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伯凝视着眼前这位体态丰腴、肥头大耳的和尚,心中竟莫名涌起一种恍若邂逅神仙般的奇妙感受。
这位和尚的容貌与《西游记》中描绘的弥勒佛竟是如此的神似,特别是即便此刻正值寒冬腊月,他仍旧袒胸露腹,仿佛全然未觉刺骨的寒冷,那份怡然自得、超然物外的神态,更是将他那与众不同的不凡彰显得淋漓尽致。
而这位和尚也正如弥勒佛那般,尚未启齿言语,便已先展露笑颜,爽朗地哈哈大笑道:
“贫僧法号契此,世人皆称我为布袋和尚,今日特地造访,欲向都护大人乞求一顿斋饭,不知都护大人是否愿意慷慨施舍一二?”
季伯听闻此言,不由得微微一怔。
他对这位契此和尚确实毫无所知,但对于布袋和尚的名号,却是有所耳闻的。
回想起幼时,他曾观看过一部关于布袋和尚的动画片,片中那位布袋和尚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着各种富含哲理的故事,当时便深深吸引了他,让他极为喜爱。
诚然,季伯对于契此这位被世人尊称为布袋和尚的僧人,在佛教历史中所占据的显赫地位,并无太多了解。
布袋和尚,本名契此,乃是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现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的一位高僧,法号长汀子。
他被誉为五代后梁时期的一位杰出僧人。
相传,他是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在人间的化身。
他身形肥胖,眉毛紧锁,腹部隆起,言语变化无常,随时随地都能安然入睡。
他总是面带笑容,额头紧蹙,腹部圆鼓,时常表现出一种佯狂之态,手中常挎着一个布袋。
他常常手持拐杖,挑着布袋步入市集,见到物品便乞讨,人们供养的物品都被他放入布袋之中,然而却从未有人见过他从袋中取出任何物品,那布袋仿佛永远空空如也。
若有人向他询问佛法,他便会放下布袋。
如果对方仍不理解,继续追问,他就会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如果对方仍然无法领悟他的意思,他便会放声大笑。
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容满面,他幽默风趣、聪明睿智、待人亲切、乐观豁达且极具包容心,因此深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因其“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而得名“契此”。
早年,他在奉化岳林寺出家,尤其喜爱游历雪窦,并在雪窦寺弘扬佛法,正因如此,雪窦山被尊称为“弥勒圣地”。
在许多汉传佛教寺院中,常见的大肚弥勒(或大肚比丘)佛像,便是以契此为原型塑造的。
在佛教中,这被视为一种表法教育,象征着“量大福大”,意在提醒世人要学会宽容。
由于契此的形象通常是面带微笑,手提布袋,寓意着和气生财、财富积累,因此被民间信仰者当作财神来供奉。
在日本,当地人更是将布袋和尚视为七福神之一。
可以说,在佛教五代的历史长河中,契此和尚的地位与影响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唐朝晚期的禅宗六祖慧能。
说回正文,此刻,季伯的目光在契此和尚身上仔细地上下打量着,果然在其身后发现了一个标志性的布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沙弥,那小沙弥似乎有些胆怯,怯生生地躲在契此和尚的身后,不敢正视眼前的季伯。
季伯见状,嘴角勾起一抹微笑,随后轻巧地下了马,将手中的马缰绳交予了身旁的属下。
他缓步上前,双手合十,恭敬地行了一礼,言道:
“原来是契此大师在此,小子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多有怠慢之处,还望大师莫要见怪。大师若不嫌弃,便请随我一同回府,也好让小子我尽一尽地主之谊,略表敬意。”
契此和尚实乃洞察人心之高人,他轻而易举地便瞧出了季伯对他的身份全然无知,那所谓的热情相待,不过是出于礼貌的客套罢了。
然而,契此和尚对此并无丝毫不悦,反而开怀大笑,声音爽朗如洪钟般回荡在空中:
“哈哈哈哈,宴席之事便罢了,老僧与小徒历经千山万水而来,此刻已是饥肠辘辘,眼冒金星。都护大人若真有此心,何不请我师徒二人至那街边面摊,品尝几碗热腾腾的面食可好?”
言罢,他轻轻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简陋面摊。
季伯闻言,对这位名为契此的和尚愈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同样放声大笑,声音中带着几分钦佩与豪爽:
“是在下考虑不周,大师若不嫌弃这面食粗鄙,那便由在下做东,请大师与高徒品尝几碗面吧!”
契此和尚听闻此言,又是一阵爽朗大笑,那笑声仿佛能驱散世间一切烦恼:
“哈哈哈哈,面也好,大鱼大肉也罢,皆是果腹之物,何来寒酸与高贵之别!不过,贫僧需事先言明,贫僧食肠宽大,一碗面条怕是难以满足,届时都护大人可莫要吝啬那面钱啊!”
