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海贸
手残薪作者2025-08-22 11:443,103

  海上贸易的巨额收益,令各国高层艳羡不已,最终,海上贸易被各国的国王与贵族所垄断,他们同时也对海贸大力扶持。

  当海上贸易成为各国与大唐进行交易的主要渠道后,其所带来的利益让所有人都心满意足,满载而归。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样的黄金时期未能长久持续。

  唐朝后期,地方诸侯各自割据,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能力不断削弱,市舶司也随之关闭,从此,海上贸易难以再现往昔的辉煌盛景。

  即便如此,海上贸易仍旧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繁荣,在市舶司的官方管理缺失后,私人商业交易悄然兴起,各地诸侯在维持海上贸易方面形成了默契,即便在相互攻伐之时,也会尽量避开海上贸易领域。

  故而,尽管海上贸易有所衰退,但其依然蕴含着颇为可观的利润。

  然而,这一情形在刘稳出任岭南节度使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刘稳上任后,推行了一项新举措:规定外邦商人只能在广州城开展交易,而中原商人则只能在望乡城进行买卖,双方不得擅自进行交易。

  他以中间人的身份涉足其中,协助双方完成货物的交易。

  作为中间人,刘稳自然而然地从中获取了巨额利益,通过左右通吃的手段,他着实赚得盆满钵满。

  刘稳的吃相着实令人难以恭维,但他的实力却又强大无比,正因如此,众人虽对他作为节度使的盘剥行为心有不满,却也只得默默忍受。

  然而,今日之情况却大为不同,刘节度使竟破天荒地许诺要重新开设市舶司,放开那曾经被紧紧束缚的商路。

  这一消息怎能不让众人喜出望外,欢欣鼓舞呢。

  一旦商路得以放开,众人的利润必将如泉水般涌流,增长十倍之多也绝非妄言。

  而市舶司若能顺利重开,那所带来的利润增长幅度,更是如同天际流云,难以估量,无法捉摸。

  众人仅是这般想一想,心中便已是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了。

  当岭南节度使刘稳的告示赫然张贴于城墙之上时,大唐东南之境逐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喧嚣与活力。

  各国闻讯,纷纷调遣精兵强将,疾驰奔赴广州城,皆怀揣着分一杯羹的野心与渴望。

  东南地区,国家林立,其实力之强弱,犹如云泥之别。

  诸如交趾、真腊等大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麾下甲士数以十万计,气势恢宏;而某些小国,则仅以区区十数人占据弹丸小岛,便自封为王,称霸一方。

  故而,他们所受到的礼遇与待遇,自是千差万别,大相径庭。

  长使深谙此道,特意作出安排:凡带兵过万者,皆可享受优先待遇,由岭南的精锐之师沿官道护送前行,名义上是保驾护航,实则暗含监视押送之意,确保他们顺利抵达石岩城战场。

  而对于那些人数较少的势力,长使则令其暂且等候,待人数攒够一万之时,再统一将他们送往前线。

  此举虽稍显繁琐复杂,但众人皆无异议,毕竟,谁敢轻易让万余外邦士兵在自己的地界上肆意横行呢!

  长使在处理正事时,对各方势力的态度极为严肃认真;而在对待私事方面,则显得极为大气慷慨。

  但凡在广州城的任何势力,他都会妥善安排好所有事宜,粮食供应更是从不延误,且提供的皆是上好的粮食,绝不会因势力弱小而给予发霉的粮食,对各方势力均能做到一视同仁。

  此外,长使还时常前往军营,与众人亲密无间,丝毫没有身为长使的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

  长使向来以极为和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仿佛他们都是自家中的长辈一般,深受敬爱。

  特别是在送别那些即将前往前线作战的外邦人士时,他不仅言语中充满了关切,还会特别叮嘱士兵们务必注意自身的安全,这份深情厚意使得他在广州城的外邦人群体中赢得了极高的敬重与爱戴。

  然而,在这些外邦人未曾察觉的私下里,长使对待外邦人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显得异常冷漠。

  尤其是对于那些即将踏上战场、生死未卜的士兵,他的眼神中更是透露出一种冷漠与疏离,仿佛他们只是待宰的羔羊,命运早已注定。

  “交趾之地,于武德五年,高祖皇帝设立交州总管府,以统御交州全境。至贞观年间,太宗圣明,将交州归入岭南道,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调露元年,高宗睿智,又将交州都督府更名为安南都护府,此乃大唐六大都护府之一,地位显赫。然而,天宝之后,南诏势力渐盛,屡屡侵犯大唐疆土,安南都护府亦多次沦陷于敌手。自此,大唐与南诏之间战事频仍,虽然我大唐国力强盛,每战必胜,但安南都护府亦遭受重创,无奈之下,只得迁至海门镇以避敌锋。直至咸通七年,懿宗英明神武,再度攻克安南旧地,都护府方得迁回原址,并在此设立静海军,重新修筑安南城,由节度使兼任都护,以加强边防。”

