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占城国的佛门势力与公主银行之间已然建立起一种深厚且稳固的伙伴关系。
佛门引进的优质棉花,一律优先供应给公主银行,绝不外泄。
每年由此产生的巨额收益,如潺潺流水般源源不断地注入银行的金库。
然而,面对这一切财富的积累,李饵公主却始终淡然处之。在她眼中,金钱不过是数字的流转,她从不在意自己拥有多少财富。
因为她深深明白——真正的富贵,源自内心的丰盈以及众生的安乐。
拥有海量财富、尽享锦衣玉食的李饵,自然无需为钱财之事而烦忧,金钱于她而言,仿佛只是身外之物,全然不放在心上。
然而,她那凭借自身努力白手起家的兄长李星河,却无法像她这般洒脱地视金钱如粪土。
自李星河踏上辽东那片土地,一路披荆斩棘、奋力开疆拓土以来,各项开支便如决堤的江水,汹涌澎湃,一发不可收拾。
尤其是当他作为大唐皇室后裔的尊贵身份昭告于天下之后,四方豪杰、忠义之士纷纷闻风而动,慕名前来投奔。
一时间,他营帐前热闹非凡,车马如龙,门庭若市。而粮草军需的供给、营寨修筑的花费、将士们的犒赏等诸多开销,如排山倒海般重重地压来,使得府库中的财物几近告罄。
然而,李星河素有爱民如子的美誉,他宁可自己节衣缩食,过着清苦的日子,也绝不愿加重百姓的负担,无奈之下,只得另想他法。
在万般无奈的情形下,李星河提起笔,饱蘸深情,挥毫泼墨,写下一封封饱含血泪的家书,寄予胞妹李饵。
信中,他不仅详细诉说了自己如今捉襟见肘的窘迫境遇,更字里行间饱含着深深的手足之情。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他还特意承诺:愿将辽东最负盛名的海港,以李饵的封号命名为“公主港”。
这一举动,果然深深触动了李饵的心弦。
得知兄长深陷困境后,李饵毫不犹豫,不但爽快地打开自家金库,还亲自精心调兵遣将,派遣麾下最为精明能干的商队总管,不远千里远赴辽东。
在这位总管的精心运筹帷幄之下,一条横跨渤海、巧妙连接辽东与安南的“海上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这条商道,宛如一条闪耀着金色光芒的血脉,奔腾不息。
它一方面为李星河的基业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让辽东丰富的物产能够畅通无阻地流通到四方各地;另一方面,也为李饵庞大的商业帝国开辟了全新的财源,使得她的金库愈发充盈富足。
兄妹二人如此默契配合、珠联璧合,既成全了深厚无比的手足之情,又成就了一番令人瞩目的宏图伟业,实在堪称一段流传千古、为人传颂的佳话。
黄重静静地听完来阳的建议,那双深邃如渊的眼眸中,刹那间掠过一丝锐利如刀的精光,仿佛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转瞬即逝却令人不敢小觑。
紧接着,他的指尖在光滑如镜的桌面上轻轻敲击,节奏缓慢而沉稳,宛如在无声地权衡每一个字的分量。片刻后,他微微垂眸,声音低沉而悠远,似自言自语,又似在试探命运:
“若将这座新城命名为‘云主城’,不知能否借此名打动李饵公主,为咱们争取到一丝宝贵的资金支持?”
话语中,掩不住那一缕悄然升腾的期待,夹杂着小心翼翼的揣度,如同晨雾中探出的嫩芽,怯生生地迎向未知的阳光。
来阳闻言,嘴角骤然扬起一抹讥诮的弧度,像是早有预料般嗤然一笑,毫不留情地泼下一盆冰水。他冷笑出声,语气中满是轻蔑与不屑:
“呵,你可真是敢想。李饵公主对李星河倾尽所有、鼎力扶持,那是因为血脉相连、骨肉至亲,情义深重,岂是你一个外人能比?”
