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边关,战事刚刚告一段落,李星河便一刻也不敢耽搁。
他不顾连日征战的疲惫,跨上那匹矫健的战马,在凛冽的寒风中日夜兼程,向着新港的方向疾驰而去。
马蹄扬起一路尘土,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的焦急与迫切。
令人惊叹不已的是,仅仅历经一天一夜的风餐露宿,李星河便奇迹般地踏足了新港这片土地。
新港,曾经不过是新罗半岛上一个毫不起眼、荒凉孤寂的出海口罢了。
遥想当年,大唐海军雄姿英发,正是从这里挥师登陆新罗。
那时,战事紧急,将士们只能匆匆忙忙地在这片荒芜之地搭建起极为简陋的码头,以作为大军登陆的支撑点。
随着唐军如铁蹄般全面征服新罗,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早已是满目疮痍,一片凄惨景象。
追溯起来,早在新罗不幸惨遭韩国覆灭之时,半岛上的诸多城池便已沦为残垣断壁,破败得不成样子。
唐军忙于战事,无意在此耗费过多的心力去重建那些废墟,于是便索性在登陆之处就地构筑军营,同时对港口进行扩建,以此作为长期驻守的基地。
战后,新罗难民如同潮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涌入新港。
李星河自幼深受季伯的悉心教诲,他心里十分清楚:当大量人群聚集在一起生活,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规划,各种事端必定会如野草般滋生蔓延。
况且,军中的粮食储备本就有限,根本无法无偿供养如此众多的难民。
深思熟虑之后,李星河毅然决然地做出决定,组织难民以工代赈。
他发动所有难民参与到修建城池和住房的劳作中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维持生计的食物。
正如李星河所料,为了能求得一口温饱,难民们爆发出了惊人的干劲。
你瞧,那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者,虽已年逾古稀,却依然手持工具,认真地搬运着木料;还有那些总角垂髫的孩童,也在力所能及地帮忙传递着简单的物件,没有一个人坐享其成,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劳作之中。
在众人齐心协力的努力之下,一座崭新的城池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拔地而起。
这座城池,虽不像那些用砖石砌成的大城有着坚不可摧的城墙,但坚实的木制围栏之内,数万间足以遮风挡雨的屋舍已然初具规模,远远望去,颇具一番独特的景象。
当李星河站在高台之上,郑重地宣布将这些房屋分配给建造者之时,整个聚居地瞬间沸腾起来。
说起来,着实颇为讽刺。
新罗的百姓们,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却无田可耕;他们耗尽心血建房,最终却无房可居。
无论他们如何辛勤努力,最后的劳动成果都落入了那些老爷们的手中,世世代代都在为他人辛苦劳作,却始终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些被压榨了数百乃至上千年的难民们,一开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以为是在做梦。
当他们确定这一切都是真的时,不禁喜极而泣。
这些看似简陋的木石结构房屋,虽然空间并不宽敞,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人生中第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财产。
希望的种子,就在这一刻,深深地扎根在了这片土地上。
原本在苦难中麻木求生的眼神,重新焕发出璀璨而充满希望的光彩。
他们越发卖力地劳作,心中开始憧憬着有一天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水泥,建造起坚固而美观的宅院,他们还盘算着娶妻生子,过上家庭美满的幸福生活。
目睹着百姓们这最为朴实无华的愿望,李星河的内心不禁感慨万千。
他深知,安居乐业,向来便是黎民百姓最为本真、最为纯粹的期盼。
他们所求的,不过是能有一处安身立命之所,能过上平淡安稳的日子,要求竟是如此简单而纯粹。
李星河,作为季伯门下惟一的弟子,多年来如影随形,时刻陪伴在季伯左右,潜心研习各种学问与治世之道。
然而,在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谜团萦绕不去,那便是为何季伯要将大把的光阴与精力,毫无保留地倾注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琐碎繁杂的庶务之中。
尤其是季伯对平民百姓那无微不至、深切真挚的关怀,更是让李星河深感困惑,难以释怀。
在他过往的认知里,这些平凡的百姓不过是世间的蝼蚁,在历史的洪流中掀不起丝毫波澜,又何须如此大费周章地去关注他们的冷暖。
直到那一日,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李星河受命踏上了遥远的新罗半岛,开始主政一方。
初来乍到,他满怀着壮志雄心,想要在此大展拳脚,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然而,现实却如同一记沉重的耳光,将他从美好的幻想中狠狠抽醒。
