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高句丽
手残薪作者2025-08-25 16:203,248

  仿佛此刻李星河等唐人正全身心投入到其他更为关键的事务当中,以至于无暇对某些事宜予以过多的留意。

  因而,韩国出兵的讯息恰似一阵迅猛的疾风,疾速在军中扩散开来,刹那间打破了原有的平和,致使军心开始产生波动,众人皆面露忧色,军营里弥漫着一股不安的氛围。

  然而,颇为奇特的是,或许长久以来,李星河宛如一座高耸入云的巍峨山峰,给所有新军士兵施加了一种无形却极为磅礴的压力。

  这种压力已然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之中,使得每一位新军士兵都不敢存有丝毫的杂念,仿若被定身咒所禁锢一般,只能老老实实地、规规矩矩地待在军营之内,静静地等待着上级的指令,丝毫不敢有所懈怠。

  此种状况,倒是让原本怀揣着再次整顿新军想法的李星河略感失落。

  他原本以为士兵们在听闻消息后会有所举动,以便他能够再次对新军加以敲打,可实际情况却并非他所期望的那样。

  虽说心中充斥着失望之情,但李星河并未因此而乱了方寸,忘却当下的紧迫之事。

  他深切地明白,在这变幻莫测的局势面前,稍有疏忽就可能陷入绝境。

  于是,他果断地做出决定,即刻召集了参谋团,准备开展一场极为重要的商讨,旨在拟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安南与其他势力存在着天壤之别,特别是在其军队体系方面。

  在季伯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之后,安南的军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已然蜕变成一支具备现代化军制的军队。

  这支军队成功摆脱了传统模式的束缚,不再仅仅依赖将军的个人经验来统率全军。

  要明白,现代化军队体系与古典军队体系之间,横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在武器装备方面,现代化军队配备了更为先进、精良且种类繁多的装备,从远程攻击火力到近身防护装备,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研制和打造而成的;

  在组织编制与指挥体系上,现代化军队分工明确、层次分明,各个部门之间协作高效,宛如一部精密的仪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在军事训练与人员素质方面,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士兵们不仅拥有扎实的基础技能,还在心理素质、战术素养等方面接受了系统的培训;

  在作战理念与战略运用中,现代化军队更为注重信息战、心理战等多元化的战略手段,能够依据战场形势灵活地调整作战计划。

  毫不夸张地讲,现代化军队在各个层面都能够对古典军队形成全面的压制。

  而对于李星河来说,这样的现代化军制无疑是最为契合他的。

  他对自身有着极其清晰的认识,深知自己虽然胸怀大志,但在军事才能方面,难以达到老祖宗天策上将李世民那般卓越的境地。

  因此,他坚信集思广益才是最适合自己应对当前复杂局势的方式。

  故而,他满心期盼着他的参谋团能够凭借其智慧和专业能力,为他剖析出最为理想的应对方案。

  而他的参谋团队确实没有令他失望。

  在得知韩国征召了女真族,共计四万大军前来支援惠山的消息后,他们迅速行动起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很快为李星河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当前的局势尚未恶化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这其中的缘由,还需从辽东那独特的气候条件说起。

  由于辽东地区紧邻北极圈,一旦进入秋季,那里的气温便会急剧下降,甚至可能降至零下。

  因此,辽东的冬季对于人们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来说极为不利,若是没有温暖的庇护之所,严寒的冬天足以让人毙命。

  如此一来,尽管韩国的四万大军来势凶猛,但只要唐军能够坚守阵地,成功拖延到冬季的到来,便有可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局面。

  更何况,因为新罗四周总有强敌环伺,所以历代新罗王都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们会发动百姓修建坚固的长城,以此来抵御邻邦的侵扰。

  只要李星河他们能够在韩国大军抵达之前,将受损的新罗长城修复如初,那么他们便有可能将韩国的大军阻拦在新罗境外,直至严冬的降临。

  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然而李星河的脸上却露出了些许迟疑之色。

  事实上,不仅仅是李星河有这样的反应,参谋团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心存疑虑。

  他们都是在安南土地上出生并长大的地地道道的南方人。

  南方的冬季固然也会有降温和寒冷的时候,他们也深知北方的冬天相较于南方更为严寒,但他们实在难以想象辽东的冬天究竟会寒冷到何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

  那位发表看法的参谋员敏锐地捕捉到了众人脸上的神情,心中便已猜到了大家的心思。

  他略微思索了片刻,然后缓缓说道:

  “诸位是否还记得隋炀帝三次征讨韩国的往事呢?”

