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闻那振奋人心的捷报如春风般迅速传来,刹那间,整个营地都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
众人的脸上,无一不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仿佛阴霾一扫而空,只剩下灿烂的阳光。
尤其是那几个年轻小伙,他们的眼眸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内心的兴奋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再也按捺不住。
只见他们转身,身形如离弦之箭一般,朝着街巷迅猛冲去,边跑边扯着嗓子高声呼喊:
“我军大捷,斩敌十万!”
那声音,犹如洪钟般响亮,在空气中久久回荡。
李星河身处这欢腾的人群之中,嘴角微微上扬,含着一抹笑意,静静地望着这热闹非凡的景象。
此刻,他的心中就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了巨石,涌起阵阵快意。
这般胜利的喜悦,这般民众的欢腾,让他着实享受其中。
然而,他的身份终究不同寻常,身为皇子,他的肩头承载着千斤重担。
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堆积如山的政务,那些亟待他去处理的事务,如同催促的警钟,时刻提醒着他不能在此久留。
于是,李星河缓缓地向众人点头致意,那眼神中透着温和与沉稳。
紧接着,他迈着稳健有力的步伐,朝着城中走去。
百姓们见到他的举动,纷纷自发地向两旁退让,让出一条宽敞的通路。
他们的目光中,满是对李星河的崇敬与敬仰,仿佛他就是那照亮黑暗的明灯。
在李星河沿着街道前行的过程中,沿途所经之处,百姓们的热情如潮水般涌来。
他们纷纷热情地向李星河问好,那一声声问候,饱含着对他的爱戴。更有不少百姓,怀着满满的诚意,双手捧着自家精心制作的吃食,递向李星河。
这些食物,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没有华丽的外表,但每一份都饱含着百姓们淳朴真挚的心意。
李星河没有丝毫犹豫,来者不拒,一一接过分发的食物。
当他伸手接过一位老丈递来的小鱼干时,敏锐的他瞬间注意到老人脸上那欲言又止的神情。
李星河微微挑眉,嘴角带着一丝诙谐的笑意,打趣道:
“老丈可是心疼这鱼干了,舍不得给我品尝?”
老人一听,脸上顿时露出一抹笑骂的神情,开口道:
“殿下说哪里话,老朽岂是这般小气之人!”
李星河听闻,顿时爽朗大笑起来:
“哈哈哈。老丈您若有任何问题,但说无妨,我定会倾听。”
老丈听了这话,双手不停地搓着,显得有些局促不安。犹豫了片刻,终于像是鼓足了全身的勇气,缓缓说道:
“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听说殿下要给每户人家分十亩地,是真的吗?”
李星河闻言,神色变得认真起来,郑重点头确认。
他深知,新港一旦建成,必将成为连接安南与辽东的重要枢纽,其战略意义非凡。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单是海运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就将多得不可估量。
而现有的人口数量,恐怕远远无法满足这片即将繁荣起来的土地的需求。
然而,作为一位有着长远目光和周全考虑的管理者,李星河所思所想更为深远。
市场的繁荣固然值得欣喜和庆贺,但一个政权想要长治久安,绝不能仅仅依赖外部的粮食供给。
稍有见识的执政者都明白,粮食命脉若掌握在他人手中,就如同将自己的咽喉置于他人的刀下,危险万分。
为此,早在新港规划之初,李星河便高瞻远瞩,预留了大片肥沃的耕地。
去冬时节,他就已经命人不辞辛劳地将这些土地平整得井井有条,每一寸土地都被规划得恰到好处,只待开春时节,便可分给百姓们精耕细作。
分配的标准沿袭安南旧制:一户十亩,确保家家都有田可种,户户都有粮可收,如此,方能真正实现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家太平繁荣的美好愿景。
老人听闻李星河那信誓旦旦的保证后,面庞之上先是如春日暖阳下骤然绽放的花朵一般,洋溢出浓浓的喜悦神色,仿佛在无边黑暗中窥见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然而这喜悦却如同昙花一现般短暂,转瞬之间,一抹犹豫悄然爬上他那张饱经风霜、沟壑纵横的脸庞。
只见他那双粗糙得如同干裂树皮般的双手,下意识地不停搓捻着,仿佛这样能为自己增添几分勇气,又似在试图驱散心底深藏已久的不安与疑虑。
良久,他才迟疑地开口,声音低微而颤抖:
“听说此次要种植的是那种新粮?它可是新品种……叫啥名儿来着?”