季伯亦是豪爽之人,他大笑回应道:
“大师之境界,着实非凡人所能企及,小子我自愧弗如。大师尽管敞开了肚皮吃,这点面钱在下还是付得起的!”
季伯转身向紧随其后的护卫们简短地吩咐了几句,随后便引领着契此和尚师徒二人朝那简陋却热闹的小面摊行去。
他对着面色紧张、手足无措的老板,以平和的语调说道:
“老板,给我们来三份素面。”
然而,就在这时,契此和尚却突然插话道:
“且慢,要一份肉酱面,两份素面才是!”
季伯闻言,微笑着转过头看向契此和尚,正欲开口:
“大师其实不必……”
话未及说完,便被契此和尚那爽朗而富有感染力的笑声打断。
只听他乐颠颠地解释道:
“都护大人误会了,这肉酱面乃是贫僧特意为自己点的。贫僧在这附近闻了两日的肉香,早已是馋涎欲滴,难以自持了。”
季伯再次被契此和尚的言行弄得略感怔忡,但望着契此和尚那认真而坦荡的神情,他深知这和尚所言非虚。
尽管心中疑惑丛生,却不知该如何发问,只好依着契此和尚的意思,对老板吩咐道:
“那便三份面吧,两份肉酱面,一份素面。”
面摊老板虽然紧张得浑身颤抖,但听到季伯的吩咐后,还是连忙行动起来,手法熟练地开始煮面。
季伯、契此和尚以及小沙弥一同在一张桌子旁坐下,静候着面条的到来。
季伯坐下后,目光忍不住紧紧盯着契此和尚,疑惑地问道:
“在下记得佛门中人素来忌讳荤腥,大师您这是……”
契此和尚闻言,放声大笑起来,那笑声爽朗而豁达:
“和尚持戒本是为了修心,贫僧已然修成正果,自然无需再拘泥于这些戒律清规了!”
季伯听了契此和尚的这番话,愈发觉得这位和尚充满了神秘色彩,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好奇。
而小沙弥听了师傅的话后,眼睛猛地一亮,满脸兴奋地看向师傅,急切地问道:
“师傅,那我也修成了佛心,是不是也能吃肉了?”
契此和尚闻言,又是一阵大笑:
“哈哈哈,小和尚,你尚未经历世间万般磨难,又何谈放下执念之说呢?”
小沙弥一脸迷茫地看着师傅,显然没有明白师傅话中的深意。
契此和尚依旧笑吟吟地看着小沙弥,耐心解释道:
“为师在红尘中历经诸多磨难,一颗佛心早已修炼得如琉璃般清澈纯净,不为外物所扰。而你尚未经历过红尘俗世的洗礼,又怎能说自己修心有成呢?你呀,不过是嘴馋罢了。哈哈哈!”
契此和尚说完,又是一阵畅快淋漓的大笑。
在一旁的季伯也被这欢乐的气氛所感染,不禁会心一笑。
唯有小沙弥因为不能吃肉以及被师傅道出了心中的小秘密,整个人既失落又羞赧,索性扭过头去,不再搭理自己的师傅。
而小沙弥的这番举动,又引得契此和尚爆发出一阵更加响亮的笑声,那笑声中充满了对小沙弥的宠溺与包容。
没过多久,三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便被服务员小心翼翼地端上了餐桌。
这些面条虽只是普通的汤面,但其卖相却颇为不俗。
面条洁白如玉,宛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面汤清澈透亮,宛如山间清泉;再点缀上些许翠绿的葱花与盐菜,更是令人垂涎欲滴。
尤其是那油光发亮的肉酱,均匀地浇盖在面条之上,色泽诱人,仅是望着,便让人忍不住口舌生津,仿佛能嗅到那浓郁的香气。
然而,其中两碗肉酱面却有所不同。
给季伯的那碗,面里的肉酱多得几乎将面条完全遮盖,仿佛是一座小山般堆在碗中,彰显出面老板对季伯的特别敬意。
而给契此和尚的那碗,却仅有一勺肉酱,显得朴素而简单。
显然,这是面老板特意为季伯制作的特制肉酱面,以表达对他的敬意与感激。
契此和尚瞧了一眼后,又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对着季伯言道:
“哈哈哈,都护大人您可真是深得百姓的拥戴啊!”
季伯闻言,脸上亦露出略显骄傲的神色,谦逊地说道:
“我不过是尽了些应尽之责,实在是受之有愧呐!”
契此和尚笑了几声,便不再多言,而是拿起筷子,开始大口吃起面来。
季伯亦是不遑多让,今日他忙碌了整整一个早上,此时早已饥肠辘辘,亦随即拿起筷子,大口大口地品尝起这美味的面条来。
至于小沙弥早已经吃的忘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