  众人听闻此言,皆是微微一愣,随即便聚精会神地聆听起这位参谋员讲述起隋炀帝三征韩国的事迹来。

  公元612年至614年间,隋炀帝接连三次亲征韩国,每一次出征所动用的兵力皆逾百万之巨,且战舰多达千艘,其声威之浩大,足以使整个东亚为之震动。

  隋炀帝执意征伐韩国,缘由繁杂且深远。

  其一,韩国长久以来对隋朝边境不断侵扰,给隋朝的边疆安全带来了极为严峻的威胁;

  其二,隋炀帝自身怀有强烈的扩张意愿与征服欲望,他意欲凭借征服韩国来展现大隋的国家威望,成就自己的宏伟功业。

  再者,征讨韩国亦是隋炀帝巩固皇权、转移国内矛盾的一种方式。

  彼时,隋朝内部矛盾纷繁交织,农民起义接连不断,隋炀帝期望借由对外战争将国内民众的关注点转移,以缓和社会矛盾。

  然而,理想固然美好,现实却常常是残酷的。

  隋炀帝的三次征讨韩国之行,最终都以失败收场。

  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是辽东冬季的严寒。

  辽东的冬天,寒风刺骨,冰雪漫天,不仅逐渐磨灭着士兵们的斗志与体力,更是让隋朝的战舰在冰天雪地的海洋中丧失了往昔的雄风。

  置身于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下,纵然是再强大的军队,也难以充分发挥其实力。

  人在大自然的伟力前何其弱小。

  众人闻及隋炀帝三征韩国,皆无功而返的陈年往事,心中不禁信了几分。

  想当年,杨广统帅百万大军,三次挥师北上,意图征服韩国,却屡屡受挫,铩羽而归,由此可见辽东冬季严寒之酷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就在此时,却有人挺身而出,反驳道:

  “隋炀帝三征韩国之溃败,岂能一味归咎于气候之因。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首次征讨失利,实则乃杨广乱命所致。他坐拥百万雄师,却将其一分为二十四路大军,且各路大军互不统属,各自为战。更有甚者,他还派遣心腹之人干涉大军指挥,致使隋军陷入混乱,最终惨败而归。可悲可叹,那入辽的三十万汉家儿郎,竟埋骨异乡,令人痛心疾首!”

  “次年正月,即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第二次征讨韩国再度失利。此次之败,皆因关陇集团对炀帝重用江南集团、打压关陇集团利益心生不满。于是,在弘农华阴的杨玄感举兵造反之际,他们暗中支持,放任其乱,迫使杨广不得不退兵,致使二次征讨韩国以失败告终。”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朝再度发起第三次征讨韩国之战。此时的隋朝,因杨广大兴土木、横征暴敛,早已丧失民心。而杨广又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恰逢韩国王高元遣使请降,并囚禁送回斛斯政,隋炀帝竟轻易相信其诚意,贸然遣使召来护儿率军班师回朝。此举何其愚昧不智!”

  此人言至此处,已是怒火中烧,满腔愤懑。

  然而,他随即叹了口气,纵然心中再如何愤懑不平,过往之事已然发生,后人亦无法更改。

  他不禁有些沮丧地言道:

  “杨广三征韩国,其败因错综复杂,各不相同,岂能尽言是辽东天气所致?”

  待他话语落下,众人再度不约而同地将探寻的目光聚焦于参谋员的身上。

  而参谋员非但没有因他人的反驳而显露出丝毫恼怒之色,反而轻轻颔首,以示对对方观点的认同。

  随后,他缓缓开口,言辞中带着一丝引人深思的意味:

  “那诸位可曾知晓太宗皇帝当年东征韩国之事呢?”

  此言一出,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众人皆不由自主地开始在脑海中回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韩国国内风云突变,权臣泉盖苏文野心勃勃,竟将国王高建武残忍杀害,随后自立为王,并大肆对外扩张,侵犯新罗,此举无疑触动了唐朝的敏感神经,使得双方关系骤然恶化。

  至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亲征韩国的决定,他慧眼识人,任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统率精锐水军;

  同时,又委以李勣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的重任,指挥雄壮的陆军,分别从水路和陆路对韩国发起了凌厉的攻势。

  唐军初战告捷,捷报频传,接连攻克了盖牟等十座城池,士气如虹。

  然而,安市城却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久攻不下,加之天气日渐严寒,粮草运输困难重重,万般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得忍痛下令撤军,结束了这场波澜壮阔的东征之旅。

继续阅读:第207章:函普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从同福客栈开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