  在帅帐之内,一名气宇轩昂的男子正与岭南节度使刘稳对弈,他一边落子,一边将交趾的这段历史娓娓道来,言辞间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与感慨。

  “高骈,字千里,乃幽州人士,祖籍渤海,出身显赫,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他自幼行事严谨,潜心研读兵书,以求武艺精进;同时,他又喜好文学,常与士人雅集,探讨治国安邦之道,因此深得神策军宦官之器重,仕途顺畅,累迁至右神策军都虞候。宣宗在位时,高骈因平定党项之乱有功,深得宣宗赏识,被擢升为右神策军兵马使。懿宗时,更是封其为秦州刺史兼防御使,委以重任。后来,安南都护反叛,懿宗果断命高骈为安南都护,率军南下讨贼。高骈不负所望,善战能征,仅用四年时间便平定了安南之乱。因功受封右金吾卫大将军,入朝为官,荣耀一时。他还举荐其从孙高浔为安南节度使,执掌静海军,镇守安南,确保边疆安宁。”

  男子言及此处,不禁长叹一声,面色复杂。然而,他只是短暂地叹息过后,便接着说道:“咸通十四年之时,懿宗驾崩,随后僖宗登基为帝。同年九月,僖宗对那些包括高骈在内的重要藩镇,加授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使他们成为了使相。转眼间,时间来到了乾符元年,南诏突然进犯巂州,并大举向西川发起进攻,致使百姓纷纷逃入成都以躲避战乱。面对如此危急的局势,僖宗于乾符二年果断任命高骈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以及剑南西川节度使,让他自天平移镇西川。高骈果然不负众望,在大渡河将南诏军队打得大败,擒获并斩杀了其酋长数十人。此后,南诏同意求和,再也不敢前来侵犯。数年之间,蜀地也因此而较为安宁。然而,乾符五年之时,恰逢王仙芝、黄巢起义军在江南辗转作战,唐廷鉴于高骈镇守天平军时,‘军民对其敬畏且服从’,而王仙芝的部属又多为天平军人,因而任命高骈为检校司空、润州刺史以及镇海军节度、浙江西道观察等使,并封其为显赫的燕国公。紧接着,朝廷又加授他为诸道兵马都统、江淮盐铁转运使,真可谓是位高权重,位极人臣。高骈用兵老练狠辣,曾将黄巢击退,差一点便能在广州城将黄巢剿灭,只可惜最终功败垂成,让黄巢侥幸逃脱。”男子讲到这里,同样忍不住再次叹息起来。刘稳听后,也不禁感慨道:“真是时运不济啊,黄巢命不该绝呀。”

  “到了乾符六年冬,僖宗又将高骈晋升为检校司徒、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并让他依旧担任都统、盐铁使,以镇压起义军并主管江淮财赋。高骈抵达扬州后,立即着手修整城池壁垒,招募兵卒,最终拥有了‘土客之军七万’之众。他又‘传发檄文征集天下兵马’,一时间声名威势大振。唐僖宗和宰相卢携对高骈极为倚重信任,接连将他晋升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真可谓是风光无限。”

  男子讲到此处,也有些无言,只因此后的高骈,那位曾力挽狂澜、撑起国家危局的国之栋梁,竟逐步走向堕落。然而,男子仍是竭力抑制着情绪,继续叙说:“广明元年,黄巢统领大军向北挺进,五月在信州遭到张璘的阻拦,且军中瘟疫横行,黄巢遂向高骈诈降。高骈欲诱使黄巢深入,应允了他的诈降,却又担忧其他各路援军瓜分战功,故而请求朝廷撤回这些援军。黄巢借机突袭高骈的军队,将张璘击毙,并于七月迅速渡过长江。高骈被黄巢的强大威势所震慑,只得坐守扬州,虽拥兵数万,却只为保存自身实力。由此,长安的士人百姓间开始传出高骈已与黄巢勾结的流言。至十二月,黄巢的军队攻入长安,僖宗匆忙逃往成都,并紧急调遣高骈前来救驾,同时加封他为东面都统,以及京西、京北神策军等诸道兵马使。”

继续阅读:第109章:交趾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从同福客栈开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