人,引发了僧人们的极大怨恨。
而季伯亦深知自己被骂作第六天魔王的缘由,毕竟织田信长即便杀僧烧寺,其一生所烧寺庙、所杀和尚的数量,或许都不及季伯在一次清查行动中的所作所为。
更何况季伯还在安南推行了当和尚需考试的举措,未通过者连和尚都当不了,这一举措更是令和尚们对他恨之入骨。
因此,被骂作第六天魔王,对于季伯而言,倒也不难理解了。
季伯收敛了大笑,复又提出疑问:
“那么大师此番前来,莫非是为了渡化我这个第六天魔王转世之人?”
契此和尚闻言,未加否认,微微颔首道:
“起初之时,贫僧确有此意,然而待贫僧抵达安南,尤其是愈接近那四方城,这念头便愈发彻底地从心中消逝了。”
“哦?”
季伯听闻此言,眉头再度挑起,脸上浮现出浓厚的兴趣,追问道。
契此和尚并未直接回应,而是缓缓言道:
“贫僧虚度了六十载春秋,见识过无数的英雄豪杰、枭雄霸主,亦亲身经历过那大中之治的盛世。贫僧曾以为,宣宗陛下在位之时所开创的盛世,已然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的美好时光,自此之后,贫僧再未见过有任何地方、任何诸侯能够超越,或是重现宣宗陛下大中之治时的辉煌景象。”
言及此处,契此和尚终于敛去了脸上的笑容,其神情极为复杂,既有对往昔的怀念,亦含着淡淡的伤感,更有一些难以名状的情绪在心头萦绕。
而季伯亦被契此和尚的话语所触动,宣宗啊!那位被誉为小太宗的唐朝最后一位盛世君主——大中之治的缔造者,只可惜他在位的时间太过短暂,仅仅十三年而已。
倘若他后来未曾痴迷于长生之道,未曾服食那致命的丹药,或许大唐真的有可能再度迎来中兴的曙光。
待契此和尚平复了心中的波澜后,继续说道:
“在贫僧来到安南之前,从未知晓,亦未曾想象过,何为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得,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人人安居乐业的太平时节究竟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讲到此处,契此和尚的面色再度变得复杂起来,不过此番并非悲伤,而是由衷的欣喜。
契此和尚已逾花甲之年,阅尽人间沧桑,然而安南的情形却完全颠覆了他的认知与经验。
他历经唐宣宗的大中之治,此后再未见过那般繁荣昌盛的景象。
他见惯了各大城池中,豪门高官们的奢靡生活与虚伪面具,也目睹了众多军阀因贪婪无度而引发的连绵战火,他见得最多的,是因天灾人祸而流离失所的百姓,是老百姓那绝望而麻木的眼神。
他见识了太多太多的悲苦与凄凉,以致无比怀念大中之治时的盛世,认为那便是最好的时光了。然而,直至他来到安南这片神奇的土地,才真正明白了何为真正的盛世。
此地百姓安居乐业,道路四通八达,各城各镇中学校、医院等设施一应俱全,就连普通的老百姓都能居住在干净整洁的屋舍中,能够吃饱穿暖,手中亦有闲钱可供支配,哪怕是农夫的孩子都能够入学读书,生病之时亦可前往医院接受诊治,而不是等死。
契此和尚一路走来,这一幕幕令人震撼的场景,令他仿若置身于梦幻之中,这太平盛世的景象对他的冲击实在太过巨大,即便他修行多年、心境平和,此刻心绪亦是起伏难平,感慨万千。
迄今为止,契此和尚的心中仍旧萦绕着一丝恐惧,生怕眼前的一切不过是黄粱一梦,一旦梦醒,自己又将重归那个视人命如草芥的乱世。
契此和尚缓缓合上双眸,轻声细语地反复诵读着佛经,试图借此抚平自己内心的波澜。
随后,他缓缓睁开双目,目光诚挚地望向季伯,言道:
“贫僧唯愿都护大人福寿安康,早日平定天下,使得天下苍生皆能如同安南百姓一般,尽享安宁祥和的太平岁月。”
季伯闻听此言,不禁面露惊讶之色,略显尴尬地挠了挠鼻子,说道:
“我本以为大师身为佛门中人,会对我心生怨怼呢。”
契此和尚神色坚毅,斩钉截铁地说道:
“倘若能让天下百姓皆过上如安南一般的生活,即便是要屠尽天下僧人,焚毁所有寺庙,贫僧亦心甘情愿,甚至愿意亲自为之!”
此言一出,不仅季伯惊愕不已,就连一旁的小沙弥也吓得从板凳上跌落下来。
契此和尚见状,不禁哑然失笑,连忙将小沙弥扶起,轻轻拂去他身上的尘土,安抚住小沙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