最让他刻骨铭心、心潮如怒海狂涛般澎湃的,便是那场如恶魔般突如其来的粮食危机。
原本顺畅的补给线,不知因何缘故,竟意外地中断了。
当这个消息如惊雷般传入李星河耳中时,他的第一反应便是迅速调集兵力,加强各处的戒备。
在他看来,饥饿如同魔鬼,能轻易地吞噬人的理智与善良,那些饥肠辘辘的百姓,极有可能会在生存的驱使下,不顾一切地铤而走险,抢夺军队的粮食。
毕竟,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人性的黑暗面往往会被无限放大。
然而,百姓们接下来的举动,却如同一场梦幻般的奇迹,让李星河震惊得呆立当场。
他们没有如他所担忧的那般,为了一口吃食而陷入疯狂与混乱。
相反,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老人们领着孩子上山,穿梭在茂密的山林间,细心地采摘着鲜嫩的野菜;年轻力壮的汉子们则下海,迎着汹涌的波涛,勇敢地捕捞鱼虾。
随后,他们带着这份饱含着汗水与希望的收获,毫不犹豫地送往军营。
当李星河双手捧着这些带着泥土清新芬芳与大海咸腥气息的馈赠时,他的心中仿佛打翻了五味瓶,感动如汹涌的潮水般涌上心头,几乎将他淹没。
然而,在这深深的感动之余,一丝困惑也如阴霾般悄然笼罩在他的心头:自己自来到此地,并未给予这些百姓什么特别厚重的恩惠,不过是履行着身为管理者的职责罢了,何德何能赢得他们如此真挚、毫无保留的相待?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李星河召集了所有军官,共同商议应对之策。
最终,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又充满温情的决定:倾尽军队所有的粮食,与百姓携手并肩,共渡这艰难的难关。
在那段同舟共济的日子里,唐军与百姓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
每日,大家只能以野菜和鱼虾熬制的稀薄粥汤充饥,那粥汤稀得能照出人影,可无论是士兵还是百姓,却无人有丝毫的怨言。
李星河更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他放下了一切娇傲,与普通军民一同搬运沉重的石料、搅拌粘稠的水泥。
他与军民们同吃同住,睡在简陋的营帐里,身上沾满了泥土与汗水,却从未有过一丝抱怨。
终于,在众人的翘首以盼中,捕鱼队满载而归。
望着那堆积如山的新鲜渔获,再看看众人脸上洋溢着的如阳光般灿烂的欢颜,李星河的心中豁然开朗。
他终于恍然大悟:那些平日里身着锦衣华服,高高在上的士族权贵,他们每日只知贪图享乐,挥霍无度,如同国家躯体上的蛀虫,不断侵蚀着国家的根基;而眼前这些勤劳朴实、默默奉献的黎民百姓,才是真正支撑起王朝这座大厦的坚实脊梁。
他们或许平凡,或许渺小,但他们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却能创造出无尽的奇迹。
此刻,他才真正明白了季伯多年来言传身教教给他的一切。
在那段极其艰难而光辉的岁月之中,他们以无尽的汗水与非凡的智慧,共同构筑起了一座坚如磐石的港口码头。当有人满怀敬意地提议,以“星河港”来命名这座凝聚了无数人心血与汗水的伟大工程时,李星河的心中确实泛起了层层细腻的涟漪。然而,这位性格谦逊、品德高尚的将领,最终还是婉言谢绝了这一充满赞誉与诱惑的提议。“这是全体将士与广大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晶,”他深情地说道,“我又岂能独自占有这份无上的荣耀?”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为这座港口赋予了“新港”之名,寓意着一个全新的起点,象征着无限的希望与光明的未来。
当李星河再次伫立于新港之前,往昔的点点滴滴如同汹涌的潮水般纷至沓来。
他清晰地记得自己昔日风尘仆仆、赶路时的无尽疲惫,更难以忘怀初见新港时那份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激动与喜悦——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辛劳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如同游子归家般的深切温暖与踏实安心。
他轻轻地跃下马背,示意身边的亲卫先行离去,而他自己则渴望独自漫步于这熟悉的港口,细细地观察与品味这座在他离开后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港口。
然而,他刚刚走近港口,就被眼尖的百姓认了出来。
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眼中流露出由衷的敬意与钦佩,纷纷想要上前行礼致敬。
李星河连忙摆手制止,脸上洋溢着温和的笑容,亲切地说道:
“诸位乡亲不必多礼,该做什么就继续做什么吧。”
这时,一位须发皆白、德高望重的老者缓步上前,恭敬地问道:
“殿下,此次战事可还顺利?”
李星河挺直腰板,声音洪亮而坚定地宣布道:
“大获全胜!歼敌十万!”
话音一落,人群中先是陷入了一片短暂的寂静,紧接着便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整个港口都沉浸在一片胜利的喜悦与欢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