此时,站在一旁的李星河敏锐察觉到老人情绪的细微变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理解而温和的微笑。
他深知老人心中的顾虑,于是耐心且和声细语地解释道:
“是玉米、土豆,还有红薯,这三种全新的作物。”
自古以来,在广袤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农耕之事犹如国家之根基,至关重要,关乎万民生计。
农民群体素来秉持传统观念,注重稳妥可靠之道,宁可世世代代遵循祖辈口传心授的古老耕种方式,也极少轻易尝试新生事物。
毕竟,土地里种下的不仅仅是种子,更是一家老小全年的希望。
一旦在种植过程中稍有闪失,譬如遭遇病虫害或新作物水土不服等情况,那么整年辛辛苦苦的劳作便可能化为乌有,一家人将不得不直面饥荒带来的苦难。
遥想当年,季伯于安南之地大力推广新型农作物之时,其过程可谓荆棘满途,历经千辛万苦,费尽无数心力。
他不辞辛劳四处奔走,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集市村落,都竭力宣传动员,不仅详细讲解新作物的种种优势,还慷慨许诺诸多补贴政策。
然而即便如此,百姓依旧顾虑重重,始终不愿轻易改变传统的耕种方式。
直到后来亲眼目睹新作物丰收时那令人咋舌的高产量以及显而易见的优势之后,他们才逐渐开始小心翼翼地尝试种植。
即便如此,水稻与小麦仍旧稳坐主粮宝座,占据主导地位,未曾被撼动。
相较往昔季伯所面临的艰难困顿处境而言,此刻站在此处推行新作物种植的李星河,其推广之路无疑要顺畅许多。
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罗旧贵族的一系列倒行逆施之举。
昔日的新罗国境内,百姓连半寸属于自己的耕地都没有,只能沦为贵族奴役的对象,过着手心向上、仰人鼻息的生活。
而当英勇神武的唐军在英明睿智、如星辰般闪耀的李星河带领下,成功将这些深陷苦难泥沼中的百姓解救出来之后,百姓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深处将唐军视作救苦救难、宛若神明降临的救星。
因此,当李星河提出改种新型农作物的建议时,绝大多数民众怀着感恩戴德之心,纷纷积极响应,热烈支持。
唯有少数人,如眼前这位面容沧桑的老丈,仍心存谨慎,徘徊观望,不知该何去何从。
此刻,这位老丈明显流露出一丝局促不安与手足无措的情绪,双手不自觉地反复搓捻着衣角,仿佛那便是他此刻唯一的依靠。
他的声音中更是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颤抖,缓缓说道:
“殿下啊,并非小老儿故意不识抬举、不知好歹,实在是您所说的土豆、玉米这类作物,咱们祖祖辈辈打从出生到现在,压根儿就没见过呀!而且听您描述那些作物的产量之高,简直高得让人觉得像是天方夜谭,实在难以相信……”
李星河见状,脸上依旧保持着温和的笑容,轻轻伸出手,拍了拍老人那已微微弯曲、不再挺拔的肩膀,语气柔和而充满安抚之意地说道:
“老丈心中的顾虑与担忧,我都完全能够理解。庄稼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是维持生计、养家糊口的根本,的确需要慎重再慎重。您完全不必现在就立刻做决定,不妨先仔细观察一段时间,看看这些新作物的生长情况,再从容做出选择也不迟。”
老人听闻此番话语,原本已略显羞愧的面庞瞬间布满了更深的歉意与挣扎,每一道皱纹仿佛都在诉说着内心的矛盾与纠结。
最终,他缓缓弯下腰,深深地作了一揖,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与恳切:
“老朽如今已经一大把年纪,胆子也大不如前,实在是经不起折腾了……还恳请殿下宽宏大量,容小老儿再观望些时日……”
望着那位因未能支持自己而面露愧疚的老丈,李星河不禁心生感慨:"多好的人啊!"
"确实,都是淳朴善良的人呀!”
一道温和的声音附和着李星河的感叹。
李星河转身,只见孟安正恭敬地向他行礼。
“殿下,怎么不见老邓?”孟安环顾四周后问道。
李星河闻言,嘴角扬起一抹狡黠的笑容:
“邓帅觉得天宝兄的武艺有待精进,便亲自留下指导了。”
孟安顿时冷汗涔涔。
他与邓天宝都是邓岳一手带大的,深知这~辈的脾性——向来“有福同享”。
想到邓岳定会以“调教”之名,将他也抓去严加操练,孟安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李星河饶有兴致地欣赏着孟安瞬息万变的脸色,心中暗自窃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