说着,他上下打量黄重,目光如针般刺人,仿佛在审视一个痴人说梦的妄者。随即,他又嗤笑一声,语气愈发刻薄:
“我看你啊,还是趁早醒醒,别在这条通往云端的幻梦里越陷越深了。”
这番话,犹如一道惊雷劈落,狠狠砸在黄重心上。
刹那间,他眼中那抹刚刚燃起的微光,如风中残烛般倏然熄灭。他缓缓垂下眼帘,浓密的睫毛在眼底投下淡淡的阴影,神情落寞而凝重。
修长而骨节分明的手指,不自觉地抚上腰间那枚温润如脂的玉佩,指尖轻轻摩挲着那熟悉的纹路,仿佛在寻求一丝慰藉。
那玉佩曾是他少年时父亲所赠,承载着家族的期许与未竟的宏愿。
在他心底,那座名为“云主城”的新城早已不只是砖石与梁柱的堆砌,而是他多年苦心筹谋的蓝图,是梦想与抱负的具象。
他曾无数次在夜深人静时勾勒它的轮廓——高耸的城楼、繁华的街市、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那象征着权力与荣耀的城主府。
若有贵人援手,哪怕只是一缕东风,也足以让这宏图拔地而起,事半功倍。然而此刻,现实如寒潮般席卷而来,无情地冲刷着他心中那点微弱的希冀。
来阳的冷言冷语,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剖开了幻想的外衣,逼他直面那条看似锦绣铺就、实则暗藏荆棘的前路——每一步,都需以血汗与智谋去踏平。
巴蜀之地,自古便以“天府之国”的美誉蜚声四海,山川秀美,沃野千里,宛如镶嵌在中华大地西南的一颗璀璨明珠。
回望历史长河,李冰父子以超凡的智慧与匠心,主持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那是一项泽被千秋的伟大创举。
巍然屹立的堰体,宛如一道横亘于天地之间的巨龙,驯服了桀骜不驯的岷江之水,将肆虐千年的洪涝彻底化为润物无声的甘霖。
自此,这片广袤的土地焕然新生,阡陌纵横,稻浪翻滚,江河温顺如歌,缓缓流淌于青山翠谷之间。巴蜀大地仿佛承蒙上苍格外垂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物产丰饶,百姓安居乐业,世代在此繁衍生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岁月静好,宛如人间桃源。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命运的笔锋悄然转折,曾经的安宁画卷如暮色渐沉,缓缓褪去昔日的光华。
那曾慷慨赐福的苍穹,仿佛由温情转为冷漠,静静俯视着这片土地在时代洪流中的起伏跌宕,不再施以眷顾。
唐末之际,朱温篡位,乾坤倒转,天下大乱,烽烟四起。
中原大地如沸水翻腾,群雄逐鹿,刀光剑影交织成一片血色苍茫。
战鼓震天,马蹄踏碎山河,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所过之处,荒村断壁,哀鸿遍野,满目皆是破碎山河与无尽悲鸣。
而彼时的巴蜀,却宛如乱世中遗世独立的净土,巍峨的秦岭、大巴山如巨龙盘踞,构筑起一道天然屏障,将战火硝烟牢牢阻隔于外。
虽庙堂之上权谋纷争不断,宦海沉浮,暗流汹涌,但市井之间依旧商贾云集,街巷喧嚣,茶肆酒楼人声鼎沸,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孩童嬉戏于田埂,老者闲坐于树荫——此情此景,恍若乱世中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这份历经千年积淀的宁静,终究未能抵挡住命运的悄然侵蚀。
安南之地悄然崛起,虽未挥师西进、大举犯境,却以一种更为隐秘而深远的方式,如细雨润物般悄然渗透进巴蜀的肌理与血脉。
早在数十年前,便有大批巴蜀子弟远渡重洋,迁居安南,在异乡开枝散叶,落地生根。
其中,罗松正、蓝光等人更是脱颖而出,声名远播,成为一方豪杰。罗松正出身寒微,少时贫苦,却胸怀大志,胆识过人,谋略超群。
他于乱世中奋起,凭一己之力步步登高,终成安南军中举足轻重的统帅。他始终不忘故土情深,对同乡子弟关怀备至,倾力提携。
凡有才学之士,皆得其举荐委以重任;纵是仅有勇力的巴蜀汉子,亦能在其麾下施展拳脚,建功立业,实现平生抱负。
他的名字,渐渐成为无数青年心中的灯塔。
这些远走他乡的巴蜀游子,衣锦还乡之时,不仅携回异域奇珍、香料珠宝、精美器物,更带回了一条令人神往的通天之路——一条无需十年寒窗苦读科举,亦不依赖门第荫庇的晋升之道。
只要胆识过人,果敢决断,抓住机遇,便能在异域崭露头角,封侯拜将,跻身权贵之列。
这一消息如春风拂面,迅速席卷巴蜀的山川河谷,点燃了无数热血青年心中的烈焰。
他们眼中闪烁着对荣耀的渴望,心中激荡着对命运的挑战。于是,一批又一批青壮年毅然决然辞别故土,告别白发高堂、妻儿老小,踏上通往安南的漫漫长路。他们步履坚定,目光如炬,只为追随罗松正的足迹,去追寻那看似触手可及的辉煌人生。
这股迁徙热潮,在罗松正荣升安南的海军主帅的那一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消息传回巴蜀,犹如惊雷炸响,震动四野。
一时间,乡野震动,人心浮动,青壮年纷纷离乡背井,奔赴南疆。田畴荒芜,禾黍不耕,村落萧条,鸡犬稀鸣,昔日繁华的农耕图景逐渐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