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市场竞争?这个老朱听完整个规划后,大手一挥,提前和儿子们招呼了。这是皇家产业,别不长眼。
届时,每个月任务完成后,剩下的时间就生产民间用铁,朝廷有意,藩王懂事,地方官府自然知道怎么做,各大商行更清楚什么才是正途。老老实实大批量买下就行了。
何况炼钢厂的钢材,性价比本就高于自己冶炼。同样的价格,在商行只能买铁,在钢厂却能买到钢。良币驱逐劣币。
大明的铁产量不低,官民年产合一千八百万斤。但是钢产量却少的可怜,几十万而已。
为了让老朱支持这种模式,也是为了去打消老朱那种不与民争利的奇怪想法。苏白给太子上了一份十分诚恳且有力的《论大明钢铁集团实行的必要性和一揽子好处》的奏疏。
大体说了说以上所有计划和影响,最终十分肯定的总结道。
【这是全国产业升级,是以官营带动当地民营,以新法代替旧法,解决流民问题,提升国力,同时给百姓节约花销,买铁的钱可以买到等量更好的钢,造福万民。更是替朝廷分担宗室供养压力。
这一切,并没有剥削百姓,反而造福一方,并没有让百姓劳碌,反而是带动现有商行的铁匠来钢铁厂再就业,提高技艺水平。也并未囤积居奇,让民间铁器不够,反而能供的民间吃不下!
说不定将来打起仗来。后勤队伍自带钢刀,根本不惧敌人突袭。
一切的根本,在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节省了大量成本,】
……
苏白记得史料有载,洪武十五年,磁州府知府王允道建议,重开此处铁器冶炼,毕竟磁州前朝时年产百万斤生铁。老朱竟然说。
我只听说治世要让天下没有被遗弃的贤臣,从未听说要让天下没有流失的利益。【朕闻治世天下无遗贤,不闻天下无遗利】。
而且嘛,这些利益,不在官府就在民间,在民间的话,利益流通还有利于官府收个税。要是官府全干了,必然会影响民间流通。【且利不在官则在民,民得其利,则利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利源塞而必损于民】
而今铁器够用了,民间也都安定了,再开始搞炼铁,劳费民力!【今各冶铁数尚多,军需不乏而民生业已定。若复设此必重扰之,是又欲驱万五千家于铁冶之中也】
来人,打完板子扔海外去【杖之流海外】
……
就是因为这个史料,让老朱有了不与民争利的标签,同时也让苏白不得不小心认真对待此事。
废了不少心思巧妙的在折子里夹带了宏观战略战备经济概念,给老朱普级一番。就怕老朱犯浑。
最终结果是成了。虽然前后花了好些时日,
太子拿着这折子,招呼户部,没少在老朱那儿开小会,这才合计出实行方法。将钢铁相关的全部从工部剥离出来。
成立大明钢铁集团,皇家占股,四成!朝堂五成,还有一成是科学院的。
既然推行,前期搭建的花费不小,也不好让朝廷全出了。
刚好在范敏前些天朝堂上哭穷后,老朱后来也从内库划拨出来一部分银子,给户部分摊了一下。
同时挪了些藩王俸禄。换取股份,不过这就是老朱家自己的事了。
股份上,科学院占的一成,虽然有技术入股的意思,但实际上,这一成基本全用于科研,专项专款,研究钢铁更有效率的生产方法。
这笔账老朱会算,不然若是科研款算在运行成本里,天知道科学院吃完,给朝廷还有皇家还能剩多少。于是干脆利落地把将来的利润划归科学院一成,随便折腾。
苏白也乐得如此。笑呵呵就拿下这个股份。划归科学院研究厅,用于将来研发特种钢,合成钢。顺便将来升级新的炼钢法。